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检测(十)参与环境保护读图,完成12题。1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塞外水乡、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和丝路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B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C灌溉用水增多,沙漠侵吞D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2由古到今,该地区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A向河流的下游地区集中B由山区向平原集中C范围不断扩大D日益向沙漠边缘退缩解析:1.C2.D第1题,楼兰古城处于沙漠中的绿洲,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有充足的水源,故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也应从水源的减少分析。人口增加,耕地扩张,灌溉用水增多,附近河流中的水资源被过度开采,最终河流断流,而楼兰古城也因水资源短缺,最终被沙漠侵
2、吞。第2题,该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是限制经济发展及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于上游对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河流下游水量减少,绿洲向上游地区集中,A错;河流上游位于山区,所以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逐渐向山区集中,B错;由于水量减少,绿洲的范围不断缩小,C错;由于沙漠的不断扩大,下游水量的减少,使得绿洲不断向沙漠边缘退缩,D对。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这句话,如今让我国“体质”“颜值”都有了大变化,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在重现眼前。据此完成34题。3下
3、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上述思想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4下列不属于贵州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行的措施是()A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农产品自给B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C工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D大力发展旅游业解析:3.C4.A第3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竭泽而渔,焚薮而田”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打算,追求竭泽而渔式的短期利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故选C。第4题,发展第一产业,实现农产品自给,会加重地表植被破坏,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不属于,符合题意。贵州为
4、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行的措施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B属于。工业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C、D属于。故选A。五水共治即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打好碧水保卫战的重大举措。据此完成56题。5在“五水共治”工作推进过程中,下列产业受冲击最大的是()养猪场葡萄种植基地绗缝厂水晶厂ABC D6下列符合生活污水的防治措施是()A建设化粪池,节约用水B使用含磷洗涤剂,倡导绿色生活C推行清洁生产,控制工业污染源D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解析:5.D6.A第5题,养猪场和水晶厂在生产过程中对水
5、源污染严重,因此在“五水共治”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最大。第6题,使用含磷洗涤剂,污水排放到河湖中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排除B;工业污染不属于生活污水,排除C;使用化肥、农药属于农业生产,也不属于生活污水,排除D。公众参与是指环境保护中,任何公民都有依据一定法律程序、参与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回答78题。7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首先取决于()A个人的环境意识 B集体的环境意识C公众的环境意识 D国家环保政策8下列实例中,体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是()A提倡高消费,拉动经济增长B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商品C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提高卫生水平D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解析:7.C8.B第7题,公众的
6、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所必需的思想和心理条件,因此是衡量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程度的首要因素。故选C。第8题,提倡高消费,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市民购买小汽车不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A、C、D错误;不用或尽量少用一次性商品,节约资源,能体现公众参与环境保护,B正确。故选B。9长三角地区是工业集聚程度高,大气环境污染较为严峻的区域之一,部分城市雾霾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雾霾污染是PM2.5(粒径小于2.5 m细颗粒物)浓度过高导致,已经成为跨区域的环境问题。除自然原因外,雾霾形成与能源消耗、工业废气和烟尘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等人为因素有关。(1)从控制
7、汽车尾气排放角度推测防治雾霾的主要措施。(2)面对雾霾污染的环境问题,人们呼吁“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围绕为什么要“共同打赢”,阐述你的观点。解析:第(1)题,主要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分析,即通过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手段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例如,行政手段主要是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科学技术手段主要是对不达标的车辆进行安装尾气过滤装置,减少尾气中PM2.5的排放。第(2)题,审题时注意抓住“共同打赢”四个字展开联想,分析“共同”的重要性。雾霾污染是跨区域的环境问题,不可能靠某个地区、某部分人完成,应该共同参与治理。因此,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治理,才能共同打
8、赢蓝天保卫战。答案:(1)措施:鼓励发展公共交通,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对不达标的车辆进行安装尾气过滤装置,减少尾气中PM2.5的排放;加强环境保护立法。(2)PM2.5污染会随着大气运动进行跨区域扩散;长三角地区受PM2.5污染的影响面积较大,因此,需要区域合作,进行共同治理,共同打赢。在位于霸州市的河北某味精生产基地周边,烟尘污染严重,十余个村庄的居民饮用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周边大量农田被污染。多年以来,污染一直是该生产基地亟待解决的难题。据此回答12题。1材料中没有提及的污染类型是()A水污染 B放射性污染C大气污染 D土壤污染2针对材料反映的严重污染状况,你认为下
9、列做法有利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是()A永久性关闭味精生产企业B污水处理后再在其他领域循环利用C农民放弃土地,进城务工D给附近受损农民一次性发放污染补偿费解析:1.B2.B第1题,材料中提到十余个村庄的居民饮用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说明有水污染,A错误;材料中提到烟尘污染严重,这属于大气污染,C错误;材料中提到周边大量农田被污染,说明有土壤污染,D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放射性污染,B正确。故选B。第2题,永久性关闭味精生产企业不符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错误;污水处理后再在其他领域循环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B正确;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根本,农民放弃土地的做法不可取,C错误;给附近受损农民一次
10、性发放污染补偿费,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D错误。故选B。资源、环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参与防治环境污染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是每个公民的社会责任。据此完成34题。3“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行为准则有()认购“环保标志”产品使用无氟制品、无磷洗衣粉、环保电池选绿色包装购买绿色食品做“公交族”“自行车族”节约用水、用电、用纸A BC D4为了保护环境,我们每位中学生应当()树立环境意识讲究环境道德捍卫自身的环境权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A BC D解析:3.A4.C第3题,不属于“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的范畴。第4题,加强个人环境道德修养使个人认识到自身的行为方式对自然和对人类生存
11、发展的影响和后果,并能自觉地调整个人行为,改变各种不道德的行动。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人人有责,我们中学生更应当做环境保护的典范。2019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此条例将垃圾分类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4种,其中“湿垃圾”指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据此完成56题。5此次立法进一步厘清了垃圾分类,这有利于()A提高分类效率B减少分类成本C减少分类工具D降低分类要求6适合“湿垃圾”的处理方式是()A焚烧B填埋C露天堆放 D堆肥解析:5.A6.D第5题,该项立法明确了垃圾分类的“四分法”,有利于提高分类效率,但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成本,可能会
12、增加分类工具,提高了垃圾分类要求。故选A。第6题,“湿垃圾”易腐,是生物质生活废弃物,处理后可以当肥料原料使用。“湿垃圾”焚烧处理会产生新的污染物;填埋处理会造成浪费;露天堆放会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故选D。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口香糖的生产已有很长的历史。咀嚼口香糖有很多益处,但其残留物也会带来污染。为了研究口香糖的黏附力与温度的关系,一位同学通过实验,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除去糖分的口香糖与瓷砖地面的黏附力,得到了如下表所示的一组数据。项目次序123456温度/152530353740黏附力/N2.03.13.33.64.64.0(1)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得到的实验结论。(2)该
13、同学准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口香糖的消费量和人们对其污染的认识。在确定调查对象时,他有两种选择:一是公众;二是销售口香糖的商店。请你在两者中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3)分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态度。(4)作为一位现代中学生,我们在参与环保的活动中,应该抵制哪些不良行为?解析:第(1)题,读表数据可知,随着温度升高,口香糖的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第(2)题,作为公众,可以客观了解对口香糖污染的认识;作为商店可以了解口香糖的消费量。第(3)题,公众参与应当将爱护环境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态度。第(4)题,作为中学生应当杜绝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瓜皮纸屑;浪费水电和纸张等;购买一次性商品;风景区乱涂乱画;公众场所大声喧哗等不良行为。答案:(1)随着温度升高,黏附力先增大后减小(或37 时,黏附力最大)。(2)公众。理由:便于客观了解公众对口香糖污染的认识。(或商店。理由:便于了解口香糖的消费量。)(3)爱护环境,保护环境。(4)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瓜皮纸屑;浪费水电和纸张等;购买一次性商品;风景区乱涂乱画;公众场所大声喧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