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646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内蒙古通辽市某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出奔是一种离开母国前往他国的行为。到了战国时期,接受国会根据出奔者的才识和名望授予官职,如齐宜王以苏秦为客卿;荀子奔楚后,春申君以其为兰陵令。从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出奔行为A严重损害了母国利益 B加速世卿世禄制的瓦解C加强了宗法依附关系 D导致“士”阶层的兴起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

2、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3秦统一六国后,郡县制最终推向全国。在郡县制基础上形成上计制度、选官制度、俸禄制度,郡县之下基层组织也有发展,上下一体,中国政治结构形成网状模式。这有利于A宗法关系意识逐渐淡出中国社会 B中华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形成C秦王朝对地方监察实现长治久安 D察举的选官制度出现和逐步推行4下图是战国水利工程图。春秋战国时期,孙叔敖治楚,西门豹治邺,颇有成效;秦“渠就,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一现象反映了A水利兴修影响地方治理 B区域位置决定经济水平C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 D争霸战争促进经济发展5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

3、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6有书记载:“牛拉三个犁铧,由一人操纵,滴下种子,并同时握住条播机。这样,一天内可播种667公亩。”材料中提到的“条播机”最早出现于A春秋战国 B秦代 C汉代 D唐代7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此后西汉形成了据春秋经文断狱的风气。春秋所体现的“原心(主观动机)定罪”“论心定罪”的

4、原则被视为圣人之道,为断狱的最高准则。这说明A儒家的论述取代了法律条文 B儒家思想与法律制度相结合C古代法律制度开始建立起来 D心学理论成为司法基本原则8中国古代监察机构是由御史和言谏两部分组成。御史职能主要是打击贪腐,言谏是以匡正君主施政中的缺失为目的。言谏机构兴于汉,发展于唐,衰减于宋,终结于明。可见言谏制度A符合最高统治者监察百官的政治需要B受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影响而渐趋消亡C是封建王朝制约皇权专制的有效手段D发展轨迹与专制制度强化呈相反方向9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

5、现象说明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 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 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10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抑商政策的松动 B生产方式的革新C田庄经济的兴起 D社会经济的转型11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区,其管理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A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

6、盾 B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C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D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12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指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 B儒家地位受到佛教的冲击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 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了融合13周代经常遣使“分行四方,延问疾苦”;汉代将政府救助“贫不能自存者”列入律法;宋代多行招商赈济、以工代赈之举,同时还鼓励民间互助。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扶贫工作A源远流长历代延续 B因地制宜注重方法C分类精准成效显著 D政府主导手段增多14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

7、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A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C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之意15明孝宗时期,监察御史陈孜上奏指出:“国家政务我太祖、太宗既设司礼监掌行,又命内阁大学士共理,内外相维,可否相济今后政务,不分大小,俱下司礼监及内阁共同商榷,取自圣裁”。这反映了A内阁与司礼监相互牵制 B真正拥有“相职”的是内阁辅臣C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 D皇权受到阁权与宦权的共同限制16图为珍藏于故宫的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

8、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这一作品A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B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C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D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17“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18近代诗人褚维垲在诗中说:“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骎骎自海

9、达长江,惟所欲为无不可。”对该诗理解不正确的是A“御园火”是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五口通商”开始于甲午中日战争后C该诗描述了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该诗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19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20资政新篇全文分4个部分,即“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

10、”和“刑刑类。内容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方面,下表是4个部分字数和所占比例,这说明用人失察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总计字数5111,0955,3405228,288所占比例6.17%13.21%64.43%6.3%100%A先进的中国人迫切地、大幅度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中国学习西方已经从器物上升到制度C洪仁玕对西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引用急切D资政新篇适应了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需要21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

11、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22据全球通史描述:“罗马人疯狂地争夺金钱,暴发户故意炫耀地挥霍浪费,以及对人类一切社会准则的冷漠无视,成为共和国末期的主要特征。”这表明,当时的罗马A成文法的制定激化矛盾 B公民法的调整势在必行C万民法的推行迫在眉睫 D自然法的观念深入人心23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A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指出教育能够使人

12、认识自己的美德C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24法国的思想家孔多塞在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中说:“人们一旦用理性检查了宗教的偏见之后,马上就会把它伸展到政治的偏见上去;人们明白了教皇的篡权之后,终于也要弄明白国王们的篡权。”为此,欧洲的思想家们A借文学艺术讥讽教会 B为纯洁信仰改造教会C用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制度 D以暴力革命推动社会进步25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人们对历史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是A欧洲发现;美洲

13、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2616世纪早期,葡萄牙人开辟了澳门到里斯本、日本长崎、菲律宾马尼拉等地的贸易航线。1567年,明朝政府准许百姓从事对外贸易。此后西班牙人也开辟了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贸易。通过全球贸易渠道,大部分白银最终流入中国。此材料反映出A澳门成为明清经营外贸的唯一港口 B明朝政府坚持一贯的对外贸易政策C作为流通货币的白银主要产自西欧 D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27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

14、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28近代以来,世界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下图中虚线所示的交通工具是A轮船 B火车 C汽车 D飞机29“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它”指的是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C达尔文的进化论 D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30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

15、理论基础主要是“天赋人权”思想和“三权分立”原则但英美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出现了行政权扩张、立法权式微和司法权的政治化,英国被认为是“首相民主”,美国总统被称为“皇帝般的总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代议制民主下权力运行机制的调整B立法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C“首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D“皇帝般的总统”是指美国保留部分封建残余31“小铁片”也有大文化,1787年以后美国各州的汽车牌照设计色彩纷呈,五花八门。这从侧面反映出美国A联邦制国家结构形式特点B邦联制下的松散无序状态C交通管理没有统一的规范D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原则32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

16、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 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C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 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33题25分,34题12分,选做题15分,共52分)33.(2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封建庄园的经济体系,有独立于领地之外的财政管理系统;政治上,城市不隶属于任

17、何封建主,有自己独立的司法权,可推选自己的行政官员;从社会关系上来看,任何人一旦成为市民,就脱离了封建关系,成为不受封建关系约束的自由人。中国的城市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商人与社会其他成员同流,商人发了财总要投资土地,因为土地被看成是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最终归宿。同时,历代王朝都有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虽也有“商会”“行会”等组织,但“隋唐以来,行会主要是政府控制工商团体的工具”。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开始,西方国家城市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各种新的城市规划理论应运而生。欧文、傅立叶等社会改革者提出了以财产公有为基础

18、的全新城市规划。霍华德主张在进行系统的社会改革前提下,建立城乡交融环境优美的分散的城镇群。盖迪斯则把生物学、社会学、教育学和城市规划学融为一体,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区别。(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下半叶以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理论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3分)3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史上表为17-19世纪中西方部分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西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9、)选做题:共1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35、36、3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科名仕宦,必经考试,考试必有诗文,欲作诗文,必不可不识古字,读古书,记古代琐事。其他若自然现象、社会状况,虽为儿童所亟欲了解者,均不得阑入教科,以其于应试无关也。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故治新教育者,必以实验教育学为根柢。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请举新教育之合于此主义者数端。托尔斯泰之自由学校,其学生无一定之位置,或坐于凳,或登于棹(同“桌

20、”),或伏于窗槛,或踞于地板,惟其所欲。其课程亦无定时,惟学生之愿,是也。杜威尝著学校与普通生活一书,力言学校教科与社会隔绝之害,附设一学校于芝加哥大学,即以人类所需之衣食住三者为工事标准,即由此而授以学理,如因烹饪而授以化学,因裁缝而授以数学,因手工而授以物理学、博物学,是也。蒙台梭利之儿童室,即特设各种器具以启发儿童之心理作用者,是也。其他类是之新说,为鄙人之未知者,尚不知凡几,亦足以见现代教育界之进步矣。摘编自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1918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新教育改革的背景。(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新教育改革的理念。(8分)36(历

21、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 这时许多人尤其是英美两国都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一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是真正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1914年战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条约)对于德国是过于苛刻了;精力充沛的德国人与意大利人需要发展的空间: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惹恼,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一整套和平的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大概包含着既有真理又有误解的那种通常的混合物。(美)P.R.帕尔默、乔尔科尔顿、劳埃德克雷默近现代世界史材料二 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强烈要求。1949年和

22、1952年召开了两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2年召开了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大会通过致五大国政府书,邀请中、苏、美、英、法五大国政府就缔结和平公约举行谈判。1955年举行了世界和平大会,发表了世界和平大会宣言。1955-1959年召开了五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呼吁为禁止原子弹、氢弹而奋斗80年代在北美、西欧、大洋洲以及世界各地掀起一个新的反对战争、要求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群众和平运动。段炳麟世界当代史(1)依据材料比较两次世界大战后和平思想的不同。(9分)(2)结合所学分析这两种不同的和平思想对国际形势的影响。(6分)3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宁河县一

23、个普通家庭。1951年,他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时,国家急需原子核物理研究人才,他欣然服从祖国需要,放弃了原有专业,转向核理论研究。当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于敏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几年努力,发表了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理论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文章。1959年暑假,于敏与北大杨立铭教授合作,主办了我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培训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为国家培养了亟需的原子核理论科研人才。1961年,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上将要取得丰硕成果时,上级任命他领导开展氢弹研究。于敏又一次调整了专业方向,从此隐姓埋名,默默奉献。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于敏在

24、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指挥下,我国的中子弹试验也于1988年获得成功,我国核武器设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敏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摘编自侯新杰于敏:献身中国氢弹事业的核物理学家(1)根据材料,概括于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于敏第二次转变研究方向的历史背景。(9分)历史试题 答案一、选择题1-5 BDBAD 6-10 CBDCA 11-15 DBDBA 16-20 BDBDC 21-25 ABCCD 26-30 DBCBA 31-32 AC二、非选择题33.(25分) (1)(12分)区别:经济上,西欧城市经济独立,中国城市经济隶属于封建经济;政治上

25、,西欧城市政治自由,中国城市发展受政府控制;社会关系上,西欧城市市民自由,中国城市商业组织受政府控制。(2)(13分)特点:将城市规划与社会改革相结合;关注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发展与众多学科和领域相结合。(7分)原因: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加剧;城市环境恶化;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任三点即可,共6分)34.(12分)示例一:论题:1718世纪的中英政治走向日益明显。阐述:17世纪清朝建立后,继承了内阁制度。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重用亲信,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加强了皇权。清朝当时形成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三足鼎立的局面。雍正时,设军机处,使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同时期的

26、英国,1640年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逐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资产阶级议会逐渐掌控国家大权,国王逐渐失去权力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8世纪中叶建立了责任内阁制,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中英之间的政治走向明显不同,中国变得越来越专制,而英国变得越来越民主,中国在政治上越来越落后于英国。示例二:论题;1719世纪中西之间的落差进一步拉大。阐述:1719世纪的中国,正好处于明清时期。政治上,废承相、设内阁和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思想上,通

27、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钳制人们的思想;科技上,多是对过去农耕技术的总结,缺乏创新;外交上,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崇尚朝贡外交。这一时期的西方世界正处于崛起时期。政治上,随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一系列民主法制成果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形成;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巨大发展;思想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繁荣了文化;科技上,自然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革命时期科技成果辈出;外交上,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拓展世界市场。总之,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差距拉大,造成了近代中国被迫挨打的局面。35.(15分)(1)(7分

28、)科举制的弊端;实验教育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推动。(2)(8分)崇尚自然、发展个性;倡导“自由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启发受教育者的心理。36.(15分)(1)(9分)一战后:强调容忍,不顾后果;不区分战争的性质和根源,认为通过谈判和妥协就能制止战争。二战后:强调大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主导作用;以反核为核心;以维护人类的发展为宗旨。(2)(6分)一战后的和平主义思想无法制止战争,英法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妥协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和平思想推动和平主义运动在全球的进行,成为制约战争的重要因素。37.(15分)(1)(6分)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培养了核科学研究人才;在核武器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贡献。(2)(9分)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中苏关系恶化;以原子能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中国国防科技水平落后;新中国制定了“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