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206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内蒙古赤峰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赤峰二中2019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礼记大学率先提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并把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后来孟子进一步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这表明先秦儒学A. 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 构建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C. 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D. 注重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先秦儒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在这个过程中将个人和天下结合在一起,体现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故选D;儒家思想出现于春秋时期,“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A;题意着重论述的个人道德修

2、养与社会责任的结合,没有体现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排除B;先秦儒学没有适应当时社会转型的需要,排除C。故选D。2. 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A. 道家、法家B. 法家、墨家C. 儒家、法家D 道家、儒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结合所学可知,道家讲求顺应自然,这便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仁”的思想分别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

3、会之间的和谐”,结合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解答即可。3. 战国诸子多言天下将归于-统。孟子谓天下将“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道家从哲理层面提出“道通为一”,法家则从制度层面提出-统天下的具体措施。这一取向A. 反映出诸子百家思想渐趋统一B. 表明法家已居于社会主流地位C. 为中央集权制度奠定思想基础D. 表达了士人阶层参与政治愿望【答案】C【解析】【详解】战国时期诸子均提出大一统的主张,这就为后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故选C;大一统的主张仅仅是诸子思想中的部分内容,无法体现他们的思想趋于统一,排除A;B项无从体现,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诸子的主张,没有体现士人阶层参与

4、政治的愿望,排除D。故选C。4.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5.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

5、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 王国势力强大B. 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 现实统治需要D. 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

6、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6.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 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 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 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正确

7、;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人政治舞台,排除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及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7. 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A. 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B. 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C. 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D. 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

8、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8.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市民阶层的发展B. 监察制度的完善C. 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D. 阶级矛盾的消除【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看出,宋明时,读书人参与

9、农民起义反对政府的人在减少,主要受到科举制的影响,而科举制让中下层的地主阶级有了通过读书考取功名获得向上的机会,因而反对政府的意愿在减弱,故C项正确;市民阶层不一定是士人,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监察无关,排除B项;阶级矛盾不可能消除,D项错误。9. 时人评价朱熹和陆九渊的争论:“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陆九渊、陆九龄)之意欲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由此可见,“此颇不合”是指A. 天理人欲的关系B. 万物之本源C. 儒家伦理的地位D. 理的求证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10、,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两者在求“理”的方式上发生了分歧,“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故选D项;两人在天理人欲关系上的看法是一致的,排除A项;两派都主张“理”是万物本源,排除B项;两派都属于儒家,排除C项。10. 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A.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C.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可知,两

11、人都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倡导个性自由,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一种批判的态度看待孔子的观点,是否辩证看待孔子无关,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反对盲从孔子,但没有体现顺时而变的主张,C项错误;王阳明和李贽思想都属于儒学范畴内,并且材料没有对儒学进行评价,D项错误。11. 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 主张废除宰相制B. 倡导无为而治C 倾向于限制君权D. 反对王位世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

12、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的意思是如果天子不贤德的话,宰相可以进行纠正,这说明作者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C正确,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12.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A. 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B.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D. 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有其力者治其地”、“授民以田”、“均田”等,题干材料的核心,即在强调对农业的关注。据此,分

13、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属于误选项,但“抑商”,无从体现。D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批判思潮对个体小农的关注13. 公元前5世纪,雅典娜不再是荷马时代那个无所不能、为所欲为的女神,变得“畏缩”起来,不愿说或不敢就凡人之间的纠纷作出判决,转而选择相信凡人会根据凡人制定的法律作出公正的审判。这一转变反映出A. 雅典法律体系日趋完备B.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关C. 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D. 有思想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转而选择相信凡人会根据凡人制定的法律作出公正的审判”来看,这

14、一转变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的觉醒,即人们相信人自身的力量。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雅典法律体系的变化,排除A项;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D项是苏格拉底的名言,是当时人文主义思想觉醒的表现,排除。【点睛】古希腊智者学派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其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智者学派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开始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是社会舞台的主角,人类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有能力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智者学派的观点是人类自我

15、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14. “当雅典人所议之主题含有正直睿智会倾听每一个人的见解,因为他们认为所有人都应拥有这一美德;否则,便不会有城邦。”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 天赋人权B. 美德即知识C. 人是万物尺度D. 城邦利益至上【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天赋人权,指自然界生物普遍固有的权利,并不由法律或信仰来赋予,源自于古希腊哲学的自然法理论,是近代民主思想体现,与精神实质不符,故A项错误;美德即知识是代表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治,主张精英治国论,与材料不符,断章取义的看到美德两字,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智者学派的观点,是

16、雅典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影响下的产物,肯定所有人的价值和尊严,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价值,城邦利益至上,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思想主张15.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 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B. 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理性C. 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D. 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和“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可知两人对艺术的态度不同,对理性的追求一致

17、,即都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都提倡理性,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人生活在古代希腊,与文艺复兴、反对基督教会无关,A项错误;教育使人认识美德是苏格拉底的思想,C项不符合题意;柏拉图要抛弃艺术的主张,对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无益,D项错误。16. 美国学者约翰梅里曼认为,古罗马诗人维吉尔长篇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主人公埃涅阿斯是罗马公民理想人格的典范,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此进行神学解读,他们将埃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A. 推崇罗马神权统治B. 利用宗教表达诉求C. 否定天主教会教义D. 主张灵魂自我救赎【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人文主义将埃

18、涅阿斯的旅程诠释成基督徒的灵魂之旅,主要目的是通过宗教来表述对人性解放和人性尊严的肯定,B选项符合题意。推崇罗马神权统治的说法不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A选项排除。否定天主教会教义是宗教改革的内容,C选项排除。马丁路德主张灵魂自我救赎,D选项排除。17. 教皇尼古拉五世时期(14471455年),佩脱罗翻译波利比乌斯(古罗马历史学家)的作品,得到了五百金币奖励:盖利诺翻译斯特拉博(希腊历史、地理学家)的地理一书,得到了一千五百佛罗林:费勒福翻译荷马史诗,尼古拉五世在银行里给他存入了一万佛罗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尼古拉五世积极倡导文艺复兴运动B. 教皇试图运用古代文化来维护统治C. 人文主义

19、思想为欧洲社会普遍接受D. 这些作品体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均是翻译古希腊罗马作品,从而获得教皇尼古拉五世的奖励等信息来看,表明教皇鼓励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试图运用古代文化来维护教会的统治。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尼古拉五世的目的是倡导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抨击教会腐败,对其统治不利,排除A项;C项中的“普遍接受”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这些作品的主题,排除D项。18. 16世纪中国的王阳明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西方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A.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B.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

20、作用C.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详解】“发明本心”依靠内心自我反省,“信仰即可得救”主张自己内心的虔诚,两者都体现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肯定,B正确;王阳明时期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其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A;王阳明的心学并未反对教权,排除C;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依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马丁路德虽然肯定了人在信仰方面的自主性,但是依然将上帝置于人之上,属于宗教范畴,因此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有拔高之嫌,排除D。19. 某学者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两者反天主教会腐败、特权的主要目标虽基本一致,但内涵与影响有另别。两者互有促进,有先后之序。”下列关于二者相

21、似之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 使人们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B. 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打击了封建势力C. 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D. 集中于社会上层领域【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不能很好把握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影响的异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解除了精神枷锁,C正确;文艺复兴使人们开始摆脱神学思想的束缚,宗教改革针对的主要是罗马教会,并非使人们摆脱了基督教神学思想的束缚,A项的表述是错误的;B项“没收了天主教会的财产”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与题意不符,排除;文艺复兴运动集中于上层领域,宗教改革扩展到社会中下层,故D项错误。【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2、20. 读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摘编自刘亚敏学术自由概念的诞生和初步发展A. 人文主义内涵不断丰富B. 工业化时代呼唤民主政治C. 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D. 政府的言论控制日趋解体【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信息可知,1518世纪自由的内涵在不断的发展,经历了从意志自由到认识自由再到思想自由,这体现了从文化复兴到启蒙运动的变化,体现出人文主义内涵的发展,故A正确;工业化时代开始于工业革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B错误;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故C错误;“政府的言论控制日趋解体”不符合材料信息和此时的史实,故D错误。21.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

23、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A. 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 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C. 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 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显示,启蒙运动中,三者以截然不同的态度来评价中国这一现象,都是为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三者为了同一目的。故答案为C项。A项,三者立场相同,排除;B项,三者所用材料都来源于他人,并不完全可靠,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排除;D项,材料表明,孟德斯鸠对中国有贬、卢梭大力批判中国,说明二者并未受中国文化影响,排除

24、。【点睛】解答比较型选择题的基本方法有:a.排除法,找准比较角度,从同中找异或从异中求同,逐个“肯定”或“否定”。b.正误判断法,注意各备选项表述的正误,再结合“选项”进行比较和鉴别,得出正确答案。很多情况下是两种方法同时并用。22. 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代。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A. 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相同B. 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 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

25、启蒙思想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答案】C【解析】【详解】“现代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材料中“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C正确。社会主义思想与启蒙思想根本不相同,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B错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完全不同,D错误。23.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

26、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24.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

27、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答案】D【解析】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D而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所以排除B。名师点睛:本题体现出来的命

28、题趋势是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戏曲集中国民族艺术之大成。自诞生以来,先辈艺人艰苦创业,历经以元代的杂剧、明代的昆曲、清代的京剧为代表的三大高峰期,它曾在相当一段时期(宋元至清末明初)几乎独霸中国舞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以程式化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它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这就是说,戏曲不仅只属于东方,而且只属于中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土特产品”。既是“土特产品”,它必定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风格、中国魅力和中国气派。我们不应只把它看作一种艺术形态,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之演变;反过来,我们也可以从中国人审美趣味、审美经验的产生、发展、变化中,看到戏曲形态发生、发展、变化的必

29、然趋势。二、材料分析题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

30、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答案】(1)不同之

31、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5分)(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解析】试题分析:第(1)问 “不同之处”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儒学和孔孟儒学的主张角度进行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孟思想注重仁、礼、德治、仁政、民本、教化等,而汉代儒学则强调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如此

32、“不同之处”也就找到了。“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可从宋代理学的主张中进行思考,如宋代理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更加重视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等。第(2)问“共通之处”可以理解成“共同之处”,依据材料“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康有为认为汉代以来儒学是伪造的,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信息可归纳出两人都主张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依据所学知识,从两人的目的来看韩愈希望对儒学进行改造,而

33、康有为则希望减少变法的阻力,也就是两者都希望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第(3)问态度,此问是开放性题。结合以上材料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看待孔子和儒学,既不能盲目肯定或否定,也要区分开真实的孔子和神圣化的孔子,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等角度解答即可。其他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给分。【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代理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26.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指责君主以个人的

34、“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他反对“臣唯君命是从”,主张臣者“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强调“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他指出“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摘编自赵子平与材料二 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教权是精神权力。还有,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

35、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摘编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黄宗羲和卢梭的思想主张。(2)根据材料二,说出“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理由。并结合两个时期中西方经济文化发展史实进一步说明。【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

36、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史实: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有较大发展。文化上,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等。【解析】【详解】(1)黄宗羲:根据材料一“黄宗羲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根据指责君主以个人的“大私”“大利”侵吞“天下之人”的“自私”“自利”等可知其反对君主专制;由“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其要求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卢梭:根据材料一“卢梭认为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可知其反

37、对专制暴政;由“人们共同的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主张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等。(2)理由:根据材料二“西方封建君主的权力是有限的,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权力和国家统治传统等方面,分析说明“中国明清时期进步思潮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

38、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的原因。史实:按照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西方经济状况、思想文化内容中,寻找历史依据,作进一步说明,比如中国之小农经济对比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的理学强化和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三、观点评述题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

39、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抓住的就是主要问题,忽略次要问题,所以把我的主线就是对比两者的主要共同点,得出来就是中国文化与对外交往。可围绕着中国文化的贡献,或者中国与外国的往来。只要符合材料所叙述的基本内容,符合基本含义即可。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与交流;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四大发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