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962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4届高三历史复习精讲精练: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的经济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十八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考点1古代中国:(1)政治: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2古代世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3近现代中国(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选修部分:(1)商鞅变法(2)北魏孝文帝改革(3)王安石变法基本观点1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来源:学科网2 经济结构,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经济制度,也就是

2、生产关系的综合,即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产业、各个地区、各种经济成分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经济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等。3 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经济成分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这三种经济成分中,农业是基础。农业不仅是人们生活资料的最基本源泉,也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础。手工业的原料、产品市场以及流通领域的商品,大都依赖于农业,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水平与规模。应注意农业、手工业、商业之间的相互联系。4 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是古代中国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而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则为近代

3、落后挨打埋下了祸根。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考点导航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土地所有制;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说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是“知道”、“了解”,属于识记层次要求,但学习时应依据“农业是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这一总体目标来把握这一课的学习深度和广度。“神农的传说、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三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农业耕作方式和农具的发展变化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

4、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特点)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曲辕犁特点:1、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回转灵活,便于推广;2、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3、是我国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阶段来源:高考资源网KS5U.COM来源:学科网水利工程来源

5、:K来源:学科网灌溉工具或来源:K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水利专著名称或措施意义或概况史前阶段大禹治水防洪、灌溉河沟春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秦朝灵渠汉代“井渠”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治理黄河(王景)唐代设渠堰使、大运河立井水车(北方)高转筒车(长江)宋代官员奖赏制度水转翻车明清政府重视水利事业风力水车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体现中国古代人民辛勤与智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治理黄河: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为什么都江堰青城山能成

6、为世界文化遗产?(以下是评选条件)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负责人,请你给都青文化遗产写一个批准理由

7、1)都江堰在世界水利史、青城山在中国道教史上具有开创性;2)都江堰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上独树一帜3)青城山道教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华民族文化划时代的杰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4)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天师道的祖山、祖庭5)青城山-都江堰是全世界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完整的地区三、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商周)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8、。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1、产生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2、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四、重点难点问题1、影响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利因素: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不利因素: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2、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组织方式:家庭

9、为单位,男耕女织;经营方法:精耕细作,小农户个体经营;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阶级矛盾激化,民众暴动不断发生。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

10、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地位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考点导航学习要求知道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列举古代中国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瓷都景德镇;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感受古代中国手工业领先世界的自豪,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说明本课展现了古代中国手工业经济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第一目通过解剖“田庄”这一社会单元来揭示古

11、代手工业经济的特点;第二目从制度层面对古代手工业作了分析;后三个子目则从不同的行业展示古代手工业的成就。“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是本课的难点,学习时需适当拓展。 “工官”和“匠户”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经营形态(1)农民家庭手工业(副业)(2)田庄手工业(地主官员私营)(3)国家官营手工业(官府垄断重要行业)(阅读) 古代田庄经济的特点田庄是地主依靠政治特权取得或兼并农民土地而形成发展起来的。田庄里的劳动者为依附农民田庄

12、手工业主要是满足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主要不是为了交换,田庄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二、手工业的突出成就(一)、纺织业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哪三个部门?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1、纺织原料我国纺织原料出现的先后顺序:麻、葛丝棉我国古代最早的纺织原料是麻、葛,其次是蚕丝,而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在宋朝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明朝时期,棉花的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棉布已成为老百姓的主要衣料。2、发展历程 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纺织原料最初用麻和葛,后来出现蚕茧和丝织品。例如: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 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是“国有六职”之一; 汉代:花色品种多;起绒锦技术较高

13、,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例如:长沙马王堆的素纱禅衣为代表的丝织品技术高超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民间纺织业的数量相当可观; 宋代:棉花的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粤闽地区;丝织工艺水平高。 明清鼎盛时期 :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民营丝织业益兴盛,妆花缎工艺为什么纺织业能够持续不断地得到发展?1、政府的重视2、织女地位较高3、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和发展4、丝织品远销海外,深受欢迎5、民间私营作坊兴盛6、纺织业部门出现工场手工

14、业,规模日益扩大(二)、冶金业1、我国古代的冶金业主要包括哪两个大的部门?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1)冶铜业:青铜器什么叫青铜器?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而得名。(2)冶铁业冶铁业也是我国冶金业一个重要部门,正由于冶铁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2、发展历程:(1) 新石器时代:出土有小件铜器;(只是一些小件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生产工具)(2) 商周:青铜器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西周时期大多数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3)春秋晚期:出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铁

15、器;(4)战国:已经能炼钢,出现淬火工艺技术;(5)汉代:汉武帝时代推行铁业官营制度。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作燃料,供风形式也由起初的自然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鼓风,然后又有畜力鼓风的进步。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借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冶铁。即水排。(6)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7)北宋:煤作为燃料冶铁有明确的记载冶铁技术进步和发展:(1)由块炼铁到生铁的进步;(2)淬火工艺的出现;(3)煤的使用;(4)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鼓风畜力马排鼓风东汉杜诗发明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 即:水排。(三)、陶瓷业1. 原始社会后期:彩陶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2. 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

16、过渡阶段;(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瓷器的生产技术达到成熟阶段)3. 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赞美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南青北白)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在瓷器中名列前茅,唐朝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中国瓷从唐代输出国外 陶制品:“唐三彩”( 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4. 宋代:各地瓷窑所生产瓷器各具风格;河北:定窑 河南:钧窑 江西:景德镇 窑 浙江:龙泉窑 陕西:耀州窑5. 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主要是青花瓷。(补)6、明朝:景德镇是中国瓷都(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佳)。明朝中后期能烧制出

17、多种彩瓷(五彩瓷)7.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生产技术提高,烧制技术在雍正帝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还有珐琅彩我国古代陶瓷品种不断创新的原因古代科学技术的不 发展与进步;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与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劳动人民的积极创造和聪明智慧。中国古代制瓷业的世界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享誉世界;在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世界各地也开始生产瓷器;中国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尊地位。宋、元、清三代瓷器的发展有什么变化?瓷器表面由色调单一到色彩绚丽;瓷器的功能由纯生活用品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工艺制造水平不断提高。陶与瓷的区别:用料不同、烧制

18、温度不同、吸水性不同、透明度不同、敲击声不同三、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技术水平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出现,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

19、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考点导航学习要求了解古代商业的出现;概述“市”在历代的发展和商业都会崛起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说明教材引用大量典型史例来反映古代中国商业活动的概况,特别强调经济参与者的表现。货币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是商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适当补充。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是课标要求,也是本课难点,学习时需要加以拓展。一、古代商业的繁荣(一)商人的活动及其势力的发展1、商

20、周:商业产生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商人的积极作用,“商人”又是因何而来?传说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作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贩卖的物品为“商品”。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商业因商朝而得名的真正原因?商朝商业发展水平较高,初具规模,已经具备了商业的一些基本要素,如出现了职业商人和商业活动的交换媒介货币。战国后期,各国铸造流通的铜币种类增多,形状各异,有的模仿农具,有的模仿各种工具,也有的模仿贝的形状。货币的数量大,种类多,反映了商业较过去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远古时代:已

21、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商代:初步发展西周:商业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春秋战国: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2、秦汉:商业的初步发展原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汉文帝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实行“入粟拜爵”;两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西汉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3、唐代:商旅往来频繁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商业贸易、中外交流蓬勃发展;至宋元时期,古代商业的发展更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水运:“俞大娘航船”陆运:发达辅助性的经营场所:客舍、邸店、车坊4、宋元:海外商运发展

22、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中国商品远销到东亚、南亚、西亚以及东欧、北非等地5、明清:会馆、商帮的出现(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会馆)商人在古代最初只是个体分散式的经营,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商人群体。但到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竞争的加剧,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以地域为中心的商帮,商人开始以群体形象活跃在历史舞台。山西商帮、徽州商帮、(晋商和徽商)福建商帮、广东商帮、山东商帮、宁波商帮、龙游商帮、洞庭商帮、江西商帮、陕西商帮(二)、商人的特殊生活与观念:(1)特殊生活:流动性(原因、方式) (2)观念:重利轻离别、进取、冒险(3)商人经常面临着人身财产安全威胁二、“市”

23、的发展1、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2、“市”的发展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当面交易汉代: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有东、西9市,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界限分明六朝:草市(民间集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市、坊界限分明,市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宋代:市首次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成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

24、务设施;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明清:商业区相当繁华三、商业都会的掘起战国:表现出商业集中的趋势,出现“市井”的商业区,商业城市开始兴起汉代:都市因商业集中而繁荣王莽执政(新朝):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唐朝:长安、洛阳、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宋朝:汴京(即东京,今天的开封。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汴京繁华的景象。)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吴江的盛泽镇四大名镇(广东佛山镇、河南朱仙镇、湖北汉口镇、江西景德镇)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经济职能不断加强,直至出现专门的工商业中心;商业

25、中心分布以北方为主南方为主;农业、手工业发展;江南的开发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特点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2、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3、货币问题始终掺杂其间。货币制度及货币的使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水平与特点;4、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5、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商业的繁荣与哪些因素有关?政策支持、政治稳定、农工业发展、交通发达、市场开拓、城市建设、货币流通、经营理念(与金融业务相

26、关:柜坊、飞钱、票号、典当等)商业活动“市”的发展商业都会先秦远古:出现商业交换商代:初步发展西周:骨贝、铜贝春秋战国:巨商和商业中心商业城市开始兴起秦代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汉代乡村商业活跃,但没有专门市场。商运活跃,已开通海、陆丝绸之路有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六朝草市形成,且由“草市尉”实行行政管理唐代商旅往来频繁(政治上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草市普遍,夜市繁荣。但市场活动范围和时间仍受官府严格控制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宋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陆上丝路不通,造船业发达)首次突破了时间和

27、空间的限制,商业街形成,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晓市和定时一聚的庙会汴京(开封)明清会馆、商帮的出现 (晋商、徽商势力最强)商业区繁华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四大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考点导航学习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体会当今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树立农工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懂得崇尚节俭对社会和谐和进步的重要性。说明“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要注意深入分析其作用和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本课难点,学习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工商

28、业的管理”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别称:“重本弃末”、“强本弱末”2、原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3、表现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4、后果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

29、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压抑社会经济活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二、工商业的管理(阅读)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4、明清:海禁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1、含义海禁政策:指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闭关政策:严格

30、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2、原因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3、后果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闭关政策:积极:有利于巩固海防,维护封建统治。

31、消极: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1、时间: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2、概况: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3、实质:雇佣关系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4、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5、缓慢发展的原因:资金: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技术:革新慢。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

32、,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国家政策: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如何看待农工商三者发展的关系: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以课后“自我测评”为例)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3、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4、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当堂练习1. 北魏均田制

33、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A. 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C. 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 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3、(10年浙江卷)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

34、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4、(10年浙江卷)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5、(10年天津卷)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6、(09年江苏卷)4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7.“南阳太守(杜诗),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35、。”这里的“水排”是 A耕作工具 B灌溉工具 C冶铁工具 D运输工具8.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手工业发展水平常以某种手工业品为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商周铁器一唐宋陶器一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一唐宋青铜器一明清瓷器C商周玉器一唐宋漆器一明清玻璃 D商周青铜器一唐宋瓷器一明清棉布9、(09年浙江卷)1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760:40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厢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农业税

36、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向 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重农抑商政策已经不在实施 10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小说描写了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过程,在当时他们: A 他们的经历在江南是十分普遍的。B 他们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发展很快。 C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也兼营手工业,产品大部分自己消费。 D 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仍然是少数和个别现象。11.东汉人王符说:“(洛阳)资末业者什(十倍)于农夫,虚伪游手什于末业。天下百郡千县市邑万数,类皆如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洛阳成为工商业者聚居的城市 当时商业城市已超过一万市的发展已突破政府的管辖 王符的记载有

37、夸张的成分A B. C D.12.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13.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渭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4“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人,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日: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有勤劳的美德 B小农经济下的生

38、产力水平较低 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 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15.(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16.苏、锡、常、镇地区以往很少种桑养蚕,1865年之后则“日渐加多,渐可与浙相埒(同等)”。这反映了当时的上述地区 部分农产品商品化 自然经济基础受到削弱 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农业经济作物生产扩大 A B C D17、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

39、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材料说明 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 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长途贸易比较发达 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 B C D18、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话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 B C D19.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务本一文中认为:“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此认识的形成是基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巩固专制王权需要 维护农民切身利益 实现儒家仁政的社会理想A. B. C. D.20、(10年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回答1617题。 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21、(10年福建卷)1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