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2021六安毛坦厂中学模拟)蔬菜大棚土壤主要由人工控制,以满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但高温、高湿、高蒸发量、无雨水淋洗、复种指数高、持续施肥且施肥量大等特点,使它在理化性质上与大田土壤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山东省寿光市某镇蔬菜大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种植年限变化情况。据此回答13题。1图示信息显示()A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B种植年限越长,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C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D土层深度越深,土壤有机质含量越低2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的主要原因是()A大棚的保温作用强 B蔬菜肥料施用量大C地膜的保湿效果好 D大棚的复种指数高3随着
2、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大棚内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主要是由于棚内()A热量充足,不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B蔬菜根系深,吸收深层有机养分较多C雨水淋洗少,浅层养分不易进入深层D浅层水分蒸发量小,有机养分减少慢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01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升后降,A、B错;由三条曲线的差异可知,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减小,C错、D对。第2题,与大田土壤相比,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较高主要是因为蔬菜对肥力的要求较高,大棚内持续大量施肥;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复种指数高会造成有机质含量降低。第3题,大棚内雨水淋洗作用弱
3、,浅层有机质下渗慢,使浅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快于深层;热量充足会加快蔬菜生长,利于浅层有机质的吸收;棚内蔬菜根系较浅,不易吸收深层土壤中的有机质;浅层土壤水分蒸发量较大。答案:1.D2.B3.C(2021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A BC D5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水文 D生物6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 B整体性C差异性 D开放性解析:第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4、是,故A项正确。第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6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项正确。答案:4.A5.D6.B(2021湖南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
5、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回答78题。7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8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A雨林生态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解析:第7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第8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
6、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答案:7.C8.A(2021秦皇岛模拟)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CO2,而森林土壤是CO2产生的重要来源,土壤CO2主要来自微生物呼吸、植物根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某科研小组对武夷山同一海拔、同一坡向、同一优势树种(米槠林)的土壤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1题。9武夷山森林土壤CO2排放量最高值出现在()A12月 B45月C78月 D1011月10同海拔、同树种的武夷山东坡比西坡的土壤CO2排放量大,其主要原因是()A降水较多 B蒸发较大C气温较高 D枯枝落叶较多11研究表明,天然米槠林土壤比人工米槠林土
7、壤CO2排放量大,最可能的原因是()A土壤温度较高 B土壤湿度较大C土壤含水量较高 D枯枝落叶量较多解析:第9题,图示森林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土壤温度、含水量、枯枝落叶量呈正相关,而武夷山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则夏季排放量最大。第10题,武夷山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则土壤含水量东坡大于西坡,使土壤CO2排放量东坡大于西坡。第11题,天然林一般要比人工林更稠密,则土壤光照较少而温度可能较低,土壤含水量一般相差不大;但因稠密而枯枝落叶量更多,故土壤CO2排放量较大。答案:9.C10.A11.D(2021辽宁省招生考试模考)研学小组对某地地层考察并采集岩石样品(16号由老到新),经过实验室植
8、物孢粉鉴定、统计分析,可推断当地古气候环境及变化趋势。下图为样品分析后得出的植被类型及所占比例统计图。据此完成1213题。12推测该地气候可能是()A由温凉向温暖,半湿润向湿润变化B由温暖向温凉,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由温凉向温暖,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D由温暖向温凉,半干旱向半湿润变化13推断现代气候与研究区古气候相似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 B塔里木盆地C四川盆地 D藏北高原解析:第12题,岩石样品16号年龄由老到新,读左图可知,针叶林所占比重最大,气候温凉,自样品16号,常绿阔叶林比重上升,针叶林比重下降,表明气候由温凉向温暖转变,B、D错误;读右图可知,在样品1时期,中生植被比重大,其次是湿生植
9、被,表明当时气候主要为半湿润气候,自样品16号,中生植被比重下降,旱生植被比重下降,湿生植被比重上升,表明气候由半湿润向湿润变化,C错误,A正确。故选A。第13题,根据样品1时期植被类型所占比例可知,在古气候背景下,该地分布有常绿阔叶林。选项四地中,在现代气候背景下有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只有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塔里木盆地、藏北高原等地均无常绿阔叶林的分布。故选C。答案:12.A13.C二、非选择题14(2021济南高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 1402 220 m处,原以耐寒矮小灌木为主,草本植物仅零星分布于“特殊区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近几十年来,草本植物不
10、断入侵,使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某地理科考队调查该区域时发现,不同海拔和坡度的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1)判断草本植物入侵前,零星分布的“特殊区域”所在位置,并说明依据。(2)依据草本植物入侵程度,推测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突出的生长习性。(3)随着该区域草本植物入侵的加剧,被侵入地区的土壤水分增加,而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分析草本植物入侵后土壤水分增加、有机质减少的原因。解析:(1)从图中看,随坡度的增大,草本植物入侵程度增加,随海拔升高,入侵程度降低,可推测出草本植物入侵前,零星分布的“特殊区域”为海拔较低且坡度较陡的地区。坡度较大的地区易出现水土流失,土层较薄,灌木难以生长;海
11、拔低的地区,气温较高,不利于耐寒灌木的生长。(2)从图中看,随坡度的增大,草本植物入侵程度增加,随海拔升高,入侵程度降低,可推测出草本植物根浅,不耐寒,耐旱。(3)土壤水分增加说明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更强。有机质减少说明草本植物生长量比灌木生产量小,枯枝落叶少。答案:(1)较低海拔处的陡坡。依据:草本植物入侵程度高的是低海拔、高坡度地区,坡度大的地区土层薄,灌木难以生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较高,不耐寒的草本植物能够生长。(2)不耐寒,根浅,耐旱等。(3)与灌木相比,草本植物涵养水源能力较强,水分流失少,草本入侵导致灌木减少,生物量减少,耗水量减少;该地灌木有机质生产量大于草本植物,灌木减少,枯
12、枝落叶量减少,有机质来源减少,有机质含量呈减少趋势。15(2021重庆高三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中铁路沿线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相映成趣。读图回答问题。(1)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角度,说明该地区“沙漠、雪山、碧水、草原”景观形成的原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R河上游来水量减少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3)分析图示地区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解析:(1)结合区域特征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知,雪山的成因和气温低有关,由经纬度可知该地为我国河西走廊局部区域,有众多海拔较高的山峰,所以有高山冰雪,形成雪山景
13、观;而沙漠的形成主要是受当地降水的影响,当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气团受到重重山岭的阻挡难以到达,所以气候干旱,形成沙漠景观;而碧水的形成要有水,当地地处西北内陆,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高山冰雪融水,所以冰雪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景观,河流沿线有利于植被生长,形成绿洲(草原)。(2)该地地处内陆地区,河流水是当地植被生长的主要水源补给,上游河流来水减少,导致下游地区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天气频繁;下渗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水源补给不足,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缺少植被的固沙作用,沙漠化面积扩大等。(3)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地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气温变化大,水汽难以到达,
14、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注意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地处内陆地区,气候干旱,流水作用少,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由于降水少,水分不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水源补给量有限,地表径流很少,且冬季没有融水补给,冬季多断流,多季节性河流;缺少水源的补给,无法满足植被的生长需要,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答案:(1)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有众多海拔超过5 000 m的高山,夏季气温低于0 ,有冰川分布,形成雪山景观;夏季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河流沿线绿洲(草原)广布。(2)导致气候更加干旱,风沙危害频发;地下水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3)位于中纬度大陆内部,深居内陆,距海远,形成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使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由于水分不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地表径流很少,多季节性河流;植被稀少,多耐旱植物,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