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疫情期间阶段性指导卷(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必固其根本B.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 则思知足以自戒D. 凡百元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识记,再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项,“必固其根本”是说“必须稳固它的根部”。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是说“若傲慢自满地对待他人,即使是骨肉亲人见了面也会形同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C项,“则思知足以自戒
2、”是说“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知足,古今意思相同,知道满足;D项,“凡百元首”是说“所有帝王”。元首,古义:君主、帝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故选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B. 而况于明哲乎 而况:何况C.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D. 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3、。C项,“冲”,应译作“谦虚”。故选C。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 震之以威怒C.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本题中,例句“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
4、“以严刑”状语后置。译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A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译为:做国君的人,如果害怕自满自大,就要想想江海里的水都是居于下面,由成百上千的川流汇聚而成。B项,状语后置句。“以威怒”状语后置。译为:用声威震慑他们。C项,定语后置句。“重、大”是“神器、域中”的定语后置了。译为: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D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这也(就是通过)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故选B。4.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不念于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人 信者效其忠 爱其子A. 不同,相同B. 不同,不同C. 相同
5、,不同D. 相同,相同。【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分析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侧重考一词多义,这要在具体句子中进行辨析。本题,“不念于居安思危”句意为:(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则思知止以安人”句意为: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信者效其忠”句意为: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其”,代词,他的。“爱其子”句意为:(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其”,代词,自己的。所以,意义和用法都不同,意义不同。故选B。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一项是( )A. “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
6、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B. 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D. 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不必干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谏太宗十思疏内容的理解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注重理解,结合文章写作背景,掌握答题的基本技巧。A项,“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说法错误。原文“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意思是:“作为君主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想到该知足来警惕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由
7、此可知,“知足”“知止”两条应是戒奢侈,而不是戒骄躁。故选A。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作:兴作,建筑B.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C. 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放牧D. 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C项,“则思谦冲而自牧”的意思是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其中“牧”,作动词,译为“约束”。故选C。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 以弱天下之民C. 是故圣益圣
8、,愚益愚D.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学生应了解常见的活用类型,灵活而熟练地掌握辨析的方法。A项,“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B项,“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D项,“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C项,“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故选C。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
9、:自我约束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 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D.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垂拱:拜谒【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D项,“垂拱:拜谒”理解错误,此处“垂拱”应是指垂衣拱手,这里比喻天下很轻易地实现大治了。故选:D。9.下列句子与“寡人将加大诛于子”句式不同的一句是A.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B. 虽董之以严刑C. 青,取之于蓝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答
10、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例句:状语后置句,“于子”为后置状语,译为:我将对你大加惩处;A项,判断句,没有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译为:这也是砍伐树根来追求树木茂盛;B项,状语后置句,“以严刑”是后置状语,译为:用严酷刑罚来督责;C项,状语后置句,“于蓝”是后置状语,译为: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D项,状语后置句,“乎吾”为后置状语,译为:他听到的道路本来就比我早;故选:A。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
11、.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A项,“根本”,古义:树根;今义:基础,本质。句子译为: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B项,“纵情”古义:放纵性情;今义:任凭自己的感情。句子译为:成功以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C项,“骨肉”:古今意义都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句子译为: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D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句子译为: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把古人说的“一年三次”田猎为限度。
12、故选C。1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B.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 何必劳神苦思【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什么是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的现象。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
13、象。其次是要掌握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的活用:作动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数词的活用:作动词作名词作形容词。A项,“安”:使动用法,解释为“使安宁”。B项,“正”:使动用法,解释为“使端正”。C项,“乐”: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乐”。D项,“劳”:使动用法,使劳累。故选C。12.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部是魏征认为君王应该拥有的品德的一组是善始善终,竭诚待下 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谦冲自牧,慎始敬终虚心纳下,正身黜恶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
14、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本题中,句“怨不在大,可畏唯人”的意思是:(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的意思是:(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这两句话都是指百姓的力量值得敬畏。句“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意思是: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这句话指的是国家大治所达到的境界。故选C。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
15、项是( )A. 魏征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 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C. 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等D.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读懂文章内容是关键,要结合课文的注释,联系语境,翻译文章大意;其次,是要简单地梳理行文层次,尤其要理清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D项,“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法错误。第二段是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故选D。14.下列句子中,加点
16、虚词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其皆出于此乎C.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今守之而不足D.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董之以严刑【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17、。A项,两个“因”都是介词,可译作“因为”。B项,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它的”;后一个“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可译作“大概”。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作“却”。D项,两个“虽”都是连词,可译作“虽然”。故选B。1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省略句)B. 虽董之以严刑 (宾语前置句)C.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D. 震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根据特殊句式的特点来分析句子中存在什么特殊句式,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判断正误。A项
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统治者”。B项,“虽董之以严刑”是状语后置句,“以”为标志,“以严刑”是后置状语。C项,“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省略句,省略了代词,“以(之)为”,“之”指“三驱”。D项,“震之以威怒”是状语后置句。“以”为标志,“以威怒”是后置状语。故选B。16.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
19、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本题中,例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是判断句,句末“者也”表判断。句子翻译为: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A项,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宾语“晋”,构成介宾结构。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句子翻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B项,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子翻译为:不
20、然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俘虏。C项,判断句。句子翻译为: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D项,一般陈述句。句子翻译为:谁能先攻破秦国进入到咸阳城的就让他称王。故选C。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必固其根本根本:树根B. 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主持,掌管C.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大D. 虽董之以严刑 董:懂得【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
21、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D项,“董”,应译作“监督”。故选D。18.下列各句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居域中之大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A. 和相同,和相同B. 和不同,和不同C. 和不同,和相同D. 和相同,和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
22、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本题中,中的“之”都是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中的“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中的“之”是代词,指代“天下”。因此相同,不同。故选D。19.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臣闻求木之长者 人君当神器之重B.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必竭诚以待下C. 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董之以严刑D.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而况于明哲乎【答案】B【解析】B项,均为连词,来。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
23、进,更。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则智者尽其谋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失其所与,不知D. 则思知止以安人 虽董之以严刑【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
24、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A项,前一个“其”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他的”。B项,前一个“则”是连词,可译作“就”;后一个“则”是副词,可译作“是”。C项,两个“所”字都是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D项,前一个“以”是连词,可译作“用来”;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故选C。2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古代,家风的传承往往是与家训、家规_在一起的。中国历史上以家训为名的著述在南北朝已经出现,后来_,直至晚清
25、民国。“家训”就像一位神情庄重严肃的老祖父,_地训导后世子孙,成为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A. 结合 绵延不绝 不厌其烦B. 融合 络绎不绝 不厌其烦C. 融合 绵延不绝 不胜其烦D. 结合 络绎不绝 不胜其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词义辨析。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和正确选用,其中不仅有词语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使用得好的问题。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实词的使用与辨析;虚词的使用与辨析;熟语的使用与辨析。词义辨析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需要了解词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辨别。第一组,结合:人或事物间发生密切联系。融
26、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此处指“家风、家训、家规关系密切”,故选“结合”。第二组,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对象是“家训”,意思是家训得到继承,故选“绵延不绝”。第三组,不厌其烦:不嫌麻烦,褒义词。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含贬义。语境是训导后世子孙,应该用含褒义的成语,故选“不厌其烦”。故选A。【点睛】辨析词义可以从词的意义方面来辨析:词义的侧重点不同、词义涵盖的范围大小不同、词义的轻重不同;可以从色彩方面来辨析,分清词的褒、贬、中的感情色彩;可以从语法规定辨析;可以从使用对象进行辨析;可以从前后照应方面进行辨析。22
2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_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鲁迅就是这样。“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性。我们要注意句子中代词、关联词的连接作用,在内容上注意逻辑关系:时间、空间、事理转折、递进、并列、条件、假设、总分、因果等,主语一致与否。语段介绍了中国学校教育的相关
28、情况。解答本题首先比较四个选项,确定首句不是就是,横线前的主语是“哪一种性格”,因此,下文应承接上文表示选择关系的,故首句为,排除AC;解释“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的原因,故相连,据此排除B。故选D。【点睛】做排序题时,我们总是先要初步排序,确定相邻的句子,通过抓住体现句子之间联系的词语(如:复指词语,表示句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标明主次轻重、时间、总括性的词,前后呼应的词语等)将句子按意义分类,将各种表意相近的句子归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组。然后再通过小组间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将各小组组合成一个大组,最终确定句子的正确语序。这其间要注意打乱的句子与原有语段上下
29、句之间的近邻关系,确保话题内容的一致性。当然,我们在做题时根据选项还可以采用排除法,以及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意思,排好之后再通读语段,看看是否自然通顺,如果不连贯再进行微调后,最终确定答案。2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中国领导人不仅为逆全球化危机指明病灶、开出药方,更以实际行动维护开放世界,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B.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的热播,表明传统文化的魅力始终在国民心中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C. 调查表明,我们无论怎样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雾霾天气的治理都将是长期的工作,不可一曝十寒。D. 社会中的每一个公民是否能自觉维护公共道德,遵守文明规范,是社会
30、维持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的内在保障。【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B项,搭配不当,删除“的魅力”。是“传统文化”“在国民心中拥有的影响力”。C项,语序不当,“无论”应在“我们”之前,在复句中,不同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前面。D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删除“是否”。故选A。【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
31、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古籍文献中,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会有特定的名称,如第一日为“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日
32、为“晦”。B. 古人名与字不同,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正如礼记檀弓上所说“幼名、冠字,周道也”。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C. 六艺,一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二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D. 古人常用天干地支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地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六艺经传皆
33、通习之”的“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礼、乐、射、御、书、数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故选C。25.下列三副对联分别送给小商店、饮食店、美发店,最恰当的一组是( )甲:东无西有通无有,方与人便人称便。乙:聚首一堂杨柳东风初识面,垂丝万缕杏花春雨喜弹冠丙:妙手调羹能适口,奇缘配偶自欢心。A. 甲饮食店 乙美发店 丙小商店B. 甲小商店 乙饮食店 丙美发店C. 甲小商店 乙美发店 丙饮食店D. 甲美发店 乙小商店 丙饮食店【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
34、,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根据“通无有”“与人便”“人称便”可判断出甲对应小商店。“垂丝万缕”代指头发,据此可知乙对应美发店。“烹调”“适口”说的是烹饪方式,据此可知丙对应饮食店。故选C。【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
35、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26.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欣闻救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特致信一封,横匾一块,敬请笑纳!B.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C. 这种8d欧式奢华大花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刚刚出版了七卷本文集,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
36、(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A项,“敝校”是谦辞,语境无需使用谦辞,“躬临”是对别人的到来表达恭敬的说法,多形容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不能用于自己,表达不得体。B项,“舍弟”是对外人称呼自己的弟弟,“敬请”语气尊敬,表达得体。C项,“寒舍”是称呼自己的家,不能称呼“您的家”,表达不得体。D
37、项,“高足”是称呼别人的学生,自己是杨老师的学生,称呼自己应是“学生”,表达不得体。故选B。27.香菱进入大观园后,羡慕姑娘们都会吟诗作赋,缠着要学,在( )指点下,终于学诗成功。A. 黛玉B. 宝钗C. 探春【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首先要记清名著中的众多人物、记准人物的事迹以及正确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可张冠李戴。然后记清相关的情节,了解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本题考的是熟记红楼梦第48回中香菱学诗有关情节。A项,薛宝钗将香菱带入大观园做伴,香菱羡慕姑娘们都会吟诗作赋,缠着要学
38、,林黛玉知道后指点香菱,为她讲解作诗的常识,又让她看王维的无言,太白的七言等名家诗篇。香菱看后与黛玉探讨感受,并要求作诗。黛玉让她咏月。香菱先作了两首诗,均被否定。她一心作诗,最后终于与梦中得一首,博得大家的赞赏。所以此题应选林黛玉。故选A。28.宝玉将贾母送他的雀金裘烧坏了,但工匠们都不敢修神。为了宝玉,( )带病连夜修补。A. 袭人B. 晴雯C. 黛玉【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在平时注意阅读、理解名著内容,准确把握名著的写作线索和其中的主要情节。其次是要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能熟练掌握人物的言行和主要事迹,对人物做出准确评价。最后是要在理解的基
39、础上,把握住名著的主题和现实意义。本题中,根据原著,本题内容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主要讲了贾母赐宝玉孔雀裘,宝玉穿着却不留神让后襟子被烧了一块。差人送给织补匠修补却又无人会补,而宝玉又着急第二天即舅舅生日要穿。病榻中的晴雯见宝玉着急,忍着病痛替宝玉补裘的故事,所以本题应选晴雯。故选B。29.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在凤姐和鸳鸯的捉弄下喝醉了酒,迷了路,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下,醉倒在( )。A. 栊翠庵B. 潇湘馆C. 怡红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
40、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所写的题目,然后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选择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红楼梦相关人物和情节的掌握,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了解和掌握情节的细节,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原文的大概情节是: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出来,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他此时又带了七八分醉,又走乏了,便一屁股坐在床上,只说歇歇,不承望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的,朦胧着双眼,一歪身就睡熟在床上。刘姥姥因为喝多了酒,吃了油腻食物,大泻一阵后,晕乎乎地走到宝玉的卧房,看到精美的床帐,便歪身睡倒,酒气臭气熏了一屋幸亏袭人发现,及时收拾妥当,才没被宝玉知道。可知是醉倒在了怡
41、红院。【点睛】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在应在平时多加注意;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
42、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30.抄检大观园时,( )只许搜她的东西,看到搜检,感到贾府的衰落,不觉流泪,还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耳光。A. 迎春B. 探春C. 惜春【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首先要记清名著中的众多人物、记准人物的事迹以及正确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不可张冠李戴。然后记清相关的情节,了解写的是何地何人何事,故事的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即结局。本题考的是熟记红楼梦
43、中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行为。探春首先暗笑,说她那里既然窝藏了东西,那她就是第一个贼。然后喝令所有伺候她的丫鬟把东西全翻出来。当王善保家的存心不良想翻她贴身的裙子时,她当即扇了王善保家的一个耳光,然后声泪俱下地控诉抄检的罪恶,声称抄检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本题的答案应选“探春”。故选B。31.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在“占花名”行酒令中,宝钗抽到的是( )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A. 牡丹B. 芙蓉C. 杏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要明确题干
44、的要求。为庆祝宝玉生日,怡红院开夜宴,在“占花名”行酒令中,宝钗抽到的是牡丹花签。这既与她的性格相符,也暗示了她以后的命运。牡丹形容宝钗富丽高贵,言行端庄循礼,“任是无情也动人”指她安分守礼,适合做妻子,即使是冷美人也足以打动宝玉。故选A。【点睛】解答识记文学名著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描写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语、典故、名句的出处;诗、词、曲的名句等等。32.高一语文备课组这学期开展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你读得认真吗?回忆一下,下面所列红楼梦中的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AB. BC. CD. D【答
45、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本题,A项,“脖子上有金锁”,金锁是薛宝钗头上戴的饰物,而共读西厢记的是贾宝玉,贾宝玉脖子挂的是玉。B项,“薛宝钗魁夺菊花诗”错,林黛玉在咏菊花诗中夺魁。C项,正确。D项,“晴雯拒绝给贾赦做妾”错,拒绝给贾赦做妾是鸳鸯。故选C。33.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贾瑞母亲早亡,只有父亲代儒教养。代儒素日管教最严,忽见贾瑞一夜未归,便发狠将贾瑞打了三四十板,不许吃饭,令他跪
46、在院内读文章,定要补出十天的功课来方罢。B. 跛足道人送给贾瑞一面镜子,上面錾着“风月宝鉴”四字。跛足道人告诉贾瑞,此镜只可照正面,千万不可照反面。但因贾瑞经不住诱惑,不听跛足道人告诫,最终送了性命。C. 林如海身染重病,写信特来接林黛玉回去。宝玉听后,心中很不自在,于是便在贾母面前多次拦劝,想不让黛玉回去。怎奈父女之情,人伦之常,贾母也没有办法。D. “金陵十二钗”中最先香消玉殒的是秦可卿,她在临死之前,先托梦给王熙凤,提醒她“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
47、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A项,“贾瑞母亲早亡,只有父亲代儒教养”说法错误。应该是“父母早亡,由祖父贾代儒教养”。B项,“此镜只可照正面,千万不可照反面”说法错误。应该是“此镜只可照反面,千万不可照正面”。C项,“于是便在贾母面前多次拦劝”说法错误。应该是:“宝玉大不自在,争奈父女之情,也不好拦劝”。故选D。三、诗歌阅读34.阅读下面这首词,请回答小题。纱窗恨答冠月韵田茂遇笛声阵阵因风送,老天涯,一声入破偏凄切,落梅花。雕盘处,千山黑雪,马嘶外,万里黄沙。算春宵归梦,好还家。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笛声”意象包含愁苦,上阕既写
48、笛声高亢凄厉,也写诗人心中愁苦凄凉。B. “老天涯”之“老”字,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C. 落梅花,一是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飞飞落落,飘飘洒洒落下的情景,一是梅花落的曲子。D. “雕盘处”,“马嘶外”,地域辽阔,突出了边塞的特点。这一句再现了边塞的壮阔景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
49、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可见驻守塞外时间之久,流露出诗人的不满之情”理解错误,没有这个意思;“老天涯”是写笛声阵阵溢满天涯。故选B。【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提笔忘字:科技进步导致文化衰退?陈雍君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
50、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虽然现在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然。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活现。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发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所替代就是必然结果。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基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
51、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生产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髓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倘若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可是,避免成为“新文盲”的目标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
52、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基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现在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主义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却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所以,要想阻止“提笔忘字”现象的继续恶化,仅仅依靠感慨和呼吁或是一两条无法施行的法令是不够的,必须让能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让手书汉字不仅成为一项技能,更加成为一种普遍认同
53、的美的享受就如同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而我们知道,咖啡和可乐的入侵并没有让中国人遗忘飘荡千年的茶香。也许,拿起笔享受书写,比将其看作宏图重任更加轻松,更加实际。35. 下列对“提笔忘字”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提笔忘字”反映的是所有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而是在使用手机或电脑时用拼音进行交流的现象。B. “提笔忘字”时不去翻字典,而是拿出手机用拼音打出忘记的字,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C. “提笔忘字”如果成为在大部分中国人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将给以汉字为基础的中华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D. “提笔忘字”现象可以不再恶化,但
54、必须让能够写一手好字重新成为实用追求,甚至成为一种对美的享受。36. 下列对汉字书写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汉字书写不仅是生存和生活技能,而且还寄托着中国文化之精髓,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B. 无纸化自动办公比手写汉字更加高效,也更低碳,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在一切场合使用手写。C. 如今写一手好字已经绝对不会再令人惊叹,也失去了以此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和找更好的对象的功用。D. “提笔忘字”的最实际解决方案是拿起笔来享受书写,正如中国人停下来喝茶,并享受茶香一样。37.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 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
55、纷纷报道和评论。B. 用键盘输入替代汉字手写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淡忘了汉字书写却表现出传统文化的衰退。C. 台湾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其原因之一是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中寄托了中国文化精髓。D. 行政指令或法律无法避免出现数典忘祖的新文盲,正如木兰秋闱无法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答案】35. A 36. C 37. A【解析】【35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速读文章,了解文本的大意;其次要根据题干部分的内容,选择重点,精读文章;最后,根据原文,结合选项,比对作答。在进行选项比对时,既不可钻牛角尖,过于死抠字眼;也不可粗心大意,忽略原
56、文的本意。平时要注意积累经验,培养语感,以“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进行选择。A项,“反映的是所有的中国人不再一笔一画书写汉字”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是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选项扩大范围。故选A。【36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不要死抠字眼。C项,“已经绝对不会再令人惊叹”说法错误。原文中是说“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可见“写一手好字”
57、偶尔还是会让人们感到惊叹的,并不是“绝对”不会惊叹。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3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美国媒体率先发现了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的现象,这一报道引起了国内媒体的纷纷报道和评论”说法错误。根据文章第一段“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则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文段没有依据证明中国存在“提笔忘字”现象是美国媒体率先发现,而只是美国媒体率先报道出来;原文中还说“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则也不会吸引国内诸
58、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由此可见,国内媒体纷纷报道和评论的不是“美国媒体的报道”,而是“提笔忘字”这种现象。故选A。【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
59、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节选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
60、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
61、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节选38.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永保无疆之休 (福祉) 故其垂拱岩廊 (喻指轻易)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大) 所言信矣 (确实,真实)C.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迫切) 顷年已来,微有矜放(矜持)D. 虽董之以严刑 (督责) 纵或抑情从谏 (纵使)3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臣闻求木之长者 皆欲传之万代B.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C.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岂不以居万乘之尊D.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欲有所为,皆
62、取遂意40. 下面有关两段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一第一段提出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用了两个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喻证积累德行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意义。B. “谏”有“规过、劝善”的意思,古代专指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疏”原本有“疏通”之意,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用途较广。C. 选文二第二段指出太宗执政后期“志在嬉游,荒于政事”,并点明其原因是骄傲放纵,做事任性随意,不如早先那样刻苦努力。D. 两篇选文,前者提出为君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后者提醒太宗不可“恃功自傲,纵情嬉游”,都通过太宗早年、晚年为政态度的对比
63、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4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4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程现代汉语。(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2)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答案】38. C 39. D 40. D 41. 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 42. (1)竭尽诚心待人,那么像吴越这样的世仇之国也能团结为一个整体,傲视别人,就是亲骨肉也会变成陌生人。(
64、2)亲近狎昵您的人奉承您的旨意而不肯说意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严威而不敢进谏,这样不断延续下去,将使您的圣德亏损。【解析】【3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7)通假代入法(8)邻词推断法等。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还原句意,联系日常积累比较区别得出答案。C微有矜放(矜持)错误,矜应为“骄傲”。故选C。3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虚词能力。做此类题要细细品味原句,借助语境辨析。A项,之,取独,代词。B项,而,转折,顺承。C项,以,目的连词,因为。D项,两个
65、“所”都是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故选D。【4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D项,“都通过太宗早年、晚年为政态度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表述错误。后文是这样的。前文是通过类比及和古代帝王的对比来强调德行在治国理政过程中的重要性的。故选D。【41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
66、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道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极端了。天下安定,四夷敬服,仍然驱使兵马远征致讨,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志在嬉游”、“情无厌倦”都是主谓结构,各成一句,各自断开;“妨”是谓语动词,“政事”为宾语,后面断开;“虽未全妨政事”断开;“此也”固定句式,前后断开;“率土乂安”、“ 四夷款服” 都是主谓结构,各成一句,各自断开;“仍远劳士马”、“ 问罪遐裔”都是动宾结构,各自断开; “此也”判断句断开。【4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
67、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重点词为“竭诚”, 竭尽诚心;傲物,傲视别人;行路,陌生人。(2)重点词为:亲狎,亲近狎昵;阿,奉承;已,停止;亏,使动,使亏损。【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
68、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
69、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我看自古以来帝王登位定都,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贵忠良而鄙视奸邪谗佞之人
70、,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然而受命登极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岂不是以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所言确实不错呀。 骄傲情绪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极端化,志向不可过偏、过高。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由于处理得好而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陛下在贞观初年,
71、孜孜追求,毫不懈怠,委屈自己而顾念别人,总像是还怕自己做得不够。近年以来,已经出现骄傲放纵的苗头,仗恃功业之大,蔑视前代君王,认为比前代圣人智者还要贤明,心里轻视当代人才,这是骄傲情绪在滋长。想于什么,都任情由意,即使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听从劝告,终觉违心背性、耿耿于怀,这是欲望在走向放纵。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道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极端了。天下安定,四夷敬服,仍然驱使兵马远征致讨,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严威而不敢进谏言,这样延续下去不改变,您的圣德将受到损害。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九。-魏征十渐不克终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