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524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2秋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提能训练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五单元第18课【学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1897年,康有为作上清帝第五书,对列强瓜分中国的危险提出警告,认为改革已势在必行。这是基于()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强学会成立,维新运动准备就绪C康有为得到光绪皇帝赏识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已充分发展【答案】A【解析】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的第五次上书就是受这一背景的影响,故选A项。2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上书慈禧,称康、梁等蛊惑士心,紊乱朝政,引用东人(日本人),深恐贻祸宗社,吁恳皇太后即日“训政”以遏乱萌。材料表明()A顽固势力遭到维新派的阻挠B戊戌变法因阻碍社会发展遭到反对C顽

2、固势力竭力破坏维新变法D顽固势力担心维新派获取政权【答案】C【解析】材料中御史杨崇伊的上书大肆诋毁维新派,恳请慈禧太后“训政”,这实质上反映了封建顽固势力对戊戌变法运动的破坏,故C项正确。3现在的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D拥护清朝走向民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维新意图学习西方进行变法图强,结果失败了,因此义和团对戊戌变法的“反动”是指排斥一切西方事物,故C项符合题意。4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运动时

3、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他所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洋务运动D维新变法运动【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故B项正确。5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相继声明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纷纷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实质上反映了()A东南互保运动进行B中央权威极大下降C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地方已实行了自治【答案】B【解析】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方各省督抚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说明清末地方势力强大,中央权威下降,

4、故B项正确。6下图所示是20世纪初美国PUCK杂志上刊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一群母鸡(代表列强)包围在一颗名为中国的巨蛋上。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朝廷已沦为列强的工具B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C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D成为列强商品倾销的市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初”“漫画中一群母鸡(代表列强)包围在一颗名为中国的巨蛋上”可知该漫画指代近代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命运,即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7清帝诏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诏书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由材料“不

5、割吾领土”可知该“议约”未割让土地,A、B、C三项均有割让领土的条款,故D项符合题意。8有学者认为,近代某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排外变而为媚外;前此之力阻变革者,至此则变为貌行新政,以敷衍国民。”该条约签订后()A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陆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答案】D【解析】材料“排外变而为媚外;前此之力阻变革者,至此则变为貌行新政,以敷衍国民”是指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9戊戌变法是以康梁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所展开的一场救亡图

6、存运动。它力图通过中国社会内部结构的自我调整使国家步入世界发展的轨道,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字林西报材料二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马洪林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时人对变法的“节奏”所持的看法并作出评价。(2)材料三中对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

7、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答案】(1)看法:节奏过快。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另一方面反映了维新派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为改革失败埋下隐患。(2)正确。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与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选考过关练】一、选择题1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光绪帝所发上谕虽然有100多条,但其重点和脉络很清楚,反复强调的主要是练兵和筹饷。这反映出()A光绪帝没掌握朝廷实权B君主立宪制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变法决心不坚定D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答案】D【解

8、析】光绪帝颁发的上谕就是维新变法的内容,主要强调练兵和筹饷,康、梁等人并未将定宪法和开国会列入议事日程,表明维新派对封建势力妥协退让,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2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正如维新派也将一般老百姓说成“愚民”“群盲”不可救药一样。这主要说明()A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因为百姓的反对B民主宪政思想缺乏普遍的社会认同C维新变法时期的中国民众愚昧落后D维新变法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潮流【答案】B【解析】材料“在老百姓眼里,康党根本不值得半点同情,他们都是一群瞎折腾的白脸奸臣”直接说明老百姓并不认同维新派的民主宪政思想,

9、故选B项。31898年8月26日光绪帝上谕说:“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即如刘坤一、谭钟麟身任封圻,于本年五六月间谕令筹办之事,并无一字复奏。”上谕所述状况()A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B导致了地方割据的形成C加剧了边疆地区的危机D加大了社会变革的难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虽经严旨敦迫,(各省)犹复意存观望”可知朝廷的政令得不到执行,戊戌变法的难度增加,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谈及戊戌变法的诏令地方持观望态度,并不能说明降低了皇权集中的程度,故A项错误;地方官员放缓执行诏令并不能说明地方割据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边疆问题,故C项错误。41900

1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七八月间,则认为义和团“一呼而集者数十万人,赴死军前,曾不返顾”“以抗御普世界中显赫之众强国”。梁启超对义和团评价的变化反映了()A义和团运动有利于民主意识觉醒B义和团运动斗争方式趋于落后C维新派与义和团目标相同D义和团运动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答案】D【解析】梁启超对义和团的评价由否定转而为肯定,并且认为义和团抵御了列强侵略,说明义和团运动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D项正确;义和团没有促进当时民主意识的觉醒,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的斗争方式的问题,排除B项;维新派主张政治变革和义和团的目标并不一致,排除C项。5“(这一运动)代表

11、民族情感,但不代表时代的脚步,不是民族觉醒,但促进了民族觉醒。作为一场爱国运动,其根植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由救国而误国是一种悲剧。”据此可知,这一运动()A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的开端B主张通过绝对平均主义救国C促成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D对近代中国产生多方面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不代表时代的脚步”“爱国运动”“植根于经济的保守意识”“抵御外侮的愿望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可以判定这场爱国运动是义和团运动。材料“促进了民族觉醒”“抵御外侮”“由救国而误国”体现了义和团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多方面影响,D项正确;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B项与

12、太平天国运动有关,C项是维新运动的影响,均排除。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C清廷成为“洋人的朝廷”D洋务运动兴起【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在战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排除。7下图是1900年明信片“八位强人在殴打一名老者”。据图可知,当时()A中国已出现被瓜分局面B列强侵华出现

13、暂时同盟C列强采取“分而治之”政策D中国抵抗意识逐渐丧失【答案】B【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已呈现被瓜分的局面,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八国联军侵华的现象,说明列强侵华结成暂时同盟,故B项正确;图片的内容是列强共同侵华,不是分而治之,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人民并未放弃抵抗,故D项错误。8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A继续保持在华特权和地位B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C惩罚反帝官民以

14、瓜分中国D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的惩罚性、预防性措施主要是列强在国际名义下要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并不主张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帝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

15、月17日)材料三 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主要相同点。(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相同点: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