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9004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历史2019.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4页,第卷5至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93年出土的唐虞之道竹简,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物,文章赞颂“禅而不传”的“唐虞之道”,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主张“爱亲尊贤”。据此可知,唐虞之道A. 深受“三纲五常”影响B. 适应了后世统治者需求C. 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D. 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答案】D【解析】【详解】文章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

2、悌的品德,主张“爱亲尊贤”,结合所学儒家思想提倡仁、义、孝、悌,可知唐虞之道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D正确;西汉董仲舒提出三纲无常,A时间不符合先秦,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虞之道符合后世统治者需求,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唐虞之道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爱亲尊贤”,联系所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2.“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这说明孟子A. 强调人格精神B. 提出了性善学说C. 主张民贵君轻D. 深化了对纲常的认识【答

3、案】A【解析】【详解】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说明孟子重视“义”和“气”,“义”是正义,“气”特指一种精神气概、心理素质,是由强烈的道德所生发出的精神力量,可知孟子强调人格精神,故A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孟子的性善学说,排除B;材料信息与民贵君轻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也没有涉及对纲常的认识,排除D。3.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在对天神“敬而远之”的前提下,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这一变化A. 推动儒学不断发展完善B. 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C. 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D. 深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答案】B【解析】【详解】孔孟克服了商周天命观的神秘化倾向,从“人”出发来理解政治生活,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说明汉代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B正确;材料反映汉代把孔子和六经神圣化,背离了先秦儒学人文方向,无法体现推动儒学发展完善,排除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排除C;“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代有人把孔子说成是通过去、知未来的神圣,把六经变成神学经典”,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

5、答即可。4.唐宪宗曾将法门寺佛骨迎入宫中供养,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要求皇帝“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同时他认为道教“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材料反映了韩愈A. 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B. 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C. 主张重振儒学正统地位D. 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表明韩愈反对佛道二教,不符合儒家仁义思想,主张恢复孔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C正确;材料表明韩愈反对佛道二教,不能体现吸收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韩愈迎合君主专制集权需求,排除C;材料只是说明佛道二教不符合儒家仁义思想,没有

6、论证伦理秩序的合法性,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义”“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联系所学韩愈的思想以及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分析解答。5.在唐代,“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的吴道子在画界的地位要高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至北宋中期,王维在画界地位被越抬越高。这一变化是因为A.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B. 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绘画技法C. 市井文化日益繁荣D. 宋代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文人画的特点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北宋时期,受理学思想影响,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现文人画的特

7、征,故D正确;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市民队伍壮大,世俗画兴起,A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世俗画是市井文化日益繁荣的表现,王维的画反映的是文人画的特点,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至北宋中期,王维在画界地位被越抬越高”联系所学文人画产生的背景和特点分析解答。6.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这一观点A. 深受传统礼法束缚B. 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说C. 反对盲目迷信孔子D.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答案】B【解析】【详解】李贽继承了王阳明的良知论,摒弃了“良知”的先天性局限

8、,并对个体“自然真情”的本能与性情的合理性意义加以自觉与肯定,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传统礼法,排除A;材料信息与盲目迷信孔子无关,排除C;材料信息与“天理”无关,排除D。7.明代小说集“三言”“二拍”中,张廷秀逃生救父中以贩布为生的褚卫夫妇有二子,夫妻珍重如宝,延师读书,后二子一起参加殿试,俱在二甲;卖油郎独占花魁中以二两本钱起家的秦小官,夫妻偕老,两个孩儿俱读书成名。材料反映了A. 市民阶层开始兴起B. 市镇平民价值观的近代化倾向C.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D. 明代文学多元化理性化的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核心内容可知,明代人们的价值追求是学而优则仕,深受传统观念影响,故C正确

9、;宋朝时期市民阶层兴起,A错误;材料反映了明代人们价值追求是学而优则仕,并非价值观的近代化倾向,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明代文学多元化,排除D。【点睛】紧扣关键信息“延师读书,后二子一起参加殿试,俱在二甲”“两个孩儿俱读书成名”分析解答即可。8.唐本草图经载“菘菜不生北土,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菘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为此徐光启亲自试种,结果“种芜菁三四年,亦未尝变菘也”;此外,他积极试种南洋传入的甘薯,并解决了甘薯在北方的越冬藏种等问题。材料反映了徐光启A. 继承总结前人经验B. 学习西方农业思想C. 开展实地调查统计D. 重视农业实验方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

10、徐光启亲自试种”“他积极试种南洋传入的甘薯”可知,徐光启重视农业实验,故D正确;材料信息强调徐光启重视农业实验,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西方农业思想,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徐光启重视农业实验,而不是实地调查统计,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徐光启亲自试种”“他积极试种南洋传入的甘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9.下表是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的介绍西方史地的著作。据此可知,这些著作A. 彻底抛弃了盲目自大的时代局限B. 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防”C. 蕴含的思想理念危及清政府统治D.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的著作

11、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政治、风土人情等知识,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说明现今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冲击了传统的“夷夏之防”,B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林则徐、魏源、姚莹、徐继畲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C错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0.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西学的翻译以军事技术及相关基础科学为中心,19世纪70年代后扩展到声光化电、理工医农等方面,以及政治、教育、商务等。张之洞1898年著的劝学篇把西学分为“西政”“西艺”“西史”,材料表明近代中国A. 学习西方促成制度变革B. “中体西用”思想开始出现C. 对西

12、学的认识不断深入D. 出现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翻译西方的军事技术,70年代扩展到声光化电、理工医农等方面,张之洞1898年著的劝学篇把西学分为“西政”“西艺”“西史”,说明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由技术到制度的不断深入,故C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开始制度变革,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世纪60年代“中体西用”思想已经出现,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1.康有为认为,“仁”是一种原动力,蕴于万物之中,它不仅包括人道,还包括人性的存在,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据此

13、可知,康有为A. 借助儒学宣传平等思想B.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 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答案】A【解析】【详解】康有为认为,“仁”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说明康有为利用儒家“仁”的思想宣传人的平等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C;材料信息与封建伦理道德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其本质已经抹除了人为的政治差距以及导致人类分裂和不平等的社会阶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12.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

14、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A. 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B.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 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D. 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B【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以国家利益和命运为重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这是因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故B正确;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故A错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体现的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思想,与抨击纲常礼教无关,排除C;

15、材料表明新文化运动以传统的“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为核心价值,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13.新三民主义划定了享有民权的社会群体范围,把间接民权发展到直接民权,较之以前的小范围的“功臣民权”“党派民权”“阶级民权”实是进了一大步。这一做法意在A. 实现国内各民族平等B. 要求实行直接民主C. 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D. 彻底实现人民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新三民主义扩大了享有民权的社会群体范围,把间接民权发展到直接民权,有利于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故C正

16、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权主义的内容,A是民族主义,排除;B是措施,不是材料做法的目的,排除;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纲领,不可能彻底实现人民权利,排除D。14.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初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些文章A.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B. 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C. 推动了国共合作初步实现D. 力图摆脱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束缚【答案】D【解析】【详解】1928年,毛泽东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一系列文章,初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

17、革命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逐步摆脱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束缚,D正确;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不符合题意,排除A;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系统阐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B不符合题意,排除;1928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共合作”错误,排除C。15.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即培养的人才技术专业、培养速度快、培养人才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变为“专才教育”。这种转变A. 扩大了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B. 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C. 体现了文教事业“大跃进”D.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

18、培养【答案】B【解析】【详解】教育部提出对人才培养应“专、快、多”,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专才教育”,结合所学,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材料中的转变是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故B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问题,排除A;1958年开始大跃进,C错误;要求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专才教育”,而不是复合型人才,排除D。16.1978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这一政策A.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B. 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C.

19、促使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D. 形成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的内涵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材料中“对学术讨论和文艺评论中有争论的问题,不要轻率作结论,更不要采用简单的行政方法去处理,应当通过充分讨论和实践的方法去解决”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基本原则,故A正确;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属于政治问题,不属于学术和文艺问题,排除B;文革期间八个“样板戏”在全国推广,是“双百方针”被破坏造成文艺凋零的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反映的“双百方针”,是繁荣文艺、发展科学的政策,没有形成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17

20、.1992年初,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说:“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啊,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这里的“机会”是指A.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B.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C.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 中美建交营造出良好外部环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要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故C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A时间错误,排除;1992年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错误;1979年中美建交,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18.苏格拉底经

21、常在公共场合与人交谈,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因为他的论辩方式,苏格拉底也被看作是智者学派,其实二者有本质区别。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A. 适应现实需要追求功利B. 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C. 研究重心转向人和社会D. 追求知识及人的自我约束【答案】D【解析】【详解】苏格拉底通过谈话揭露对方的无知,以此来刺激人的求知欲,表明苏格拉底重视追求知识,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过度强调人的作用、忽视道德,追求人的自我约束,故D正确;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不符合题意,排除A;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智者学派研究重心已经转向人和社会,不符合题意,排除C。

22、19.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面的绘画和广场上的雕刻,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一些以朝圣或形容神迹的故事,其中又隐含了许多为了信仰而不惜挑战权威的故事。这说明文艺复兴A. 否定天主教会权威B. 推动了信仰的自由C. 追求人的自身价值D. 恢复古典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详解】文艺复兴时期,教堂里面的绘画和广场上的雕刻,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体现了重视人的价值的人文主义精神,故C正确;宗教改革否定天主教会权威,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教改革主张因信称义,推动了信仰的自由,排除B;文艺复兴是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D错误。【点睛】解

23、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主题是宗教,表现的往往却是真实的人生”,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分析解答。20.有人认为,信徒可以自以为是上帝特别赋予他使命,一个人在世间的作为正是上帝赋予他恩宠的象征。世俗的成功,例如在商业上获得利润,也不过是代表他可能已经是上帝选择的神意表现,其着重点是使命感,这体现了A. 宗教意识进一步淡薄B. 个人奋斗的合理性C. 世俗生活与信仰对立D. 信仰得救的自主性【答案】B【解析】【详解】世俗的成功,例如在商业上获得利润,也不过是代表他可能已经是上帝选择的神意表现,符合加尔文的先定论,先定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指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是上帝的恩赐,是上帝先定的, 体现了个

24、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故B正确;材料属于加尔文宗教改革思想,“宗教意识进一步淡薄”错误,排除A;“世俗的成功,例如在商业上获得利润,也不过是代表他可能已经是上帝选择的神意表现”体现了世俗生活与信仰的结合,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信仰得救,排除D。21.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这说明A. 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B. 否定上帝存在是科学发展的前提C. 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的价值与意义D. 天文观测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手段【答案】A【解析】【详解】哥白尼提出、布鲁诺、伽利略进

25、一步说明、证实日心说,动摇了基督教会的地心说,遭到宗教迫害,说明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故A正确;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日心说否定了基督教会的地心说,并非否定了宗教的价值与意义,排除C;D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22.牛顿的研究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观察和人类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他的研究获得了各方的赞誉。1727年牛顿逝世时,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争相致力成为各个领域的牛顿,政治、经济、司法只是这些领域中的几个。这反映了A. 牛顿的研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B. 科学研究方法开始得到社会认可C. 牛顿力学标志科学时代的开始D. 科学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日常生活【答案】A【解析】【详解】牛顿的研

26、究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观察和人类理性,而不是上帝的指示,越来越多的欧洲人争相致力成为各个领域的牛顿,说明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摆脱宗教的束缚,思想得到解放,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得到社会认可”,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促进人们思想解放,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人类日常生活”的改变,排除D。23.孟德斯鸠1721年完成的波斯人信札是法国最早的哲理小说,叙述了波斯青年旅居巴黎的10年生活,小说当年就出了四版,还有若干伪版。之后著名的哲理小说有伏尔泰的老实人和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哲理小说A. 表达了对理性王国的失望B. 扩大了启蒙思想的影响C.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D.

27、 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答案】B【解析】【详解】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都是启蒙思想家,他们通过哲理小说传播了启蒙思想,扩大了启蒙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都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倡导理性,A是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孟德斯鸠、伏尔泰和狄德罗都是启蒙思想家,他们反对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想,C错误;材料中哲理小说无法体现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排除D。24.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可以死而复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与这种风格类似的作品是A. 悲惨世界B. 人间喜剧C. 战争与和平D. 等待戈多【答案】A【解析】【详解

28、】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富有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了纯洁自由的爱情,可以死而复生;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具有超凡的能力,体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悲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故A正确;人间喜剧战争与和平是现实主义文学,排除BC;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D。25.下图是画家康定斯基创作于1939年的一幅油画。黑色的背景犹如黑夜,深沉而神秘,抽象的几何图案仿佛构成了一对热恋的男女,中间的种种抽象符号传递着浓浓的爱意。该作品A. 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B. 强调光和色的瞬间效果C. 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D. 重视艺术家内心的自我感受【答案】D【解析】【详解】根

29、据“抽象的几何图案仿佛构成了一对热恋的男女,中间的种种抽象符号传递着浓浓的爱意”可知,该作品符合现代主义绘画特点抽象、画面多以变形、夸张、怪诞,现代主义绘画重视内心的自我感受,故D正确;A不符合油画信息,排除;B是印象派绘画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现实主义关注人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不符合题意,排除C。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0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孟子曾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未熹认为,就那些对待臣下态度非常恶劣的君主而言,“寇仇之报,不亦宜乎?”但朱熹强调

30、孟子的说法只是一种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并非表示臣下可以真正对君“不忠”。在君臣之义上,朱熹指出:“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彼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二 在黄宗羲看来,君和臣的目的都是为了万民的忧乐,其关系应是“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父子之间的关系是无法选择的,无父则无子,因此应该孝敬父亲。君和臣之间并没有命定的血缘关系,将两者联结到一起的是他们治理天下的着职责,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这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两者之同的血缘,而是天下万民的公利

31、,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熹与黄宗羲君臣观的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并分别指出其历史价值。【答案】(1)相同点: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不同点: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君臣共治天下。(2)社会背景:朱熹:唐末五代十国以来,武将权臣篡位时有发生,威胁君主专制统治,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秩序。黄宗羲: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历史价值

32、:朱熹的君臣观从哲学高度论证君臣秩序的合理性,有利于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黄宗羲的君臣观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影响了后世的反专制斗争。【解析】【详解】(1)相同点:根据“要求君主礼遇臣下的警示之语”“名异(具体位置不同)而实同(担负共同职责)的平等关系”得出认为君主应该尊重礼遇臣下。不同点:根据“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得出朱熹认为君臣秩序是天理;根据“平等关系”“臣下与君主是可以相互选择的”得出黄宗羲认为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可以相互选择;根据“天下万民的公利,臣下与君主在目标一致时才会合作”得出君臣共治天下。(2)社会背景:朱熹:结合所学可知,唐末以来,武将权臣篡位时有发生,君主专

33、制受到冲击,儒家纲常伦理秩序受到破坏。黄宗羲:联系所学明末清初进步思想产生的背景,分别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商品经济发展等角度总结回答。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和宋明理学的影响,朱熹的君臣观上升到哲学高度,有利于维护统治;联系所学,黄宗羲的君臣观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对后世的反专制斗争也产生深远影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神权专政的时代,教士可以替神发言,规划人间的铁序;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这种固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宗教革命以后,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德国系统的法律,一方面追溯到罗马时代

34、的法律,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法律解释为神律在人间的体现。法国大革命以后,拿破仑又在这套罗马法的基础上,编纂出拿破仑法典,也不外乎根据神设定的秩序,制定出一套适用于人间的行为规范。这种法典,也必须合乎理性。摘自许倬云说历史:现代文明的成坏材料二 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提出问题,要求进行试验,不接受过去一贯所作所为,或所说所想的东西,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方法论。布洛克(英)西方人文主义传统(1)根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社会在对人的判罚方面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

35、,指出启蒙运动提倡的评判原则,并说明其进步之处。【答案】(1)变化:判罚主体由教士到主权国家;判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法律为主;判罚标准由随意到固定(或由不具体到具体)。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2)原则:理性主义(不承认外界的一切权威);进步:既反对神权,又反对专制主义。【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教士们也有权力决定赦免或是不赦免人的罪行”“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概括得出判罚主体由教士到主权国家;根据“这种固人而异的神律,就是不可预测的规律”“主权国家制定法律,是根据人类个体共存于一个社会的要求来制定的”概括得出判

36、罚依据由神律为主到法律为主,判罚标准由随意到固定。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国家建立、宗教改革解放了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2)原则:根据“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得出理性主义;进步:根据“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概括得出启蒙运动既反对神权,又反对专制主义。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推动下,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李鸿章、沈葆桢还促成清政府于1885年

37、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主要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学生出洋后,仍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中国近代赴欧美与赴日留学教育比较分析材料二 清末新政开始后,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190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命令各省督抚仿照江苏、湖北等省做法,选择文理明通之士出国留学。同时,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当时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在当时留日学生中,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

38、%,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清政府1907年发布上谕:(留学生对)国家要政任意要求,不考事理,肆口诋其,以至无理愚民随声附和,奸徒游匪借煽惑,大为世道人心之害。据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后期留学教育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初留学教育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赴日留学热潮出现的原因,并指出留学教育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答案】(1)特点:主要由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前往欧美;学生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学习内容主要为洋务运动服务;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教育与思想灌输。变化:留学政策成为国家政策;政府鼓励自费留学;日本成为留学主要目

39、的地;留学人数增多;学习形式多样,且多为速成。(2)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甲午战败,民族危机加深,激发中国学习日本热潮;政府提倡和鼓励;日本留学费用低;中日两国距离接近,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接近,留学日本较为便利。影响:吸收并传播了近代思想文化,有利于近代思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共派120名(广东84人,江苏20人,浙江9人,福建4人,安徽2人,山东1人)幼童到美国留学”“ 三次派遣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主体的留学生赴欧洲诸国留学”得出主要由洋务派推动,留学方向主要前往欧美,学生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地区;

40、根据“主要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学习造船、驾驶、兵技等”得出学习内容主要为洋务运动服务;根据“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还要集中学习圣谕广训”得出注重对学生的传统教育与思想灌输。变化:根据“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得出留学政策成为国家政策;根据“自费留学生如学成获得优等文凭回国,准照官派留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和派用”得出政府鼓励自费留学;根据“”得出日本成为留学主要目的地;根据“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到1905年底达到8000余人的规模”得出留学人数增多;根据“速成科占67%、普通科30%,高等专科入学者3%一4%,进入大学者仅1%”得出学习形式多样

41、,且多为速成。(2)原因:联系所学可知,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渐趋富强,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也是激发中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的原因;根据“留学政策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并由此得到推广”得出政府提倡和鼓励;根据“清政府认为欧美各国道远费重,即不能多往,而日本则断不可不到”得出日本留学费用低,中日两国距离接近,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和日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接近,留学日本较为便利。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促进近代思想解放、民主革命发展和中国近代化等角度分析总结。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50年,恩格斯在写给约布洛赫的信中强调:“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

42、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两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材料是恩格斯关于历史发展的部分认识,请提炼其中一种观点、并结合思想发展的史实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观点,阐释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答案示例示例1:观点:经济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同时,历史进程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宗法分封制受到冲击,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经济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

43、下移。士阶层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活跃。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各种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经济发展、社会变动共同孕育了百家争鸣。示例2:观点: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以维护清朝统治。洋务运动失败后,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20世纪初,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大力宣传民主与科学。近代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方面形成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规律。【解析】【详解】根据“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可提炼出观点:经济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决定因素,同时,历史进程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阐释,根据“思想发展的史实”,联系所学必修三思想史的知识进行阐释,如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方面分析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