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2627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0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3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1、下列有关种群基因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B.种群中每个个体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C.生物的个体总是要死亡的,但是基因库却因种群个体的 繁殖而代代相传D.基因突变可改变基因库的组成2、有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没有迁移等条件下,两年内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如下表.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年份AA(%)Aa(%)Aa(%)13040302255025A.该种群的生物没有发生进化B.该种群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很高C.该种群的生活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D.若该种群在第2、3年连续自交,则A的基因频率会增

2、加3、果蝇长翅(V)和残翅(v)由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假定某果蝇种群有20 000只果蝇,其中残翅果蝇个体数量长期维持在4%,若再向该种群中引入20 000只纯合长翅果蝇,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的前提下,关于纯合长翅果蝇引入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 v基因频率降低了50%B. V基因频率增加了50%C.杂合果蝇比例降低了50%D.残翅果蝇比例降低了50%4、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突变B.突变和自然选择均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C.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说明种群在进化D.种群进化成新物种后与原物种不能进行自由交配5、不

3、同基因型的褐鼠对灭鼠灵药物的抗性及对维生素K的依赖性(即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维生素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表现如下表。若对维生素K含量不足环境中的褐鼠种群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进行处理,则该褐鼠种群中( ) 基因型rrRrRR对灭鼠灵的抗性敏感抗性抗性对维生素依赖性无中度高度A.基因的频率最终下降至0B.抗性个体RRRr=11C.基因型为RR的个体数量增加,rr的个体数量减少D.绝大多数抗性个体的基因型为Rr6、某种田鼠的毛色褐(S)对灰(s)为显性。一个田鼠种群迁入新环境第一年基因型为SS个体10%, Ss个体占20%,ss个体占70%。由于该环境条件不利于灰色鼠生存,使得灰色鼠减少了10%。下

4、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干年后s基因频率降为0B.S基因频率从20%变为21.5%C.此过程说明田鼠种群发生进化D.灰色鼠减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7、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8、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排列)( )A.0.48 0.

5、36 0.16 B.0.36 0.48 0.16C.0.16 0.48 0.36 D.0.16 0.36 0.489、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低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1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B.地理隔离不能阻止种群

6、间的甚因交流C.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标志D.杂合子自交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11、下列关于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多种地雀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地雀种群基因库的组成是相同的B.地理隔离减少了不同种群基因库的差异C.地雀形态结构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各岛上不同种群出现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12、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B.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D.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在蜥蜴种群逐代积累13、为判断

7、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了解这两个种群所在地区之间的距离后作出判断B.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C.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死亡率D.将两个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14、某种蛾翅膀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T和t决定,基因型为TT和Tt的个体翅膀颜色为褐色.基因型为tt的个体翅膀颜色为黄色。生物学家对此蛾种群进行了十年的跟踪调査,结果如下图。相关叙述的是( )A.经过10年的进化,两种颜色的蛾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B.第8年时,T的基因频率小于t的基因频率C.自然选择通过选择性状使得t基因频率上升D.黄色翅膀的蛾能适

8、应环境的变化,数量增加15、许多动物在不同生活季节数量有很大差异。春季繁殖,夏季数量增加到最多;到了冬季,由于寒冷、缺少食物等原因而大量死亡。第二年春季,由残存的少量个体大量繁殖,形成一个如图所示的瓶颈模式,图中为抗药性个体,瓶颈部分表示动物数量减少的时期。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该种群进化的方向B.在图中所示的三年间,该种群进化形成了新物种C.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反而升高,说明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D.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其抗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是因为有抗药性基因的害虫繁殖能力16、澳洲某小岛上生活着两种棕榈科植物。研究认为在2

9、00万年前,它们的共同祖先迁移到该岛时,一部分生活在pH较高的石灰岩上,开花较早;另一部分生活在pH较低的火山灰上,开花较晚,由于花期不同,不能相互授粉,经过长期演变,最终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两个物种的形成是定向变异的结果B.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较大C.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D.若将这两种植物种植在相同环境中,它们能杂交产生可育后代17、研究发现,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果蝇仍倾向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配。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B这种交配偏好可视

10、为一种选择作用C出现了选择性交配说明果蝇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 D长期选择性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18、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在幼年时期夭折。现在甲、乙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甲地区流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乙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1.在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a的基因频率是_;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是_,a的基因频率是_。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査,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乙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将会发现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19、科学家发现一种蜣螂

11、不仅吃粪便,还取食包括蜈蚣在内的千足虫。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也发生变化: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千足虫内脏,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千足虫。(1)与普通蜣螂相比,该蜣螂发生了进化,实质是_(2)该蜣螂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的变化是_的结果。(3)根据题目信息,能否判断该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产生了生殖隔离?为什么?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一个种群的基因库包括这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A项正确;种群基因库含有该种群的全部基因,但是每个个体并不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B项错误;基因库会通过种群个体的繁殖而代代相传,C项正确;基因突变能产生新 基因,改变基因库的组成,D项正确。 2答案及解

12、析:答案:A解析:A、由表格中信息计算可知,两年内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了生物没有发生进化,A正确;B、该种群没有产生新的基因,该种群没有发生基因突变,B错误;C、该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由此可推测该种群生活环境没有发生较大变化,C错误;D、如果条件不变第三年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 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引入前种群中V的基因頻率为8/10、v的基因频率为 2/10,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数量分别是12 800只、6 400只和 800只。引入后,总数为40 000 只,基因型为VV、Vv、vv的个体数量分别是32 800只、6 400只和800只,计算得VV

13、、Vv、vv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82%、16%和2%,V、v的基因频率分别为9/10、1/10,与引入前相比,可知V基因频率增加了12.5%。 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 5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依题意并结合图表信息可知:在维生素r含量不足、而且长期连续使用灭鼠灵的环境中,基因型为Rr褐鼠的生存优势明显高于基因型为RR和rr的个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型为褐鼠的数量会逐渐增多,而基因型为RR和rr的个体数会逐渐减少,C项错误,D项正确;综上分析,在该环境中生存的褐鼠种群,基因r的频率不会降为0,抗性个体RRRr=11,A、B项错误。考点: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

14、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 7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题干中“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数百余只”,由于豹与豹之间的基因组成存在差异性,因此随着F区豹种群密度的增加,其遗传多样性增加;A正确。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F区中豹种群性别比例的相关描述,无法确认其性别比例的变化;B错误。丰富度为群落特征,而豹群为种群,种群数量增加,没有改变丰富度;C错误。引入T区的豹后,引入的雌豹与F区的雄豹交配,产生后代,且种群数量在增加,由此推出致病基因频率下降;D错误。 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该人群中隐性性状者为16%,即aa=1

15、6%,则a的基因频率是a=40%,A的基因频率是A=1-40%=60%,因此该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60%60%=0.36,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240%60%=0.48,因此: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AA为0.36、Aa为0.48、aa为0.16故选:A 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浅色岩P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18,因为囊鼠的毛色(深色)与环境(浅色岩)差异大易被天敌捕食,D基因频率为0.1,则d基因频率为1-0.1=0.9;深色熔岩床区: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95,因为囊鼠颜色与环境差异小不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7,则d的基因频率为1-0.7=0.3;

16、浅色岩Q区的深色表现型频率为0.50,因为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食,D的基因频率为0.3,则d的基因频率为1-0.3=0.7。据图分析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现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A正确;浅色岩P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Dd)=20.10.9=0.18,而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Dd)频率=20.70.3=0.42,与浅色岩P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频率高,B错误;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浅色岩Q区隐性纯合体(dd)的频

17、率=0.70.7=0.49,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dd)的频率=0.90.9=0.81,因此,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频率高,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明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在一个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基因A、a的频率分别为P(A)、P(a),则基因型AA、Aa、aa的频率为:P(AA)=P(A)2,P(aa)=P(a)2,P(Aa)=2P(A)P(a)。 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物种形成的相关内容。可遗传变异包括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随机的,A正确;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

18、于地理上的障碍 (如海洋、高山和沙漠的阻隔等)不能见面、无法交配、不能进行基因交流的现象,B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进化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杂合子自交过程中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后进入不同配子,它们随配子遗传给后代的机会是均等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错误。 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 12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 13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因此为判断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两个种群的鸟是否属于同一物种,可观察这两个种群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现象,若存在生殖隔离现象则不属于同一个物种,反之属于同一个物种。故选:B。 14答案及

19、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图中只能得出通过自然选择控制翅膀颜色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并不能说明二者之间出现了生殖隔离。 15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在如图所示的三年间不断改变,说明该生物种群发生了进化,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图中所给信息不能说明该种群形成新物种;越冬后存活下来的个体中敏感性个体增多,导致下一代害虫中敏感性基因频率升高,说明在自然越冬无杀虫剂作用时抗药性个体适应力弱于敏感性个体,因此变异的有利或有害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在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时,由于农药的选择作用,抗药性个

20、体存活下来并繁殖产生后代,将抗药性基因传递给子代以增加子代种群中抗药性基因的频率。 1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A. 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 最初迁移到该岛时,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差别不大,B错误;C. 花期不同阻碍了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了生殖隔离,形成两个不同的物种,C正确;D. 不同的物种由于存在生殖隔离,因此不能杂交,即使杂交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错误。故选:C。 1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A、两类培养基的碳源不同,所以为果蝇提供的生存环境不同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并对其进行选择,A正确;B、交配时,仍倾向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这是一种选择作用,B正确;C、交配时

21、,果蝇倾向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但也可与其它果蝇交配,未产生生殖隔离如若发生生殖隔离,则不能交配,C错误D、在培养过程中,不同培养基上的果蝇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进行不同的自然选择,种群的基因频率分别发生定向改变,D正确;故选C 18答案及解析:答案:1.96.5%; 3.5%; 50.5%; 49.5%2.上升; 下降; 3.上升解析:1.甲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 a的基因频率为1-96.5%=3.5%;乙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3%+1/295%=50.5%, a 的基因频率为1-50.5%=49.5%。2.甲地区由于aa个体会因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而幼年夭折,a的

22、基因频率将下降,A的基因频率将上升;乙地区流行疟疾,AA基因型易被淘汰,因此AA基因型频率将下降。3.如果在乙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AA的基因型频率将上升。 19答案及解析:答案:(1)该蜣螂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2)自然选择(3)不能。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解析:(1)该种蜣螂与普通蜣螂相比其部分结构发生变化,说明其发生了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头部和后腿结构发生变化的蜣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判断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