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006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新教材2021-2022学年高中鲁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课时检测:3-4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跟踪检测(十六)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合格过关练读某地不同土壤粒径占比累积示意图,完成 12 题。 1该地土壤主体粒径集中于()A110 mmB0.11 mmC0.010.1 mm D0.0010.01 mm2影响土壤粒径大小的主导因素是()A成土母质 B地形C气候 D生物解析:1.B2.A第1题,据图可知,0.11 mm土壤粒径累积占比大,故该地土壤主体粒径集中于0.11 mm,故B正确,A、C、D错误。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母质代表土壤的初始状态,它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质的类型与土

2、壤质地关系密切,发育在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发育在石英含量较高的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A正确;地形、气候和生物对土壤的形成都有影响,但不是影响土壤粒径大小的因素,B、C、D均错误。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34题。3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腐殖质层 B为淋溶层C为母质层 D为淀积层4关于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解析:3.D4.B第3题,为有机质层,为腐殖质层,为淋溶层,为淀积层,为母质层,为母岩层。第4题,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

3、黑色或黑色。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如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据此完成56题。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6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

4、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解析:5.C6.C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故C对;由生物残体形成的腐殖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并非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耕作土壤是由人类长期的耕作行为促进形成的,虽然绿色植物也是农田体系的一部分,但说它促进了耕作土壤形成不太准确,B错;土壤表层有机质是由枯枝落叶形成,并非根系,D错。故选C。第6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不是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故A错误。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故B错误;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

5、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故C正确;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显著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故D错误。故选C。读某地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和冲积物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7图中四类沉积物会影响到土壤的()A颜色 B有机质含量C质地 D矿物质成分8图中土壤差异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生物 B气候C成土母质 D地貌解析:7.C8.D第7题,读图可知,四类沉积物最显著的差异是颗粒大小不同,这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对土壤颜色影响极小,A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同一区域沉积物的矿物质成分差异小,D选项错误。土壤有机质差异与生物的凋落物多少和微生物分解速度差异有关,与沉积物关系较小,B选项错误。第8题,据图可知

6、,图示在不同的海拔,形成不同颗粒物的土壤,所以影响图示土壤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地貌。故选D。9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填写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表示绿色植物的_作用,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和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

7、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答案:(1)光合矿物质 (2)气温降水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等级提升练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甲图表明,随着坡度

8、的增加()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B土壤总的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D降水后形成地表径流减少明显2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A阳坡缓坡 B阳坡陡坡C阴坡陡坡 D阴坡缓坡解析:1.C2.D第1题,根据甲图信息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甲图表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能力降低。故选C。第2题,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高;根据甲图,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多。故选D。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

9、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完成34题。3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黏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A湿黏壤土 B湿沙壤土C干沙壤土 D干黏壤土4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的入渗率越大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渗率越大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解析:3.B4.C第3题,和黏壤土相比,沙壤土下渗速度快;而相同类型的土壤,干土壤下渗速度较湿土壤快。据此可知,是干沙壤土、是湿沙壤土、是干黏壤土、是湿黏壤土。B正确。第4题,由图中信

10、息可知,降雨后的大约30分钟内,下渗率最大,但是30分钟后,下渗率变化不明显,因此A、D错误,C正确;土壤蓄水能力有限,随着降雨量增多,入渗率上升,但不会无限上升,B错误。故选C。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56题。实验相关数据表甲乙丙丁土壤质地(%)砂粒40457814粉粒25251419黏粒3530867水土流失量(g/m2)47.3201.215.776.95.甲土壤属于()A砂土 B壤土C

11、黏土 D粉土6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解析:5.B6.B第5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质地百分数值,黏粒占35%,砂粒占40%,粉粒占25%,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B正确。第6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占30%,砂粒比重占45%,粉粒比重占25%,说明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粉粒比重更小,三者比重差距较大。故选B。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

12、,土质松软,有机质含量高。这里春季大风天气较多,夏季降雨充沛,草甸植物茂盛,冬季寒冷。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如图是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该校大四毕业生小亮同学毕业论文以黑土流失与整治为研究主题。小亮了解到免耕法的具体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1)小亮在查阅资料时,了解到东北天然黑土中的

13、有机质含量与当地独特气候密切相关。说明当地气候如何促进有机质的积累。(2)小亮在试验田调研时,发现农民对这种将碎秸秆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的做法很认可。指出这两种做法的主要目的。(3)试验田研究员告诉小亮,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图1),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下扎,通气透水不便。与传统耕作方式对比,说出免耕法能让土壤肥力得以改善的原因。解析:第(1)题,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

14、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 第(2)题,据材料信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可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据材料信息“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保留秸秆高茬,可避免对土壤表层的破坏,同时作物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第(3)题,由材料可知,东北黑土肥力下降源于大规模农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导致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肥力消耗过多;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

15、,最终形成“犁底层”,进一步导致了土壤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加剧黑土肥力的下降。针对上面问题所述的原因,提出了免耕法,可按照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免耕意味着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秸秆还田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性和透水性。 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 (2)秸秆均匀覆盖:减少雨水、风对土壤的侵蚀;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 保留秸秆高茬:削减风力,有利于保存农田里的碎秸秆。最终目的是增加土壤中的腐殖质。 (3)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腐殖质积累更多;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较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