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本单元课标2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建立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要点学纲学习重点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1.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大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2.表现: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参见表1);3.结果:欧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二)同盟国
2、与协约国的对抗,世界局势紧张(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同盟国和协约国:1.成立目的;2.成员国及核心;3.对抗表现。(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或导火线)1.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2.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大战的爆发及性质(二)大战的进程:欧洲战场战局的演变(参见表2)1.主要战线与交战双方;2.各个阶段各条战线的主要战役(或重大事件)及战局演变;3.日本对德宣战和侵略中国。(三)大战的影响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1.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2.特点(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新秩序,
3、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3.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同时,也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二)国际联盟1.地位;2.成立宗旨和形成决议的原则;3.实质;4.认识评价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斗的原因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大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二)欧洲列强之间的基
4、本矛盾(表1)基本矛盾形成与表现实质地位或影响英德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法德矛盾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德俄矛盾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俄奥矛盾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争夺巴尔干地区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三)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它们之间争斗不断,导致国际局势日益
5、紧张。1914 年6 月28 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二)大战进程(表2)主要战线第一阶段(1914年)第二阶段(19151916年)第三阶段(19171918年)西线(英法军队德军)德军进攻法国;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
6、投降东线(德奥联军俄军)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南线(奥军俄军、塞军)战局演变(总体态势)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同盟国走向失败(三)大战的影响1.(促进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开始改变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
7、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但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1917年,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虽然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仍保留了诸多特权,而且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3.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这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
8、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1946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布解散)。4.思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提示: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无视弱小民族利益;英法操纵国际联盟。一、帝国主义列强的争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一: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8%、23%、13.2%、10%;1913年,四国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别为14%、
9、38%、16%、6%,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从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3.5%、4.8%、2.6%;19011914年,分别为1.4%、4.8%、5.8%、3.3%,美、德、法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比英国要快。在对外贸易方面,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8%、13%、10%;1913年分别为15%、11%、13%、8%,英国虽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国紧紧赶上。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虽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优势,但在拉丁美洲、
10、中东和远东却输给了德国商人。材料二: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材料三: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海军大臣阿尔弗
11、雷德冯梯尔比茨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材料一至三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材料四: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自行拟定探究角度,设置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14分)示例第一组: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14分)答案略,可根据“学纲”提示自行整理。第二组: 综合上述材料
12、,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并分析这一矛盾形成的原因及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14分)主要矛盾:英德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矛盾。(4分)形成原因:英德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英德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之间不对称;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英德在海外市场的竞争激烈;德国对外政策变化。(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影响:随着英德矛盾尖锐,英德寻求同盟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国际局势紧张,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4分)第三组:分材料设计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美德法四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的特征。(4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工业生产、工业生
13、产增长率和对外贸易方面,美国和德国迅速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和法国。(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发展的特征。(4分)特征: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英德对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的竞争激烈。(4分)阅读材料三,19世纪末德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8分)政策:从“大陆政策”转变到“世界政策”(要求重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2分)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特别是英德)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世界领土被基本瓜分完毕;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英德在海外市场的竞争激烈。(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阅读材
14、料四,根据材料一至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8分)背景:“经济上的竞争”,如英德两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及其对海外市场的激烈争夺;“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如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把俄、奥匈对巴尔干地区的染指,引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材料一: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
15、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对所有关于殖民地的要求作出调整。XIV.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根据材料一,概括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基本主张。(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及动机。(6分)基本主张:公开外交、航行自由、自由贸易、裁减军备、民族自决和建立国际联盟。(每点1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实力的增长;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等。(每点2分,任答2点言
16、之有理即可)动机:凭借日益增强的实力,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建立美国领导的国联,并进而称霸世界。(2分)材料二: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
17、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6分)诉求: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要求修改和约(减轻对德国的处罚);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4分)影响: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为法西斯(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每点2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材料三:(一战后)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该主要议题之一是“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其核
18、心是中国问题。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这个公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体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世界通史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给中国造成的影响。(6分)影响: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利益,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3分)九国公约中,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使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3分)材料四: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丘吉尔曾把
19、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丘吉尔著,吴万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材料四中这些评论正确吗?为什么?(6分)列宁和丘吉尔的分析正确。(1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首先,它没有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愤怒和复仇情绪;其次,它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势必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反抗。(5分)认知结构质疑与反思 启示与认识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一、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16分。
20、1.表3是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而成),该表反映了(C)186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英国1123法国2344德国4432美国3211A.工业排名取决于工业革命开展的次序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强国走向衰弱C.工业革命中帝国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D.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居于主导地位2.某双边军事协定规定:“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材料表明(D)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B.法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C.法俄结成协约国具有正义性D.法俄针对德奥同盟
21、结成协约国3.“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是指(A)A.萨拉热窝事件 B.巴尔干战争 C.俄国十月革命 D.“施里芬计划”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这从根本上说明了(C)A.战争是新技术发明的催化剂B.发展化工技术利于实现持续发展C.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D.科技进步是进行战争的重要条件5.在历史课上,有位同学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走向失败是必然的”的观点。他的依据应该是(A)德奥同盟在经济上处于了劣势 同盟国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大战中对德
22、宣战国家不断增加 同盟国殖民地少资源相对短缺A.B.C.D.6.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这两件大事(D)A.表明协约国阵营分化B.表明德国是大战主导国C.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D.使美国、俄国走向崛起7.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C)承认南斯拉夫等部分国家的独立使中国完全收回了山东主权是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奠定了战后长期和平的基础A.B.C.D.8.国际联盟盟约规定: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
23、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B)A.“民族自决”B.“集体安全”C.“全体一致”D.“大国一致”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察觉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袁世凯原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担心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
24、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做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半月刊则写道:“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利和最有效的桥梁。”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
25、太极拳传到了欧洲。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请回答: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理由。中国参战为何采用“劳工参战”的方式?(6分)理由: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4分)原因: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2分)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8分)特点:全国性和人数多;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报酬低;死亡率高;吃苦耐劳,不怕牺牲。(任答2点4分)作用: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任答2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