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近代以来铁路公路的建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革与发展。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的兴起。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思维发散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
2、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主题全面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大因素(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
3、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突出特征(1)受西方影响明显。(2)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发展不均衡,如在空间范围上,在开放口岸、都市变化快、大,广大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变化慢、小。从主体上看,市民阶层接受新事物较快,农民阶层接受较慢,“不平衡”还包括近代习俗变化的不平衡。(4)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交融,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3.社会生活变迁带来的三方面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4、的发展。(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讲史料史料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庸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中国近代史导读史料表明辛亥革命中宣传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练史料史料(2014天津高考,节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
5、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探究:史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答案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1.(2014江苏高考)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C解析漫画显示,图中人物剪掉一段辫子是“崇尚西法”,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从当时的世界潮流看,保留辫子属于守旧,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
6、D项错误。从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可知A项错误。留辫子是专制的产物且不符合世界潮流,故B项错误。2.人们的穿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A.新中国成立初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答案D解析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以后,西装成为男士在正式场合首选的服装。因此,A、B、C三项不正确,D项符合题意。3.20世纪初,一场“咸与维
7、新”的“剪辫风”旋即扫荡中南重镇武汉,大街小巷,处处可闻“咔嚓”声。热情最高昂的学生军,“人人手执一柄剪刀”,过路者凡有发辫,统统剪子伺候。这主要是由于()A.外国传教会的组织B.留美幼童与学监斗争的影响C.“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D.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推行答案D解析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有关断发易服的法令,推动了剪辫运动的发展。4.据镇海县志风俗志记载:镇海,“自欧风东渐,婚礼亦改以简易,谓之文明结婚,多于商埠行之,乡村尚少。”材料所反映现象的本质是 ()A.传统习俗根深蒂固B.社会风俗的西方化C.文明的交融与转型D.对“文明结婚”的抵制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婚姻习俗发生变化,而这种现象的本
8、质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A、B、D三项与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5.(2013重庆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世纪80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由单一服
9、饰到多元化服饰。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概括即可,主要把握关键词“多元化”等。第二小问,分析变化的原因时,要从变化的时间入手:“20世纪80年代”,这显然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考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主题近代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1.近代交通发展的原因(1)工业革命的发展,在交通领域出现许多新的科技成就。西方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到中国。(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控制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3)为了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
10、,各个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运输业。(4)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交通业的发展。(5)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交通工具发展的主要动力。2.中国近代通信事业发展的原因(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讲史料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11、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导读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划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练史料史料(2013北京高考,节选)计时记时纪史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
12、长江流域。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南京、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与此同时,汽笛、午炮或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东八区区时定为北京时间。探究: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解读从“海岸时”到北京时间在近现代中国的变化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
13、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工矿、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计时方式依旧在中国偏远地区使用。1.(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D
14、.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答案B解析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交通方式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化进程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2.(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答案A解析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3.1890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火车):“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此,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
15、浅鲜。”这说明()火车动力大、速度快、费用低19世纪90年代末,火车已经基本为清朝官员所接受清末铁路已大规模投入商业运营A.B.C.D.答案A解析材料只反映出了小吏认识到火车运输的一些优势,而这种感慨正说明了一部分清朝官员已经在思想上接受了这种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但材料不能反映出清末铁路已经大规模投入运营。故选A。4.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B.
16、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叙述了“此路一开”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这一角度来看,毛鸿宾反对建铁路,属于顽固派。因此,A项正确。5.我们在欢庆青藏铁路通车的同时也不能忘了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步履之艰的原因有()中国人自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投资兴建铁路并控制
17、了中国的铁路兴建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地主阶级洋务派拒绝引进西方生产技术A.B.C.D.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步履之艰”的原因主要是从国内保守势力方面来说的,因此正确。属于外因,材料没有说明;说法正相反。故选D。考点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2.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3年由英美报商在上海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1926年的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
18、,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接受教育、文化娱乐和其他信息服务的重要工具。(2)电影发展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概况:1896年,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是在上海。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片断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3)电视:20世纪30年代问世。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成立。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2008年6月9日,“中星9号”通信卫星发射成功,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卫星直播领域,解决了边远地区和农村广大群众收看电视难的问题。3.互联网的兴
19、建图示图解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主题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中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讲史料史料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
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中中国编辑史导读史料反映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练史料(2014四川高考,节选)史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事物(部分)史料三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解释的重要形式。(据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探究:根据史料三对历史解释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史料二所示近代中国新事物的出现。答案整理:图中所示新事物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迁
21、、大众传媒的更新等几个方面,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因果: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社会变革运动的影响。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化。1.(2013江苏高考)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B.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C.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C解析京华百二竹枝词描述了当时北京报业的发展状况,并且点
22、明了当时报纸的作用为“教民智渐开通”,说明报纸具有传播信息、开阔民众视野的功能,C项正确。报纸宣传能推动社会变革,但不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中央”“大同”是报纸的名称,不能反映出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不出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排除D项。2.(2014浙江高考)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图片的信息与题眼“不能”。从题干“某报截图”与图片中“出书”可以作为出版业发展的直接史料,A项正确;由图片
23、中“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的信息,说明B、C两项正确;图片反映的是某一地方的“出版业”“广告业”“婚姻礼俗”等变化,无法说明“世界文明之演进”,故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D项。3.(2014全国新课标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解析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
24、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4.新闻网数字中国:“1820年、1890年、1912年中国GDP总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32.4%、13.2%、9.6%,但前时国人皆感屈辱,今日世人皆曰中国崛起。”可见大国崛起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结合中国近现代国情,影响中国崛起的因素可能不包括()A.政治、经济、军事等实力在内的综合国力B.保卫自己主权和独立的军事能力C.科学技术创新能力D.和所有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答案D解析近代中国的国门大开,可谓与各大国均保持“友好”关系,但中国仍惨遭欺辱,故D项不是大国崛起的因素。5.2013年6月牵动亿万国人关注的大事有中国航天员
25、太空授课,中美元首庄园会晤,新疆恐怖分子对和平居民的屠杀案等,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传媒同步了解详情。这表明()A.普通大众与艺术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B.大众媒体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C.电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享受答案B解析材料说明的是人们了解社会信息的途径多样、时效及时的特点,从这一点思考可知B项正确。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与中式服饰并行发展,呈现中西合璧的特点。2.中国近现代,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西方外来
26、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3.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虽然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但并没有推行到全国。大规模推行“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后。4.清朝末年,清政府就允许臣民自愿剪发,这与民国政府不同,民国政府是强行剪发。5.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6.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中国人自行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7.近代交通与通信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8.申报是中
27、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点石斋画报开中国新闻画报之先河。9.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热考视角视角一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押题1蔡元培先生1889年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婚礼之前从未谋面,第二次婚姻前,1900年蔡元培写下一份征婚启事,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蔡元培先生两次婚姻的变化反映了()A.信使婚姻习俗在中国已成主流B.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C.近代西方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D.政府对婚姻习俗的引导有方答案B解析蔡元培先生的两次婚姻,从“奉父母之命”到“提出女方天足、识
28、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反映出其摆脱传统“女德”观念的束缚,所以B项正确。押题2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答案D解析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了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故D项正确。视角二主流历史意识民族意识不是民族主义押题3旗袍
29、源于满族妇女服装。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当时有人撰文指出:“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唯不可以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民主共和观念传播文明开化之风流行新旧观念激烈碰撞A.B.C.D.答案C解析在题干信息中,“旗”暗指清朝贵族,“不可以以旗名”体现的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正确;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正确;由其狭隘的民族观说明在当时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正确。在材料中无从体现。视角三历史思维看现实现代传媒的社会功能押题4近年来受媒体关注较高的热词如:“网络
30、反腐”“房妹”“官二代火箭升迁”“最牛中国城管”“职务犯罪”“坑爹”等,这突出反映的是()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答案D解析媒体“热词”皆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人们搜索、关注、报道反映的是传媒的监督作用加强,故选D。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
31、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三项都是民国建立后。2.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答案D解析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是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抵制。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
32、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D.中西合璧答案D解析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在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D项为正确选项。4.下列竹枝词中,不能反映晚清时期新的社会风尚的是()A.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B.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C.衣裳朴素容幽静,程度绝高女学生D.十三行畔搬洋货,如看波斯进宝图答案D解析A项说明的是电灯;B项说明的是报刊业的兴起;C项说明的是服饰的变革;而D项在清初就已经出现,并不能反映新风尚。5.新华网太原2008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
33、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相亲不出50里”到“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嫁汉吃饭”到寻找“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结合“2008年10月31日”及“这30年中”,可知是从1978年到200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以来,因而D项正确。A项只是表面原因,不对。B项是对这一现象的概括。C项并不能概括互联网出现前的情况,因为互联网是在1995年才在我国推广的。6.阅读1934年长江流域四大航运公司轮船吨位数(百分比)对比示意图。下列对此理解
34、正确的是()A.外国控制并垄断中国的内外贸易B.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C.洋务企业在列强排挤竞争中求生D.外国资本扩张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答案D解析从示意图中可看出,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故A项错误,D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水运交通近代化开始的时间,以及洋务企业是否受到列强的排挤竞争,故B、C项错误。7.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
35、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8.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答案B解析本题须抓住时间限定“1915年”。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迅速,A、D两项
36、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民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口岸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C项正确。B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出现于1920年,时间不符合。故B项为最佳答案。深化训练9.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B.享受火车出行
37、的便捷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答案D解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10.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
38、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答案A解析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1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
39、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书刊创办目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故选B。12.2013年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族谱展览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展。66岁的佛山人庞日泉共花了18年时间手写完成了佛山陈氏、庞氏九卷族谱长卷,反映了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进步文化教育的普及A.B.C.D.答案D解析根据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女性不能录入族谱。女性在当代也能进入族谱,当然是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综合
40、作用的结果,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意识的进步。故选D。13.服装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探究一服装与古代政治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探究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仿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
41、于大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职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2)阅读材料,概括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探究三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特点变化温馨的50年代蓝、灰、黑,土布列宁装、布拉吉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革命的60年代绿、卡其
42、布军装初醒的70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开放后的80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五彩缤纷的90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装面料服装种类繁多个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答案(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任意一点)(2)特点:采用西式;要用国产衣料;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3)基本情况:5
43、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70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认识: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1830年开始,几乎每户英国家庭都把自己的积蓄用来购买铁路公司发放的建设债券。从1840年到1845年,英国民间一
44、共有超过1000个铁路兴建项目被提到议事日程。1846年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顶峰,这一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国会被讨论,无一不是顺利过关。随着铁路股的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投机资金流入这个行业。到1850年,英国建成的和在建的铁路总长已分别达到6000英里和1000英里,大致形成了今天的英国铁路轮廓。摘编自纪双城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材料二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起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
45、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摘编自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材料三事实上,四川商办公司原先就存在着温和派与激进派的观点的分歧,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却起到了“为渊驱鱼”的作用。保路运动中的上层温和派原先主张,只要政府如数还款,就同意把商办改为铁路官办,此时,由于清政府不愿全数还款,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与威胁,于是一反原来的态度,也跟着激进派一样,变得强硬起来。萧功秦清末“保路运动”的再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英国铁路“狂飙”历时20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46、,概括我国铁路诞生的历史背景及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铁路建设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强;政府、国会的大力支持;民间资本大量流入。(2)背景: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后,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3)影响:铁路建设为工业化提供客观条件;带来新旧观念的冲突和文明的碰撞;铁路建设涉及政府决策、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和民众生活等多个方面,处置不当会引发社会动荡。解析(1)英国铁路“狂飙”时期是在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推动运输业革新,结合工业革命史实来分析。(2)结合材料“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分析可知,与洋务运动有关。主要因素从顽固派观点以及政府、列强侵略等因素分析。(3)影响从对经济、观念等因素来分析,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