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方法六知识迁移法高考题目一般都是以新颖的情境出现,通过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但用已学过的知识、方法来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迁移已有知识或已有的方法,迁移的知识、方法主要来自教材,其次是生活,也可能是题目提供的背景材料。1.从教材中迁移(1)迁移地理原理和规律知识迁移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试题信息与相关的教材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能自如地调动和运用有关规律、原理等解决问题。例如,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考查,考查重点是自然带的名称及分布,解题时要联系教材中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抓住问题的实质,进而解决问题。利用地理原理和规律解题的一般思路:提取试题的图文信息,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回忆相关原理和规律
2、的完整表述;调动和运用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对地理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按照试题要求作答。例1读“某农业生产模式图”,回答(1)(2)题。(1)该农业最可能是()A.人工草地畜牧业 B.粮草结合的混合农业C.多元开发的立体农业 D.热带地区迁移农业(2)关于该生产模式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最可信的是()A.改变自然带类型 B.保持土壤肥力C.增大气温日较差 D.增加原生物种答案(1)A(2)B解析人口、环境、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能够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要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第(1)题,根据该农业生产模式中的牧草、干饲料、畜禽、土壤等元素,可判断出该农业是人工草地畜牧业;该模式
3、没有种植农作物,不属于混合农业;该农业生产模式没有体现出山区特征,也不属于热带迁移农业。第(2)题,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同时有些因素是可以通过发展科技等来改造的,如土壤的改良、良种的培育、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等。该农业生产模式中对落叶和畜禽的排泄物进行了还田,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2)迁移地理方法教材中为说明问题,多采取案例的方式,而教材中案例的分析方法和过程可以运用到对试题的探讨和分析中。题目常设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规律、原理的掌握,而“怎么做”则强调如何运用地理方法。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应准确运用相关地理方法进行有针对性
4、的回答。例2读贵州省典型石漠化治理区特征对比表,完成(1)(2)题。治理区地貌类型海拔(m)大于25坡地比例(%)气候特征年降雨量(mm)石漠化等级人口密度(人/km2)治理时间(年)农业发展模式鸭池高原山地1 3101 77025温凉湿润863潜在中度51320062010粮食种植红枫湖高原盆地1 2101 45010湿润1 192.5轻中度25920012010生态畜牧花江高原峡谷4501 41041干热1 100中强度14719962010经济林(1)三个石漠化治理区中,鸭池的治理效果最差的主要原因是()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人口密度较小B.石漠化程度最严重,治理难度大C.大于25坡地
5、比重最大,水土流失严重D.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短(2)下列关于表中所示地区石漠化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以生态恢复为主,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B.重点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以种植经济林和发展畜牧业为主C.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减小人口压力D.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改善该区域水环境答案(1)D(2)A解析本题组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教材中有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案例,可据此掌握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分析、研究方法。本题给出贵州省石漠化的相关材料,考查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分析时可以迁移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第(1)
6、题,读表格可知,鸭池气候温凉湿润,蒸发少,人口密度较大;该地石漠化程度不是最严重的;大于25坡地比重较大,但不是最大的;该地发展种植业,农业发展模式不合理,治理时间比另外两地短,所以效果最差。第(2)题,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以生态恢复为主,采取退耕还林(草)、封山育林、作物改良等治理手段,A对。对石漠化地区应全面治理,治理强度石漠化的土地,应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B错。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可以减小人口压力,但是不切实际,容易引发其他问题,C错。该地降水较多,实施跨流域调水、人工降雨等措施不合理,D错。2.从生活中迁移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生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命题者越来越关心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和地理问题,
7、因此迁移现实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或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也是解答试题的有效途径。常见的生活地理知识非常多,如地理环境不同,居民服饰也不同,中国传统服装一般北长南短、北宽南窄、北厚南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耕作制度、饮食文化的差异;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等。从生活中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通读试题材料,找到问题的关键;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寻求问题因果关系与生活中类似问题的联系;利用生活中问题解决的方法解决试题中的问题。例3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南部,是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属贫营养湖,湖水透明度极高。大作家契诃夫曾描写道:“湖水清澈透明,透过水面就像透过空气一样,一切都历历在目,温柔碧绿的水色令人赏
8、心悦目”春秋季时,湖面常会现出4米以上的风浪,湖边沙滩上生长着一些奇特的松树,松树有23米高的根部裸露在地上,成年人可以自由地从根下穿行,当地人称这种松树为“高跷树”。据此回答(1)(2)题。(1)贝加尔湖湖水“清澈透明”的原因不包括()A.湖泊较深 B.湖中的藻类植物繁殖快C.入湖泥沙量小 D.湖泊周围的人类活动少(2)“高跷树”根部裸露的原因是()A.降水丰富,便于树木吸收水分B.冻土深厚,根部不易深入土壤C.风浪巨大,导致根部土壤被侵蚀D.积雪掩盖,利于树木安全越冬答案(1)B(2)C解析第(1)题,本题可以迁移湖水组成成分影响湖水透明度的知识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贝加尔湖属贫营养湖,
9、湖中的藻类植物繁殖快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不是贝加尔湖湖水“清澈透明”的原因。湖泊较深,入湖泥沙量小,湖水清澈;湖泊周围的人类活动少是湖水“清澈透明”的重要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季湖面风浪巨大,由此推断,“高跷树”根部裸露的原因是风浪巨大,根部土壤被侵蚀;该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根据材料可知有23米高的根部裸露在地上,说明是扎入土壤中的根部周围土壤被侵蚀掉;“高跷树”不易被积雪掩盖。对点练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据此回答12题。1.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风的形成2.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该实验原理相同的是
10、()答案1.C2.C解析第1题,本题利用自然界不同类型物体热力性质的差异考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知识。根据图中的实验器具有温度计、沙石、水等,分别在白天和夜晚测定沙石和水的温度,可判断该实验主要是测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2题,该实验的原理:海陆热力性质的不同导致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出现差异,从而形成海陆间的热力环流。A项表示的是海陆间的水循环;B项表示的是暖锋天气系统;C项表示的是海风的形成,其原理是热力环流;D项表示的是地形雨的形成。辽宁省是我国能源消费大省,能源对外依存度达到55.7%。增加新型能源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重是辽宁省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读图,回答35题。3.辽宁省能源对外依
11、存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历史上形成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B.省内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C.受自然条件限制,水能、风能资源不足D.生活用能大幅度提高4.地处辽宁中西部、北部的铁岭、沈阳、锦州等地的秸秆能源密度较大,而位于东部的抚顺、本溪等地的秸秆能源密度较小。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位于山区的抚顺、本溪等地耕地面积有限B.抚顺、本溪等地以资源为基础重点发展工业C.地区之间在农作物种植结构及水、热等自然条件方面存在差异D.位于辽河平原的铁岭、沈阳、锦州等地,农作物播种面积大5.利用农作物秸秆能源是解决辽宁未来能源问题的方向之一,关于秸秆能源的开发使用,说法正确的是()A.秸秆能源
12、属于生物质能,具有资源量大、可再生、无污染等特点B.辽宁科技实力雄厚,开发秸秆能源化利用的技术十分成熟C.规模化的秸秆能源利用,需要考虑收集、储运成本和能源转化效率等问题D.秸秆能源的规模化利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辽宁能源的对外依存度答案3.A4.D5.C解析第3题,解答本题需要理解题中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能源对外依存度取决于一个区域能源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供应量过小和需求量过大都会造成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辽宁省是我国东北重工业基地的重要分布区,虽然辽宁省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储量丰富,但重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导致能源对外依存度高。第4题,农作物秸秆能源密度的含义可参考其单位来判断,表示单位面积土地上生产农作物秸秆的量。辽宁省的北部是辽河平原,它是东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广人稀,商品谷物农业面积较大。从产业结构中,可以判断两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进而判断单位面积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差异。第5题,秸秆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可提高辽宁省的能源供应量,降低对外依存度;但秸秆能源的规模化利用需要考虑其转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成本和效率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