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582KB ,
资源ID:597102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59710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打印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二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纲打印版.doc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二十四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相关考点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1主要国家经济体制的创新及调整(美国、中国)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俄国农奴制改革(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和“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4列宁(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之无产阶级革命家,课标要求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5俄国十月革命(必

2、修1第八单元)基本观点1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也是发展生产力。改革是发展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两者互相促进,又相互制约,是辨证的统一。2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适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不拘泥于苏联模式。单元专题特征整合 本单元概述了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发展社会主义道路,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段历史,突出了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条件下,进行探索的艰难历程,特别是列宁、斯大林在不同时期进行探索和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找到了一条小农国家向社会

3、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通常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该模式曾经取得巨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完成了工业化过程;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它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忽视经济规律的作用,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践踏民主与法治,形成个人专断;形成个人崇拜,思想极度统一。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至苏联解体。知识结构来源:学|科|网Z|X|X|K第一课 列宁的探索(初期探索:1918-1924)来源:学。科。网考点导航基本要求:了解俄国国内

4、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体会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发展要求: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说明: 可通过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退出了一战。 2背景:见下表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并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4内容:农业:实行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 ;商业流通:取消 产品分配:实行 ;劳动: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

5、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影响、评价:积极:集中了有限的人力、物力,适应了战时需要,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新生政权;局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错误,遭到了广大农民的反对;战争结束后,俄共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手段,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否定了市场和价值规律,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性质:是一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方法的经济体制(亦是特点)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见 2、目

6、的:(1)直接目的: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2)根本目的:发展生产力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3标志: 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4内容: 农业: ;工业:实行 ,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商业流通:允许 ,实行 ;分配: 。 5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 关系来恢复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亦是特点)6作用:经济方面: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使

7、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 打下坚实基础;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好转政治方面:是列宁对 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巩固工农联盟,稳定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事实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是必要的,新经济政策的产生的根源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根本规律决定的。它从实践上说明采用什么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

8、政策(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新经济政策(1921年春20世纪20年代末)背景新生的苏维埃俄国面临国内外敌人的疯狂进攻。形势十分险恶。 经济、政治危机严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 内容农业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余粮收集制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外国和本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采取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商品禁止商品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 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评价是军事性的非常措施。

9、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但后来引发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使工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列宁在落后的俄国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第二课斯大林的探索(即:斯大林模式 20世纪2050年代)考点导航基本要求:知道斯大林模式确立的标志;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发展要求: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说明:“斯大林模式”是本课的关键词,可围绕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展开教学。 “农业全盘集体化”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

10、内容。基础知识一、 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二、形成的背景: 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主要领导人;2、当时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 国;3、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4、根本原因:这是由苏联当时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三、形成的基础:(一)工业化建设1、背景:同上背景2、目的: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3、特点:高速优先发展 4、过程:1925年,联共(布) ,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1928年,主要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

11、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31937年,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并提前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而中断)5、成就: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国家工业化; 到 年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6、存在问题:形成了 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二)农业全盘集体化(略)四、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 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主要内容及其影响领域表现积极影响消极影响经济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

12、性计划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长远看,影响了农、轻的发展,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和斯大林手中;(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思想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高度集中,行政干预)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简单地说就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

13、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六、评价:积极:经济上:促进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政治上:a、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b、在战后也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未能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问题,形成对斯大林严重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它不是社会

14、主义的惟一模式,不仅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经验教训: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反复实践,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第三课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挫折(19531991)考点导航基本要求发展要求:概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概述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概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失败原因。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体会改革的艰难曲折,

15、树立自强不息、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说明:本课的三个子目构成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程,揭示了苏联改革最终受挫、苏联解体的内在原因。教学时要紧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中心,思考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基础知识赫鲁晓夫改革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可能;内容农业(突破口)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削减农业税, 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 ,以提高粮食产量;工业措施: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 权力;局限性: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1956年苏共二十大,批判对 的个人崇拜;进行大规模的平反冤家错案活动;评价积极方

16、面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消极影响表现: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试验;结果后期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前期措施:重点进行 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后期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评价积极: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成就) 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一跃成为超级大国;消极: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没有

17、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后期过分追求稳定,造成改革逐渐停滞,经济发展出现停滞和下降趋势,使苏联再次陷入了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先经济后政治)领域措施影响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困难重重,各项改革措施难以奏效政治用“ 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思想混乱;推出“ ”和“ ”,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推行政治 ,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 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建立“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将苏联变成松散的 ;结果:苏联解体“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各

18、共和国纷纷独立;1991年12月8日,俄、乌、白三国签订明斯克协议,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1日, 签署,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比较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增;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异赫氏改革侧重农业,勃氏改革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启示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变革不可能一帆

19、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来逐步完善;改革应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苏联解体 1标志:1991年12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 2原因: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根本原因 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重点聚焦1、苏联三次经济改革失败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

20、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教训: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要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要从国情出发;要抵制和平演变和民主社会主义的侵蚀。2、国家建设发展模式比较 西方模式(英国)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21、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本专题整体把握未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道路赫氏改革勃氏改革戈氏改革通过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确立斯大林模式,成就失误并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1917年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失败苏联解体体制改革确立制度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建立政权【名题透析】(2008年江苏新高考题修改)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以美国和苏联、中国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

22、划经济”模式产生的消极影响。答: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使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处于崩溃的边缘。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中国:“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社会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2)美国是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在20世纪80、90年代中、苏两国都进行了改革。指出中、苏两国改革的领导人及改革结果如何? 答: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中国: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从“计划经济”

23、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可互相借鉴;当堂练习1(山东淄博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22.1334.5544.24A农业集体

24、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2(山东胶州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3(安徽安庆示范高中2010届高三五校协作调研模拟考试)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

25、们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D.王六:谁说余粮不准卖,听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4(安徽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用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

26、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D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5(山东青州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6(福建厦门2010届质量检查)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

27、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7(福建“四地六校”2010届第三次联考)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战时共产主义超经济剥夺,挫折了农民的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斯大林模式的不满8(浙江杭州2010届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2009年5月24号,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法国解放报上撰文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

28、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A. 取消一起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地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9(山东临沂2010届一模)全球通史写道:“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在八十年代的居世界第八十八位。”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A斯大林体制 B开展工业化 C农业集体化 D西方国家封锁 10(江苏常州2010届期

29、末考试题)列宁指出:“要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就需要有粮食和燃料。从整个国家经济的角度来看,现在最大的阻碍正是从这里产生的。要增加粮食的生产和收成,增加燃料的收购和运输,非得改善农民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不可。”这强调了A实施粮食税的重要性 B改善工人生活状况的重要性C发展工业生产的重要性 D燃料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11(江苏苏北四市2010届第二次调研考试)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

30、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 B C D 专题八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相关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3现代科学技术(相对论和量子论、现代信息技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

31、重要外交活动)基本观点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是美国为建立以其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具体步骤。2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70年代,欧洲、日本等国和地区与美国的差距缩小,进入80、90年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3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一方面加强改革,一方面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加入世贸,积极参与全球化。单元专题特征整合 1、本专题围绕一个核心展开: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发展的两个趋势?(一 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二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中国抉择:加入世界贸

32、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单元知识结构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三大支柱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全球化原因经济区域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是主要的推动者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提供基本的技术手段科技革命是物质基

33、础和根本动力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第一课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考点导航基本要求: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知道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发展要求: 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说明:教学本课时可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三大世界性经济组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影响。基础知识一 “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背景:二战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树立起其经济、政治和军事的优势地位;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

34、机制,成为战后重建世界秩序的关键;美国积极筹建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2、建立: 年7月,在美国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3、主要内容: 一 美元与 挂钩;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 挂钩。3、影响: 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 从此建立了一个 以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即其性质)。4、构成:(国际金融组织) 1945年, 建立,并于1946年运行。它与后来建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56)和国际开发协会(1960)共同构成世界银行集团。 1945 年12月, (简称IMF),并于1947年运行。 资金来源:根据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股金份额。 影响:以

35、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股金份额较多,对世界金融与贸易的走向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世界银行的目标是通过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送资金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生活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5、评价:(如何看待“布雷顿森林体系”?) 答: 建立在 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上,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二 关贸总协定 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1、背景:二战后初期,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减;国际经济萎缩,各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2、建立: 美国 提议。 1947年10月,美

36、中等23国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 年1月1日开始实施。(注意:中国为创始国之一)3、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4、性质: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5、发展:20世纪90年代,成员国已由23个增至125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已占世界贸易额的90以上。6、评价:二战后世界上第一个以 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体制;与 、 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形成了以 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A.标志:三大组织的建立;B.特征

37、:美国居主导地位;C.作用: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制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体现了 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 发展的趋势;第二课 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考点导航基本要求: 知道欧洲联盟形成和扩大的基本过程;了解欧元的诞生。知道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和方式。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体会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发展要求: 分析欧洲联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说明:教学本课时要注意搜集相关资料,如中国参加AP

38、EC会议等资料,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基础知识欧洲的一体化原因(条件)经济基础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进入经济的“黄金时代”历史原因缓和民族仇恨,消除法德矛盾;现实需要(必要性)二战后西欧国际地位下降,希望通过联合提高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力因素);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反抗美苏超级大国控制,实现欧洲安全的需要;客观条件(可能性)政治上: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欧洲政治领导人的努力;经济上: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相似;文化上:相似的文化传统,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地缘上:各国地缘关系密切;过程1951年欧洲六国成立 ;1958年成立欧洲

39、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 ;1991年,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使该组织朝着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又迈进一大步; 年11月1日, ,欧洲联盟宣告成立;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但并非所有成员国都使用欧元)2005年5月,法国全民公决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随后荷兰全民否决了它,英国也宣布搁置,这说明各成员国在欧盟的深化和扩大问题上有着很多的分歧和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但不会改变一体化的历史趋势;特点地位: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集团组织;统一进程的特点:由局部到整体的经济一体化(合作范围不断

40、扩大)由经济一体化到 一体化(由经济实体到经济政治实体)规模由小到大(不断扩大)影响对欧洲: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与美、日并立为世界经济三强;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起着重要的影响,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欧洲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影响;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成员国内部经济和贸易发展的需要;过程1985年, 与 首次正式提出;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正式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趋势向中南美洲推广,最终建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特点世

41、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影响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三国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使其他美洲国家也开始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亚太经合组织背景欧洲经济一体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演变1989年, 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 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问世; 年中国与中国台北、中国香港一起加入;活动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首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经济展望声明 年在中国上海举行第 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意义适应了亚太地区的发展要求,将存在巨大差异又不互相连接的

42、成员聚合在一个组织中第三课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考点导航基本要求: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与发展,认识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加人世贸组织的概况,认识其影响和作用。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树立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意识和关注人类社会持续均衡发展的意识。发展要求说明:教学本课时可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或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感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基础知识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本质1、含义: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 为主导、 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其基本特征: 商品、技术、信息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配置。 具体表现在 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2、本质:发达国

43、家主导下的 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1、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 2、工业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使世界市场迅速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3、第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开始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背景原因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国际贸易的繁荣成为各国和世界经济繁荣的象征;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时代潮流,特别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建立1994年“乌拉圭回合”达成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建立WTO;1995年1月

44、1日,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 ;宗旨原则旨在通过 、 和 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 的目标;意义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 ;表明一个以 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已经开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背景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71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将台湾代表驱逐出去,为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奠定基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深入,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加入过程1986年开始的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地位的谈判无果而终;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200

45、1年11月10日,在 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意义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中国的需要,也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对中国的影响机遇有利于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好地利用外资;有利于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更广阔的天地参加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分享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挑战中国的一些产业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遭受一定的冲击和压力;应对措施:中国政府部门对经济管理从观念上、体制上都需

46、要做必要的调整;各产业部门对自己的管理方法、经营机制也需要做相应的转变;经济全球化推动因素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国际分工与专业化协作程度越来越高; 日益成为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体;更多国家采用 经济体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发展问题原因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一些发展中国家独立后,政局动荡,经济严重恶化;影响孕育更大规模的世界经济动荡,和平问题无法根本解决;应对2003年珠海宣言倡导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并指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经济发展是人们共同的责任;全球化问题表现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毒品泛滥、恐怖活动猖獗等应对措施根本:建立公

47、平公正合理的 ;需要全人类共同行动,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加强对人类共同性问题的对策研究;制定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措施;影响 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 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是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疑难解析一、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二战后至今)1、第一阶段(194520世纪60年代末),特征: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特征: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今)特征: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战后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1

48、、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2、体系的影响:(1)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反映了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发展;(2)该体系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有利条件;三、世界经济的多极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90年代)1、经济区域集团的建立: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2、经济区域集团建立的影响:(1)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2)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

49、济的全球化;四、全球化发展历程1、第一步:全球市场的形成(见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部分)(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动力:工业革命使列强殖民扩张加剧,从而使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也初步形成,应该说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表现:商品输出、国际分工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使列强间的贸易更加密切,各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原则,对这一世界贸易中的共同规则有理性的认同;(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动力: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列强扩张程度加深,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也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条件;表现:资本输出,跨国公司产生,国际分工向深度广度发展,国

50、际贸易进一步发展;2、第二步: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金融体系的共同规则的制定。共用一个规则,这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更高程度的表现,表明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互关系更加理性化。表现: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世贸组织)3、第三步:90年代后,知识经济、信息技术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方便,这是十分典型的经济全球化时期。一方面是生产力更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与两大阵营的解体也有关。表现:跨国金融交易急剧增长;全球贸易额的急剧增长;生产的全球一体化即国际化进一步加深;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和普及。五、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两次融入世界市场有何不

51、同(1)两次: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001年,中国主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不同点:社会性质:前者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者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形态:前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后者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方式:前者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后者是经历15年艰苦谈判主动加入WTO。 历史影响:前者对中国弊大于利,中国是受害者,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后者对中国利大于弊,中国是受益国,减少贸易成本和障碍,增加市场份额和利润,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作用大。但也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

52、产业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当堂练习1(江苏淮安2010届高三历史学科能力评价)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研究世界历史就如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他在此处所强调的史学观点是A唯物史观 B全球史观 C文明史观 D现代化史观2(江苏徐州2010届高三十月摸底考试)2008年11月14日,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在纽约经济俱乐部发表演讲时呼吁:“为重塑世界金融体系,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约束市场数十年的纪律回归。”特里谢呼吁的“纪律回归”是指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规范世界金融秩序 C.加强区域

53、经济合作 D.遵守世贸组织协定 3(江苏徐州2010届高三十月摸底考试)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A.世界银行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4(江苏苏州五市三区2010届高三期中考试)一直以来,国际金融组织由美欧发达国家担任主要职务。近年来,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地位角色正悄然变化。去年5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调任世界银行担任高级副行长,同时兼任首席经济学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改革呼声日盛,由来自中国的金融业者前往该组织担任要职十分符合现实需求。这些变化表明 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 美国丧失国际金融支配

54、地位世界金融组织体系已经或即将发生重大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A B C D5(福建四地六校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2008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此次危机与全球经济逐渐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下列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表述正确的有国际金融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贸易自由化体系逐步确立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 A、 B、 C、 D、6(广东六校2010届第一次联考)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

55、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密联系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7(安徽合肥一中联谊校2010届教学质量联合测评)北京时间10月3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进行。通过三轮投票,最终巴西获得了2016年第3l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如果巴西为筹建奥运需要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个机构申请A联合国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8(山东青岛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2008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对中外记

56、者说:“我现在所忧虑的是,美元不断贬值,何时能够见底?美国究竟会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它的经济走势会走到什么地步?”美元的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最早体现在A布雷顿森林体系中B关贸总协定中 C北美自由贸易区中D北大西洋公约中9(山东2010届摸底考试)“汇源”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2004年,法国达能集团联合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获取了会员22%的股权;2007年,汇源成功在香港上市;2008年9月,汇源与可口可乐签下收购合约。汇源的这一发展过程不能说明A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B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C并购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式之一 D现代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市场1

57、0(山东潍坊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教学质量检测B卷)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11(山东枣庄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有人却称此时的全球化其实只是“半球化”,其原因在于A南北对话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B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大阵营的对

58、峙C南、北半球经济发展差距悬殊 D宗教矛盾阻断东西方经济交流12. (山东烟台2010届一模)中国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5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220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营业额同比增长9.8%。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海尔公司经营有方 B交通便利运输快捷 C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D海尔产品质优价廉13. (浙江诸暨中学2010届10月月考)2008年11月22日至23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胡锦涛主席出席了

59、这次会议。这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主题是“亚太发展的新承诺”。鉴于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对包括亚太地区的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冲击,此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讨论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对金融危机问题发表了单独声明。我国积极参与此次APEC的意义是有利于中国、亚太乃至世界的金融、经济稳定及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我国与成员国建立长期结盟友好关系 符合当今时代主题,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A. B. C. D.14. (浙江杭州2010届第一次高考科目教学质量检测)在一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其中与当前

60、学术界主流观点明显不符的是A.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刃剑” B. 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C.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终归宿 D.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15(江苏2010届高三学情调研测试)2009年9月29日,中日韩三国外长在上海举行了有关朝核及东亚共同体议题的会议。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儿玉和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梦想,理想状态是,这个共同体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讨论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安全问题也可以在共同体框架内讨论。”目前,与理想中的东亚共同体性质相似的区域性集团是A上海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北

61、美自由贸易区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江苏无锡2010届普通高中高三质量调研)学习经济史经常要求从数据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下列关于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表述,最为恰当的是19901993年各种类型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单位:100亿美元)1990199119921993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出口进口世界342343353355376378375370工业发达国家24525725025926527025625372%75%71%73%70%71%68%68%发展中国家97861039611110811911728%25%29%27%30%29%32%32%A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形成B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无足轻重C世界经济呈现区域化趋势D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1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