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对点规范训练4小说探究(用时:45分钟满分: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放鸭莫言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大伯,您是哪个村的”“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湖西王庄。”“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有这么个人,你问他
2、干什么?”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没事,随便问问。”“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
3、,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得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
4、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姓李,名老壮!”“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
5、的李老壮!”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1.对小说的主人公,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李老壮,有人认为是姑娘,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答:_答案(示例一)主人公是李老壮。李老壮贯穿了全文,是主要描写对象。李老壮性格鲜明,形象突出。李老壮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人物性格特点,也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轨
6、迹。(示例二)主人公是姑娘。姑娘贯穿了全文,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姑娘的身影。姑娘性格开朗,形象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姑娘有先进的思想,是新时代的人物代表,更是新时期的致富代表,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山中那座孤坟 警喻小兴安岭余脉的老黑山里,有个被群山环抱的屯子。屯子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他们靠狩猎为生,屯里男人个个精于骑射,附近土豪劣绅常常到这里雇人去看家护院,由此得名“炮手屯”。炮手屯的四周虽无险峰峻岭,却是林木丛生。1931年的冬天,炮手屯的北山向阳坡上的丛林里突然隆起一座坟茔。起初,炮手屯的人们并不知道。只是后来人们进山狩猎,才发现这座坟茔,人们感到很惊讶。
7、方圆十里无人烟,屯里的人又都太太平平的,怎么会有坟茔出现在这里?人们便开始恐慌,揣测着种种可能。难道是在外看宅护院的人遭遇不测,遗尸在此?不会,如果那样早被丢进山里喂狼了。是有人在此作法,想破炮手屯风水?炮手们在外打打杀杀,也保不齐得罪了什么高人。孤坟的出现,让人们突然意识到炮手屯可能要大祸临头了。人们急忙返回屯子,禀告老炮手胡青山。胡青山在炮手屯可谓德高望重,天大的事儿,在他眼里都算不上事儿。可他听到这样的消息也着实吓了一跳,觉得事关重大,整个晚上都没睡着。第二天早晨,便带几个人进山看个究竟。胡青山等人埋伏在山坳里,向那座坟茔瞭望。不一会儿,在坟茔后面有青烟缭绕,人们一下子惊呆了。胡青山稳了
8、稳神儿,说,猎枪上膛,跟我来。胡青山在前,其他人在后,一步步逼近坟茔。人们绕到坟茔背后,看见一个地窨子。那缕青烟就是从这里冒出来的。就在这时,地窨子的小木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老人。 胡青山定睛一看,这不是屯子里第一炮手于得海吗?便走上前去,问,老哥,怎么是你呀!当年,于得海领着儿子于长水突然离开炮手屯,几年音信皆无。胡青山闹不明白,回来了,咋不进村子啊,为啥要住地窨子啊?为啥呀?于得海站在那儿,一动不动,眼睛湿湿的不说话。_ 胡青山憋不住又问,你儿子长水呢?他不是和你一起走的吗? 于得海老泪纵横,指着坟茔说,长水在那儿。人们一下子明白了,长水死了,他这是在这里为他的儿子于长水守灵啊。胡青山问
9、,老哥,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呀?于得海说,长水从小就没离开过我,他胆小,我怕他一个人在这荒山野岭里害怕,和他做个伴儿。后来才知道,于得海领着儿子于长水离开炮手屯参加了马占山的部队,在一次和小日本鬼子的惨烈战斗中,儿子于长水为掩护老班长中弹身亡。父亲于得海是眼睁睁地看着儿子于长水牺牲的,当时父亲的右腿也负了重伤,血放着溜往外淌。父亲从昏迷中醒来时,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被炮弹炸成了焦土的山岗上依然硝烟弥漫。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把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军阻挡在嫩江对岸整整十四天。这次战斗,就是著名的江桥保卫战。儿子于长水为救老班长牺牲了,那个老班长就是父亲于得海。 于长水葬在这里,是个衣冠冢,里面葬的只是于长
10、水的衣服。于得海拉着胡青山的手说,青山兄弟,你来了。老哥有件事儿托付给你,将来,我这口气要上不来,你就把我这把骨头和长水埋在一起吧,这熊蛋孩子离不开我。胡青山吼着,狗日的小日本!抄起猎枪射向天空,所有的人都举起猎枪,仇恨的枪声在山谷里震荡第二年春天,整个炮手屯的男人都神秘地离开了屯子,据说,投奔了一个叫巴彦抗日游击队的队伍。1959年秋天,县里搞了一个革命烈士普查,炮手屯共有11人入册。老支书在于长水的孤坟对面选了块茔地,并为死难的烈士立了碑,刻有名字和碑文。当时,村民曾建议把于长水爷俩的孤坟迁移至此。老支书说,那怎么行?这是共产党的烈士,他参加的是国民党,他算老几?村民们觉得似乎有些道理。在
11、这里有个习俗,正月十五送灯。村民们每到这时都成群结队地为烈士们送灯。每每是烈士碑前灯火通明,宛如白昼;那座孤坟却冷落清秋。有一年正月十五,村民们送完灯刚要下山,突然发现在那座白雪皑皑的孤坟上,居然也有一盏灯火亮了起来。有一个人影在晃动。人们看清了,那个人正是老支书。 (有删改)2.文章第三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答:_答案照应文章题目,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推动情节的展开,为下文写有关坟茔的故事做了铺垫。解析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找出文段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分析可知,文章第三段点出坟茔之“孤”,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理;孤坟的出现,推动故事情节展开,为
12、下文的故事做了铺垫。3.文中加点的“埋伏”“惊呆”“稳了稳神儿”“一步步逼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答:_答案形象地写出了胡青山等人在探看孤坟时极度的紧张、戒备、小心的心理。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结合各个词句所处的语境,理解这些词句的意思;然后归纳概括这些词句所表达的内容,据此回答词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答:_答案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于得海极度悲痛、自责的心理,“一动不动”“眼睛湿湿的不说话”极富感染力,人物压抑着的悲痛表露无遗。解析赏析句子,首先要抓住句子在句式、修辞、语言上的特点。画线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然后分析运用这些表现手法起到的作用。画线句写
13、出了于得海的悲痛。5.小说描写了发生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屯子的故事,作者为什么选取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人物活动的舞台?(4分)答:_答案炮手屯地处偏僻,人烟稀少;周围林木丛生,方圆十里无人烟。这样的环境为孤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以小见大。炮手屯再小,也脱离不了中国的大环境。因此,抗日战争、解放后的政治运动一样波及这里,这就更好地体现了环境的典型性。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把握环境的特点,思考其与孤坟的关系。其次要在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思考环境所起的作用。从文章的第一、二两段中可概括出炮手屯自然环境的特点,由此可知其为孤坟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由于得海父子抗日、炮手屯的男人参军等内容可知,炮手屯虽小,一样经
14、历着中国经历过的一切。 6.有人认为小说中老支书的行为前后矛盾,请根据文章内容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5分)答:_答案不矛盾。1959年秋天,老支书反对人们对于得海父子表达尊敬之情,理由是他们参加的是国民党。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形势严峻(不能正确对待国民党军队的抗日行为和功绩),老支书的行为代表那个时代的政治倾向。在当时,老支书不敢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多年后老支书悄悄给于得海父子的孤坟送灯,说明老支书内心极度愧疚,终于能够表达出内心对于得海父子的敬重和怀念,而这份敬重和怀念自始至终并没有变化。(回答“矛盾”,能够自圆其说也可)解析作答本题,需要抓住故事的相关背景。老支书前后的表现不同,是因为社会形势不同,分析其前后表现的变化与政治形势的变化的关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