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西城区铁路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12页,150分。考生务必按要求将答案写在规定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注意】请将所有选择题的答案按照原题号填涂在机读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一 课内和名著选择题 (22分) 1.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为从者之淹 (停留)B. 以乱易整 (替代)C. 比门下之客 (比较)D. 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触、沾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
2、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解释错误,“比门下之客”的意思是:比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其中,比:比照。 故选C。2.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且知方也 (正道,指是非准则)B.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喜爱)C. 殆有甚焉 (恐怕)D. 洎牧以谗诛 (等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B项解释错误,“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意思是: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其中
3、,爱:爱惜,这里含有吝啬之意。故选B。3.和例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闻寡人之耳者A. 危士臣B. 常以身翼蔽沛公C. 孟尝君怪其疾也D. 端章甫【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和例句中加点字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例句:闻寡人之耳者的意思是传到我耳朵里的人。其中,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A项,“危士臣”的意思是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其中,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
4、到危害。 B项,“常以身翼蔽沛公”的意思是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其中,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C项,“孟尝君怪其疾也”的意思是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其中,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对感到奇怪。D项,“端章甫”的意思是穿戴好礼服礼帽。其中,端:古代的一种礼服。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穿着礼服。故选A。4.和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王之蔽甚矣A. 晋人御师必于崤B. 是寡人之过也C. 沛公安在D. 百姓之不见保【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判断和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和例句的句式相同
5、的一项是”,这是针对特殊文言句式现象设题,然后根据文言句式的归类确定义项。例句“王之蔽甚矣”是没有标志的被动句。A项,“晋人御师必于崤”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晋人必于崤御师。其中,“于”是状语后置句的标志。B项,“是寡人之过也”是判断句。其中,“也”表示判断,是判断句的标志。 C项,“沛公安在”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沛公在安。D项,“百姓之不见保”是被动句。其中,“见”表示被动,是被动句的标志。故选D。5.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A. 夫晋,何厌之有?(提宾标志)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去,到)B.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难道,反问语气副词) 其若是,孰能御之?( 代词 他 )C.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比)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于,在)D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那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表假设,如果)【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B项解释错误,“其若是,孰能御之”的意思是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其中,其:语气词,表假设语气。故选B。6.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A.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因为)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B.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治理)C.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语气助词) 焉用亡郑以
7、陪邻?(怎么)D.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对)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C项解释错误,“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的意思是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其中,焉:在那里。故选C。7.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A.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来,表目的)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果)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C. 若入前为寿 (你)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至于)D. 加之以师旅,
8、因之以饥馑。(接着,继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D项解释错误,“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的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其中,因:依靠。故选D。8.下列各加点字解释有误的是(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B. 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亲附) 吾与点也(和)C. 若属皆且为所虏。(被)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原因)D. 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强兵。(用在
9、后置定语后 助词)【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B项解释错误,“吾与点也”的意思是: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其中,与:赞成。故选B。9.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答案】D
10、【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关于文化常识只要记牢背熟即可。D项,“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左传,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故选D。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平儿为了顾全大局,也为了不让探春生气,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B. 柳嫂子对怡红院等人格外照应,却因此得罪了丫头司棋等人。玫瑰露失窃事发,她与五儿都受
11、到冤枉。司棋的婶子秦显的女人趁机买通林之孝家的,接管了厨房,次日,柳嫂母女俩冤情大白,才又回到内厨房管事,秦显的女人只好卷包溜走。C. 香菱的新裙子被草地上的积雨弄脏了,众人一哄而散,宝玉知道后便赶忙拿了晴雯的一条一模一样的新裙子给她换上,又把相邻的夫妻蕙和自己的并蒂莲挖坑埋了,方才离去D. 小说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午大家欢聚后,袭人和宝玉房中的其他丫头决定凑份子单给宝玉过生日,遂早早的关了门,卸了正装,准备喝酒,一群女孩子和宝玉在没有家长的约束下,通宵夜宴欢乐,猜拳饮酒,这是唯一没有拘束的一回。【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
12、,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C项,“晴雯”错误,应为袭人。故选C。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探春抽到的花名签子是牡丹-艳冠群芳,背面题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从来是与富贵联系在一起的,亦称富贵花,与兰、荷、菊、梅相比,不免有俗艳之讥,不过这也符合探春皇商之女的身份B. 一直在道观修炼的贾敬。由于吞服金丹烧胀肚腹而死。由于办丧事。贾琏和尤氏二位小姨已混得很熟,并与尤二姐互相有意,互送了荷包和九龙珮。最后,贾琏不顾国孝家
13、孝偷偷置了房子,娶了尤二姐做二房。C. 平儿听到小厮们说什么新奶奶旧奶奶,便告诉了凤姐。凤姐疑心大起,叫来常跟贾琏的小厮兴儿和旺儿审讯。兴儿害怕凤姐的威势,终于把贾琏怎样认识尤二姐、何时婚娶、新房子的地址等和盘托出,并提到宝玉的怂恿。D. 尤三姐模样风流标致,偏又爱打扮的出色,自有一种万人不及的风情体态,贾珍、贾琏、贾蓉等好色之徒对她颇为馋涎。来到贾家的尤三姐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为了保护自己,与贾珍等虚与委蛇。她对贾珍贾琏的嬉笑怒骂,可见她的多情。有人认为,尤三姐是为情而死,但也许情只是一个导火索,尤三姐的死不仅仅是因为感情的失败,还因为自己尊严曾经被践踏的痛悔和反抗。【答案】B【解析】【详解】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A项,“探春”错误,应为宝钗。C项,“宝玉”错误,应为贾蓉父子。D项,“可见她的多情”错误,尤三姐对贾珍的嬉笑怒骂,可见她的刚烈。故选B。二 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
15、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其庶矣乎!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其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之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而况余人乎?子路之于孔氏,有兼人之才而不安于学,
16、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之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注释:傅说:商朝政治家。绞:言语伤人。12.
1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手缉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B. 然后申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C. 有兼人之才 兼:超过D. 其蔽也贼 贼:偷窃13.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吾世其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其性也B. 广之以读书 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C. 傅说之诏其君 非此之谓也D. 而况余人乎? 凡学而不读书者,14.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B. 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C. 好勇不好学,
18、其蔽也乱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D. 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15.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B. 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C. 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D. 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16.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B.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C.
19、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D.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17. 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答案】12. D 13. B 14. B 15. B 16. C 17. 孔子认为不读书学习,即使有好的品德追求也会做错事,甚至做坏事。或:不读书学习,就会不知古训(不明事理),不辨正误,就会出现问题。(意思对即可)【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
20、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D项解释错误,“其蔽也贼”的意思是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其中,贼:贼害,残害。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A项,“吾世其庶矣乎”的意思是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其中,其:大概。甘辛咸苦,皆其性也的意思是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其中,其:代词,它们。B项,“广之以读书”的意思是用读书来丰富提高他们。其中,以:介词,用。以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的意思是用日
21、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其中,以:介词,用。C项,“傅说之诏其君”的意思是傅说告诫他的君主。其中,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非此之谓也的意思是我指的不是这个。其中,之: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而况余人乎”的意思是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其中,而:表示递进。凡学而不读书者的意思是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其中,而:表示转折。故选B。【14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此类题目的误区有: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B项,“培养学习习惯”
22、错误,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的意思是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由此可见,孔子是“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而不是“培养学习习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B项,“作者提出”错误,根据原文“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
23、氏之遗法也。”,可知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应该是苏辙的父亲苏洵提出来的。故选B。【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首先通览语段联系上下文,明晓文段语意。这句话是孔子对子贡的提问,意思是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其中,“虽然”是对上文的总括,引出下文孔子对子贡的提问,后面应该停顿。排除BD两项。“曰”表示说话的动作,前后都应该
24、停顿。排除A项。“多学而识之者”是“为”的宾语,意思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前面不应该停顿。故选C。【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遵循三个步骤。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本题要求概括
25、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这是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的直接考查。子路认为“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可见子路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对于子路的这个问题,孔子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向子路讲述了“六言六蔽”的内容。关于这个事情,作者作了简单的总结:“凡学而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意思是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言外之意,作者认为孔子向子路讲述了“六言六蔽”的内容,是
26、想告诉子路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言而总之,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是不读书学习,就会不知古训(不明事理),不辨正误,就会出现问题。【点睛】参考译文:我自幼向先父学习,听从他言语的教诲,观察他做事的方式。现在我年纪大了,还能记得其中的一些。父亲平素不经营产业,幸而家中有一些田地,没有衣食之忧;有几千卷书,亲手编辑校对整理,把它留给子孙。他说:“读这些书籍,对内修养身心,对外管理他人,足够了。这是孔子遗留下来的教化方法。”父亲留下来的教诲,现在还在耳边回响。他遗留下来的书籍仍在木柜中,我要把它们再留给子孙,如果子孙中有能接受这些书
27、并且践行其中的内容,我们的后代就差不多很好了。孔子教化人的方法,是从如何洒水扫地这样的家务劳动、如何待人处事开始的,等到他们把这些都做好了,再用礼乐来反复说明,用读书来丰富提高。所以说:“道就在其中。仁者见到它,就能从中体会仁;智者见到它,就能从中发现智。颜回、闵子骞从这里得到的是德行,宰予、端木赐从这里得到的是言谈技巧,冉求、子路从这里得到的是为政本领,子游、子夏从这里得到的是文采,都是凭借他们自身的才能而成就自己。就像农夫开垦田地,种植草木,草木大小长短、甘辛咸苦,都是它们的本性使然,农民没有增加或减损什么,滋养它们而不伤害本性罢了。”孔子说:“即使是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一定会有像我一
28、样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这么好学罢了。”像孔子这样的人尚且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自我提高完善,然后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古人知晓道理一定要通过学习,学习提高一定要通过读书。傅说告诫他的君主,也说:“向古训学习,才能有收获。”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子路在孔子看来,有过人的才能却不安于学习,曾经对孔子说:“只要直接去治理百姓管理祭祀就行了,不一定死读书才算是学习。”孔子批评他说:“你听说过六言六蔽吗?喜好仁德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喜好聪明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喜好信实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拘于小信而贼害自己;喜好直率却不喜好学习,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捣乱闯
29、祸;喜好刚强而不喜好学习,弊病是狂妄自大。”凡学习却不读书的人,都是子路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却不知道古人成败的情况以及所接触事物的正确与否,没有不出问题的。虽然这样,但是孔子曾经对子贡说:“赐,你认为我是广泛学习而后能牢记不忘的人吗?”赐说:“是的。不是吗?”孔子说:“不是这样的。我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是“一以贯之”,不是多学习就能够达到的,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批评了吗? 说:我指的不是这个。老子说:“学习要日有增益,探求大道要日有减少从而接近于道的本义。”用日日增加的学问,探求日日减少的道,然后才能做到一以贯之啊。三、 本大题共4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的
30、文言文,完成各题。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也。浑沈雅有器量。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爽诛,随例免。起为怀令,参文帝安东军事,累迁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中为越骑校尉。武帝受禅,加扬烈将军,迁徐州刺史。时年荒岁饥,浑开仓振赡,百姓赖之。泰始初,增封邑千八百户。久之,迁东中郎将,监淮北诸军事,镇许昌。数陈损益,多见纳用。 转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领豫州刺史。浑与吴接境,宣布威信,前后降附甚多。吴将薛莹、鲁淑众号十万,淑向弋阳,莹向新息。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浮淮潜济,出其不意,莹等不虞晋师之至。浑击破之,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迁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寿春。吴人大佃皖城,
31、图为边害。浑遣扬州刺史应绰督淮南诸军攻破之,并破诸别屯,焚其积谷百八十余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浑遂陈兵东疆,视其地形险易,历观敌城,察攻取之势。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又击吴牙门将孔忠,皆破之,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遣殄吴护军李纯据高望城,讨吴将俞恭,破之,多所斩获。吴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众数万指城阳,浑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击破之,临阵斩二将,及首虏七千八百级,吴人大震。 转征东大将军,复镇寿阳。浑不尚刑名,处断明允。时吴人新附,颇怀畏惧。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座无空席,门不停宾。于是江东之士莫不悦附。
32、太熙初,迁司徒。惠帝即位,加侍中,又京陵置士官,如睢陵比。及诛杨骏,崇重旧臣,乃加浑兵。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论者美其谦而识体。 浑所历之职,前后著称,元康七年薨,时年七十五。晋书王浑传18.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 辟:杀害B. 时州兵并放休息,众裁一旅 裁:通“才”,仅仅C. 吴人大佃皖城 佃:耕作,引申“屯田”D. 浑抚循羁旅,虚怀绥纳, 绥:安抚19.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监淮北诸军事 并破诸别屯B. 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 论者美其谦而识体
33、C. 崇重旧臣,乃加浑兵 持兵乃吏属绛衣D. 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 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20.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咸熙中(浑)为越骑校尉B. 数陈损益,(意见)多见纳用。C. 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于)横江D. 皆令(军士)皂服21.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爵位。武帝即位后加封他为扬烈将军,迁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他开仓赈济百姓。B. 王浑的辖区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使得吴人纷纷来降。他善于作战,曾以一旅军队偷袭吴军,打败了数量众多的吴军。C. 王浑转任征东大将军,镇守寿阳。他不崇尚刑法,处
34、事公正,客客气气对待刚刚归附他的吴国人,江东人士心悦诚服地依附他。D. 太熙初年,王浑为文官主掌国史,受惠帝重视,惠帝加授他军职统率军队。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答案】18. A 19. A 20. D 21.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A项,“袭父爵京陵侯,辟大将军曹爽掾”的意思是王浑承袭了父亲京陵侯的爵位,被封为大将军曹爽的属官。其中,辟:征召。故
35、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和虚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A项,“监淮北诸军事”的意思是监理淮北诸军事。其中,诸:形容词,众多,各个,表示多数。“并破诸别屯”的意思是并且攻破了另外一些军屯。其中,诸:形容词,众多,各个,表示多数。B项,“平虏将军朱明惧而来降”的意思是吴国平虏将军朱明恐惧而来投降。其中,而:连词,表承接。“论者美其谦而识体”的意思是议论的人赞美他谦虚而识大体。其中,而:连
36、词,表并列。C项,“崇重旧臣,乃加浑兵”的意思是重视旧臣,于是加授王浑军职。其中,乃:副词,于是,就,表顺承。“持兵乃吏属绛衣”的意思是统率军队则下属官吏穿红色服装。其中,乃:副词,就是,表肯定。D项,“以功封次子尚为关内侯”的意思是因王浑有功封王浑的次子王尚为关内侯。其中,以:介词,因为。“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的意思是自认为偶然受到一时的宠幸,权且掌管军队。其中,以:动词,以为。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补写文言词语的能力,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或词语即可。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37、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这是通过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补出文言文相关词语的能力。D项,“军士”错误,原文是“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意思是王浑认为司徒是文官,主掌国史不统领军队,统率军队则下属官吏穿红色服装。自认为偶然受到一时的宠幸,权且掌管军队,不符旧典章,于是命令自己的下属官吏都穿黑衣。由此可知,“皆令皂服”中的宾语应该是“下属官吏”,即皆令(吏属)皂服。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
38、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D项,“他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错误,原文是“浑以司徒文官,主史不持兵,持兵乃吏属绛衣,自以偶因时宠,权得持兵,非是旧典,皆令皂服。”,意思是王浑认为司徒是文官,主掌国史不统领军队,统率军队则下属官吏穿红色服装。自认为偶然受到一时的宠幸,权且掌管军队,不符旧典章,于是命令自己的下属官吏都穿黑衣。由此可见,王浑并没有“认为皇上因一时的宠幸让文官统军,非常不妥”,文章此处主要表现王浑为人低调。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王浑,字玄冲,太原晋阳人
39、也。王浑深沉儒雅有器量。承袭了父亲京陵侯的爵位,被封为大将军曹爽的属官。曹爽被杀后,按照惯例,他也被免了官。后来起用为怀令,参管文帝安东军事,逐渐升迁为散骑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咸熙年间任越骑校尉。武帝接受封禅,加封王浑为扬烈将军,迁任徐州刺史。当时遇上灾荒饥饿,王浑开仓振济,百姓依赖他。泰始初年,增加封邑一千八百户。一段时间后,迁任东中郎将,监理淮北诸军事,镇守许昌。屡次陈述治国方略,意见多被采纳。转任征虏将军、监豫州诸军事、假节,兼领豫州刺史。王浑的管辖地与吴边境相连,他宣布威信,前后来投降依附的吴人很多。吴将薛莹、鲁淑的军队号称十万,鲁淑军向弋阳,薛莹军向新息。当时州兵都放假休息,军队只有
40、一旅人,王浑用船悄悄渡过淮河,出其不意,薛莹等人没有料到晋军的到来。王浑打败他们,因有功封王浑的次子王尚为关内侯。迁任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镇守寿春。吴人大规模在皖城屯田,图谋在边境制造祸害。王浑派遣扬州刺史应绰督统淮南各军攻破他们,并且攻破了另外一些军屯,焚烧了吴人积储的谷物一百八十多万斛、稻苗四千余顷、船六百余艘。王浑于是在东部边境陈兵,了解那里地形的险易,逐个地观看敌城,考察攻取的形势。等到大规模讨伐吴国,王浑率军队从横江出兵,派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打寻阳濑乡,又攻击吴牙门将孔忠,都打败了他们,俘获吴将周兴等五人。又派遣殄吴护军李纯占据高望城,讨伐吴将俞恭,打败了他,斩杀俘获很多。
41、吴国的历武将军陈代、平虏将军朱明恐惧而来投降。吴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人率兵数万向城阳进发,王浑派遣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打败了他们,在阵前杀死两员将领,并斩首七千八百人,吴人十分恐惧。转任征东大将军,又镇守寿阳。王浑不崇尚刑法,处事决断公正。当时吴人刚刚归附,很是有畏惧之心。王浑安抚外乡人,诚心安慰接纳,座上没有空着的席位,门前没有滞留的宾客。于是江东人士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太熙初年,迁任司徒。惠帝即位,加授侍中,又在京陵设置士官,如同睢陵那样。等到诛杀杨骏,重视旧臣,于是加授王浑军职。王浑认为司徒是文官,主掌国史不统领军队,统率军队则下属官吏穿红色服装。自认为偶然受到一时的宠幸,权且掌管军队
42、,不符旧典章,于是命令自己的下属官吏都穿黑衣。议论的人赞美他谦虚而识大体。王浑在所担任的职务上,一直有名望,元康七年去世,时年七十五岁。四、默写(10分)22.按照原文内容填空。(1)令初下,_,_。(2)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_,_。(3)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_。(4)_,不然,籍何以至此?(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_,_。(6)故王之不王,_;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答案】 (1). 群臣进谏 (2). 门庭若市 (3).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 敢以烦执事 (5).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6).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7).
43、 如其礼乐 (8). 以俟君子 (9).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10).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
44、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谏、沛、俟、挟、颁。五、论语翻译(4分)23.翻译下列论语中划线的句子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答案】(1)使老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归依我。(2
45、)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3)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4)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
46、赋分点的落实。在(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中,安:安乐,安心;信:信任;怀:关怀。在(2)“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贤:品质高尚;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堪:忍受住,能忍受;乐:乐于学。在(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中,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启:开导;悱: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隅:墙角,此处引申为方面。在(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弘毅:弘大刚毅;任:负担;道:路途。【点睛】参考译文:颜渊、季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
47、“我愿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朋友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归依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
48、。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24.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
49、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说话人(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答案】(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2)不同之处: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
50、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解析】试题分析: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
51、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则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则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则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则
52、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此处有视频,请去附件查看】七 、本大题共6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寒梅未著仍渗芳梅岭注“古道上铺满了碎石,那是从山里就地取材挖来铺设上去的。梅岭古道还没开通前,由岭南通往中原,靠的是“庚岭未开,南北通衢也”的另一条位于乌迳新田村的古道。其间,新田村古道“日屯万担米,夜行百只船”,非常热闹繁华。走进南雄乌迳有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新田村,仿佛感到时间是凝固的,但分明有种难以言说的气息在散发,从时间捆绑的绳索中挣脱出来,我在一片土黄的颜色诱感下穿过狭窄的巷道,感受着时
53、光的老去,有东西埋藏在这里,并没有【甲】(淹没/湮灭)它藏在那些用红黄的泥土砌成的倾颓的墙体中,藏在疯长的野草掩盏的野径上。在一处祠堂高悬的匾额上,见到“祖德重光”几个字,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褪色的香案,冷寂的残灰,由于没有人打扫,新田村的祠堂变得冷清,有几座祠堂祖先的牌位还供奉在那儿,估计只有到了节日祭祀,这些祠堂才会重新热闹起来,打破往日的沉寂。青砖砌成的祠堂院墙,泛着苍黑的光泽,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片村舍的土黄是如此的耀目,它沉稳地烘托起祠堂的辉煌,突显了祠堂在乡村中所具有的中
54、心地位。那些泥坯砌成的房舍,是岭南粤北乡村基本的建筑式样,它的来源并不费功夫,中原迁徙过来的人,从落地生根那天起,他们就与这红黄的泥土产生了亲和力,从挖出的第一抔土开始,那些泥团与他们的汗水相互搅和,经过无数次的翻滚揉搓,再掺杂进禾秆草梗加以固形,阳光晾晒后,一块块垒筑起来,住在里头能嗅到泥的气息、草的芬芳,这些泥坯房总是带着烟火的味道。因为它所要承担的是起居饮食,生儿育女。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很自然就有了一份庄重与典雅。夕阳荒草,整座村子显得寥落,祠堂的烟火也冷寂多时。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
55、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哪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香火的冷寂与有无,不是重要的,它始终在那些后人心中燃点,毁掉了又重建。梅岭上的秋天,绿薄了,但繁密的树丛还没有层林尽染的秋深气象。城楼上“岭南第一关”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就是梅关了。苍黑的城砖,写实般见证着岁月和人世的浮沉。自张九龄奉唐玄宗之命修筑梅岭古道以来,走过古老的城门下,踏上这崎岖古道的,就有六祖惠能,韩愈、苏东坡、汤显祖;但是更多从梅美走过的,是囚徒,貶谪的官员、失意的文人,天涯的倦客、被迫流落他乡的迁徙者。山石凹凸不平,我想象着那些迁徙者穿过梅美的城檯,流落到岭南各地的身影,他们逝去的足音,已无法
56、寻觅。我如今踩着那些迁徙者曾经走过的足迹,顿时感到脚下的石头仿佛变柔软,它仿佛让你的指尖触摸到一页尘封已久的隐秘的历史。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张九龄奉旨历经两年艰辛修建的梅岭古道,后来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而与梅岭古道相连的珠玑巷也逐渐【乙】(演变/蜕变)为古道上最重要的商业重镇。二百年间,由梅岭古道穿过梅关,再由珠玑巷南迁岭南,有记载的迁徙就达一百三十多次,其中大规模的南迁有两次:第一次南迁是为逃避金兵的杀戮而南迁,发生在北宋末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史称“靖
57、康之耻”前后;第二次南迁,是南宋灭亡前后,为逃避元兵追杀而迁。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11)由于族群的大迁徙,那些不得不离开故土的人,以开拓者的姿态,来到岭南,先在梅岭下的珠玑巷落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凤俗文化及地理坏境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
58、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12)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那在霜雪中盛开的寒梅,目送着那些从古道走过并远去的迁徙之人。古道虽然发出过带枷囚徒镣铐刺耳的悲鸣,难免带着悲情,但也留下了像六祖慧能、韩愈和苏轼等衣袂飘飘的身影。经过历代重修的梅岭古道,山石坚硬,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徙者的汗水。(取材于杜璞君同名散文)注:梅岭,即大庾
59、岭,因岭上多植梅树雨得名。25. 文中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倾颓(tu)B. 泥坯(p)C. 一抔土(pu)D. 维系(j)26. 依据上下文,在文中【甲】【乙】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淹没 蜕变B. 湮灭 演变C. 淹没演变D. 湮灭 蜕变2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梅岭古道和新田村古道,后文分述新田村现状及梅岭古道历史与文化影响。B. 新田村沉淀了历代迁徙者不断迁徙的历史,具有厚重感,给人以时间凝固的感觉。C. 第段画线句,含蓄表达了千百年的迁徙史也是文化的传播与交融史的深刻蕴意。D. 第段,运用拟人、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虚实结
60、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28. 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写乌迳新田村的“祠堂”?请简要分析。29. 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30. 结合全文,请你简要谈谈对题目“寒梅未著仍渗芳”的理解。【答案】25. D 26. B 27. D 28. “祠堂”从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迹,体现了迁徙之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祠堂”是宗族延续的象征,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 29. 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每洋文
61、明沟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 30. 梅岭古道上,深秋尚未开放的梅花,终将会不畏严寒在冬天盛开、留香。迁徙者如梅花一样,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如梅香一样,动人心灵,影响深远。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解析】【2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维系(x):维持和联系。读(j)时意项有:拴;系结。约束;羁绊。【2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湮没”一词原意是指埋没、清除的意思。本质的区别就是淹没指的是水淹没。甲处没涉及到水,所以选“湮没”。演变: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例句:卫生学已经演变为预防医学。古代至现在演变真
62、是很大。蜕变:(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变。 例句:一个小偷蜕变为优等生。结合乙处的前后文,应该选“演变”。所以选B。【27题详解】试题分析:D项“排比修辞手法,虚实结合,富有画面感,意蕴深远”错,第十段中没有排比的修辞手法,而且此段内容只是陈述事实,没有画面感。【28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本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第三段重点描写了祠堂的建筑风格:这座祠堂的房顶不是岭南比较多见的大耳房檐,而是状如官帽;从这建筑形制可看出中原文化的影
63、迹。祠堂的建筑风格与簇拥在祠堂周围的泥坯土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作者是通过对祠堂建筑形制的描写来表现中原文化的影迹,体现了迁徙之人对中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第四、五段重点描写了祠堂的作用:而祠堂是属于精神的,是每一个迁徙者魂灵所系的居所,是精神依存的地方。祠堂维系着宗族的根,象征着一种精神的存在,哪怕再破败,它依然延续着香火,哪怕游子迁徙到远方,总有安家的地方,有家了,祠堂就屹立在哪儿,那是一个宗族的魂灵所在。可见作者是要突出“祠堂”是宗族延续的象征,是迁徙之人精神依存的地方。结构上主要是引出下文,为下文的内容做铺垫。下文重点描写了那些迁徙者流落到岭南各地的,以及族群的大迁徙,使得这些人把中原
64、的文化带入了岭南,并且相互融合,可见上文描写祠堂的内容是为后文写梅岭古道在地理和文化上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内容铺垫。 【2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为延续文化的命脉留下了一线生机”这句话结构上不是很复杂,属于简单句子,对于简单的句子,可抓住重点字词,进行理解,通常易句子的解答方式是原因翻译。如本句话是阐述了梅岭古道有延续文化的作用,那么解答这题就需要解释出原因即可,为什么“梅岭古道,在某种程度上有延续文化”的作用?文中原话有:梅岭古道作为一条南迁之路,它打通的不仅是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道,实际上也打通了一条文明的根脉,中原文化通过这里与岭南文化相融合。
65、何况依靠珠江水系的出海口,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那更是向海洋文明张开了怀抱。文化是需要交流的,而梅关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与海外相连,这让古老的中华文明获得了一次重生的机会。以梅关为界,迁徙者将中原文化与岭南的凤俗文化及地理坏境融合,逐渐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还有四邑侨乡的华侨文化,这几大文化,随着那些不同姓氏的族群的迁徙,以珠玑巷为根据地,逐渐散布于岭南各地,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传播至海外。可概括为两点:梅岭古道将中原文化与岭南风俗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梅岭古道让古老的中华文明与每洋文明沟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会。【3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
66、道考查理解标题含义的题目。一般可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具体可从:修辞、虚实、全文内容和结构、文章主旨和背景等方面思考。回答本题可从最后一段中得出答案,重点在于分析文章的主旨。“寒梅未著仍渗芳”表层含义指:现在是秋天,梅岭上难觅梅花的影踪,但经冬终要绽放的梅花,总会把一段香,留在寒冬的枝条上。深层含义:原文:好像要让我们感受那些迁徙者如梅花一样傲立寒冬的坚定和意志,我们虽然看不到梅花的姿影,但它不灭的香魂仿佛早就驻留在这梅岭古道,这时候我仿佛嗅到了夹杂在梅岭山野上仍没有散尽的梅花的香气,那幽香中恐怕也渗入了迁
67、徙者的汗水。可概括为:迁徙者如梅花一样,面对苦难艰辛仍意志坚定的精神。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播者的崇敬与赞叹。最后结合文章主旨,从文化的传承、融合、创新角度分析,可得出:文化的传承与开拓,如梅香一样,动人心灵,影响深远。八、本大题共两小题,共60分。31.微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答案】曾参:对于曾参,我最欣赏他的教育方式
68、。妻子为了骗孩子回去,于是谎称如果他回去就给他杀猪吃。后来曾子去杀猪被妻子阻止,妻子说她只是说说而已,曾子回答说孩子没有判断和思考的能力,你如果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骗人。最后,曾参还是坚持杀猪。他这样的教育方式叫做以身作则,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曾子对孩子做到了诚信,也教会了孩子诚信。最好的教育就是以身示范,曾参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几句话恰如其分地写出了林黛玉的“孤标傲世偕谁隐”的精神世界。曹公在创造黛玉形象的时候,赋予了她特别的精华灵秀:钟鼎之家加上书香门第的家世,才华横溢,
69、学识渊博而且绝顶聪慧,以及叛逆的悲剧性格。最出彩的是她独特的诗人气质:出类拔萃、独树一帜。而荷花也大都是一茎一花,当单株荷花在风中婀娜摇曳,也是孤芳自赏,落落不群。【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按要求作答。选择,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题目关键词有“孔子的众弟子”“选择一位”“写一段评语”。 解答时,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要结合人物的特点及言行进行分析,自圆其说。表达时要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有理有据,如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他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
70、,尊重老师,以德行著称等。曾参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选择,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在了解人物经历、性格等方面后合理使用比喻手法,本体和喻体特征要一致。林黛玉如兰花之深幽静默,薛宝钗如木棉之自强,史湘云如野菊狂野与奔放。写作时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择的一种花应依据原著,体现人物的性格、性情、命运遭际等;二是比喻的形式应恰当;三是写作时应按照命题相关形式要求,什么花比什么人,为
71、什么要以这种花来比这个人。32.作文有人说:“有所畏惧就是恪守道德底线最基本的标准。”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自我反省后,内心没有愧疚,那还有什么可担忧和害怕呢?)这两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以“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无所畏惧,透着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有所畏惧,更是一种难得的品质。有了这种精神和品质,可以使人所向披靡。我们对失去要无所畏惧。生命中的所有东西最终都会无声无息地化为乌有,我们不要在那些无可挽回的往事里挥霍眼泪,要把眼泪化作汗水,把精力集中在那些将来有可能成
72、功的事情上,用激情去拥抱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份精彩,用所有的力量去开创新的生活。我们对挫折和失败要无所畏惧。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陷入低谷的时候,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此时我们如果能以一种无畏的勇气去面对,就能走过坎坷。面对挫折和失败,不必去喟叹生活的艰辛,不必去缱绻情感的紊乱。这样在生活的风浪中,可以静若处子,可以动若巨浪,可以宠辱不惊。我们对衰老和死亡要无所畏惧。时间一点一滴地流逝,越来越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身体有衰老,可我们的心却是可以超越一切的。率性而为,对钟爱的事情全神贯注,又有什么能够让我们老呢?死亡不是结束,死亡也不是敌人,用无所畏惧的精神面对死亡,就能超越
73、死亡而战胜死亡。但人还需要有有所畏惧的精神,因为畏惧之心透着人性的光辉。我们必须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载体,生命对大自然里的一切生物都只有一次。但现代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太过贪婪,太过疯狂,地球上每天都有许多生物因人类的贪婪和疯狂而向人类永远地告别。为了人类的共同家园,我们必须心存恻隐,手下留情,敬畏自然,善待自然。我们必须对规则心存敬畏。因为世界需要秩序,这个看来很温和的世界,有时也很残酷。诚然,在竞争面前不必讲谦让,但竞争的规则却不容随意践踏。如果破坏了共同遵守的规则,有序就变成了无序,竞争就变成了乱争,那么在无规则的状态下,每一个个体都会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不择手段的
74、攻击。我们必须对道德心存敬畏。严守道德底线需要得到人生理想的支持,而实现任何人生理想也要受到道德底线的限制。我们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但现实的欲望如果没有生命个体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那么现实恐怕会变得索然无味,生命的空虚和宿命便会蔓延而起。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往往交织包容在一起,对于有所畏惧的事,必须以无所畏惧的精神去坚守、去捍卫。之所以无所畏惧,因为有所畏惧;之所以有所畏惧,因为无所畏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近年来全命题作文的命题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倾向:或贴近考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或启迪考
75、生思考人生哲理,或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丰富多样的命题,给考生作文的选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审题:命题方式:命题作文作文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审题要点:对于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确定文章体裁;划定取材范围;掌握写作重点。分析主旨:本题是一道“材料+命题”式的命题作文。属于材料型的命题作文,作文时要认真审读材料,结合命题选择一个切入点进行构思。题目“有所畏惧与无所畏惧”要求写成议论文:“有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畏”,“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注意对“畏”背后原因的深入探究,对“畏”价值的思考。一个人有所敬畏,才能行而安、安而久,才能有所立、有
76、所成,才能尽责。“无所畏惧”强调思想上的“无畏”,行动中的“有为”,无“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注意对“畏”背后动机、目的、原因和本质的追问和思索。选素材时当然最好要注意材料的时代性,需要在理性的主导下做一点分析,围绕论点向广处深处拓展开掘,学会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分析。参考立意:1、要有无所畏惧、排除万难、积极进取的精神。2、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3、在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时,应当存留一份敬畏之心。素材:1、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2.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
77、也愈充满敬畏”。3、论语颜渊中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4、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要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有一些人缺乏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
78、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5、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以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如,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结构:议论文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人生在世当有所畏惧,有所不为,才能走向成功”这一中心论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