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492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解析》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弥勒二中20202021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第卷 阅读题(共4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自信,当然不是文化的自我自信。文化并非主体,主体是人。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无论是文物还是典籍,都只是文化的载体,而灵魂是载体中的内在精神。 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国家对于共同文化的形成和认同至关重要。要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而非分裂的国家。民族是文化

2、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当一个国家被消灭或处于分裂时,它的文化发展也会中断。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没有中断,因为中国自古至今始终是中国。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中国有过分裂,但统一是主导的。即使当时存在不同的民族政权,它仍然处于中国这个大的疆域之内,因而极容易统一,中华民族的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完好。历史证明,当国家分裂,文化发展的血脉会中断,何谈文化自信!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鲁迅先生虽然批判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

3、脊梁”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近代中国人的一盘散沙是统治者的“治绩”。中国近代表现的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朝廷腐败和社会腐败的“治绩”。 文化自信当然包含人数众多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各个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都能从自己专业领域发现文化自信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传统,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强化人民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学者和专家以一个拥有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自信的大国学者的身份参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极为平常。可以预期,在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学者会日渐增多。单面输入和接受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就

4、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定民族的自尊、自强。中国现在已经不再像旧中国那样在世界政治舞台缺位,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光明日报2018年1月8日15版)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坚定文化自信,不是看文化的载体,而是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B. 有一个统一而非分裂的国家是形成和维护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C. 如今,中国学者和专家参与世界文化学术论坛和文化交流极为平常,中国学者会日

5、渐增多。D. 我们正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走向世界政治舞台。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从内涵方面界定了文化自信的主体是人,灵魂是文化载体中的内在精神。B. 第二段谈文化自信与国家的关系,强调统一的国家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C. 第三段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D. 第四段从中国学者广泛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角度谈文化自信包含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自信。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化的载体包括文物和典籍,理解载体中深层内涵和内在精神,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B. 文

6、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一个国家不被消灭或处于分裂,它的文化发展可能不会中断。C. 文化专业领域的知识分子也都能以自己的创造性贡献对人民的文化自信起到强化作用。D. 文化自信与文化相关,只要国家强大、民族独立就能拥有文化自信。【答案】1. A 2. C 3.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不是看文化的载体”曲解文意。第一段说的是“要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而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能

7、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故A项中的“不是”一词改变了原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C项,“用鲁迅的话证明近代国民劣根性并非中国人本质特性,而是统治者的治绩”错误,依据第三段“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他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话,强调中国

8、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可知,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中国并没失掉民族自信力,证明“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同时是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故C项论据作用理解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D项,“只要国家强大、民族独立就能拥有文化自信”错误,依据第二段 “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国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统一而强大的国家保障”、第五段“文化自信问题不仅属于文化,它与国家的强大、民族的独立密不可分”可知,D项“只要就”表述

9、过于绝对。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照夜白刘墉15年前,她丈夫遽逝之后,每次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有一天,她果然抱着一个匣子

10、来找我,一边打开盖子,一边说:“不得已,得卖了,您看看值多少?”她小心翼翼地拿出个手卷,题签上写着:韩斡照夜白。我一怔,沉吟道:“韩斡照夜白?韩斡是唐代画马的名家。”“是啊!所以我丈夫说是国宝级的。”我没吭气,慢慢打开手卷,没看两尺,已经确定:假的!且不说画笔不精,连伪刻的印章都拙陋。只是我不知该怎么说。偏偏她还喜孜孜地指着画:“乾隆皇帝也收藏过呢!”我犹豫再三,还是心一横说:“抱歉!我得告诉您实话,这是假的!”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您确定?”她低着头问。“确定!这是仿的,原件

11、藏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她没再说,站起身,以很快的速度收好那卷画,临走,用硬硬的声音说:“求求您!可别让我儿子知道,他要是问,就说是真的。”后来有一次遇上她母子,谈到留学,那大男生又自信满满地说:“我们不怕!我们有爸爸留下的无价之宝。”我立刻心一揪。今年二月,我去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才走进明轩,就看见一位男士正贴着橱窗看那幅著名的手卷。画中是骠壮硕骏、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的白马。旁边有南唐李后主书“韩斡照夜白”。男士见我靠近,微微让位,抬头。挺面熟,不是“我妈去年过世了,也是心脏病,走得突然。”已经在大学教书的男士有点腼腆,“我特别从芝加哥过来,看这幅画。”“你们家”“我爸也留给我们

12、一幅,假的,因为高中美术课本上印了这张画,我早就知道真迹在这儿。所幸我妈不知道,她一直认为是真的。”他笑笑,“也多亏那张假画,我怕我妈拿去卖,知道是假的,一下子崩溃,所以拼命用功,一路拿奖学金。”“那张画”“我带来美国了,常看,觉得它比这幅真的还真,真是一匹仰首长嘶的照夜白。”走出博物馆,我站在门口好几分钟,心想是不是该回去,告诉他,其实他妈妈早知道画是假的,只是又想起答应过他母亲眼前突然飘起密密的雪花【注】照夜白:唐玄宗坐骑,曾随其南征北战,立功无数。韩斡:唐代画家,尤工画马,照夜白为其代表画作。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丈夫辞世,朋友操心,母子

13、却无畏,为下文表现母子坚强面对生活中的困境作铺垫。B. 男士与“我”的偶遇过于巧合,违背了生活真实,令人生疑,是本文的致命伤。C. 儿子之所以觉得自家的假画比真画还真,因为其间凝聚着他对父母的追思怀念。D. 本文构思精巧,悬念丛生,在相互的体谅与关怀中表现出令人感动的母子深情。5. “儿子”为什么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联系全文,分点概括。6. 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文中画线段的表达效果。7. 纵观全文,文章以“照夜白”为标题起什么作用? 【答案】4. B 5. 是父亲留下的念想(遗物);凝结着母子的深情;是儿子和母亲的精神支柱;寄托了对父母的怀念。 6. 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描写富有

14、层次:“苍白”的脸色是肖像描写,“扶”、“滑”等动作表现人物乍听假画之后的心理巨震;挥手蒙脸的动作则反映人物此刻内心的失落与伤痛;“苍白的头发”则显示与人物年龄不相称的苍老,可以想见这位母亲所经历的艰难与辛酸。这样写,能形象而细腻地展现这位母亲复杂的心理和沉痛的心情。 7. (1)线索:这幅画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为紧凑集中。(2)象征:“仰首长嘶”的骏马让人联想到这对母子在逆境中的奋争;“照夜白”三字又能让人感受到逆境中的希望、温暖与关爱。【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过于巧合,违背了生活真实,令人生疑,是本文的致命伤”错误,偶遇的设置才能

15、让读者知道儿子对母亲的“隐瞒”,感受到儿子的用心良苦,才能知道儿子对母亲的体谅孝顺,结合上文母亲的“隐瞒”,更能感受到母子之间的深情。所以并不是文章的致命伤,反而是文章的出彩之处。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首先要到文中找到儿子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的内容,然后结合“照夜白”的由来、照夜白对母子二人的意义等方面分析概括。从文中来看,这“照夜白”是“我爸也留给我们一幅”,是逝世父亲留给母子二人的遗物,虽然是假的,但是是父亲留下的念想,所以比真的还真;由“朋友操心他们母子的生活,她都笑笑说:还好!我老公留下一卷名画,值不少钱,真急了,大不了卖掉。她的儿子想必也知道

16、,提到如果考不上公立大学,私立的学费不低,也自信满满:还好!我爸留下一卷好画,大不了卖了”可知,这照夜白是母子二人在艰难生活中的精神支柱;由母子二人对对方隐瞒照夜白的真相来看,这假的照夜白上凝结了母子二人的深情;从母亲逝世后儿子前往博物馆看真的照夜白一事来看,这照夜白又寄托了儿子对父母的怀念。所以儿子觉得假的照夜白比真的还真。【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手法以及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文中画线段的表达效果。首先找到画线句,然后分析画线句使用的描写手法,接着分析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扶着桌子,往下坐,没坐上椅子,滑到了地上。我赶紧过去扶,她却把手一挥,蒙着

17、脸。看不见她的表情,看到的是一片花白的头发”,这段话描写的对象是母亲,“她的脸一下子苍白了”“花白的头发”属于肖像描写,“扶着桌子”“坐”“滑”“挥”“蒙”是动作描写;接着分析这些描写的效果,这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来分析人物的这些表现,从上文可知,照夜白是逝去丈夫留给母子二人的念想,是二人的精神支柱,母亲不得已想要把画卖掉,结果却得知这画是假的,此处描写就是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的反应,“苍白”“扶”“滑”等可以看出母亲得知这一事实后的内心的巨震、伤痛、失落,而“一片花白的头发”则可以让人想见她所生活的艰难。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分析标题的作用可

18、以先理解标题的含义,把握标题使用的手法,然后从情节、主旨、形象等方面分析作用。首先看标题的含义和手法。从文中可知,“照夜白”是一幅画,是逝世父亲留给母子二人的遗物,“照夜白”也是骏马,这骏马“鬃毛直立、昂首扬蹄、想要挣脱缰索”,联系文中所写母子二人来看,母子二人在困境中始终不屈服,这与昂首奋蹄的骏马是相似的,显而易见使用象征的手法,以马的表现来象征人的表现;从文章的情节来看,开篇说留下照夜白一图,接着写母亲得知这图是假的对儿子隐瞒真相,最后写儿子对母亲隐瞒图的真相,由此可知,“照夜白”一图贯穿全篇,是文章的线索;从主旨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塑造母子二人的形象,展现母子二人在逆境中的奋争,展现他们

19、的温暖和关爱,而这些都是通过“照夜白”一图展现出来的。考生可以结合这些分析本文的标题。二、文言文阅读、默写(25分)(一)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乙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注: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8. 下列对甲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B.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C.

21、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D.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9. 下列对于本课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舆,原指造车的工匠,后多指车厢,并泛指车,又引申为“众人之论”。B. 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引申为举步、迈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C. 金石,文中指携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也就是对古器物的研究。D. 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10. 下面对乙文的分析理解

22、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运用比喻论证。B. 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 从所选文段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但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 所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11.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答案】8. B 9. D 10. C 11. (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得特别清楚。(2)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除了蛇

23、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这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啊!【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中“也”表示句末的停顿,排除AC;“曷”通“何”,意思是“怎么”,“曷足”的意思是“怎么能够”显然语意未尽,而“以美七尺之躯哉”恰好做其目的状语,排除D;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D项,“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艺”错误。“术”应为“数”。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C项,“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理解错误。文中“君子生

24、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人的秉性天赋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而已,因此可知作者主张的观点是先天不足后天补齐,要善于借助外物。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第一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第二处“而”: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彰”:清楚。(2)“跪”:蟹脚;“寄托”:藏身;“躁”:浮躁,不专心;“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式。【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

25、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参考译文:甲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

26、,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乙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27、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

28、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选自诗经郑风)注子衿:你的衣领。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这里指“你”。衿,衣领。嗣:接续,继续。佩:佩玉的带子。挑兮达兮:独自徘徊的样子。城阙:城门两边的楼台。12.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B. 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仅用“往”“见”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

29、动上。C. 全诗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女主人公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在城楼上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D. 全诗不到五十字,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得益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13. 诗歌前两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特点和作用。【答案】12. B 13. (1)特点:前两章句式重复,语句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了个别词语“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2)作用:内容上,“我心”和“我思”的变换显示了女主人公思念情感的不断深入,“不嗣音”和“不来”的变换写出了恋人既杳无音

30、信,又不见踪影;情感上,女主人公反复咏唱,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之假设与“子宁”之反问对举,情感在回旋中渐次加强,可以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形象以及技巧的能力。B项,“仅用往见二字”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中表现女主人公的动作行为应是“仅用挑达二字”。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分析重章叠句的特点和作用。答题的时候先答出特点,再分析作用。重章叠句手法的特点一般为句式重复,语句大体相同,只是在关键处变换个别词语,然后指出关键处变换的词语即

31、可。重章叠句手法的作用一般为回环往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不断地重复,亦会增强诗歌的情感。从本诗来看,诗歌前两章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这两章的句式重复,语句大体上是相同的,只是换了“子衿”和“子佩”,“我心”和“我思”,“不嗣音”和“不来”这些词语。从作用来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相思之情,“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32、“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就在这些反复的咏叹之中表现出来;从内容来看,先是“我心”,再是“我思”,表现出情感的递增,先是“不嗣音”,这是说恋人没有音信,再是“不来”,这是说不见恋人影踪,程度上加深;同时,重章叠句在形式上构成回环往复,让诗歌有音乐美和节奏感。(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和

33、“_”,令人叹为观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山不厌高,_。_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3)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答案】 (1). 霓为衣兮风为马 (2). 虎鼓瑟兮鸾回车 (3). 海不厌深 (4). 周公吐哺 (5). 羁鸟恋旧林【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1)霓、鸾(2)厌、哺(3)羁。第卷 表达运用题 (共53分)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5. 下列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全部正确

34、的一项是( )A. 稻菽(sh) 早籼(shn) 分糵 锲而不舍B. 饥馑(jn) 跬步(gu) 拾缀 越陌度阡C. 寥廓(ku) 襭之(xi) 潦倒 摧眉折腰D. 孱头(chn) 剡溪(shn) 半霎 书生义气【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A项,“籼(shn)”应读“籼(xin)”,“分糵”应写成“分蘖”。B项,“跬(gu)”应读“跬(ku)”,“拾缀”应写成“拾掇”。D项,“孱(chn)”应读“孱(cn)”,“书生义气”应写成“书生意气”。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地球上的生物需要适应地球的自转,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钟来预测和适应昼夜变

35、化。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_出了一个调控生物钟的基因。他们苦心孤诣地观察细胞中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变化,鉴定其他相关蛋白所_的成分,揭示了果蝇生物钟的调控机制。由此,科学家们认为,( ),也是生物适应外界环境而进化的结果,它调控着10%40%的基因表达。研究生物钟对了解人类生命活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对治疗由生物节律失常造成的人类疾病有着_的应用价值。就我们人体而言,如果外部环境与生物钟发生冲突,个体不良行为与生物内在节律_,那么,我们的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时差综合症”。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时,我们就会出现 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虽

36、然我们感到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生物钟的正常工作对人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继三位诺奖获得者开拓性的研究之后,生物钟学成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指导着人们健康生活。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分析 包涵 不可限量 南辕北辙B. 分离 包含 不可估量 背道而驰C. 分析 包涵 不可估量 背道而驰D. 分离 包含 不可限量 南辕北辙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生物钟是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B.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C. 生物钟是所有生物都有的现象,包括我们人类在内D. 生物钟是所有生物

37、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都有的现象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时,我们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我们虽然感到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B. 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时,我们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情况,有时候虽然我们感到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C. 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时,我们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有时候我们即使感到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D. 当乘坐飞机跨越多个时区时,我们就会出现时差倒不过来的情况,有时候我们虽然很疲惫,但是晚上还是会失眠。【答案】16. B 17. A 18. D【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

38、语)的能力。第一组,分离:分开;别离。分析:把以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对)。语境用于从基因组里把一个基因提取出来,应用“分离”。第二组,包含:里边含有。包涵:客套话,请人原谅。结合语境“鉴定其他相关蛋白所_的成分”,应选“包含”。第三组,不可限量:数量很多,无法限制;前程远大。不可估量:不可以估计。指数量大或程度深。修饰“应用价值”,应选“不可估量”。第四组,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文中说的是“个体不良行为”与“生物内在节律”两个事

39、物,应选“背道而驰”。故选B。【17题详解】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本句陈述的是生物钟,并非强调“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所以排除B、C两项;本句陈述生物钟时强调的是所有生物而非人类,所以排除D项。故选A。【18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出现”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倒不过来”后加“的情况”,排除AC;二是语序不当,可将“虽然我们”改为“我们虽然”,排除B。故选D。19. 国庆节期间,在北京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您想

40、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_改为_改为_改为_改为_改为_【答案】莅临改为到 寒舍改为府上或贵府 家父改为令尊 鼎力相助改为尽力而为 惠赠改为送【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这里主要考查的是谦敬辞的运用,用于自己的要用谦辞,用

41、于别人的要用敬辞,不可混淆。“莅临”是书面语、敬语,多用于指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寒舍”是谦辞,谦称自己的家。“家父”是用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称呼别人的父亲应用敬辞“令尊”。“鼎力相助”是敬辞,表示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惠赠”是敬辞,表示别人的赠予,改为“送”。五、写作(40分)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网友高终胜在某网站留言:“我是皖北农村的学生。近些年,我家方圆几十里办酒席,每次都是几十桌,好烟好酒之外,每样菜都是双份的,每桌都有40多道菜。每当看到客人吃剩的堆积如山的鸡鸭鱼肉时,真的心疼啊!我哥马上要结婚,爸说,哪怕借钱也得按咱

42、这里的规矩办,不然多丢面子!我刚想劝阻,换来的却是厉声呵斥。在此恳请大家帮着劝劝我爸。”请给高终胜的爸爸写封信进行劝说,署名为“武城一中廉萌”。【答案】范文:勿攀比,重幸福尊敬的叔叔:您好!看到您的儿子在某网站上的留言后,我想写一封信劝劝您。现在大家都在反对铺张浪费,像村里的人那样做是不合适的。为了面子,花一些不必要的钱,还会欠下许多债,也不值得。您的想法我能理解: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您如果不像他们一样做,会被他们看不起的。但请您想一想,在您浪费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还有多少人在挨着饿。我想您应该比我更清楚吃不上饭的日子有多艰苦。大家聚在一起,主要是为了分享喜悦,沾沾喜气,可是不知不觉之间一切都变味了

43、,为了显示自己家里条件好,而开始攀比,这件事还是很值得反思的。叔叔,我认为您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件事情。再说了,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不应该是让自已快乐,让家人幸福和睦吗?为什么要一味取悦别人而委屈家人呢?我有一个叔叔,他有自己的公司,但他过年回家时,从不去饭店吃饭,只要家里有莱,他就会下厨,烧几个家常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吃饭叙叙话,他认为这是最快乐的。什么山珍海味都比不上家常菜的味道。因为那里是家,家里有最亲的人。叔叔,规矩是人定的,可以改;人心是活的,需要用真情对待。我想只要该有的礼节有了,没有人会在意吃的是什么。其实,我最喜欢过年、过节、亲戚朋友结婚这些喜庆团聚的时刻。不是因为这些时候有好吃

44、的、好喝的,而是因为能看到很长时间没有见到的亲人。因为这样的机会,大家才能聚到一起,您能体会到这种欢乐的感觉吗?况且我们本就不富有,为什么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呢?您的儿子劝阻您,他的用意是对的。人们常说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要有长远的眼光;您若是真的借钱办事,您想过热闹之后的事吗?倘若每天都生活在还债的焦虑和恐惧里,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叔叔,请慎重考虑!希望我写的这封信能使您改变想法,若有言语不得当的地方,还请见谅。希望您身体健康,婚礼举办顺利!此致敬礼!武城一中 廉萌X年X月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有明确写作任务的书信体作文题型。高中生应该准确掌握书信的写法

45、,既要注意格式,又要注意书信对象及劝说的效果。高终胜爸爸的思想比较顽固,说:“哪怕借钱也得按咱这里的规矩办,不然多丢面子!”,对儿子的劝阻更是厉声呵斥。因此,要想写好这封信并达到预定的效果,其难度还是较大的。可着重抓住一个方面进行劝阻,也可逐条分析“高终胜的爸爸”做法之不妥:大操大办,剩菜堆积如山,铺张浪费;“按咱这里的规矩办”,缺乏主见,没有特色,不敢、不愿创新,以后也很难办成其他像样之事;“哪怕借钱”也要大办儿子的婚事,可能债台高筑,儿子结婚后一家人生活未必幸福;怕“丢面子”,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古今中外被面子坑了的人太多了;儿子的劝阻有道理却不听,说明思想僵化保守,容易变成“老顽固”,还

46、可能导致家庭矛盾等。还需注意,这封信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事例与道理让长辈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是劝说长辈的书信,所以信中要用长辈易于接受的语言和语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之知错、改错,若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则更好。立意:1.提倡节俭,树立新风2.反对浪费,敢于“丢面儿”3.节俭美德不能丢4.创新新形式,树立新思想素材:1.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也把节俭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节俭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他在生活上坚决反对奢侈浪费。有一年,他被贬黄州,俸禄减少,这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渡过困境,它不仅辞退了身边所有的仆人,而且自己更加节俭,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份完整详细的开

47、支计划,把所有的收入和手边的钱都集中起来,然后将这些钱分成十二份,每月一份,每份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天只用一份。他就是这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度过了难关。“君子以俭德辟难”,苏东坡就是这样做的。2.奢侈浪费小到足以破坏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大到足以灭亡一个无比强盛的国家。自古就有许多帝王在刚开始创业时,以勤俭修身,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但后来他们逐渐放弃了勤俭而一味的追求安逸享乐,结果招致了自己的灭亡。五代时的后唐庄宗李存勖,一开始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击败各个敌手称帝。但后来沉湎于音乐戏曲,每天在宫廷上用重金请人表演,演得好,用重金封赏,并且整天大肆兴建乐宫,乐队,造成黄金流失,最终导致部下作乱,

48、伶人发难,在位三年就死于兵乱之中。欧阳修在撰写伶官传时,有感于这段历史,阐发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3.人们逐渐淡漠了古人教训,大肆的奢侈浪费。我国就形成了一种通病“节俭冷漠症”。身边的小事就足见这种病态的严重。白天明亮的教室里非得开灯,洗手间的水龙头“细水长流”,电脑永远处在待机状态,简直是“不知节俭何滋味”。据上海能源管理部门统计,按平均每户家庭有15瓦特的耗电量计算,上海480万户家庭在白天高峰时就增加了2.5万千瓦左右的用电负荷;一台电脑的待机能耗30瓦,如果上海15万机关干部下班后都不关掉电脑电源,仅此一项,就将每天增加4500千瓦的用电负荷,倘若加上企事单位的的电脑

49、待机浪费,数字十分惊人。如果这样浪费下去,有多少能源将被这样白白的浪费掉。为国家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长此下去,即使我国再强盛,恐怕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4.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意思是说,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很难。这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的。它强调要自觉保持节俭,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商纣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制。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能力。结构分析:作者没有列举古今中外人如何节约勤俭的事例,也没有用空洞无力的道理来劝说,而是独辟蹊径,针对材料中人物的身份娓娓道来,大打感情牌,强调新事新办的必要性,办喜事主要是亲友相聚共同祝福新人。此外,本文是对长辈进行劝说,语气和分寸把握得较好,因此显得与众不同且容易为收信人所接受。- 19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