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974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解析》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二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赤峰二中2018级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出题人:李建忠 杜瑞娟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从文学的角度观照传统节日,并不牵强。传统节日作为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价值与功能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悄悄向审美作用转移,例如本来是象征驱除侵害人类生活的力量与因素的仪式,在反复举行之后,就变得别有意味了。端午节就是例子。为避萌动的邪气,需沐浴兰草汤、采药、置菖艾、戴香包等方式防五毒、送瘟神。延习既久,这些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具备了功利和美感的双重作

2、用。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因为所有的节日都带有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清明节扫墓祭拜,是追念自家先人与逝者,祈求保佑的虔诚表达;中元节送河灯,活着的人希望那些无所归依的魂灵也被善待。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有些节日,由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比如七夕节。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根据这一天象,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这个节日的诞生,可以说与文学生产同时进行。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

3、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书写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的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以说,历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学作品,装点了传统节日,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牢牢绾结起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里值得珍存的部分。成体系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人类文明的进步,由科学不断地对原始思维构造的世界形象“去魅”,其结果是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4、但也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紧张,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的科学认知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失去不少光彩。贪恋于高速交通工具和钢筋水泥的森林,就难以驻足花前月下,感受自然之美,以至于再好酒的人,也领略不到李白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妙处。科学的去魅,使人类心灵里的形象世界日益干瘪无味。试想,只有陨石坑的月球,比起有嫦娥、玉兔和桂花树的月宫,是多么无趣。因此,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对于工业化时代的人们来说就是弥足珍贵的“复魅”,它将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体系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是对全人类的一种文化贡献。而文学有责任在传统节日

5、文化的传承中不断地再生产。(摘编自毕光明传统节日的文学理解)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产生后即具有原初的实用功能和审美作用,但在传承过程中,前者或有所丢失,或发生变异,后者却一直保留着。B. 反映了人类对天象的崇拜的七夕节由“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星座而来,同时也产生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凄美爱情故事。C. 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强化了民族的集体记忆和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D. 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吟咏和描写传统节日的诗词歌赋。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

6、,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传统节日与文学相同之处谈起,接着论述两者的产生与传承的相互关系,最后归结论点。B. 文章第二段阐述七夕节的相关故事,论证了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演化为对生活愿望的象征性表达的观点。C. 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论述了传统节日与文学作品的紧密关系。D. 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李白的诗句和有关月亮的传说,论证了中华传统节日是值得珍存的民族文化的观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节日带有的娱乐性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可见,在审美这一人类需求的层面,传统节日与文学有相通之处。B. 清明节扫墓祭拜,中元节送河灯,这些在固

7、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C.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既提高了人类掌握对象世界和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D. 使日益单面化的人在精神世界里变得丰富起来,是保留传统节日以及与之相关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形象的重要意义。【答案】1. B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能力。A曲解文意,“后者却一直保留着”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一些原初的实用功能或丢失,或变异,节日仪式中的功利作用却向审美作用转移”可知,原文是“向审美作用转移”,而不是“一直保留着”

8、。C曲解文意,“传统节日通过文学作品而流传下来”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传统节日通过人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但这些节日能够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国人精神里不可剔除的部分,更依赖文学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和语言篇章”可知,传统节日应是通过人们的行为方式流传下来的。D因果倒置,“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就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因此产生了大量”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从古代开始,对传统节日吟咏和描写,产生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乃至只要提到某个节日,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可知,强调的是先“产生大量的诗词歌赋”,再“人们会立即联想到某一首诗词或某一篇文章”。故选B

9、。【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第三段通过阐述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三段“传统节日由民俗风习向审美对象转化,文学起了主要作用”可知,阐述的应是“文学作品对传统节日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而不是“传统节日对文学所起到的方方面面的作用”。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本中重要信息的能力。B“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这些在固定时间里反复进行的活动,跟文学里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如出一辙”可知,这些活动与文学在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方面非常

10、相似,而非“启发了”文学作品对生者与死者、此岸与彼岸关系的思考。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要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考核,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和监管,加快推动“藏粮于地

11、、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要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在优化农产品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推进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摘编自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材料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中,粮食安全举世关注。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预计,受多种因素影响

12、,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当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基于这些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复杂严峻形势和历史经验教训警示我们,粮食关乎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确保“心中不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

13、战略定力。(摘编自张务锋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学习时报2020年7月27日)材料三: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对于一个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更是有着深刻的意义。今年新冠疫情特殊时期,周边各国竞相发布暂缓粮食出口的消息,让我们意识到“粮食安全”并不像字面上的这样简单。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但是粮食安全依然存在着问题,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粮农收入过低制约种粮积极性、外资并购、落后粮食加工方式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等等问题。夏季多省份洪水自然灾害等无可抗拒因素,也影响了粮食产量。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的生活

14、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很多人不再为食不果腹犯愁,于是便将节约意识抛在了脑后。有的人在餐饮消费中片面追求“上档次”,用餐往往“只点贵的,不选对的”;一些婚丧嫁娶等聚餐活动中,“点得多、吃得少”依然大量存在;在部分单位、学校的食堂,食物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把糟蹋劳动者的汗水、浪费国家的粮食当成“有面子”。这种吃相,实在难看!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餐饮浪费现象存在着巨大危害,全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各地各部门、各餐饮机构、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采取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教育等举措,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营造勤俭节约之风。(摘编自马若虎勤俭节约的传统永远不能丢,“新华网”2

15、020年9月9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要保障粮食的安全,就要稳固“三农”这个基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构建好粮食的安全保障体系。B. 在农村,我们要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一同设计和推进,深化各项改革,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C.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2020年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也发出了世界粮食危机预警,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D. 要形成勤俭节约的好风尚,政府应加强立法、监管和宣传,餐饮企业也应积极行动,个人更应从我做起。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耕地资源、淡水资源与人口数量严重不匹配,粮食安全对我国来说依然是一

16、个永恒的民生课题。B. 中国自古推崇“谷为民命”“民以食为天”,粮食事关“三农”改革,因此粮食安全对中国尤为重要。C. 今天,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生活中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这主要与部分消费者“好面子”有关。D. 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还需要科研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倡导勤俭节约的风气。6. 我国新闻媒体倡导“坚守粮心,践行节约”理念,是基于哪些现实因素考虑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C 5. B 6.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粮食生产与安全的重视。耕地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粮食关乎国运民生,但在生活中粮食浪费现象严重。【解析】【4题

17、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C项,“发出了世界粮食危机预警”理解错误,原文“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中,粮食安全举世关注”,受到全世界关注的是“粮食安全”,而非“粮食危机预警”。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项,“粮食事关三农改革”分析错误,材料中“粮食安全对中国尤为重要”的原因,没有说“粮食事关三农改革”。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我国新闻媒体倡导“坚守粮心,践行节约”理念,这一理念基于的现实因素是多方面的,结合文本分析如下:材料一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

18、好粮食生产。”“我十分关心粮食生产和安全。”“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稳住三农基本盘,保障粮食安全,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粮食生产与安全高度重视,媒体积极响应号召,倡导“坚守粮心,践行节约”理念。材料三指出“但是粮食安全依然存在着问题,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粮农收入过低制约种粮积极性、外资并购、落后粮食加工方式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等等问题。夏季多省份洪水自然灾害等无可抗拒因素,也影响了粮食产量。”由此可见,众多因素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这是媒体倡导“坚守粮心,践行节约”理念重要因素材料三指出“餐饮浪费现象存在着巨大危害,全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当务之

19、急,各地各部门、各餐饮机构、每个人都要行动起来,采取加强立法、强化监管,加强宣传教育等举措”,由此可见,粮食关乎国运民生,但生活中粮食浪费现象严重,因而媒体倡导“坚守粮心,践行节约”理念,呼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进一步营造勤俭节约之风”。【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

20、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空鸟巢刘照进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乌儿暂时相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一一这成了乌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 飞翔

21、在空中的乌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乌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乌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乌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

22、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手取走了乌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概。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衷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 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

23、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形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固。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 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徒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 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

24、器早已变成灰烬。 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 那么多的鸟儿巴被死亡收藏。 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 衔着地球这枚鸟单一枚病变的鸟蛋, 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

25、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B. 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 承接上文突出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C. 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D. 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等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8. 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9. 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空鸟巢”的内涵。【答案】7. C 8. 生动真实地写出了人类恶行对鸟儿的伤害;记叙越详细,越能展现人

26、类欲望恶行之重,越能使读者深入反思。与下文“我”保护鸟巢的事情前后呼应,形成对比,表现“我”的反省与改变,使文章反思的主题更为深入。 9. 指被鸟儿遗弃不住的鸟窝;指正在变空的天空;从空鸟巢写到变空的天空,引发人们对人类欲望造成环境破坏问题的反思,面对环境恶化、资源减少的地球,我们要尊重弱小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

27、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题中,C项,写鸟儿变少是为了和文记忆中的鸟儿的乳名情形对比,进一步加深“人的欲望”破坏了鸟类生存空间的主题。【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掏鸟蛋”的事情作用,答题关键词“作用”,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写语句,从内容、结构、主旨等角度加以概括,形成答案。点睛: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

28、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

29、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标题含义探究题,答题关键 “空”,答题时先从字面、文本含义角度探究

30、,然后在结合文章内容从“人与自然”层面探究深层含义。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要点须全面;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

31、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

32、”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

33、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B.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

34、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C.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D.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西周时设置的官职,起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以后兼负记录历史之责。B. 学田,旧时办学用的公田,以田地收益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的开支。C. 榷茶,旧时对茶叶的种植、交易等所实施的征税、管制、专卖等一系列的限制措施。D. 殿最,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上等称“最”,下等称“殿”,文中泛指等级的高低。12.

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施政得法,百姓因此得以安定。B. 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又释放了因持兵器自卫而被误认为谋反的十七人。C.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求前往,到任之后,屡次上书极力为陈天祥争辩。D. 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治弹劾他不守法的郄显等人死罪,致远不惧怕威胁,亲自解开刑具,释放他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致远谳之,

36、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2)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申屠致远审查此案,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2)(皇上)下诏不必追问,并把郝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依据句意,“渊”是人名,再依据语法结构,在“渊诬宏作诗有异志”中,“渊”是本句的主语,故排除AB;“执渊穷诘”,“执渊”和“穷诘”是连动短语作谓语,“穷诘”是极力审问,“穷”作状语,紧邻动词“诘问”词语,和独立句子间不能断开,排除D。句意: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

37、,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A.“起初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以后兼负记录历史之责”说法错误,御史是西周时始设的官职,掌文书及记事。秦始,以御史监郡,专门负责监察朝廷官吏;隋朝始设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之事。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释放他们”说法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使从军自赎”可知,是让他们充军赎罪。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谳,审查

38、;服辜,服罪;贿,财物;谢,酬谢;绝,拒绝。(2)诏,皇帝下令;以,介词,把;鞫,审讯 ;系,关押。译文: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末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

39、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件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申屠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反叛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判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申屠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的人,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

40、以安定下来。至元二十年,(申屠致远)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必追问,并把郝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的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史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史到湖广巡察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辩。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

41、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劾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官场弊端也能革除。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西江月秋兴程馞注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鱼船。转过芦花不见。注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2、)A.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白描再现了作者日常生活的闲适,富有情趣。B. 五六句妙用叠词,生动准确,“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C. 全词融情于景,借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表达自己对归隐高洁生活的喜爱,引人遐思。D. 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不知小鱼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只知它经滩头顺流而下,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15. 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高洁的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 15. (1)“山翁”本就是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形象。(2)“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

43、”关系的亲密。“山翁“衬托了作者的隐逸形象。(3) “笑指菊花开遍,菊花村托出二人品质高洁。【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D项,“诗歌末两句充满神秘”错误,诗歌末两句以“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两幅画面营造了清幽静谧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闲适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诗人以“竹树”“溪”“潭烟”“小鱼船”“芦花”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画面,通过“荷锄治圃”“捉杖寻泉”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田园生活。以“招”“笑”表现了“山翁”和诗人的亲密关系,志趣相投,塑造了“山翁”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形象,与诗人的隐逸形

44、象相互映衬。再以“菊花”的意象衬托出二人高洁的性格,传递出自己向往田园山水的隐逸情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一句表现了将士们手持宝剑视死如归的英勇;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回想刘裕北伐的气势,“_”,极其豪壮。(2)韩愈师说中“_,_”两句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3)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_,_”两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答案】 (1). 提携玉龙为君死 (2).

45、气吞万里如虎 (3).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西当太白有鸟道 (6). 可以横绝峨眉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名句默写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携、绝、峨眉、巅。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人心民意,并由此认识到道义对于人心民意的统合作用。在中国历史上,身为 的孔子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念

46、。“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指出行政法律等治理手段只能从外在规范层面约束百姓的 ,而德礼代表的道德教化则可以令百姓在内心为之感化而归服。孔子之后,孟子、荀子都继承了孔子这一德政思想。孟子讲“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在孟子看来,道德具有上行下效、 的特点,在对人心施加影响方面,“德”比“力”更能感召人心,因此如果一个政权能够居仁行义、以王政待民,那么“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百姓归顺这一政权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 。与孟子相近,荀子提出“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的观点,认为只有符合道义的政权才与民

47、心相通,才能收获民意、称王天下,( ),因此是不稳固的。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保民而王”也因此被视作政权获取合法性的唯一途径。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代楷模 一言一行 潜移默化 锐不可当B. 万世师表 言谈举止 潜移默化 势不可挡C. 一代楷模 言谈举止 耳濡目染 势不可挡D. 万世师表 一言一行 耳濡目染 锐不可当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B. 在中国此后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衡量一

48、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C. 此后,在中国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衡量一个政权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D. 在中国此后的历史语境中,符合道义成为权衡一个政权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据。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而单纯以武力、财富为基础的政权都不得不仰仗外在条件B. 而政权是单纯以武力、财富为基础的,它们都不得不仰仗外在条件C. 而单纯以武力、财富为基础的政权都必须仰仗外在条件D. 而政权是单纯以武力、财富为基础的,它们都必须仰仗外在条件【答案】17. B 18. C 19. 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

49、一代楷模: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万世师表: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根据语境可知,孔子应该是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而并非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故应选“万世师表”。第二处,一言一行:指每句话,每个行动。言谈举止:指人的言语、举动、行为。此处语境中是“约束”,“言谈举止”更合适。第三处,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主体大多是人。由语境“道德具有上行下效的特点”可知,这里说的是道德具有的功效,如使用“耳濡目染”则对象不当,应使用“潜移默化”。第四处,锐不可当:指锋利无比,无法阻挡。势不可挡:指来势迅猛,不可抵挡。由语境“

50、百姓归顺这一政权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可知,这里是形容百姓归顺这一政权的来势之迅猛,应使用“势不可挡”。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一处是搭配不当,“权衡”与“政权”动宾搭配不当,“权衡”可以改为“衡量”;另一处是“符合道义成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前面“符合道义”是一种情况,后面“是否”是两种情况。A. 搭配不当,“权衡”与“政权”动宾搭配不当,“权衡”可以改为“衡量”;B. “符合道义成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前面“符合道义”是一种情况,后面“是否”是两种情况.D. 搭配不当,“权衡”与“政权”动宾搭配不当,“权衡”可

51、以改为“衡量”;“符合道义成为是否具有合法性”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前面“符合道义”是一种情况,后面“是否”是两种情况。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依据此空的前一句的结构“符合道义的政权”可知,此空的结构也应是“的政权”,所以排除BD两项;再依据后文“是不稳固的”可知,此空用“不得不”较合适,能体现出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所以才会有不稳固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A。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判断羽绒服是否保暖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充绒量。一般来说,充绒量达到95%左右的属于优质羽绒服。_,

52、羽绒服是否保暖还要看羽绒的蓬松度。蓬松度是衡量羽绒制品保暖程度的重要指标。如果说羽绒服的充绒量代表了羽绒的“量”,那么,_。羽绒服的蓬松度越高,其中存储的空气就越多,这样就越能有效阻止羽绒服内外的空气流通。在充绒量相当的情况下,蓬松度越高,_。【答案】 (1). 除了看充绒量之外; (2). 蓬松度则决定了羽绒的“质” (3). 羽绒服的保暖性能就越好。【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句的衔接、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阅读所给材料,找出语段陈述的话题,注意保持话题的前后一致,然后根据上下文之间的衔接关系选出答案,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推测空白处应填写的内容,最后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第 句由上文“一般来说

53、,充绒量达到95%左右的属于优质羽绒服”,下文“羽绒服是否保暖还要看羽绒的蓬松度”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除了看充绒量之外”的句子。第 由上文“如果说羽绒服的充绒量代表了羽绒的量,那么”,下文“羽绒服的蓬松度越高,其中存储的空气就越多,这样就越能有效阻止羽绒服内外的空气流通”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蓬松度则决定了羽绒的质”的句子。第 由上文“在充绒量相当的情况下,蓬松度越高”可知,横线处应填入类似于“羽绒服的保暖性能就越好”的句子。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54、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的民法,而民法典自1954年开始起草,到2020年通过,花了整整66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答案】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自2021年1

55、月1日起施行,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句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由第一句话“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可提炼时间“2020年5月28日”,人物“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事件“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第二句话“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主要信息。第三句及以后部分是对民法典作用的解释说明,去掉举例部分,找到关键信息“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施,360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可提炼为“民法典将全方

56、位指导百姓生活”。同时注意字数不超65,最后可整理为“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南粤中学将举办学生成长分享会,拟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做主题为“新起点,新未来”的发言。校学生会提出了三名人选。文佳,进入高中后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她与同学合作的模拟政协提案在“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表现出色,被带到了全国“两会”,倍受社会瞩目。刘江,痴迷于程序设计,在学习高中课程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成功申请了一项国家专利,多所高校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张晓,出生于

57、中医世家,早已立下从医志向,为考上最好的医科大学,他全身心投入学习,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居年级前列。 作为高三学生,你认为哪位同学更适合在成长分享会上发言?请你给南粤中学学生会写一封推荐信,推荐其中的一位同学,表达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落款统一用“李华”。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信息,不少于 800 字。【答案】例文志存高远,行之不懈南粤中学学生会:我是本校的一名高三学生,得知我校将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在成长分享会上进行“新起点,新未来”的演讲,帮助高一新生顺利开展新的学习生活,在这里,我很荣幸能向贵部门推荐张晓同学。下面,我将阐

58、述几点推荐的原因。首先,我认为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未来”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近,一条“一些年轻人怎么活得这么累”的热搜话题,成了网络热议的焦点。“年轻人”本意味着“青春”和“活力”,可是如今为什么在这里折射出的却是他们的尴尬与窘境?我想,“没有目标”就是最好的答案。这些迷茫的年轻人们,把本应为目标而努力的奋斗过程,变成了没有目的的重复劳动,这才是他们疲惫的源头。张晓同学出生于中医世家,很早便立下了从医的志向。俄国著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目标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方向支撑,张晓同学才拥有了那些年轻人丢掉的“青春”与“活力”。其次,有目标,更要有

59、行动。美国首屈一指的个人成长权威人士博恩崔西说过:“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目标是帆,行动是桨。张晓在树立远大目标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做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会有高中三年的成绩一直居年级前列的好结果。考取北大考古系的留守女孩钟芳蓉的经历正好印证了这句话。许多人认为,她选择考古系是一时脑热,但她却在采访中说道,选择考古系是因为受到了敦煌研究院原院长樊锦诗先生的影响。钟芳蓉不仅在做选择时经历了一番深思熟虑,也为这个目标做出了切实的努力,才能最终圆梦北大考古系。正如张晓一样,他在这三年中付出的努力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有目共睹的。播下一

60、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而播下一种性格,便能收获一种命运。行动决定命运不外乎如是。要目标,要行动,但这依然不够!如果没有不懈的坚持,也一样很难实现对未来设立的目标。从寒窗苦读的学子,到耕耘不辍的科学家,再到奔赴一线的战疫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和理想的实现,少不了陈薇院士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张晓同学为了自己的学医目标,行之不懈,保持优秀,从未放慢追逐理想的步伐。他们都有着“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般蹀躞,以此为归”的坚持力,怎么不令人动容。有努力,没有目标,就像在大海中失去航向的船只,徒增迷茫;与之相反,有目标却不曾为之付出努力,空余灯塔,就会失去了它曾经的意义。有目标,有行动

61、,更要有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我想,这便是我推荐张晓同学的原因。愿我们大家都能如张晓同学一样,胸中有丘壑,眼里存山河。我们国家正需要这样的青少年,愿中华民族的未来有更多这样萤烛末光的青少年们,增辉日月!最后,希望学生会能够采纳我推荐张晓同学在成长分享会上发言建议。谢谢!推荐人:李华2020年12月20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材料由四个小段落构成:第一段,为背景叙述。南粤中学将举办一次成长分享会,准备邀请一位优秀的高三学生,做主题为“新起点,新未来”的发言。在这一段落中

62、,最重要的是这次分享会的主题。考生要明确这场分享会的面向的是高一新生,对高中三年生活或多或少有点迷茫的,有点不太适应。如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行,激扬青春,既是高一新生的困惑,也关系着分享会要给出的答案。这为第二段作了铺垫。第二段,是三位候选人的基本情况介绍,各有千秋。文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刘江痴迷于程序设计,并成功申请到国家专利;张晓早已立下学医志向。可以说,这里三个人都散发着魅力,每一个人的“履历”都是令人欣羡的。无论谁最后上台发言都不会有异议,所以选谁不重要,关键是能说出个所以然了。第三段和第四段,是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阐述。考生要给南粤中学高三学生会写一封信,推荐其中的一位同学,并阐述理由

63、。所以这篇作文外在的形式是一篇推荐信。这篇作文,难度最大的地方不是选择一位合适的候选人,也不是说出一两点比较合理的理由,而是怎么把视野扩大,把立意挖深,既立足于推荐合适人选,完成了写作任务,而又能写出更深层的内容来。回到这篇作文写作任务上来,出题人难道只是希望我们推荐一个确凿的人吗?肯定不是。表面是推荐合适人选,实际上是作出一种价值选择和榜样示范,这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立意】1.文佳:综合发展,素质成长2.刘江:兴趣作帆,向梦远航3.张晓:志存高远,行之不懈【素材】1.作为一个学生当然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不同,个人爱好不同,

64、目标和愿望不同,因此很难实行一个模板的教育方式。让热爱文学、醉心于诗词歌赋的文学少年整天沉浸在物理、化学艰涩难懂的公式中,让精于严密推理的明日科学家整天哼吟着散发着发散性思维气息的散文长诗,这是多么难以想象!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固然是好,可是兴趣优高雅低俗之分,有深远浅近之别。而高雅的兴趣是我们通往成功的基石,低俗的兴趣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所以我们要选择好的兴趣,让它成为你通往成功的基石。3. 因为有兴趣,我们对生活充满激情,也因为有兴趣,有的人会一生卓有成就,也因为兴趣,有些人感到虽败犹荣,无怨无悔,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的高雅的兴趣,让我们生活更加多彩,让我们离成功的终点越来越近。4. 一根离弦的箭,会破风前飞,直到最后一秒,这是因为它志存高远!一匹脱缰的马,会克服重重困难踏遍千山万水,直到殚精力竭,这是因为它志存高远!一个不忘初心的人,会竭尽全力实现年少时的梦,直到垂暮之年,这是因为他志存高远!- 2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