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套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D)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学习俄文热潮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促进全国人民学习俄文,但A项不如D项表述全面,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经验实现计划经济,会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
2、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经验,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利进行“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培养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2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为例证,可用于说明(D)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C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依据时间“1961年”可知,当时的农村处于人
3、民公社下的生产状态,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出现于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601963年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家庭式作业”分析可知,这则材料可以作为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源的例证,故D项正确。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C)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
4、弱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村包产到户的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并未涉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问题,故A项错误;市场经济是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经济建设提出的概念,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四川、安徽、广东等地出现的包产到户现象为1978年我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采取了自下而上推进,故D项错误。41957年底到196
5、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101万猛增至5969万。这主要是因为(B)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解析: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是指从1953195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因此这一时期职工人数猛增,故B项正确;公私合营完成是1956年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在材料中未体现,且与职工人数增长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5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
6、日记记载的事件是(B)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十一届三中全会考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解析: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共两党及民主党派就抗战胜利后怎样和平建国而召开的会议,这次会议时国民政府为中国中央政府,首都在南京与题干中定都北平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是为新中国成立而进行的组织筹备会议,其主要内容为定都北京、确立国家性质等,故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
7、内容是确立政治制度和颁布共和国宪法,不涉及定都问题,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纠正党的左倾错误,不涉及定都,故D项错误。6以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1954年1959年1964年1975年1978年1983年1988年据此表格的信息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A与新中国成立同时确立B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除C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D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解析:据表格可知第一届人大召开的时间是1954年,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
8、年,两者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据表格第三届人大召开是1964年,第四届人大召开是1975年,而“文革”是1966年1976年,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并未废除,只是停了很长时间才重开,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第五届人大,即1978年后,人大召开情况较前四届相对固定,故C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涉及人大会议的召开情况,不能说明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故D项错误。7下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C)(图注:毛主席语录下为外语喊话教材,用中文分别音译了英语、俄语的一些常用语,如缴枪不杀、出来、我们宽待俘虏、不要动、举起手来、跟我们走等)A解放战争时期 B建国时期C“文
9、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考点:“文化大革命”解析:毛主席语录是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表现,解放战争时期、建国时期还没有对毛泽东个人如此极端的崇拜,故A、B项错误;毛主席语录出现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语录内容也反映出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符合“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故C项正确;改革开放新时期否定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故D项错误。81949年6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当时报头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图1);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行楷(图2);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图3)。光
10、明日报报头的替换体现了(D)A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B新闻报刊的发展与繁荣C“双百”方针受到破坏及其恢复D“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考点: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发展;“文化大革命”解析: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只是反映了表面现象,没有反映问题的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新闻报刊的曲折发展,不能体现“繁荣”,故B项错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在反右派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了破坏,材料未涉及其“恢复”,故C项错误;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反映了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生活的错误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建国以来“左”倾错误愈演愈烈的结果,故D项正确。9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开
11、始大谈“复辟与反复辟斗争”问题,其代表论文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封建王朝复辟问题指出:“任何一次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是经过长期、反复、曲折、复杂的阶级斗争而实现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在被推翻之后”,“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复辟”。可见,当时世界史研究(D)A侧重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B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认真贯彻了“双百”方针D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考点:20世纪60年代外交关系中苏关系恶化;“文化大革命”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到英法国际关系的演变,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其基本精神是艺术
12、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恶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封锁,中苏交恶,国内“左”倾错误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国的世界史研究领域受到了国内外环境的影响,故D项正确。10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 D“一边倒”的方针考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
13、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是“亚洲的产物”,后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A项正确;不结盟政策是相对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两大结盟阵营而言的,强调独立自主,和平相处,埃及、南斯拉夫等非洲、欧洲国家是首倡者,与材料“亚洲的产物”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与材料“如何处理国际关系”不符,故C项错误;“一边倒”是指中国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一边,与材料“适用于全世界”不符,故D项错误。二、综合题11“中国”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年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阅读下面材料回
14、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一词在传统中有三种主要涵义:第一是地理意义的中国,中国即“中原”二是政治意义的中国第三是文化意义的中国,中国是文明世界在古代,能称为中国的政权,必需占据中原和践行华夏文化,所谓“居中国则中国之主”,“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据台湾学者黄俊杰等文章摘编材料二“新中国”一词来自1902年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是近代中国进步人士追求的目标。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提出为“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材料三1960年,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不热爱和平的海盗式
15、国家。”纽约:每日新闻1970年,尼克松作为美国现任总统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有意地将共产党中国称呼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坦率地将之称为:“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信号。”材料四20世纪中叶以来,主权国家观念受到侵蚀和弱化,国家权力出现向更高组织形式让渡的趋势,人们国家观念发生转变,形成超越国家认同感2007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创造了“中美国”一词(另译:中美共同体、中华美利坚),称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中美国”这个词在全世界变得非常的时髦和流行。请回答:(1)古代华夏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可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政权要以中国自居,就必须“居中国”和“行中国之道”,请以北魏孝文帝改革史实说明这一结论。(2)中共七大之
16、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如何为实现“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的?(3)材料三中尼克松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促成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四中人们国家观念发生变化原因。对哈佛大学教授提出的“中美国”,你有何看法?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解析:中共七大是抗战时期的会议,故从抗战时期开始,结合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确立民主政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方面的史实进行说明。答案:(1)迁都洛阳
17、;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等。(2)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颁布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通过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3)由敌视到友善。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国际地位提高。(4)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出现。我支持“中美国”的说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美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中国应顺应历史潮流,适度的让渡国家主权,积极参加各种国际组织,融入全球化潮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我反对“中美国”的说法中国和美国既合作又激烈地竞争,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不同,美国企图确立“一极世界”,中国不能让渡国家主权,陷入美国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