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科城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据明朝史料记载,江西临江府的豪民“一见附近人民有好山园陆地,辄起谋心,将这年钱债展转违利取息,贫民无从纳还,只得将前项园地并房屋写作卖契。”该史料表明A. 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B. 重农抑商逐渐松弛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反映了地方豪民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和收购百姓的土地,由此造成势力的不断膨胀,故选A;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未松弛,排除B;材料仅反映了临江府地主豪强掠夺农民土地的情况,无法说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C;材料内容与租
2、佃关系无关,排除D。故选A。2. 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居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在纺织等行业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并成为主导是在()A. 宋代中期B. 元代后期C. 明代中期D. 清代前期【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民营手工业在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AB均是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排除;清代晚于明代中期,排除D。3.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之前,欧洲上流社会用于室内装饰的棉纺织品基本上都从印度进口。随后,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适合不同社会等级的服装和装饰的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
3、消费习惯。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欧洲人需要发生变化B. 印度棉纺技术走向落后C. 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D. 工业革命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和物种交流日益增多,因此欧洲开始从印度进口原料生产棉纺织品,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革命,故选C;欧洲人使用棉纺织品的需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欧洲人本土开始生产棉纺织品不代表印度棉纺技术走向落后,排除B;工业革命的开展是在18世纪中期以后,排除D。故选C。4.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欧洲国家开辟新航路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以下
4、对马克思的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指的是商业革命B. “美洲的发现”指的是葡萄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发现了美洲C. “绕非过洲的航行”的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达伽马D. 马克思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肯定了欧洲资产阶级为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作出的贡献【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班牙王室支持的达伽马绕非过洲的好望角到达了印度,故C正确;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指的是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哥伦布是西班牙王室支持的,排除B;马克思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肯定了欧洲资产阶级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作出的贡献,而不是完全形成,故D错误。5. 某位学者评价中国近代某场运动的时候
5、认为其“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的改革,却是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客观经济规律和作为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的变革思潮要求的”,这场运动应该是指A. 洋务运动B. 维新变法C. 清末新政D. 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史上,为镇压人民革命,维护(反动的)清政府统治,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的近代化改革指的是洋务运动,A项正确;维新变法在政治上不是反动的,B项错误;清末新政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中心”不符,C项错误;辛亥革命在政治上不是反动的,中心任务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
6、政治,D项错误。6. 由于大战期间西方国家对粮食等战备物资的需求,刺激了民族工业中面粉、蛋粉等业及铁、锑、钨等矿业的发展。几乎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这说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高速发展的原因是A. 甲午战后清政府鼓励发展实业B. 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发展实业C. 第一次世界大战提供发展机遇D. 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高涨【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由于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加之列强对粮食等战备物资的需求量增加,这给民族工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故C正确;A项是在辛亥革命前,时间不符,排除A;B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7. 反映明代太湖地区
7、农业生产的著作便民图篆记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两相当。”这反映了当时该地A.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 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C. 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D. 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采桑喂蚕活动属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反映出当时该地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故答案为C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农业生产结构没有改变,排除B项;这一现象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8.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存在以村社为单位统计土地和人口的现象。战
8、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该变化说明A.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B. 小农经济在各国普遍确立C. 专制皇权向基层延伸D. 统治者意在遏制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战国后期,铁犁牛耕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建立,因此战国出现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排除A;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专制皇权”不符合战国时期,排除C;材料反映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度,与遏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战国后期,各国实行以家户为单位的户籍制
9、度,以其作为国家社区管理的主要办法”,联系所学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9. 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 井田制度松动B. 世袭制度解体C. 抑商政策弱化D. 礼乐制度崩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出现的,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
10、关,故排除D项。10.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些“商人通过市肆经纪以造袜原料发给妇女去织造,按规定条件,付与工资;然后由其收鬻,以之包售四方”。这些商人行为A. 已经颠覆传统的投资理念B. 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C. 显示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D. 已具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展,雇工生产的方式已经出现,包买商进入生产领域,故可知具有某些近代化经营特征,D项正确;A项说法太绝对,排除;自然经济的瓦解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B;C国内市场已发育成熟的说法错误,排除。所以选D11. 下表说明A.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B 行政区划调整兼顾南北平衡C. 经济重
11、心转移到南方D. 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政区变迁【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时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正在逐步南移,从而在南方设立的最高层级行政单位不断增加。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不能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排除A项;从行政单位的数量来看,没有体现“南北平衡”,排除B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点睛】本题属于图表型选择题。解答这类选择题,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对于本题的解答,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得出“地方最高层级行政单
12、位的南北方数量,秦汉至西晋时期北多南少,唐朝后期逐渐北少南多”的结论;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特别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状况,然后将二者综合考虑,确定正确答案。12. 1926年8月中国永利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进步的象征”面对掌声和鲜花,侯德榜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以下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 中国近代工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B. 中国近代工业格局得以根本改变C. “实业救国”情怀推动科技进步D. 创新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动力【答案】C【解析】【详解】列强的入侵使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13、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民族企业家们纷纷实业救国。材料“侯氏制碱”真正打破了洋碱的垄断”、“侯德榜说:“我的一切发明都属于祖国。”可知正是民族企业家们的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推动科技的进步,故C正确。近代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化水平低,故A错。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工业格局没有发生改变,故B错。材料没有涉及创新,故D错。13. 光绪五年(1879年),旅日华侨卫省轩在广东佛山开办了第一家火柴厂。19世纪80年代后期,天津、上海、重庆、广州、福州、太原等地相继建立火柴厂。”天津自来火公司成立于十二年,由官绅杨宗濂、买办吴懋鼎、淮军将领周盛波等合资设立。19世纪90年代初又集股
14、扩大投资,资本达4.5万两。以下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 成本高质量低,难同洋货竞争B. 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民族资本近代企业C. 打破了洋火垄断中国市场局面D. 列强的资本输出客观上推动了其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介绍了中国火柴企业的发展过程,近代中国火柴厂的出现打破了原来洋火柴垄断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火柴成本高质量低,难同洋货竞争的信息,排除A。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的近代企业是1872年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列强资本输出的信息,且列强的资本输出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排除D。14.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
15、告乘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 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 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C. 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D. 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由于铸田器,教垦辟,田畴开广,百姓生活才充给,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选项C、D与材料不符,故C、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15.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闭关政策B. 重农抑商C. 土地兼并D. 贫富分
16、化【答案】C【解析】闭关锁国是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这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意指严格限制商业手工业规模与发展,高度重视农业,题干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这样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使土地集中,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故C项正确;贫富分化是对材料现象,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16.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技术创新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是A. 美国、德国B. 俄国、日本C. 英国、法国D. 德国、法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
17、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科学技术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的是美国和德国,故A项正确;俄国和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或同时进行,故B项排除;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居于领先地位,故C项排除;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故D项排除。【点睛】“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关键信息。17.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是A. 计算机的发明B. 内燃机广泛使用C. 飞机的发明D. 改良蒸汽机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良蒸汽机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故D项正确;A项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BC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18. 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18、A. 采矿业和运输业B. 化工业和建筑业C. 钢铁业和金融业D. 面粉业和纺织业【答案】D【解析】【详解】1912-1919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快速发展的“短暂的春天”,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故答案为D项。近代中国重工业发展缓慢、艰难,这一时期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尽管也有相当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展最快”的要求,排除A、B、C项。19. 15世纪末,率先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的国家是A. 荷兰、英国B. 葡萄牙、西班牙C. 美国、苏联D. 德国、法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5世纪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
19、,故B项正确;荷兰是17世纪,英国是18世纪,故A项排除;美国是1781年取得独立战争胜利,苏联是1922年成立的,故C项排除;德国法国要晚于英国,故D项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时间信息是“15世纪末”。20. 以下不属于明清时期封建经济高度发展表现的是A. 人口的大量增加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D. 耕地面积的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不属于封建经济,故B符合题意;ACD都是其表现,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
20、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二 明清农业的突出进步,首先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
21、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贫富两极分化现象更加突出,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三 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商皆为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材(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特点?(2)材料二中,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3)这种符合潮流的“新变化”的结果如何?(4)
22、通过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回答,分析“新变化”的结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案】(1)精耕细作。(2)亩产量增加;农民家庭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开始从事家庭副业,普遍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租佃关系普遍。(3)没有推动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4)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重义轻利等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政策上,国家对内实行重农抑商,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限制了商业发展和中外交流。【解析】【详解】(1)根据“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可知中国的小农经济能在单位面积上获得更多的收获,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2
23、)根据“表现在产量的增加,可以大体满足人口急剧增长的需要”得出亩产量增加;根据“这时期的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从事商业性农业经营,棉纺织业成为不可或缺的副业生产”得出农民家庭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开始从事家庭副业,普遍种植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根据“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得出租佃关系普遍。(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新变化”没有推动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没有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4)导致这种“新变化”没有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从政治上
24、说主要是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主要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思想上主要是重义轻利等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政策上主要是国家对内实行重农抑商,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限制了商业发展和中外交流。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张謇在获知条约内容后,将条约内容逐款抄录于日记中,惊呼:“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也是在这一年他为洋务派官僚张之洞写了条陈立国自强疏,其中提出“富国强民之本实在于工”;并提醒清政府:“夫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此古今中外不易之理。”1898年张謇回北京销假,正值百日维新。恩师翁同龢被慈禧罢官,“开缺回籍”,半月之
25、后,张謇也借故请假南归,着手兴办大生纱厂。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材料二 胡适曾经这样评价张謇:“张季直(张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辟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得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庄安正张謇先生年谱(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身份的转变,并分析其转变的历史背景?(2)结合材料二,分析此一时期“实业救国”活动的积极作用?(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业救国”的局限性?【答案】(1)转变:从传统士大夫转变为近代实业家。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腐败;戊戌
26、变法的失败;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2)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为日后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基础;一定程度上达到“分洋商之利”的目的,遏制了列强对中国的商业掠夺,保障了本国利益。(3)局限性: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实业救国不能使得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转变”,依据材料一“张謇也借故请假南归,着手兴办大生纱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得出;第二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紧扣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状况分析,如政治方面强调民族危机加深,经济方面强调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以及清政府的态度,思想上则是实业救国思潮。(2)依据材料二,结合张謇的活动和所学从对民族工业、对资产阶级以及对列强侵略等方面的影响分析。(3)结合所学从不能使得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和不能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