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5月期末考试综合练习试题(含解析)2019.5一、选择题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甚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A. 青铜器物实现了标准化生产B. 是血缘同宗在文化上的体现C. 诸侯国的青铜器皆周王所赐D. 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同质化【答案】D【解析】【详解】各诸侯国与周王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这表明,诸侯国与周王在文化上的一致性,故D正确;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上,并未达到青铜器的标准化生产力水平,故A排除;材料
2、中并未涉及血缘的内容,故B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出青铜器是周王赐予,故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结合所学分封制的影响分析解答。2.公羊传中对“莒人灭鄫”的解释是:春秋时,鄫国国君立其外孙为继承人,其外孙是莒国国君之子,春秋遂书“莒人灭鄫”。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 春秋记事秉笔直书C. 王位继承制度混乱D. 外戚干政影响深远【答案】A【解析】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外孙不能成为为合法的继承人,所以材料说“莒人灭鄫”,实质上体现出宗法观念的深厚,A正确;春秋显然是
3、按照正史角度阐述,B正确;此时王位继承并不混乱,C错误;此时并没有出现.外戚干政的事情,D错误。3.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A. 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B. 西周的宗族观念浓厚C. 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D. 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来看,周代的政治具有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的特点。故答案为D项。
4、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西周的宗族观念问题,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4.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
5、误。5.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A. 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B. 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C. 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D. 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答案】A【解析】【详解】题考查了郡县制。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B、C项。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D项。郡县制加
6、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选A。6.如下表主要反映出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双轨制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唐朝唐太宗将全国划分为10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道成为正式行政区,形成道、府(州、军、监)县三级制元朝设置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县A.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详解】结合已学知识从表中可知,表中主要体现
7、了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反映从秦到元中央与地方的演变趋势是:中央权力得到加强,地方越来越被削弱,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正确选项为C。【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从秦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能从具体的行政制度演变中看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趋势。7.史记记载,秦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当代考古学者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围墙,却根本找不到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这反映出A. 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B. 历史现象必须经过考古印证C. 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 历史记载
8、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答案】A【解析】当代考古学家的挖掘和史记记载有不同之处,说明历史现象的判断必须谨慎,A正确;历史现象不一定全部经过考古印证,B错误;历史事实经过考古等多方面验证可以获得真伪,C正确;历史记载有的客观再现事实,D错误。8.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君主集权的加强B. 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C. 台谏分置的弊端D. 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可知,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强化了
9、纠弹职能,弱化了谏诤职能,加强了君主的权力,这主要是君主集权的加强的结果,故A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诤,职能不同,不能体现机构重叠,排除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9.唐代诏敕用黄、白麻纸书写。普通诏敕由中书门下省用黄麻纸书写,称为“外命”。而“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则不经中书门下省,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称为“内命”。据此判断,“内命”的运行体制A. 提高了决策的合理性B. 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C. 使宰相相互制约平衡D. 规避了官吏擅权现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可知“内命”没有“经中书门下省”,说明没有经
10、过三省程序集思广益,无法保证决策的合理性,排除A;“内命”“由皇帝直接向下传达”,体现了皇帝独断专行,皇权至高无上,故选B;既然“内命”不经中书门下省,说明“内命”与宰相无关,不可能实现宰相相互制约平衡,排除C;在专制皇权之下,不可能规避官吏擅权现象,排除D。10.据明史卷七零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反映了A. 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B. 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C. 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D. 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为官者必须是参加科举中榜的人,进一步明确了以科举制为基础的官僚政治体系的地位,故C
11、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官吏的来源,而没有体现官员的素质,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明朝为官者的途径和方法,没有体现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故排除B项。依据史实可知,科举制不是为官的唯一途径,还有比如皇帝恩赐等途径,故D项错误。11.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 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B. 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 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D. 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
12、,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B项“逐渐”说法错误,排除;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D项。1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 废除分封制B. 实行郡县制C. 建立皇帝制度D. 开创统一格局【答案】D【解析】【详解】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
13、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格局,故D 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和C项错误。13.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A. 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B. 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C. 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D. 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14、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14.宋朝建立后,为反唐朝之弊而加强了专制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设,设立了“知州”“通判”等一批新的官职,其中“知州”的“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 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答案】A【解析】【详解】知州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5、,表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故答案为A项。北宋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B项;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受到削弱,而不是互相制衡,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15.通典选举中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具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由此可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A. 选拔有才德者为官B. 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为官C. 选拔豪门望族子弟为官D. 优先选拔官宦子弟为官【答案】A【解析】“有德充才盛者为之”足以证明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者
16、为官,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九品中正制的初衷是选拔有才德的人而非选拔有较多土地和其他社会财富的人,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豪门望族子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是选拔有才德者而非官宦子弟,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有德充才盛者为之”。16.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设置了大学士之职,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公文。大学士们被安排在紫禁城内各宫殿中随时应召,由于大学士分散在各宫各殿,不聚集在一处,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下列对“大学士”的说法错误的是A. 其职责具有临时性B. 具有一定的决策权C. 适应了加
17、强君主专制的需求D. 属于皇帝的侍从、顾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公文”“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大学时没有决策权,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依据材料“随时召见”来看,大学时的职责具有临时性,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依据材料“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来看,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求,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学时属于皇帝的侍从、顾问,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17.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
18、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A. 中央集权制B. 郡国并行制C. 郡县制D. 分封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准确判断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斑马式的省级组织”等,考查的是中央集权下地方行政区划设置,排除AD两项。材料主旨,即反映的是“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的“郡国并行制”18.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
19、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三司使并不是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也不是掌财权当朝宰相,北宋设立三司使的意图并不是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是通过三司使来达到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帝的权力的目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
20、变北宋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19.“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B. 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但因秦的短期而亡而出现郡国并行制,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证明了其错误,最终被行省制度所代替。在这一过程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也日趋完善。故答案为D项。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当时处于奴隶社会,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这一
21、阶段内,专制主义是不断加强的,排除。20.有学者在论及中国古代史时说:“民众的贫穷、愚昧既是统治者造成的,又成为它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关于这一论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强调了唐宋以来科举制的利弊B. 揭示了分封制的实质C. 揭示了君主专制集权的双重影响D. 阐明了郡县制的弊端【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中国古代某一种制度,造成了民众的贫穷、愚味,似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得以长存的条件。据所学知识,科举制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不符合造成民众愚昧的特点,排除A项,分封制使得西周走向瓦解,不符合得以长存的最好的社会条件”排除B;郡县制是地方管理制度,谈不上造成“民众的贫穷”,排除D项;专制主义中央
22、集权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造成民众的贫穷、愚昧,但加强了统治,有利一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故选C。21.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这表明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封建经济结构中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成长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封建自然经济是根本对立的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错误;依据材料“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来看,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有助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正确;依据材料“资本主义社
23、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来看,资本主义因素产生于封建经济结构中,正确;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以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封建自然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解。22.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 封闭性B. 落后性C. 脆弱性D. 分散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十年之间,已易数主。”可知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的特点,故答案
24、为C项。AD项说的是与市场或者外界联系较少;B项说的是固守传统劳动方式。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23.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 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B. 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 租佃土地制度的兴起D. 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答案】B【解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B 项符合题意;A 项与此无关,排除;租佃制度出现在宋代,C 项排除;D 项与史实不 符,排除。24.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在一些
25、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产生了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这种新的经济因素是A. 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 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 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B【解析】“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济因素”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的发展趋向,即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中国出现,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式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就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B正确;A、C、D都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排除。【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新经
26、济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25.吕氏春秋记载:“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下列对材料信息的理解正确的是A. 古代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B. 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C. 官营手工业排斥民营手工业D. 官府严格控制手工业【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工师” “百工” “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百工咸理,监工日号”说明管理十分严格。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表述的是官营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排除;C项官营手工业排斥民营
27、手工业与材料无关,排除。26.明朝李鼎在李长卿集中描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主要反映明代A. 工商业市镇的兴起B. 货币经济占据主导C. 国内物资交流频繁D. 形成区域商人群体【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的信息显示当时国内长途贩运业的发达,验证了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故本题选择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的发展国内贸易。27.下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汉画像石牛耕邮票
28、。邮票中的生产工具是A. 耧车B. 耦犁C. 曲辕犁D. 翻车【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耧车是旧时中国农具名,是一种畜力条播机,西汉赵过作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故A项排除;耦犁是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西汉时期铁犁已广泛使用,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耦犁,可以用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与题意图片信息符合,故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曲辕犁出现在唐朝的江东地区,故C项排除;翻车是灌溉工具,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点晴:抓住题干中的两牛一人的特点,再结合“耧车”“耦犁”“曲辕犁”“翻车”等工具的特点分析判断即可。28.“其车之制,除压栏木及列槛椿外,车身用板作槽,长可二丈,阔则不等,
29、或四寸至七寸;高约一尺。槽中架行道板一条,随槽阔狭,比槽板两头俱短一尺,用置大、小轮轴。同行道板上下通周,以龙骨板系其上。大轴两边各带拐木四茎,置于岸上木架之间,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则龙骨板随转,循环行板刮水上岸”材料所述工具A. 两汉时期已经广泛使用B. 标志着古代水利设施的完善C. 开启了农具自动化先河D. 是农业灌溉机械的重大改进【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材料,所述工具是灌溉工具翻车。两汉时期翻车没有广泛使用,不选A。翻车不是我国古代水利设施完善的标志,不选B。根据“人凭架上踏动拐木”可知,不是自动化,不选C。材料所述的翻车体现了农业灌溉机械的进步,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
30、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29.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材料说明A. 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B. 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答案】A【解析】依据题中“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可知在当时南京的丝织业中,有帐房、小户、
31、染坊、绸缎业等行业,社会分工非常细致,故A项正确。B、C两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本题中没有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因此D项 不符合题意。30.明朝商人黄汴对苏州市场有这样一段记载:“苏州聚货缎匹外,难以尽述,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 市突破时间空间限制B. 城市商业发展繁荣C. 地域性商帮开始出现D. 区域长途贩运兴盛【答案】B【解析】“凡人一身诸行日用物品,从其所欲皆有”的意思是说一人身体需要东西尽可以购买到,说明当时商业经济发展迅速,故B正确;A是北宋时期;C和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31.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
32、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A. 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B. 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 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D. 丝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竹枝词描写了妇女装满蚕丝让丈夫出去卖,而购买蚕丝的是“洋船”。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只留广州一地对外通商。材料反映了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32.汉代,北方干旱地区盛行将农作物播种在垄沟中(如图),等幼苗长成后,通过中耕除草,逐渐把垄上
33、的土铲下来,培在禾苗根部;到盛夏时,垄上的土已全部培在禾苗根部了,于是庄稼的根很深,庄稼抗风和抗干旱的能力增强了。这反映了当时A. 使用铁农具提高了生产力B. 农业产量已大大提高C. 农耕文明养活了更多人口D. 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答案】D【解析】由题干描述可以北方通过垄沟种植方法,使庄稼抗风和抗干早的能力增强了,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铁农具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不选,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产量;C项与材料无关。33.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
34、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A. 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 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 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 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B【解析】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D错误。34.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采,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 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 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
35、证D. 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学者认为“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而在西汉的文学作品中“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蜀锦才驰名天下,据此也说明了文学作品也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然记录了东汉蜀锦的驰名天下,但是并不能说明起源时间,故B项排除;文学作品带有一定的个人主观意识,无法作为验证历史事实,故C项排除;“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丝织业的发展【名师点晴】蜀都赋:西晋文学家、山东临淄(今人左思所写,系他著的“三都赋”(另为吴都赋、魏都赋
36、)中的一篇。当时人们为传抄此赋,京城洛阳的纸也因而涨价,故有“洛阳纸贵”之语。蜀都赋颇为细致地描述了巴蜀的物产、山川、风俗等,赋中描绘了当时四川豪门的宴饮生活。赋中所记载的大量物产及食俗,都是后人研究四川烹饪史,乃至中国烹饪史可以凭据的宝贵资料。35.唐代长安日暮即闻鼓鸣,百业歇息,开始宵禁。而宋朝无论是东京汴梁还是南宋的临安皆不夜禁,不但不夜禁反而通宵达旦,当时人们称娱乐场所为“瓦舍”“瓦肆”“瓦子”或“勾栏”,在这些娱乐场所中兴起了“市民文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 科学技术创新推广B. 城市建设的变迁C. 商品经济趋向繁荣D.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
37、要考查宋朝的商品经济,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从唐朝到宋朝政府对商业管理的变化,宋朝时期出现娱乐场所和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的结果,正确的是C项,ABD项内容不是造成商业发展的决定因素。36.宋会要辑稿中记载:宋高宗认为“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当时的海外贸易A. 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B. 重视买卖船舶获利C. 主要服务于皇室享乐D. 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可知,政府积极支持海外贸易,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政府支持海外贸易,没有涉及买卖船舶获利,排除B。题干反映
38、政府对待海外贸易的态度,与服务皇室无关,排除C。在中国古代,农业税收是国库最重要的财源,且题干没有涉及政府财政收入,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抓住题干信息“市舶之利,颇助国用”“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等,逐一排除选项即可知道答案。37.明朝京城有山西铜、炭诸商的潞安会馆,颜料商的平遥会馆,临汾众商的临汾会馆。清代北京的各省会馆总数达445所,其中山西会馆有50所。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 手工业部门分工细密B. 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兴盛C. 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D.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明清时期会馆角度,而会馆是按地域结成的商人群体交际的场所,说明
39、地域性商人群体活跃,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不选,会馆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不是手工业发展;B项是C项的表现;D项主要是出现了雇佣关系,与会馆无关。【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会馆的概念。会馆是地域商人停宿、储运和交际的场所。38.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 县制的出现B. 铁农具的使用C. 都江堰的修建D. 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B【解析】A与农业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无关;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答案为B项;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指农业生产力提高,包括工具、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改进,都
40、江堰是水利工程,不属于农业革命性的突破,排除C;东汉时期出现一牛挽犁,排除D。39.“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笼络士子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据材料“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封建统治者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祭农耕藉之礼无法体现敬天法祖的宗教
41、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故B项错误;皇帝笼络士子,不会以“亲耕”为手段,故D项错误。故选C。 40.叶茵在田父吟中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这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A. 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B. 开垦荒地逐渐增多C. 政治腐败,民不聊生D. 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对材料的准确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 “但求一熟偿逋债”反映了当时农民债务沉重,为此说明了在封建社会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D符合题意;ABC均在材料中无体现,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42、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民负担沉重41.有学者指出,董仲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和价值祈愿,此一方式能够相对有力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儒家所自任之道义对王权的规约。这主要在于董仲舒A. 倡导“独尊儒术”B. 提出“天人感应”学说C. 主张兴办太学D. 宣扬“三纲五常”理念【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董仲舒的新儒学中能够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的是“天人感应”学说,要求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故B项正确。“独尊儒术”是指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与主导地位,与材料强调“对王权的规约”不符,故A项错误。太学的兴办,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与材料强调“对王权的规约”不符,故C项错误。宣扬“三
43、纲五常”理念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与材料强调“对王权的规约”不符,故D项错误。42.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B. 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C. 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D. 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答案】D【解析】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于老子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不为天下先,遵循自然,清静无为,谦虚谨慎,以慈悲怀天下的思想,故D正确;材料属于道家经典,不是反映儒家仁爱思想,故A错误;尚
44、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儒家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故选D。43.有学者认为:“要理解朱子学的特征,就必须广泛关注北宋时代的各种潮流。我们一定得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此学者“把朱子学看作宋代思想文化史的最终到达点”,主要是基于朱熹A.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了天理高度C. 建立了系统而独特的心学理论D. 完成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答案】A【解析】【详解】朱熹把儒家思想上升到天理高度,从三纲五常出发维系封建社会统治的秩序,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所以材料中对于朱熹思想评价极高,故A项正确;北宋二程就已经把儒
45、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朱熹是南宋的,是集大成者。B错误;是心学思想出现。点睛:程朱理学、心学都是理学的流派。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只是理学的一个流派,“心学”也是“理学”。44.李贽的思想特别朴实,接地气,说出人世诸多真相,可谓“童言无忌”,而著名的“童心说”正是他提出的。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下列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正确的是A. 背离了传统的儒家思想B. 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C.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D. 体现了发展独立个性的愿望【答案】D【解析】李贽属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他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在诗文写作方面,也主张真
46、心,反对摩古之风,这种思想是并没有背离传统的儒家思想,而是其继承和发展,故排除A;题干的主张没法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中国刚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B;李贽的思想与统治者的思想专制是不一致的,故C不符合史实;李贽的思想特立独行,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故选D。45.儒学意蕴新析一文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学“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来化解社会、伦理、精神三方面的冲突。这说明,儒学化解现实冲突的方式是A. 依托传统关注人性B. 强化尊卑等级关系C. 立足伦理注重规范D. 提升民众道德水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来看,这是以政治和家庭伦理为基础,注重
47、社会秩序的规范。故答案为C项。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注重“仁”“礼”,并未突出人性,突出人性的是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排除; 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反映出对民众道德水平的提高,排除。46.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A. 知行合一B.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C. 实行仁政D. 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中的思想家主张性本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还主张实行仁政,C正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不符合题意,A错误。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是荀子的观
48、点,不符合题意,B错误。“兼爱”是墨子的主张,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本题解题关键在于从材料中“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得出“性本善”的结论。学生需熟记每个思想家的主张,再结合选项材料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47.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 主张“因材施教”B. 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 认为“人性本善”D. 通过教化使人从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孟子的主张是“人都可以做尧舜那样的贤人”,与孟子的性善论一致;荀子的主张是“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那样的圣人”,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故答案选D
49、。A是孔子的教育思想;B是荀子的思想;C说法不全面。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荀子的思想【名师点睛】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孔子孟子荀子伦理观“性相近”说“性本善”说性恶论治国理念提出“为政以德”的主张,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其改良政治的主张也体现了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提出“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尽可能地给人民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缓和矛盾和促进社会发展主张治国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有利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民本思想提出“仁”的思想,强调“节用而爱人”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历史观主张“克己复
50、礼”,有一定保守性48.论语提到天命次数仅有三次,远远少于礼和仁的次数。老子重视天人关系,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A. 折射出不同的人生追求B. 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C. 说明了顺天有为的主张D. 本质上都赞成君权神授【答案】A【解析】材料中对比了老子与孔子对天和人的关系的看法情况,可以看出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 错误,老子和孔子都处于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C选项不符合孔子的观点;D选项与材料无关。点睛:解答本题我们要抛开原有的思维模式,要认清楚材料给出内容的实质,不要被原有的儒家思想的主张所牵引。材料中说老子比孔子更加重视天和人的关系,我
51、们就要肯定和承认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来作答。49.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B. 各学派思想的分歧消失C.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D. 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答案】D【解析】 由材料“兼儒墨,合名法”,直接反映诸子百家思想趋向融合,故选D;战国时期,儒墨学说成为显学,但并非主流思想,排除A;各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所以分歧不可能消失,排除B。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陷入低潮,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百家争鸣局面基本结束,排除C。50.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写道:“西汉经商为富的
52、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一旦显扬,远为富人所不及因此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材料主要反映出A. 西汉商品经济的发展B.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 西汉文化教育的普及D. 汉武帝后儒学地位提高【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经商为富的人,虽富而不荣;耕读传家的,虽贫而尊”说明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而商人“只要家境粗给,也便急于改业,让他们的儿子离市场,进学校”,说明当时读书人是被社会认同地位较高的,结合所学可知,是因为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地位显著提高,故选D;材料主要不是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故排除A;虽然西汉政府确实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是题干中并
53、没与反映,题干反映的一种重视儒学的意识和观念,故排除B;西汉文化教育普及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C。51.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答案】B【解析】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B符合题意;A材料无从体现;C只是现象而非本质;D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
54、,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52.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士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这说明当时A. 儒学丧失正统地位B. 文化观念的多元化C. 道家思想占据主流D. 儒释道三教已合一【答案】B【解析】“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说明魏晋时期思想自由发展,B正确;儒学并没有丧失正统地位,A错误;当时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思想,C错误;D是北宋时期。53.某日,有一弟子问老师:“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如物之无情者亦有理否?”,老师回答:“固是有理。
55、如舟只可行之于水,车只可行之于陆。”这一情境中的老师最有可能是A. 老子B. 朱熹C. 孔子D. 王夫之【答案】B【解析】材料“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固是有理”强调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是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排除;C项创立儒学,排除;D项是反对理学的代表人物,排除。54.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 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答案】C【解析】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56、说明,人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故A项排除;B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55.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这一运动A. 促使三教开始融合B. 实现了儒学官方化C. 奠定理学思想基础D. 加速了佛道的衰落【答案】C【解析】理学是吸收佛教和道教基础上形成新儒学思想体系,“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奠定了理学形成基础,C正确;A是魏晋时期;B是北宋时期;D
57、中衰落错误。56.明清以来,一些文人学者认识到空疏的理学是于事无补之学,转而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下列著作不能体现这一治学风格的是A. 宋论B. 明夷待访录C. 天下郡国利病书D. 四书集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代表作之一,是儒家礼学名著,与材料“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无关,但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D项。A项宋论充分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对汉民族思想文化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批判,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B项明夷待访录总结了秦汉以来,特别是明代的历史教训,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等
58、一系列比前人更进一步的民主观念,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C项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了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有益的营养,构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57.“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以下内容表述属于材料中“新的价值理念”的是A. 主张工商皆本B. 提倡民本思想C. 提出君主立宪D. 注重知行合一【答案】A【解析】这一题是考查明清时期“新的价值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皆本的主张是明清之际的思
59、想家黄宗羲提出的,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潮流,所以属于“新的价值理念”,故选A;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所以不属于新的,故排除;君主立宪在明清之际没有人提出过,故C不符合史实;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主张,也不属于新的,故排除。点睛:这一题的关键是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的时间“明清之际”,再注意要选“新”的观点和主张。58.当过商贾、牙人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强调“农贾乐业,衣食滋殖”,认为“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则财用充足,否则国家必贫困。这说明唐甄A. 要求废除重农抑商政策B. 认为商业比农业更重要C. 认识到商业活动的价值D. 提出经济要均衡地发展【答案】
60、C【解析】从材料可知唐甄认为商业的作用很大,认识到了商业活动的价值,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相反,排除;体重并没有说商业与农业谁重要,B项排除;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59.南宋熹定二年(1209年),朝廷“赐朱熹溢曰:文。”;淳祐元年(1241)正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而王安石被移出从祀的行列。这些作法A. 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正统思想B. 旨在恢复孔孟儒学的正统地位C. 表明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D. 使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答案】A【解析】据材料“朝廷赐朱熹谥曰:文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从祀孔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赐给朱熹谥号和从祀孔庙的
61、做法说明了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反映理学逐步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故A项正确;程朱理学是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不等于孔孟儒学,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理学已完成神圣化和宗教化,故C项错误;儒学从理本论转向了心本论,应该指陆王心学,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赐谥号、从祀孔庙”的意义,学生应该联系官方对程朱理学的重视和提倡的特点,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区别程朱理学与孔孟儒学的概念。60.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 说明了儒
62、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
63、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61.元朝王桢的农书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价值的是占全书4/5的农器图谱部分,收录农业和手工业工具100多种,绘下图幅。下列各项中反映元朝新技术成就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A。曲辕犁、筒车是唐朝时发明,与设问要求不符,排除BC。木棉纺车是元代黄道婆发明的,故选D。62.“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有了火药,于是枪炮可以制造,才能整治军备,攻守称便;有了印刷
64、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发达。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材料中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A. 推动了新航路开辟B. 推动了殖民扩张C. 促进了文艺复兴D. 促进了社会转型【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有了指南针,于是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看,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促使欧洲国家由封建社会转向资本主义社会。故答案为D项。A项推动了新航路开辟主要是指南针的影响,排除;B项推动了殖民扩张是火药的影响,排除;C项促进文艺复兴的是印刷术的影响,排除。63.请阅读下面精美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
65、后顺序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千里莺题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难缠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 B. C. D. 【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战国时期的楚辞;是元代的散曲;是唐诗;是宋词,故C项正确。64.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
66、)。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A.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B.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D. 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希帖”是行书的代表作。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自如。故答案为A项。B项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排除;C项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排除;D项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排除。65.林散之先生这样评价中国书法,“人的情感和书法艺术应该是对整个大自然的节律秩序的感受呼应和同构它们是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有意味
67、的形式”。有学者认为该评论同样适用于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下列名画最能够体现此种“有意味的形式”的是A. 女史箴图B. 清明上河图C. 墨兰图D. 天王送子图【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而墨兰图是一幅非常抒情的写意文人画,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而女史箴图是人物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而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而天王送子图是宗教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6.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
68、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属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
69、刷术的不同。67.明末的小说几乎把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明末小说的这一特征A. 反映了市民文学的蓬勃发展B. 表明小说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C. 是小农经济发展的现实反映D. 说明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末的小说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描写的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A项正确;小说并不是明朝社会文化的主流,故B项错误;明朝小说的繁荣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小农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70、故D项错误。故选A。68.有书法评论者对各种书法字体的特色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见下图)的评述是A. “状如龙蛇,勾连不断”B. “笔画网弧,富有奇趣”C. “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 “不真不草,流动奔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对秦朝标准字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标准字体是小篆。B项“笔画网弧,富有奇趣”是小篆的特点。故答案为B项。A项“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隶书的特点,排除; D项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行书的特点,排除。69.“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种“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的艺术特征与下列哪一
71、艺术形式最符合A. 唐诗B. 写意画C. 京剧D. 草书【答案】C【解析】【详解】京剧属于舞台剧,采用舞台虚拟夸张的手法表达艺术,“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正是艺术虚拟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唐诗属于文学作品,不符合材料描述手法特点,故A项错误。写意画主要是注重情感,属于静态表现手法,故B项错误。草书也是通过静态表现手法体现艺术风格,故D项错误。70.学术界公认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是一种源自心灵的感动,这种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线条、肌理、结构、空间相互共鸣,与画家的心灵共鸣,继而与观者的心灵共鸣”。这表明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A.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B.
72、意在笔先,以形写神C. 笔意奔放,体势连绵D. 真景实现,返璞归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理解能力。从材料信息“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可以推断“感动”是一种“意”,而“感动支配了形象的生成”也就是意在笔先,以形写神。故选B。A项是中国绘画的一个特点,但是材料未体现这一点;B项是指的书法艺术;D项是指的写实的绘画。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点评: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是我国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71.下图书法作品依次为A. 隶
73、书、楷书、草书、行书B. 楷书、行书、草书、小篆C. 楷书、行书、草书、隶书D. 行书、草书、小篆、隶书【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片中可以分析出,第一幅图是楷书、第二幅图是行书、第三幅图是草书、第四幅图是隶书,因此正确的答案是C。72.一位古董商要出售以下文物:有铭文的青铜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行书书写的关汉卿窦娥冤、隶书刻写的竹简。他最可能是何时何地的商人A. 东汉的洛阳B. 唐末的长安C. 北宋的东京D. 明初的南京【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有铭文的青铜器出现在西周,楷书书写的道德经出现在两晋时期,关汉卿的窦娥冤出现在元朝,隶书出现在秦朝,因此他最有可能是明朝南京的商人。
74、故答案为D项。A项东汉时期,还未出现楷书,窦娥冤,排除;B项唐朝时期还未出现窦娥冤,排除;C项北宋时期还未出现窦娥冤,排除。【点睛】此题考查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每一种成就的时间记清,从而找到最晚的。73.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图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但意趣高尚,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来看,这类中国画不
75、仅讲求意趣而且融诗、书、画于一体,此类绘画应属文人山水画。墨兰图属于文人山水画,符合材料主旨。故答案为D项。A项洛神赋图属于人物画,排除;B项步辇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排除。74.“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清朝中期,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扬州的画家们继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绘画的传统,把书法、诗歌、绘画与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扬州八怪”的出现A. 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B. 完全摆脱
76、了文人画的影响C. 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D. 反映了清朝君主专制弱化【答案】C【解析】根据“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可知扬州画派适应了商人对文化的需求,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故C正确;选项A中“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无从体现,排除;B选项表述过于绝对,不恰当;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错误。75.徽调、汉剧、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A. 文学艺术对社
77、会发展具有反作用B. 京剧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根本原因C. 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D. 文学艺术在不断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充分说明事物只有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本题选D,A材料中没有体现,B艺人对剧种的改造是京剧发展的推动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C人们的需求是外因,也不是京剧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京剧。76.李泽厚在美学论集中指出:“与前一阶段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对富贵荣华、功名利禄的渴望
78、钦羡恰好对照,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一论断A. 强调了明代市民文艺的现实主义色彩B. 肯定了清代小说体现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C. 是对宋词元曲所反映时代特色概括D.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世俗化、大众化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明清小说,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这里充满着的是对这一切来自本阶级的饱经沧桑,洞悉隐忍的强有力的否定和判决”,这表明清代的小说是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揭露和批判,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风格,B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此时小说是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C项错误;
79、D项不符合材料的信息。故选B。【点睛】明清小说特点:明清时期,古典小说蓬勃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文学的主流,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小说的内容,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露封建统治的腐朽、没落,表达了人民的意愿。77.“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据材料能够得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这一结论B. 材料说明文字记载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 人们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D. 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
80、“伦乃造意”等字眼意在强调人们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是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蔡伦是改进造纸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字记载是二手史料,并不是我们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对原料的选择和降低造纸的成本当然有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78.“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上述现象最早分别发生在A. 秦朝宋朝B. 唐末明初C. 唐末北宋D. 秦朝明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
81、皆透”叙述的是火药,火药最早产生于唐朝末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描述的是指南针,指南正最早应用于航海是在北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79.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是A. 风俗画和文人画B. 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元曲和京戏【答案】A【解析】【详解】风俗画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文人画属于士大夫画,属于高雅文化,故A项正确;话本和小说、元曲和京剧都是市民文化,都反映了商品经
82、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不符合后者,故BD项排除;汉赋和唐诗与题干“宋元以后”的要求不符,排除C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联系所学宋元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成就分析解答。80.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A. 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B. 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C. 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D. 三言二拍:“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答案
83、】B【解析】【详解】“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反映了男女之情,联系所学知识,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A;“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反映了“忠君”思想,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符合题意,故选B;“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鲜明的体现了人物反对封建君权的特点,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C;“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反映了工商为主的思想,这超越了宋明理学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不能作为论据”,即选出符合宋明理学思想的选项,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思想主张分析解
84、答即可。二、材料解析题8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今背本而趋末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贾谊论积贮疏材料二 明万历年间徽州人汪道昆的太函集中说:“吾乡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纤啬之夫,挟一缗而起巨万要之,良贾何负于闳儒!”材料三 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
85、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材料四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1)材料一体现了怎样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起了什么样的作用?(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明清时期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简要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行。(4)
86、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经营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材料四,指出其论证的依据,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答案】(1)重农抑商。有利于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巩固,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对商业的重视和对商人的推崇。(3)勤俭致富,乐善好施,注重诚信(声誉),重视文化和子女教育(4)依据: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和用于子女科举入仕,使得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儒家思想、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解析】试题分析:(1
87、)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从材料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重农抑商。结合所学来回答重农抑商政策在早期的历史作用即可。本题难度系数不大。(2)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等。从材料“左(轻视)儒右(崇尚)贾,喜厚利而薄名高”可以看出此时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传统观念中对商业的轻视和对商人的鄙视,变为开始重视商业,商人的地位得到提高。原因可以看出是商品经济的发展。(3)从材料“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彼果诚实,
88、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分析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4)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分析其论据,根据“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可以看出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根据“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以看出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有的用于子女科举入仕。第二小问阻碍工商业发展的因素则须依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全面考虑作答。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材料题是考试中学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
89、题型。实际上解答材料题也是需要讲究技巧的。在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先读材料,再读问题,然后再带着问题重读材料,其实这是不可取的。更明智的方法应该是:先阅读材料解析题的设问,后带着问题读材料。这样做使得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具备了目的性。在有目的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进行的阅读要仔细,要根据设问理解材料。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关键信息,即“处理材料”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答设问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关键信息与教材相联系打下基础。82.江南地区市镇的发展,始自宋元时代,反映了中国传统文
90、明内在结构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临安城郊的市镇“商贾骈集,物货辐萃”,江阴的江夏市“商船倭舶,岁常辐凑”,嘉兴的濮院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材料二 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以至于明代后期嘉湖地区出现改良田种桑的现象。双林镇“俗皆织绢。四方之商贾咸集以贸易”,其特色产品包头绢“通用于天下”。嘉定娄塘镇“所产木棉布匹,倍于他镇”。丝与棉闯入农村经济生活,就单一地区,蚕、丝或棉布的收益有的甚
91、至成为主业。就整个江南地区,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材料三 明清中叶之后,江南市镇人口的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市镇也吸引着邻近地区的士大夫阶层向它聚集。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如浙江湖州的南浔镇,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的民谚,入清以后保持着“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的传统。摘编自袁行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南宋时期市镇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市镇兴盛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市镇发展的主要表现及
92、所引发的农村经济变革。(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市镇所引发的社会变革。有学者认为,江南市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自我调适和转型。请依据以上材料阐释学者的观点。【答案】(1)特点:工商业兴盛;呈现出城市化特征。原因:农业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2)表现:出现专业化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对外经济联系显著增强。变革:农村商品生产专业化、产业化;农村家庭收益结构变化,主副业倒置。(3)变革:农村社会阶层多元化;文风昌盛,科第兴旺。阐释:农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相结合;工商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结合。【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及城市的发展。关于城市发展的特点一般考虑:地
93、理分布,时空限制,主要功能,政府管理等;城市发展的原因一般考虑:政治统治,农业手工业发展,交通条件,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的因素;而商业发展的影响一般考虑:政治地位,社会关系,思想观念,产业结构,货币金融等方面。(1)第一小问,据材料“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商贾骈集,物货辐萃”可归纳出工商业兴盛,据“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可归纳出呈现出城市化特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2)根据材料“市镇“丝行”、“布庄”的发展”“经济联系突破行政区划,仅涟市镇沈氏一地主,其采购活动竟达于杭嘉湖苏四府六县”可以概括出答案。(3)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江南市镇人口的
94、主体部分是商人、手工业工匠及脚夫、游民”“即便是中小型市镇,无不是文人学士丛集”归纳;第二小问,注意从江南市镇的发展引发 的农村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的角度阐释。点睛: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始终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2、阶段: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 元空前繁荣); 3、组成: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4、商业市场形式多样,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5、管理: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6、城市经济发达,商人群体活跃,商人地位低下 7、趋势: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且由盛 到衰;83.有学者认为: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显露某些民主的、
95、人文的近代社会的晨光熹微,其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某些表现就是它的背影。材料一 明之中叶以后,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两大主流之一的是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这种小说,大概都叙述些风流放纵的事,间于人间的悲欢离合之中,写炎凉的世态。最著名的是金瓶梅。清代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我现在可以分成四派来说。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材料二 画上题诗的两幅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材料三 某校教师研习李贽思想的学习笔记生活在明朝中后期的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也就是说,“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
96、活之中。他在批判理学家的“天理”“道心”的同时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他说:“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宣扬的自私在当时的背景下,显然具有反对“灭人欲”的维护个人利益的合理价值。他是独具个性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具有浓厚的反正统意识,开启了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局面。材料四 某校教师研习城市发展史的学习笔记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都市中的一些富商往往衣服屋宇,穷极华靡,金钱珠宝,视为泥沙。伴随商业的发展,苏州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现象(明神宗实录卷361)这表明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至清朝苏州已经是十万烟
97、火,财富甲于天下。与之相随的是,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社会生活亦趋复杂丰富。请回答:(1)在材料一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什么?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2)材料二是充满士大夫情调的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这类绘画的艺术形式被称为什么?其基本特点是什么?(3)材料三中,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4)综合材料一、二、三,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结合材料四,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答案】(1)人情派(世情小说)。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世
98、态炎凉、人间的悲欢离合)。(2)文人画。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或求抒情写意)。(3)反正统意识、反传统、反教条、反权威理学(或心学)。(4)民主的、个性化的、世俗化的思想文化倾向(人文主义的、回归人性的思想文化倾向)。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讲世情。讲世情小说的原因,当然也离不开那时的社会状态。人情派,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即可回答材料中鲁迅讨论的明代中叶以后的小说流派是人情派。再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即可从描摹人生世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的角度概述这一小说流派的基本特点。(2)本题据材料二“画上题诗的两幅
99、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文人画的角度回答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再从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等方面回答其基本特点是什么。(3)本题据材料三“李贽对正统的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反正统意识的角度回答李贽的思想观点具有的最大特征是什么。再从理学的角度回答在他生活的时代思想界的主流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4)本题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的、个性化的、世俗化的角度回答明代中叶以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思想文化倾向是什么。再结合材料四“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推动了工商业城市的兴盛资本主义萌
100、芽的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等方面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8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人才与统治能力、人才与治才几乎成为同义语,其最高境界是达到内圣外王、全能全知的通才、贤才。19世纪后期,王韬认为:必须要培养多类型、多层次的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门人才。这些专门人才是具有各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企业家、军人、科学家等各行各业人员。清政府宣称:凡游学他国得有长技者,可直接被聘请为书院的专科教师。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拔去奴隶之
101、根性”的新式国民。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提出:新公民是拥有健全之人格的公民,乃是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爱国意识的共和国国民,又有健壮的体魄、近代科学知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完全之人物”。北洋政府的壬戌学制中强调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李宜江我国近代人才观的变迁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有关人才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答案】示例一: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近代以前,由于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以及选拔服务于封建统治的国家官吏的需要,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重视
102、基于儒家伦理的品德和利于封建统治的政治才能。(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样的人才观利于官僚素质的提高和封建统治的强化;但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不利于实用人才的培养。示例二:信息:19世纪后期,重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19世纪后期,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以及民族工业的兴起,形成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的专门人才的人才观。(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适应了当时对各种实用专门人才需要,有利于培养近代化人才,推动我国社会的近代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重道轻器,天朝上国等传统观念。示例三:信息: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
103、、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分析:(从原因方面来看)20世纪初,提出要培养有独立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教育改革的方式渗透爱国主义、全面发展的理念)。这是受西方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展的影响。中华民国成立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促成了这一人才观的思考。(从认识或评价方面来看)这有利于解放思想,培养德才兼备和具有爱国精神的新式人才,推动中国社会的不断进步。【解析】【详解】根据“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具有明人伦的品格和修齐治平之能的德才兼备之才”,可概括出信息:近代以前,我国传统的人才观强调人的品德和政治才能。然后,结合所学,可分别从原因、评价等方面分析说明,原因可从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封建国家的需要分析,评价可从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进行回答。(提取其他信息也可,需要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