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2906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天津市和平区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调查试题(含解析)一、(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谜语主要指暗射事物 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奧秘的事物。谜语由谜面,谜目,谜底构成,谜面为载体、线索,谜目为限定范围,谜底为答案。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称为“事物谜”,事物谜的谜面多用拟人、比喻、夸张等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物特征, ;选择合辙压韵的歌谣,语言通俗,琅琅上口,适合 。另一种是“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灯谜

2、,又叫“文虎”“灯虎”。它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宇多音、笔画组合、摩状象形等 ,通过会意、别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相扣合。谜语始于黄帝时代,历经数千年演变发展,清朝中期以后,进入成熟期,追求谜语扣合的严谨,摒弃冗长拖沓的面句,崇尚以大众熟悉的成语或通俗语句为面,极大地扩宽了谜路,促进了谜语的普及。1. 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拐弯抹(m)角 摒(bng)弃 渊远流长B. 琅琅(lng)上口 载体(zi) 引申C. 冗(yng)长拖沓 隐晦(hu) 摩状D. 供(gng)人猜测 曲(q)折 压韵2. 依次填入横线中的词语和句

3、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或 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 传诵 音、形、义变化的特点B. 和 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传颂 音、形、义变化的特点C. 和 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传颂 义、音、形变化的特点D. 或 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 传诵 义、音、形变化的特点【答案】1. B 2. 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这里既考查了字音,也考查了字形,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正误。本题中,A项,A项,摒bngbng,渊远流

4、长源远流长;C项,冗yngrng,摩状摹状;D项,供gnggng,压韵押韵。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1)处,和:连词,表并列;或:连词,表选择。此处为选择关系,应选“或”。(2)处,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应保持“事物谜的谜面”作主语。(3)处,传诵: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传颂:辗转传布颂扬。此处指传布诵读。应选“传诵”。(4)处,呼应前句“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宇多音、笔画组合、摩状象形”,应选“义、音、形变化的特点”。故选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

5、病且句意明确一项是( )A. 林老先生长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B. 2019年10月,天津市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津共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加快鲲鹏计算产业布局、建设和规划,打造鲲鹏计算产业示范区。C. 在工作中,微信群的建立,实现了各部门的无障碍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通报整改,点对点面对面解决问题,省去了中间环节,提高了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效率。D. 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答案】C【解析】【详解

6、】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A项,有歧义,改为“部分福利院”或者“部分孤儿”;B项,语序不当,“布局、建设和规划”改为“规划、布局和建设”;D项,成分残缺,残缺主语,去掉“由于”。故选C。4.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 )A. 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大力描写山水的第一人,开创了山水诗派,直接引领了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创作。B.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形式上采用赋、比、

7、兴的手法,其中的国风由各地的民歌组成。C.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其中前四史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末范晔的后汉书和西晋陈寿的三国志。D. 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故游褒禅山记中的华山洞,在华山之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A项,“陶渊明”应为“谢灵运”。故选A。二、(9分,

8、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

9、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

10、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

11、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高中生武亦妹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视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蛛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11.6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

12、的主旋律”。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手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有改动)5.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的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特点。B.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C. 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13、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C.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D. 文章第五段以“中国诗词大赛”为例,意在表明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突出了中国古典诗词在人们心中的重量和影响力。7. 根

14、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边塞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只有多阅读这些古典诗词,才能实现这种家国情怀的传承。C. 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整个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答案】5. B 6. C 7. D【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

15、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项,“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C项,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项,“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故选B。【6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

16、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中,C项,“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错误,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是并列,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A项,“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于文无据;B项,“只有才能”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家国情怀积淀于所有中国古典诗

17、词的字里行间”中的“所有”扩大了范围。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

18、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威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

19、,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威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几曰

20、:“观齐几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

21、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有删节)【注】二千石:指郡太守。移:旧时公文的一种。谳(yn):审判定罪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坐漏泄省中语下狱 坐:因为而获罪B. 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 言:对说C. 博新视事 视事:任职D. 职典决疑 典:掌管9.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博诈为医入狱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B. 而博以此显名 斧斤以时入山林C. 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 吾今且报府D. 选视其可用者 失其所与10. 以下六句话

22、,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 )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视事数年,大改其俗A. B. C. D.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B.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C.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D. 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

23、民聚会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家境贫苦,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B. 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先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后慢慢查问,斩杀了组织者。C. 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D. 朱博处事干练。升迁为廷尉,和正监、掾吏一同重新判断过去难以决断的几十个案件,为其中的八九件翻案,属吏都佩服他。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4、(1)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3)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答案】8. B 9. C 10. C 11. A 12. D 13. (1)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2)(按照)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3)正监认为朱博只要逞强,料想他不一定能够做到,就逐条陈述出来。【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

25、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B项,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吏和百姓几百人拦路自行投诉。言:投诉。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项,为:第一个“做”,第二个“替”;B项,以:第一个“因为”,第二个“按照”;C项,两个“且”都为“暂且,姑且”;D项,其:第一个“其中的”,第二个“自己的”。故选C。【10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语句,然后认真分析翻译语句

26、,分析每个选项,看每个选项是从哪方面来写的,最后对照原文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选项。是说他没做过文职,是他做事的结果,都与题干不符,排除。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在断句时特别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划线句的翻译是:朱博停车判决发落,使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判案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惊。后来朱博慢慢查问,果然是一个老从事教唆百姓集会。“决遣”判决发落,“四五百人”作下一句的主语,中间宜断开,排除BD;“后”是时间副词,与下句联系

27、紧密,在其前面断开,排除BC。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本题中,D项,“为其中的八九件翻案”错误,朱博重新判断过去难以决断的几十个案件,判断刑罚的轻重,十个中说对了八九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去,辞去;间,偷

28、偷地;候伺,刺探。(2)故事,旧例;二千石,太守;存问,慰问;致意,表达问候之意。(3)苟,只是;意,料想;条,逐条陈述。【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

29、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 (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参考译文:朱博字子元,是杜陵人。家境贫困,年轻时在县里供职当亭长,逐渐升迁为功曹,刚直仗义,喜爱交游。当时,前将军萧望之的儿子萧育、御史大夫陈万年的儿子陈咸由于是公卿子弟才能显著而为人所知,朱博都和他们相友善。陈咸任御史中丞,因泄露宫禁之内的话而坐罪,被

30、关进监狱。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陈咸被拷打讯问,伤势很重,朱博伪称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成,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朱博从监狱出来后,又改变姓名,替陈咸做证,被打了几百下,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陈咸得以判处出狱,而朱博因为这件事名声显扬。 朱博升任冀州刺史。他本来是武官,没有经历过用法令条文办事的文职,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官吏和百姓几百人拦路自行投诉,官署里人都满了。从事来禀告,请求暂且留在这个县,依次会见各个自行投诉的人,事情办完了再出发,想要以此来观察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告诉外边赶快准备车马。从事禀告说车马已经备好,朱博出来登车会见自行投诉的人,派遣从事

31、明确地告谕官吏百姓:“想要投诉县里丞尉的,刺史不监察黄绶的官员,各人自己到郡里去。想要投诉二千石的墨绶长吏的,等使者巡视部属回来,到刺史的官署去。百姓被官吏冤枉,以及投诉强盗小偷诉讼之事的,要到各自所属的部从事那里。”朱博停车判决发落,使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判案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惊。后来朱博慢慢查问,果然是一个老从事教唆百姓集会。朱博杀了这个官吏,州郡都畏惧朱博的威严。朱博升为琅邪太守。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朱博刚刚任职,右曹掾吏都移书称在家养病。朱博询问原因,回答说:“恐惧!按照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官员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朱博

32、气得胡须直立,拍击案桌说:“看齐郡的小子们难道想要把这作为习俗吗!”于是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挑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发布教令让他们填补空缺。驱逐罢免各个称病的官吏,让他们戴着白头巾(穿平民的衣服)走出府署大门。郡中大为震惊。文学儒吏不时有呈交文书言事而引经据典等,朱博看到后对他们说:“像太守是汉室官员,奉行三尺法律条令来处理事务罢了,和你们所说的圣人大道没有关系。暂且拿着你的大道回去,尧舜出现时,再为他们陈述。”他就是像这样来拒绝别人。朱博任职几年,大大改变了齐郡的风俗。朱博升任廷尉,职责是掌管解决疑难之事,主持平议天下的狱讼。朱博担心被属吏所欺骗,任职后,召见正监典法掾吏,对他们说:

33、“廷尉(我)本来是武官出身,不通晓法律,幸而有诸位贤吏,又有什么可担忧的!然而廷尉(我)自从治理郡县,判决狱讼以来将近二十年,单单是耳闻所得的时间也很长了,三尺法律条文,人事尽在其中。掾吏试着和正监一起写出过去判决狱讼时官吏讨论难以明白的几十个案件,拿来询问廷尉(我),廷尉(我)能够替你们再行判断。”正监认为朱博只是要逞强,料想他不一定能够做到,就逐条陈述出来。朱博把掾吏都召来,一同坐着来考问,朱博为他们判断刑罚的轻重,十个里说对了八九个。属吏都佩服朱博的干练,才能超过常人。朱博每次升调改换官职,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己是不可以欺瞒的。第卷(共114分)四、(23

34、分)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做答。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宋)辛弃疾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凤吹尽,了无陈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注:此词为作者离开扬州溯江上行,途中抒怀作品。杨济翁:即杨炎正,宋代词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点明题目中的“江行”,由江行沿途所见山水引发回忆,蕴含着久别重逢之慨。B.“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说的是要探山川之胜,就要攀登,穿坏

35、几双木屐也无妨,写出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C.“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一句,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D.“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旧,由人及己,意言北伐之事未成,自己头发却先花白了。(2)“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一句,写“梦中”所行,有何独特的表达效果?(3)下片中“英雄事,曹刘敌”一句写的是三国鼎立时代的故事,其中的“英雄指三国时期的孙权。辛弃疾多次在词作中歌咏孙权,初中所学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高中所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都提到了孙权,请简要分析为何辛弃疾如此推崇孙权?【答

36、案】(1)B(2)“梦中行遍”是虚写的手法,以虚衬实,表达多年来在现实中词人雄心壮志未能实现的寂寞与愁苦。(3)孙权年少有为,功业盖世。对英雄孙权的推崇表达了作者渴望像他一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渴望成就一番功业,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讽谏南宋王朝。同为统治者,面对战争,决断不同,以此讽谏南宋王朝统治者的怯懦苟安。【解析】【详解】小题1: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

37、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词人对胜景的喜爱之情”错。此句看似豁达,实则无奈。故选B。小题2: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意思是,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梦中”句是虚写,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表达作者对宦游的厌倦,壮

38、志难酬的愁苦。小题3: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题,主要结合作者的思想认识、创作背景以及时代特点分析。辛弃疾多次在词作中歌咏孙权,一方面,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青年时代就带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征战沙场,成就霸业;另一方面,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一生致力于抗金,是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无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辛弃疾多次引用孙权的典故,意在借古伤己,借古讽今。【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

39、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_,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鸟雀呼晴,_。(苏幕遮周邦彦)各抱地势,_。(阿房宮赋杜牧)_,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王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定风波苏轼)吾所以此者,_。(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答案】(1). 登东皋以舒啸 (2). 侵晓窥檐语 (3). 钩心斗角 (

40、4). 潦水尽而寒潭清 (5). 也无风雨也无晴 (6).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东皋、舒啸、窥檐语、钩、潦水、晴。五、(21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流觞之水朱以撒一次在曲水边坐了下来,准备觞咏。几次来兰亭,都与流觞有关,做一个亲水的游戏。时间过去那么久了,曲水流觞却一直不被遗忘。旧日游戏今人为之,便有一种

41、旧瓶装新酒的味道。遵照主人的美意,每个人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一直延伸到脚下,有点徐徐舒展。试走几步,仿东晋文人的优雅从容,便觉得回去以后要依此仿制几件,穿起来古色古香。东晋人服食五石散多了,衣衫都裁剪得宽大,布料也柔和,便不会刮着细腻的皮肤,同时也使挥毫的动作更加婉转。忽然,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显然是主人疏忽了,忘了为每个人配备一双晋履,便使足下有些异样。不过,让今人穿上晋履,会否在移步时踉跄不安?正思量,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镗镗嗒嗒汹汹而起。他急匆匆解开晋衫,从贴身口袋掏出手机,哇啦哇啦地叫喊起来。眼看着伪造好的仿古气氛,一刹那冲荡得

42、毫无影踪。还是黑格尔说得好: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不能脱离他的皮肤一样。同样的暮春之初,同样的茂林修竹,不同的文人情怀,如同笔调凌乱的草书,已经不是魏晋时的章法。缤纷的花瓣从上游星星点点地飘了下来春天就是这样,鲜花是她的容颜,灿烂地绽放,使江南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艳丽。花瓣过后,盛着黄酒的觞缓缓地飘了下来。按规定,觞停在谁面前,得即兴赋诗,赋诗不成者则要罚酒了。我是做好罚酒的准备的,如果觞停在我的面前,那就看造化了,也许即兴就成了一首诗,博得众人喝彩;也许一时憋住,脸红耳赤,传了出去,说此人胸无点墨。注视着觞的动静,却见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

43、应对。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可惜,觞到我跟前转了个弯,不愿停下,以至于不能让我的才华有所表现。公元353年暮春,那个觞咏的文人游戏中,雅集的四十二人,有二十六人诗才敏捷,把诗做出来了。在那个流连诗酒的时代,居然还有十六人未能成诗,从而罚酒三巨觥。当时,八九岁光景的王献之也跟了来,一路行走已是劳顿,觞到跟前一时乱了方寸,诗兴全无,只好喝酒,想必被罚得天旋地转,还得由几个兄长轮流背回去。文人游戏就是这样,玩玩而已,真情是雅集的基础,不可太认真了。诗才迟速历来就有,像三国时的王粲,“举笔便成,无所改定”,而南朝谢灵运,“久之乃就”,却不能因此认为谢的才华不如王粲。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

44、矫饰,也没有污染,就如年幼的王献之,完全不会事先请求王羲之:“父亲大人,替我作诗二首,以备明日觞咏之需。”作为父亲的王羲之,也不牵挂儿子是否能诗,是否当众出丑。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想想如此自在的文人交游岁月,已经像走马灯一般过去了。有些燥热,我站了起来,走出摇头晃脑吟诵的人群。脱下晋人长衫,反而舒畅起来。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

45、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多的人工匠意被卷入水库成为旧事,连同当时的诗篇,都已不知所终。只有那年兰亭雅集的诗文,依旧传诵。人自古亲于水。筑巢于水湄,枕涛声于梦中:击楫于中流,凌万顷之茫然,却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这也是生而为人的一个缺憾吧。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流觞曲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游戏,现代人效法古人,旧瓶装新酒,别具风雅。B. 第段写花瓣顺着曲水漂流,创设了春光灿烂的美景,有助于激发人们的诗情。C. 现代人胸无点墨,不具有即兴赋诗的诗才,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D. 兰亭雅集,王羲之并不牵挂儿子是否成诗;王献之虽未成诗,却也并不因

46、此事先准备。E. 无论形式上怎样刻意的模仿,现代人再也无法还原古代的情境,回归古人的情怀。17. 在第段中,作者将不同于魏晋文人的今人情怀比喻为“笔调凌乱的草书”,请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凌乱”有哪些方面的表现?18. “天啊,怎么可以这样?”完全可以放在第段末,作者却把它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19. 在第段中,作者认为“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请你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名士风度”是怎样的?联系现实生活,你又如何看待“名士风度”?20. 文章题目流觞之水,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答案】16. AC 17. 人们觞咏

47、时装扮上的不伦不类和行为上的矫揉造作,失去了率真随性、自在自然的名士风度。觞咏的环境皆是人工仿制的古时旧景,虽“精致”“温顺”,却失去了自然而然的野趣本性。 18. 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突出了作者对失去“率真”、预做诗歌来觞咏的震惊和慨叹 19. 名士风度:率真随性(自在自然):富有才情。 20. (1)流觞之水指的是作者在兰亭参加的亲水游戏。(2)只有流觞之水“还是旧日模样”表现出晋人如水般自然的名士风度(3)表达了作者对率真性情的呼唤和对“矫饰”文风的批判。【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

48、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A项,“别具风雅”,原文是说“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可见失去了魏晋名士的风雅。C项,“现代人胸无点墨不能像古人一样才思敏捷,临觞吟咏”曲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是生活要率性自然,不可矫饰。故选A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凌乱”的表现主要在第3、4、12段:“每个人

49、都换了件晋时的长衫”“我看到长衫下露出锃亮的皮鞋尖了,随着走动的摆幅,一伸一缩地探头探脑”“有人手机响起,是雄健的进行曲”“旧时兰亭并不在此地,这里的一切都是后人仿制的,渗透了人工的痕迹,就连王羲之喜爱的白鹅,王徽之喜爱的修竹,都长得如此精致,没有一点野性,植物和动物都有自己的本性,它们是在野的生命,却在修剪和圈养中,被改造得温顺起来”。据此分条表述即可。【1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天啊,怎么可以这样”独立成段

50、,在内容上,自然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这是一个抒情句,结合上文“身边的人变戏法似地掏出笔记本,上边都有几首早早做好的诗,准备应对”可知,突出作者对这种伪作行为的震惊和强烈的感叹,表达作者对失去率真、自然的游戏的鄙弃。【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第1问,概括题需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本题要求解说作者心目中的“名士风度”,抓住文中关键句“真情是雅集的基础”“自然而然是人的禀性中最实在的部分,没有矫饰,也没有污染”“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据此概括即可

51、。第2问,“你又如何看待名士风度”,是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作答。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作品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最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体会,注意不要脱离作品的内涵而凭空想象。如“随性”“自然”“才情”等。【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从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等角度思考。这是一道分析文章标题含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入手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情节和内容分析。“流觞之水”表层含义指的是作者在兰亭参加的亲水游戏;深层含义要结合

52、“雅玩就是随其情性,得其自然,倘若一切都在安排、预设之中,那真是谈不上名士风度了”“只有澄澈之水还是旧日模样,在迎来送往中潺湲无息”“越来越不能如水这般自然”等来理解即可。【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题技巧。一是把握主题。虽说文学作品考查八大能力,但其中把握主题是核心。可以说,阅读题的几个小题都是围绕主题设置的,答每一题都要点到主题,只不过侧重点不同。因此,不管题目怎样问,考生都要往主题上引。把握主题的方法是,找点题的议论句。它一般在篇首或篇尾。二是同样的意思要用文中的句或词来做答。因为答案都是从这个角度给出的。但是一般不去照抄关键句,要压缩精简,去掉修饰,抽取内核。三是以阿拉伯数字分点作答。一

53、般来说,分值4分的题答案有两点或四点,6分的题答案有三点或六点。分点答题的作用是,阅卷老师能一目了然,防止误判漏判,考生答题能尽可能答出每一点,防止漏答。答题“点”到为止,不必展开细答;某一点答得再深入,也不过是这一点的分,而其他点没有答出老师也不会额外开恩。四是多角度答题。如:解释词义,要从表面义和主题义角度回答;理解句义,要从句本身义、形式(表现方法、结构作用)、内容(主题义)角度回答。六、(10分)21.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时谈到“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

54、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塑造人物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请从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和作品内容简要阐明你对他(她)的理解。【答案】贾宝玉:随心所欲、率性自然;鄙弃功名富贵、世俗观念;幼稚,不谙世务林黛玉:才华横溢;敏感细腻,极度自尊:尖刻犀利薛宝钗:端庄稳重;处事周全;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深王熙凤;精明干练,有非凡的治家才能;爽朗大度,善于逢迎;心狠手辣【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

55、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本题要求分析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问题,首先明确题干所问,“结合鲁迅先生的评价”,鲁迅先生的评价主要表达的是“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发展变化”,意思是人物的性格不是单一的,是复杂多变的,考生要从不同角度看一个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丰富性。然后结合作品内容,根据要求联想名著相关情节进行概述、分析即可。如选贾宝玉,结合他的生活环境、所受的教育概括其性格特点;选林黛玉要结合其身世背景分析;选薛宝钗要结合其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分析;选王熙凤也要结合其身世、在贾府的身份地位分析。22.“一带一路”是一种经济整

56、合大战略,下图为“一带一路”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给“一带一路”下一个定义,不超过80个字。【答案】“一带一路”是(一种)由中国提出的,贯穿亚欧非大陆,秉着共商、共享、共建原则,旨在(以)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为目的)的经济整合大战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是看图的类型,二是看题目的要求。如本题所给的图是有关“一带一路”的简易说明图,这就要求考生分析组成的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题干要求“根据该图给一带一路下一个定义”,这就要注意下定义的模式,即被定义概念(种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从图上来看,图由三个部分组成,中

57、间部分“一带一路”是被定义的概念,两边部分是对“一带一路”的阐述,左边“中国”“亚欧非大陆”是“一带一路”涉及的区域,“共商、共享、共建”是秉持的原则,右边是“一带一路”的目的,即“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最后还要确定被定义概念的邻近属概念,题干已经提供了属概念,即“经济整合大战略”。明确了这些内容,按照下定义的模式进行填写,填写种差的时候要注意顺序,一般是涉及区域、秉持原则、达到的目的。七、(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前段时间,媒体盘点了2019暖心新闻:列车员情侣1分钟的短暂见面让人红了眼眶;3岁女童坠井,消防员14岁儿子多次下井援救;

58、老人饭店独自过生日,小伙默默买单;救灾消防员撒谎被揭穿,妻子“我在新闻里看到你了”有人说温暖是每个人脸上甜甜的微笑,有人说温暧是家人心中浓浓的牵挂,有人说温暖是志愿者身上红红的马甲,有人说温暖是女大学生陈婧琦100秒救助心源性猝死患者,有人说温暖是深圳女孩班雅伦用中英徳三种语言怒怼“港独”示威者冬日很冷,生活不易,但总有力量默默支撑着你。阅读以上材料后,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现学校拟组织高三年级做一次以“温暖”为主题的班会展示,请你作为代表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作展示发言。要求:自拟标题,符合发言稿的格式,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散发你我的温暖,构建社会的温度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

59、发言的题目是“散发你我的温暖,构建社会的温度”。3岁女童坠井,消防员14岁儿子多次下井援救;老人饭店独自过生日,小伙默默买单;救灾消防员撒谎被揭穿,妻子“我在新闻里看到你了”在这个“利益优先”“效率优先”的时代,这些来自城市各个角落的信号让我们知道,无论接下来会迈向何处,仍然有人爱着我们。每个人都愿意散播温暖,就能构建社会的温度。几千年来,在以仁善与友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社会,从来不会缺少来自他人的温暖。正如泰戈尔所说,“在看不见方向与目标的日子里,来自素未谋面之人的潺潺暖流,永远是一股足以撼动人心的力量。”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助邻友舍。”并不是每个人都是敢为人先,为他

60、人之不敢为的大侠,但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温暖纯良,愿意去相信去关心他人的小侠。殊不知每一条写者无意、看者有心的评论,每一双雪中送炭、济困解危的双手,每一句饱含深情、充满留恋的挽留,都会给当事人带来巨大的影响。而在这一个个善举背后传递的一丝丝暖流,在个体到个体之间传递、放大、发挥作用,在周而复始一眼望到尽头的岁月里,成为这个人人因获得而满足,因安全而幸福的庞大社会最为有力的基石。但不可否认,这看似坚如磐石的基石却在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使阳光想要照耀每一个角落,但仍然有人性的阴影笼罩的地方。因为贪图钱财而对扶起自己的年轻人恩将仇报,因为畏惧出声而躲在键盘背后对他人的生活妄加评说,如此种种,一次又

61、一次玷污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使本无杂念的帮助充满犹豫,使毫无顾虑的援手踌躇不决。可我们不能因为污浊的侵蚀而放弃善良,更不能因为黑暗的存在不再追逐光明。还要不要坚持自己原先的内心?这才是困扰着大多数人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藏在我们要走的路和要经历的未来里。所有的善良值得被世界温柔以待,而脆弱的温暖更是经不起世俗的欺骗。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每一个自己做起,拼尽全力去保护这一份不可缺失的善。从家人到朋友,最后落脚于每一个需要你的陌生人。请别让任何一个行善的人伤了心,因为正是所有人一起,才共同构成这个社会的温度。甘地说:“从你开始向他人释放爱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天使。”温暖并不是一种天性,而是一个

62、选择,是永远向着万家灯火,永远向着最好的方向。但愿即使物欲横流,私欲膨胀,人性的温暖真实,永远不会停下发热、发亮,这些光和热汇聚在一起,成为一束冲破一切的光。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

63、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取自我们当今现实社会中的真实事例,对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我具有良好的作用。材料首先列举了一系列暖心新闻事件,然后对“温暖”进行具体阐释。审题比较简单,写作的关键词是“温暖”,写作立意应该围绕“温暖”“暖心”“温情”等关键词展开,倡导温情社会,需要大家互相取暖;提示我们生活里有太多温暖的瞬间,我们应该学会感动、学会给予。写作时还要注意任务驱动部分的具体要求“现学校拟组织高三年级做一次以温暖为主题的班会展示,请你作为代表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会上作展示发言”,一定要写成演讲稿的形式,人

64、称应该以“我”或“我们”为主,发出倡议,行文过程中要注意演讲对象和格式要求,语言风格要亲切而有激情。参考立意:1、赠人玫瑰,手留余香2、温情社会,你我共享3、伸出你的手,共度时艰4、让网络时代的温暖畅意流淌5、温暖是一种最具韧性的力量参考素材:1、一个人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智慧,如果没有学会去关怀别人,去爱别人,那他的生命还有多少意义呢?在伦敦的富人区,夜晚路灯下,经常会看到摆放很条理的旧货,沙发,酒柜,旧电脑,上面甚至附上了一张使用说明,人们也经常看到时常有人把看中的东西搬走,被认为过时,但还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在天黑后打包好摆放在门前或街道边。一些经济窘迫和新来的移民趁天亮前快来

65、扫货,天亮后街道依旧干净,仿佛这是不曾发生过的事情。生活,感恩的心,对人充满关怀之情,这个世界将会变得美好。2、但这个社会还有一群冷漠的好奇者。像看戏一般好奇的围观别人的不幸,却没有丝毫的同情,那倒在血泊中的孩子,那高楼顶端即将纵身一跃的轻生者。那被舆论伤的遍体完肤的丑闻,并非因我们而起。可这真的与我们无关吗?当个人的冷漠渐渐汇集成集体的寒冬,在寒风中瑟缩的我们也许不会再如此断言与我们无关了,我们歌颂着驶入西湖救人的俄罗斯旅游客,歌颂者牺牲在火场中的无名英雄,同时却后退着步子,丢掉那些所谓的借口吧。正如郎咸平所说: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仅因为人们的残暴,更因为好人的可怕沉默。3、在孤独

66、、黑暗的角落中,冰冷的双手颤抖着,想祈求一些什么?悄然的,绝望种入心中,只能嘶哑着痛彻心扉的沉默。却在下一个转角看见,一抹幸福的微笑荡漾在心头,温暖的火光照亮了人们的脸容,快乐的剎那就这么开始在这片明亮的序幕中。4、这个世界,有必为之事,如“油条哥”的秉持良心、待人诚信,这本应为生活的常态;也有应为之事,如那忙得抬不起头的医生儿子,勤勉工作,这是职责,但职责之外,我们也希望能感受到更多的温度与人情味,毕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而为难为之事,如那主办方的润物细无声的温情,则尤其令我们动容,令我们感动,因为此处的温度与人情味超越了个人的私利与得失。此次珍品画展,展出的不仅有那珍贵的名画,更有那暖人的

67、温情与宽容理解的人情。最暖是人心,温情涌动,世界便不再冷漠,人情依旧,彼此便不再隔阂。5、不知道丛飞在地下是否仍在不断帮助别人,但我知道,他其实是怀着失望、无奈死去的。受到他帮助的人丝毫没有感谢之心,反而用所谓“怕丢面子”拒绝去探望重病中的丛飞。人心冷漠至此,实在是社会的悲哀。当他们拿到那一笔笔捐款时,他们的心难道没有一丝颤动?他们的灵魂难道没有受到一次次强有力的撞击,让自己被麻醉的神经变得清醒,从而学会感恩?但愿这种让“壮士扼腕”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永远也不愿看到丛飞眼角那滴英雄泪。6、林清玄曾说:“雪,冷而清明,纯净优美,在某一个层次上,像极了我们的心。”而“帮助”是我们心灵最单纯、最明亮

68、的底色。是帮助,为饥寒交迫的人们送去冬日里的温暖阳光;是帮助,让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是帮助,让在黑暗袭来时孤苦无依的人有耐心期待光明。结构示例:“散发你我的温暖,构建社会的温度”,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每个人都愿意散播温暖,就能构建社会的温度。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从仁善与友爱的民族传统说起,我们生活的社会从来不会缺少来自他人的温暖;然后联系现实,指出存在黑暗与污浊的角落,善良和温情受到质疑的困扰;最后提出,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每一个自己做起,拼尽全力去保护这一份不可缺失的善。结尾以甘地的名言发出呼吁。【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

69、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