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城县高三年级统一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1. 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A. 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 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相关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专制主义思想,A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
2、出宗法等级观念,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2.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 分封制已瓦解B. 地主阶级实力上升C. 土地兼并严重D. 工商食官政策破坏【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分封制并未瓦解,故排除A项;根据“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可知“他们”并非地主阶级,故排除B项;战国时期是井田制崩溃,封建地主私有制形成时期,并没有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与王者同乐的巨
3、万者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工商业者,说明当时的工商业开始摆脱政府的控制有所发展,故选D。【点睛】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西周,王室和各诸侯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占有大量手工业者即“百工”,并设工官管理。作坊内设有监工,督促众工劳动;生产用料及食宿皆由官府提供,按工师设计的官方“图程”生产各种器物。3. 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 为主流。由此可推知A. 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B. 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C. 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
4、逐渐形成D. 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汉代人物籍贯从以封国国名居多到以县名、郡名居多,反映了汉代解决王国问题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封国的影响力变小,故B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制无关,排除A项;C项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封国影响力变小,排除D项。4. 西汉时期多数农妇需终日忙于田地耕作,穿衣等日用品依赖于市场。至东汉时,各地农妇专心从事于纺织才成为可能。以上变化最能说明A. 自然经济兴起于东汉时代B. 生产力发展推动家庭内部分工C. 妇女社会地位呈下降趋势D.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土地的减少【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时期妇
5、女能够从农耕中脱离专心从事纺织活动,家庭内部分工细化,这最能说明此时生产力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因此B选项正确;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已经出现,A选项错误;妇女专门从事纺织活动不能说明其社会地位下降,C选项错误;土地数量减少不是造成各地妇女均能脱离农耕专心从事于纺织的普遍性原因,D选项错误。故选B。5. 客使图位于唐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描绘的是唐朝的外交机构一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与东北少数民族使臣来朝的场景。这一作品A. 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B. 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C. 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D. 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描绘的是唐朝
6、的外交机构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与东北少数民族使臣来朝的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绘画可以印证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C正确;“唐朝疆域”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A排除;文人画融文学、绘画、书法、篆刻艺术于一体,这与题干所给图片不符,B排除;客使图属于间接史料,因此“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表述错误,D排除。故选C。6. 刘建军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中认为,中国古代天子传子,宰相传贤,权在官中。能在府中。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其实并不失完美,但“官府分离制”最终被“官府合一制”所替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 中央集权趋势不断加强B. 中枢机构行政效率相对下降C. 政治开明程度日渐降低D. 对
7、皇权的限制监督逐渐细化【答案】C【解析】根据“官府合一制”,结合所学,皇帝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削弱相权,直至明朝废除丞相,造成政府完全被皇帝控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政治开明程度日益降低,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官府合一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排除B;“官府合一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错误。7. 清嘉庆十年(1805年)大荒公禁栽烟约记载了江西新城县烟草种植业的情况:佣工者竞趋烟地,而弃禾亩。况农家妇女今皆唯烟是务,妇不知织,布从何出?由此可知,当时新城地区A.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B 商业市镇空前繁荣C. 农业生产逐渐衰落D. 小农经济受到冲击【答案】
8、D【解析】【详解】材料的大意是说雇佣者纷纷从事烟草种植,农家妇女也不织布,显然这种形势会冲击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国内农民从事农作物种植的变动,没有涉及外贸信息,错误;商业市镇空前繁荣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材料说明从事经济作物种植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农业衰退,错误。8. 美国学者弗兰克综合众多英、美、日等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测算出从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凭借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7000吨10000吨,“因此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这一研究成果A. 与教材叙述海禁政策的史实相冲突,难以置信B. 虽有丰
9、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支撑,仍是一家之言C. 依据的均是二手资料,还需考古成果的补充和确认D. 从外国的视角研究中国,能驱散包裹中国的保守迷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弗兰克在已有的众多资料基础上测算出16-17世纪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得出当时世界经济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结论,学者只是从白银流入数量角度得出的结论,并且没有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因此虽有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支撑,仍是独特见解的一家之言,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时期中国仍然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与教材叙述海禁政策的史实并不冲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1
10、6-17世纪白银流入中国的情况主要靠已有的研究资料,不可能有大量的考古成果,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学者弗兰克通过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研究得出当时世界经济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结论,没有体现从外国的视角研究中国,能驱散包裹中国的保守迷雾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9. 近代西方思想家鼓励各种社会团体结党营私、互相制衡,以此减少权力的滥用。晚清学者在介绍西方政治理论时却强调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这种差别说明近代中国A. 皇权至上思想根深蒂固B. 解决民族危机成为迫切任务C. 各种政治力量更为团结D. 保留君主制度符合时代需要【答案】B【解析】晚清人士倡导“
11、广开言路、通上下之情、臣民一体、全国团结与整合”主要是当时民族危机深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故B正确;A与材料中内涵相反;C中各种力量团结说法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包保留君主制,故D错误。10. 新文化运动前期,各种西方思潮纷至沓来,相互角逐,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其中。在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这一变化A. 是新文化运动必然结果B. 说明欧美文明并不适合中国C.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 改变了救亡图存运动的路径【答案】D【解析】【详解】由“马克思主义被淹没在其中”、“从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可知,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这体现先进中国人从学习西方
12、转向学习苏俄,救亡图存运动的道路发展发生了转折,故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并非新文化运动必然结果,A项错误;西方道路不适应中国,而非西方文明,故B项错误;C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非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影响,错误。故选D。11. 据近代中国史纲记载:“截至1930年初,红军约为六万余人,有枪者三分之二,活动区域达一百二十余县,苏维埃区已初步建立。”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A. 开展了土地革命B. 实施了游击战术C. 建立了民主政权D. 获得了苏联支持【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说明的是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政权建立,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得
13、到广大民众的支持,是红军与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A正确;游击战术属于军事策略,不是材料中现象主要原因,B错误;民主政权是政治因素,不符合材料主旨,C错误;苏联的支持并不是材料中红军和苏维埃区得以存在发展的最主要原因,D错误。12. 从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公开报道来看,抗战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广泛使用中华民国国旗而很少使用中共党旗。但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中共党旗则经常使用于各种节庆活动中。这表明当时中共A. 尚未形成高度一致的革命文化B.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C. 正在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D. 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
14、由于国共合作抗日,延安使用的是国民政府的国旗,而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则实行中国共产党的党旗,这里充分体现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致的革命文化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党内合作”属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主旨是说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下的独立性,并不是说明政治影响力存在着地区差异,故D项错误。13.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茶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
15、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A. 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B. 其目的是适应抗战的需要C.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D. 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该政策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背景下形成的,其目的是充裕财源控制物价安定民生,适应抗战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于1935-1937年,A选项错误;专卖制度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不能顺应近代化发展潮流,C选项错误;该政策有利于官僚资本的膨胀,D选项错误。故选B。14. 1950年我国工农产品比价与1930-1936年相比,扩大了34.4%,农民在交换中吃亏很多,
16、而到了1957年前后,工农产品比价基本回归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水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 工业化取得成就B. “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 农业生产力提高D. 工农业比例失调【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950年我国工农产品比价与1930-1936年相比,扩大了34.4%”“57年前后,工农产品比价基本回归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水平”反映出工农产品比价逐渐缩小;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看出,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导致工农产品比价逐渐缩小,故A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扩大工农产品比价,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C项排除;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农业比例平衡,
17、故D项排除。15. 历史上,东南地区是霍乱、鼠疫、天花、疟疾、血吸虫病等疫病的多发地区。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组织建设、宣传教育、普及服药、卫生扫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这反映了建国初期A. 地域发展差异缩小B.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C. 国家治理效能显著D. 东南开发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材料“20世纪50年代基本控制了疫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南地区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卫生防疫制度,疫情得到基本控制,说明国家治理效能显著,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信息内容,排除;“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16.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18、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环太平洋经济圈迅速崛起B.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C. 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底,中国决定实行上海浦东新区的开放,其开放的背景是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C选项错误,十四大召
19、开于1992年,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D选项错误,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是浦东开发的背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7. 古希腊建筑虽然以神庙为主,但神庙外部所排列的柱子变化多端、形式多样,从不拘泥,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如伊瑞克缇翁神庙南端的大理石石柱就是以少女像雕刻而成的。这反映了在古希腊A. 神庙建筑违背世俗需要B. 建筑艺术蕴古人文精神C. 原始神灵逐渐淡出历史D. 城邦政治影响建筑设计【答案】B【解析】【详解】在古希腊神庙建筑中,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在神庙南端的大理石柱也以少女像雕刻而成,这说明在古希腊建筑艺术蕴含着早期的人文精神,故选B项;神庙建筑的柱体由人像变体
20、而来,说明建筑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世俗的需要,而不是违背,排除A项;神庙建筑体现了人文主义但并不表明古希腊原始神灵逐渐淡出了历史,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城邦政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人像变体为柱子的形式”,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古希腊人文主义起源的史实分析解答。18. 从17世纪初开始,荷兰、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相继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凭借从美洲得来的白银换取欧洲所需的大量亚洲产品。这反映出A. 欧洲出现严重的商业危机B. 欧洲加快了对亚洲殖民掠夺C. 世界市场体系孕育成长D. 亚洲对欧洲的贸易处于劣势【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说明美洲白银成为欧亚贸易的
21、纽带,即说明欧亚美三大洲经济联系加强,这反映了世界市场体系的孕育成长,故选C项。材料中欧洲的海外贸易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对其大为有利,并未产生严重的商业危机,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重点表现的是欧洲的海外贸易状况,而不是海外的殖民与掠夺,无法仅凭材料信息得出B项结论,故排除;欧洲用美洲白银换取亚洲的产品,说明17世纪时亚洲在于欧洲的贸易中并未处于劣势,特别是中国在这一时期还处于贸易优势,故排除D项。19. 1620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
22、,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该协议A. 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B. 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C. 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D. 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可知,该协议一方面体现保障自由权利的内容即“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同时有体现重视建立法治秩序的要求,即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因此该协议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故A正确;英国宗教改革时间是16世纪,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
23、的政治权威,认为国家是按照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应该按照社会契约维护人民的利益,“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服从合法的权威”不符合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排除C;1787年宪法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D错误。20. 根据表格可推知,这一时期的英国A.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B. 工业革命条件更加成熟C. 殖民扩张助推农业发展D. 工业发展得以反哺农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1800年比1700年农业经济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也有利于农业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原料和自由劳动力,工业革命的条件更加成熟,故B符合题意;A中“普遍”太绝对,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故C不符合
24、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反哺农业的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21. 下图是英国画家乔治克鲁克香克的名画彼得卢屠杀描述的是1819年英国军警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镇压数万谋求普选权群众集会的流血惨案。这说明当时英国A. 代议制度有待于完善B. 君主立宪制尚未确立C.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D. 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数万谋求普选权群众集会”说明当时英国代议制度有待于完善,故A符合题意;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立宪制已经确立,故B不符合题意;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故C不符合题意;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不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解题
25、的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1819年英国军警在曼彻斯特圣彼得广场镇压数万谋求普选权群众集会”,学生应该结合1819年英国代议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2. 俄罗斯社会科学家米罗诺夫写到:“(继续)战争注定会使俄国国内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转变为反对新的民主制度的斗争,因为受教育阶层已经失去了对民众的控制因此,社会主义者把人民吸引到自己这边来,并推翻了现存政府。”对该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 “战争”是指俄国内战B. “新的民主制度”指社会主义制度C. “受教育阶层”指无产阶级D. “现存政府”指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反对沙皇制度的斗争是二月革
26、命,所以反对二月革命建立的新的民主制度的的斗争指的是十月革命,社会主义者推翻的“现存政府”指的是十月革命推翻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此D选项正确;“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A选项错误;“新的民主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B选项错误;“受教育阶层”指的是资产阶级,C选项错误。故选D。23. 1935年5月,美国“工程进展署”成立后明确指出:“(工程进展署所建)工程的性质必须适合向领取救济金的人们提供就业。”由此可知,罗斯福成立“工程进展署”( )A. 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B. 遏制了经济危机的持续性蔓延C. 解决了社会失业的问题D. 体现了一种新的社会救济思维【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
27、“(工程进展署所建)工程的性质必须适合向领取救济金的人们提供就业”体现了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的救济思维,这是一种新的救济形式,故D正确;这是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形式,没有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故A错误;该措施缓解了失业压力,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但没有遏制经济危机的持续性蔓延,也不可能解决社会失业的问题,故BC错误。24. 雷蒙德加特霍夫指出:“缓和是进行冷战的一种更加老练、不那么好战的做法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如果一方发动进攻,另一方也有能力摧毁对方。”这说明冷战A.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B. 利于遏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C. 维系了战后世界和平稳定D.
28、为第三世界的崛起提供了机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战略均势和相互威慑是20世纪70年代美苏缓和的基础”可知,冷战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故选A项;冷战格局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各自范围内均有霸权主义活动,故排除B项;美苏争霸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故排除C项;冷战时期第三世界崛起,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29、”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
30、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中央政府无暇他顾。(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解析】【详解】(1)背景:依据材料中“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信息结合时代背景相关所学从欧洲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和明末政局混乱等方面概括荷兰侵占
31、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2)方面:依据材料中“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郑成功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依据材料中“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两岸的联系和文化认同增加。依据材料中“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结合所学信息可知,台湾实行和大陆相同的政治、文化制度,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26. 材料 与一战不同的是,自由成为二战中美国官方的战斗口号。然而,“自由”的主张与美各国国内严重的种族歧视有着激
32、烈的冲突与明显的反差。1940年冬,75%的国防工业不接受黑人,黑人在征兵入伍上也面临许多限制。二战所创造出的特殊环境与条件激发了黑人的种族意识、政治意识和寻求变革的渴望,同时也为民权运动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和良好的社会环境。1946年,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成员增加到45万多人。在协会的努力下,先后通过诉讼促使最高法院先后宣布祖父条款、白人预选制和歧视性文化测试等州法律违宪。二战使美国白人对黑人的观念因为黑人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有了改变。但是这个改变是不彻底的,对黑人的歧视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但这为战后反种族主义、黑人争取平等的公民权打下了思想的基础,也促使了战后黑人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摘编自燕青浅析
33、二战对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兴起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期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答案】(1)反法西斯战争中“自由”理念的影响;二战期间黑人在就业和入伍等方面被歧视;历史上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严重;黑人在二战期间做出了突出贡献。(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人的地位;扭转了部分白人对黑人的偏见;但没改变美国种族歧视的局面;为战后黑人民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1)根据“自由成为二战中美国官方的战斗口号”得出反法西斯战争中“自由”理念的影响;根据“75%的国防工业不接受黑人,黑人在征兵入伍上也面临许多限制
34、”得出二战期间黑人在就业和入伍等方面被歧视;根据“美国国内严重的种族歧视”得出历史上美国种族歧视现象严重;根据“二战使美国白人对黑人的观念因为黑人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有了改变”得出黑人在二战期间做出了突出贡献。(2)根据“最高法院先后宣布祖父条款、白人预选制和歧视性文化测试等州法律违宪”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黑人的地位;根据“二战使美国白人对黑人的观念因为黑人在战争中的杰出表现有了改变”得出扭转了部分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根据“对黑人的歧视仍然根深蒂固的存在”得出但没改变美国种族歧视的局面;根据“为战后反种族主义、黑人争取平等的公民权打下了思想的基础,也促使了战后黑人民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得出为战后黑人
35、民权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上表国歌变迁中提出论题并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论题: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解读:1912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为了复辟帝制而制定国歌,国歌体现了袁世凯倒行逆施,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他必然招致被历史和人民唾弃的可耻下场!袁世凯没能“雄立宇宙间”,也不可能延续“亿万年”。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1935年,华北事
36、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新中国成立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解析】根据材料,材料中不同时期的国歌其内容主旨也在变化,国歌歌词中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由此提出相应的观点“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在论证时要注意结合三个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及相关的历史史实回答,要注意阐述时的条理性。28. 材料 建立公众医疗机构,是古今通行、方便患者就医的最可靠办法。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但由官府成立的面向老百姓的医疗机构,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当时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南朝齐文惠太子
37、萧长懋建立“六疾馆”,救济、收养穷人。“六疾馆”并非专门的医疗机构,仅相当于现代的福利院。开办给老百姓看病的官办医院,则是少数民族鲜卑政权北魏(公元386一557年)设立的。北魏的”医改”创新突出地表现在解决民间看病的问题上。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北魏便曾开展过临时性“送医上门”活动,派医生到“基层”,为患者免费看病、发药。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别坊有别于为官员和贵族服务的“太医院”,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北魏这套面向特定人群的“免费医改方案”,被称为古代中国医改史上“划时代的进步”。摘编自中国古代人是如
38、何解决“看病难”的问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建立“别坊”制度的作用。【答案】(1)前朝的经验;孝文帝改革的推动;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统治者受民本思想的影响。(2)作用: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有利于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后世的医疗改革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根据“西周时期已有专门为贵族服务的医疗机构”得出前朝的经验;根据“孝文帝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北魏创办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面向基层的政府医疗机构“别坊”。”得出孝文帝改革的推
39、动;根据“当时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得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间更需要医疗服务;根据“是专门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并结合所学得出统治者受民本思想的影响。(2)作用:根据所学可从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有利于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有利于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后世的医疗改革提供借鉴等角度概括。29. 材料 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苏联共同宣传要实现印支和平。赫鲁晓夫主张美苏缓和,苏联不愿被中国拉入到印度支那同美国直接对抗。当时的中国正准备集中精力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争取和平解决印支问题符合中国的现实利益。英国一向不愿印度支那战争进一步扩大,因为联合军干涉势必导致
40、与中国的战争,那样将危及英国在香港、马来西亚地区的利益。1954年2月19日,在苏联的倡导下,美、英、法、苏四国外长在柏林召开会议,会后宣布两个月后召开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和平与印支停战问题,并邀请中国与会。日内瓦会议开幕两天后,锡金、印度、印尼、缅甸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在科伦坡召开会议。他们讨论并支持印支停战,反对美国在东南亚建立军事同盟体系,尤其是印度反对美国介入亚洲事务的立场更为积极和鲜明。7月21日,日内瓦会议达成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定老挝停止敌对行动协定柬埔寨停止敌对行动协定,在印度支那问题上终于实现了停战。据李益波印度与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支那停
41、战谈判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度支那停战谈判的影响。【答案】(1)背景:朝鲜战争的结束;二战后旧的殖民体系的崩溃;中、苏、英等倡导和平解决;印支问题涉及多国利益。(2)影响:达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协议;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国矛盾;利于维护印度支那国家的独立。【解析】【详解】(1)由材料“朝鲜战争结束后”,可得出朝鲜战争的结束;结合所学,二战后传统欧洲强国逐渐衰落,旧的殖民体系的崩溃;由材料“中国与苏联共同宣传要实现印支和平”,可得出中、苏、英等倡导和平解决;由材料“锡金、印度、印尼、缅甸和巴基斯坦五国总理在科伦坡召开会议”,可得出印支问题涉及多国利
42、益。(2)由材料“日内瓦会议达成了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定”,可得出达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协议;由材料“反对美国在东南亚建立军事同盟体系”,可得出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由材料“在苏联的倡导下,美、英、法、苏四国外长在柏林召开会议并邀请中国与会”,可得出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大国矛盾;由材料“反对美国介入亚洲事务的立场更为积极和鲜明”,可得出利于维护印度支那国家的独立。3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麦卡锡,1946年当选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1950年初,麦卡锡声称“我手上有一份205人的清单,他们都是图谋颠覆政体的共产党人。尽管我们的国务卿知道
43、他们的身份,但他们仍在草拟和制定着我们的对外政策”。这在美国朝野上下引发了剧烈震动。此后,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甚至参加角逐美国小姐的候选人也必须陈述对马克思的看法。美国司法部以“偷窃政府绝密文件”的罪名,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摘编自麦卡锡主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卡锡主义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麦卡锡主义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冷战
44、思维、苏联的威胁;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新中国的成立。(2)影响: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1946年”得出二战留下的战争阴影;根据“当时美国正处于通货膨胀、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得出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和恐慌;根据“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冷战思维、苏联的威胁;根据“杜鲁门政府实行忠诚调查”得出杜鲁门政府的反共政策和反共宣传;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新中国的成立。(2)影响:根据“总共有2000多万美国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审查”,分析得出社会各界的自由进步人士遭到迫害,社会动荡,民众恐慌;根据“美国的社会舆论也急剧右转,教授社会科学的教师如果不在课堂上大骂苏联和共产主义就会被解雇”得出助长了美国(极)右翼势力,在美国掀起反共反民主的政治浪潮;根据“逮捕了曾在美军驻中国共产党根据地观察组长期工作的部分官员”得出使中美关系更加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