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八中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1.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斟酌(zhn) 伺候(c) 晌午(xing) 沧海一栗B. 悄然( qio) 觐见(jn) 岑寂(cn) 脍灸人口C. 给予(gi) 脑髓(su) 白诩(x) 完壁归赵D. 藩篱(fn) 国粹(cu) 骸骨(hi) 泾渭分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和修改。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字形考查的主要是形近
2、字、同音异形字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A项,晌午(shng),沧海一栗(粟);B项,悄然(qio),脍灸(炙)人口;C项,给予(j),完壁(璧)归赵。故选D。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B. 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C. 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D. 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答案】B【解析】
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B项,“视事,视察、巡视政事”表述错误,“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故选B。3.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 , , , , ,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连贯
4、能力,属于衔接排序题。排序类试题要求考生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解答语句排序试题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揣摩语段的整体意义,理清选项内容所提供的信息和表达内容的主旨。2、分析选项内容与整体语段的语境联系。3、进行对比分析,排除干扰项。该类试题几个选项在语句的数量或内容上基本相同,只是顺序不同,或者语句的语调点不同,选择时,找准选项的相异点,以此为突破口,选出最恰当的选项。本题第一句为总括句,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内涵之意,下面应承接列举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具有哪些的一句,都是这方面的内容,分析可知应该承接带有“如”字的,和结构相同,四
5、句应该相连。陈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后面的语句相连,是“传承发展”的理由。故选B。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瓷器大量销售到欧洲,16世纪后期,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的奢侈品,变成财富与权力的象征,由此产生的时尚审美,使普通民众对瓷器也产生了强烈需求。B. 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主要传播中国文化,是本世纪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C. 除了社会生产能力、消费能力的提升外,生活垃圾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商品维修成本的提高,人们宁可买新的也不愿维修坏了的产品。D. 滨海新区在全面落实建设“一基地三区”的功能定位中持续发力,尤其在先
6、进制造业领域,着力培育壮大实体经济产业集群。【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项,缺少主语,修改方法一:在“成为”前加“瓷器”,使得句子中有主语为“瓷器”;修改方法二:也可把“随着”去掉,使得句子中出现主语为“瓷器”。B项,主宾搭配不当,选项中“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其
7、中主语“孔子学院”与宾语“大规模行动”搭配不当,应在句首加“创建”,使得主语为“创建孔子学院”,搭配合理。C项,“生活垃圾大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商品维修成本的提高”句式杂糅,可将其中“原因”与“因为”两种结构取一个,使得结构合理。故选D。【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
8、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陛,是宫殿的台阶,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以“陛下”代称皇上,后来“陛下”成为尊称帝王的称谓。B. “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下。殿下,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诸侯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C. 儒家经典春秋是编年
9、体史书,言简义深,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如无注释,很难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世称“春秋三传”指的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D.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也记述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共33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D项,“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表述错误,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并非“纪传体”。故选D。二、(
10、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所谓“乡绅”,就是乡间的绅士。一部分是有官职而退居在乡者,此即所谓的“绅”;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为官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对下层民众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们既可以将下情上迭,也可以将官方的意旨贯彻于民间。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引领着一方社会的发展。 他们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 “乡绅”的核心是“绅”,即退居官员,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作用。乡绅群体形成的基础是“农业文明”
11、。自周代始,即把村落称作“里”。“里”字从田从土,反映了“恃田而食,恃土而居”的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从事农业的人群世世代代守护在土地上,他们像庄稼一样,把根深扎在乡土里,对乡土充满了感情。虽说“大丈夫志在四方”,不免要宦游他乡,但“叶落归根”则成了农业文明滋养的人群颠扑不破的信念。这种传统在周代就已出现。仪礼士冠礼中提到有“乡先生”,郑玄注说:“乡先生,乡中老人为卿大夫致仕者。”之所以叫“先生”,是因为他们兼任着乡间的教育。从“二十五史”到各地方志,以及通俗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官僚告老还乡后,与当地“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像汉代以力谏皇帝折断殿槛而闻名于世的朱云,退居乡里后,
12、即教授诸生,“择诸生,然后为弟子”,培养出了两个著名的博士(后汉书朱云传)。宋之理学大家如二程、陆九渊、朱熹等,无一不是休官后还乡讲学,培育后进者。宋吕大防兄弟四人都是“国家干部”,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却出自他们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蓝田吕氏乡约。 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地方志中,我们可以看到更详细的关于乡绅作为的记述。 修齐治平,是每一个士子的理想。这些乡绅,他们怀着四方之志,在青壮年时期通过科举、铨选,离开家乡,为国家效力。晚年归乡,则带着一身的荣耀相见于乡亲父老。他们的成就、德望为一乡民众所瞻仰,他们的学问知识为一乡学子所钦慕,他
13、们作为成功的榜样,激励着后辈学子奋发向上。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官员回归故里,换来的是一批又一枇的才俊走出乡土。如此而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人才大循环,使中国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 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城市的经济收入、教育资源配置以及高知识含量的工作性质等等,使乡村中的优秀人才开始流向城市。“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在上世纪后半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高潮。 乡绅群体的消失,使乡村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失去了文化植被和灵魂,没有了指导和提升文化教育的导师,乡村的凝聚力也随之消失。加之
14、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巨大反差,加剧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速度与规模,使农村开始变成文化沙漠。中国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农业文明的根在乡村。植根于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叶”不归根,根上的“水土”又大量流失,这棵大树面临的不仅仅是凋败,而且是枯死!对于乡绅的消失,可以归咎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对传统价值观的摧毁。“叶落归根”的传统价值观被彻底抛弃,工业文明追求效益与利益的观念,冲刷了传统学人曾有的文化使命与社会担当精神。 (摘编自刘毓庆乡绅消失后的乡村命运)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乡绅”是由乡间士大夫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为
15、官的阅历、广阔的视野和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知识、精神素养,因此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B. “乡绅”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可以说是乡村的灵魂,而“乡绅”群体的核心则是退居乡村的官员“绅”,他们在这个群体中起着主导性作用。C. “乡绅”在乡村的重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将下层民众的生存状况等民情上报官府,将官方的意旨贯彻到民间,他们还参与地方的教育和管理等。D. 中国古代的村落称“里”,它从田从土,是农业型经济生活特征的反映,世世代代生活于其中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扎根乡土,对乡土充满了感情。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历代的史书记载中,多有“乡中老人
16、为卿士大夫致仕者”告老还乡后,与当地的“士”一同教授乡里,行化一方的故事。仪礼中称这样的人叫“乡先生”。B. 宋代吕大防四兄弟写下了中国乡村的第一份民规蓝田吕氏乡约,南宋朱熹又对它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当时的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C. 汉代直言进谏的朱云,宋代的理学大家程颢、程颐、陆九渊、朱熹等人无不是休官退居乡里后,讲学教授诸生,为乡间做了大量教化民众的事情。D. 年轻时为追求理想而宦游他乡,年老时则“叶落归根”,这样,致仕者回归故里,青年才俊走出乡土,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环,使乡土变成了人才生长的沃壤。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
17、文明的冲击,“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在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诱惑下开始动摇,乡村的凝聚力随着“乡绅”的消失而消失。B. 在“农业文明”熏染下,中国乡土成为了人才循环成长生生不息的沃土,但在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城乡平衡格局开始被打破。C. 乡村是农业文明的根,农业文明则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因为城乡资源配置的悬殊,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植根乡土的中国文化之树面临凋敝、甚至枯死的境地。D. 传统的乡绅阶层的消失,缘于社会近代化变革中“工业文明”的冲击,但更是这场变革把传统价值观,比如“叶落归根”这样的传统思想摧毁的结果。【答案】6. A 7. B 8. B【解析】【6题
18、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他们具有为官的阅历”错。原文说“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此即所谓的士”,可见乡绅并非都有为官的阅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项,“对当时的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中的“当时”错,原文是“南宋朱熹又对这乡约作了增损,由此而传播开来,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可见应当是对“明清”乡村社会产生极大影响,而不是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B项,“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中国城乡平衡格局开始被打破”错,原文是“然而,近百年商业经济和新式教育的发展,打破了中
19、国社会城乡平衡格局”,可见中国城乡平衡格局被打破并不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的。故选B。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文,完成小题。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 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
20、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
21、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苏武传节选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B.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C.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D. 且
22、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 除:殿阶B.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过错C.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成就:栽培D.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陵劝降采用文雅的方式,在饮酒叙谈之中,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B. 李陵劝降采用攻心法,先以苏武父兄之死指出汉朝的薄情,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劝降内容经过深
23、思熟虑,显得理由充分,说服力强。C. 面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D. 李陵劝降最后反被苏武的正义所感,羞愧难当,更衬托了苏武高大的忠义形象。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2)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答案】9. C 10. B 11. B 12. (1)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侍奉父亲一样,儿为父死,不会有怨,请你不要再说了。(2)苏武被扣留匈奴共十九年,壮年出使,等回国时,头发和胡须都已变白了。【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
24、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这句话的含义是“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陛下”“春秋”“法令”“大臣”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大臣亡罪夷灭者”是定语后置句,即“亡罪夷灭的大臣”,故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子卿”指“苏武”,可译为“你”,是“尚复谁为”的主语,故断在下一句中,这排除A项,故选C项。【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
25、正确的一项”。B项,“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过”如解释为“过错”,在语法上讲不通。从语境来看,李陵先说自己投降时的心境,“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接着说“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意思是“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过”应解释为“超过”。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
26、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又以人生苦短,应享受荣华富贵相劝”不当,文中说的是“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意思是“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而且李陵是以老朋友叙旧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着重于从感情上去软化苏武,。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
27、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事”,动词,侍奉;“犹”,像;“为
28、”,为了;“亡”同“无”;“恨”,遗憾;“愿”,希望。第二句,“武留匈奴”,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留”即“被扣留”;“凡”,共;“岁”,古今异义,年;“以强壮”,在壮年;“及”,等到;“还”,回来。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7.0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唐)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3.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的前四句开门见山,先写琴,写
29、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B. 紧接四句,“昆山”句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接着诗人借想象的翅膀描写天庭,把读者带到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想象大胆新奇。C. 再接四句,“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联系起来,既出人意料,又感人肺腑。D. 最后两句,用忘记睡眠的吴刚和蹲伏在一旁任露水打湿皮毛也不肯离去的玉兔,衬托乐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4. 结合全诗,从艺术手法上欣赏,李凭箜篌引这首诗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3. C 14. 描绘感受,惊心动魄。这首诗着重写
30、“感”,写音乐给人的感受,写音乐强烈的,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想象奇特,瑰奇绚丽。诗人借助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自己对箜篌声的抽象感觉借助联想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引人人胜。活用典故。这首诗用典灵活,将众多神话传说进行了综合加工,熔铸在诗人独特的奇峭词句和想象中,创造了神奇瑰丽的艺术境界。【解析】【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
31、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石破句一个逗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错误。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石破”句一个“逗”字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学生作答此类题目,应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判断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如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运用该手法的表达效果。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描写、瑰丽的比喻以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来写音乐,突显了李凭箜篌声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让长安城变得冷气森森;惊动了南天门的紫皇天帝;使补天石破,秋雨淅沥;令神山中神女捧琴,讨教绝
32、技;让老鱼瘦蛟在幽涧里,跳波起舞;使月宫前吴刚倚树,彻夜不眠。通过非凡的音乐感染效果来衬托表现弹奏音乐的美妙。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全首诗多用了比喻性意象来赞美李凭弹箜篌时的情景美、旋律美和弹技美。这首诗用典灵活,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点睛】诗歌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
33、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五、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5. (1)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的是句子是“_。”(2)过秦论以“席卷天下,包举宇内_,_。”来形容秦孝公的远大抱负。(3)过秦论中用“_,_”两句形象地描写出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在要塞,仔细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4)过秦论中体现秦始皇通过强大的武力对胡人起到震慑作用的句子是“_,_。”(5)过秦论中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
34、反应的句子是:“_,赢粮而景从。”【答案】 (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 囊括四海 (3). 并吞八荒 (4).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5).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7).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8). 天下云集响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篇名句的理解和默写能力。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容易写错的字:囊、弩、何、牧、怨。六、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0分)神鞭冯骥才(节略部分内容提示)天津城西挑担卖炸豆腐的“傻二”用头上那根粗黑油亮的大辫子把惹是生非的大地痞独眼“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玻璃花”栽了面子,发誓一定要报仇,结果他将天津很
35、多名声响亮的奇能异士甚至东瀛武士找来帮忙,可这些人一一栽在“傻二”那辫子上,从此人们称他的大辫子为“神鞭”。几年之后,大清朝亡了,要剪辫子。这时的“玻璃花”混进了“巡防营”洋枪队,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账。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 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南门外直通海光寺的大道两边开洼地,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 “玻璃花”来到道边一家小铁铺,给营盘取一挂锁栅栏门的大链子。他来得早些,铁匠请他稍候一候。他骂一句街,便在大道上闲逛逛,逛累了
36、,在道旁找到一个石头辗子,翘腿坐在上边。他见道上行人不少,忽然想到要显一显自己才弄到手的小洋货,便打怀里衣兜摸出一根烟卷,叼在嘴上,还模仿洋人,下巴一用劲,烟头神气地向上撅起来。跟着他又摸出一盒纯粹洋人用的“海盗牌”黄头洋火,抽出长长一根,等路人走近,故意手一甩,“嚓”地在裤腿上划着,得意洋洋点着烟,嘴唇巴巴地一口口往里嘬。就这当儿,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他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啪!”又一下,叼在嘴上的烟卷竟给打断;紧接着,“啪”帽子被打飞了。三声过后,他才明白有人朝他开枪。他原地转一圈,看看,路人全吓跑了,正在惊讶不已的时候,他看到前面开洼地站着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阔脸直鼻,身穿宽宽绰绰
37、的蓝布大褂,纯黑的土布裤子,紧紧打着同样颜色和布料的裹腿,头上缠着很大一块蛋青色绸料头布。他见这人好面熟,再瞧,唷,这不是傻二吗!怎么这样精神?脸上的糟疙瘩都没了,一双小眼直冒光。可是“玻璃花”立即也拿出十足的神气唬对方:“傻巴,你是不是想尝尝卫生丸嘛味的?”他一撩前襟,手拍着别在腰间的小洋枪啪啪响,叫道:“说吧,怎么玩法?”他拿傻二最怕的东西吓唬傻二。 谁知这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玻璃花”说:“当下,我也玩这个了,你既然要玩这东西,我陪着,我先说个玩法咱们一人三枪,你一
38、枪,我一枪,你先打,我后打。你那两下子我知道,我这两下子你还不知道。我要是不告诉你,那就算我欺负你了!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着一个铜钱,在阳光下锃亮,像一颗耀眼的金星星。 “你瞧好了!” 傻二说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钱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 “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他没见过这种本事,禁不住叫起来:“好枪法,神枪!神枪!”再一瞧,傻二站在那里,双枪已经插在腰间。这一手,就像他当年甩出神鞭抽人一样纯熟快捷,神鬼莫测。“玻璃花”指着傻二
39、说:“你那神鞭不玩了?” 傻二没答话,带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微笑,抬手把头布一圈圈慢慢绕开取下,露出来的竟是一个大光葫芦瓢,在太阳下,像刚下的鸭蛋又青又亮。“玻璃花”惊得嗓音变了调儿:“你,你把祖宗留给你的神鞭剪了?” 傻二开口说:“你算说错了! 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这便是,不论怎么办也难不死我们;不论嘛新玩意儿,都能玩到家,决不输给别人。怎么样,咱俩玩一玩?” “玻璃花”这才算认了头:“三爷我服您了。咱们的过节儿,打今儿就算了结啦!” 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走了。“玻璃花”看着他的身影在大开洼里渐渐消失,不由得摸着自己的后脑壳,倒吸一口凉气,恍惚以为碰到神
40、仙。他回到营盘后,没敢跟任何人说起这件事,怕别人取笑他。不久,听说北伐军中有一个神枪手,双手打枪,指哪打哪,竟说一口天津话,地地道道是个天津人,但谁也说不出这人姓名,“玻璃花”却心里有数,暗暗吐舌(节选自冯骥才神鞭)1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有误的两项是( )A. 小说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对“傻二”、“玻璃花”的描写,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他们的个性。B. 第段中“玻璃花看得那只死眼都活了”,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描写,突出了“傻二”出神入化的枪法,具有强烈的感染力。C. 小说中的“玻璃花”尽管崇洋媚外,张扬跋扈,色厉内荏
41、,欺软怕硬,但作者对他勇于接受新事物,以及知错就改的性格是暗暗赞赏的。D. 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主人公傻二形象丰满,其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结尾部分言少意多,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与思考空间。E. 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方言和文言灵活交织,幽默诙谐,富于浓郁的天津味儿。故事虽只是选段,但既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17. 第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18. “傻二”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19. 第段中“傻二”说:“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答案】16. CE 17. 衔接前文,交代
42、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年之后,为下文“傻二”由“神鞭”练成“神枪”埋下伏笔;晴和的天气为人物活动,以及后文“比枪”的情节,交代了发生的环境;奠定小说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18. 武功高强,剪辫子前是“神鞭”,打败了许多武功高强的人,剪辫子后是“神枪”,双手使枪;宽厚正义,阻止“玻璃花”惹是生非,体现了他的正义感;“玻璃花”不断害他他却并不报复,体现他的宽厚;与时俱进,在鞭子时代能将鞭子功练得出神入化;在剪辫子后能将枪练成“神枪”。 19. 作者借“傻二”之口,表明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表明对传统中束缚文化前进力量的糟粕必须摒弃;“神却留着”,则表明新时代
43、下的文化要继承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现在对传统中森严的“专制等级观念”必须摒弃,而对“和为贵”精神必须发扬。【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C项,“以及知错就改的性格是暗暗赞赏的”分析错误。“玻璃花”没有体现出“知错就改”的品行,他主动向“傻二”表示两人过节清了,是他知道自己与“傻二”水平相差太大,报不了仇,作者对他的行为也没有暗暗赞赏。E项,“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方言和文言灵活交织”分析错误。没有“文言”词语的运用,而是带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白话文,文中以运用幽默诙谐的富于天津味儿的语言,写出了道道地地的天津风俗地方特点。故选CE。【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44、对景物描写作用的鉴赏能力。题干问的是“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先确定文段所在位置“第一段”,然后答题时结合段落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上考虑。文章第一段“一年,才刚开春,草木还没发芽子,远远已经能够看见点绿色了”中“一年”,意为“某一年”,表示时间过去很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结合上文“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可知,与上文“失踪”相勾连,为下文“傻二”由“神鞭”练成“神枪”提供可能,衔接前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年之后,为下文“傻二”由“神鞭”练成“神枪”埋下伏笔。“今儿天蓝水亮,风轻日暖,透明的空气里飘着朵朵柳絮”,晴和的天气描写交
45、代了下文故事发生的环境,晴和的天气为人物活动,以及后文“比枪”的情节,交代了发生的环境;“这时候,要是在大道上放慢腿脚蹓跶蹓跶,四下望望,那才舒服得很呢!”写出了小说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暗示二人不会有新的冲突,“过节”最终会和善解决。【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能力。由“不但剪了傻二徒弟的辫子,还上门来要和傻二算旧账。傻二一声不吭,闭门不出,不久就失踪了”可知,“玻璃花”不断害他他却并不报复,体现他的宽厚。“傻二用头上那根粗黑油亮的大辫子把惹是生非的大地痞独眼玻璃花抽了个鼻青脸肿,可这些人一一栽在傻二那辫子上,从此人们称他的大辫子为神鞭”,“忽然啪一下,烟头被打灭”“傻二说
46、着一扭身,双枪就唰地拿在手里,飞轮似的转了两圈,一前一后,啪啪!两响,头一枪打断那吊铜钱的线绳,不等铜钱落地,第二枪打中铜钱,直把铜钱顶着飞到远处的水坑里,腾地溅出水花来”以上通过对“傻二”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傻二”武功高强,比试前先让对方知道自己的水平,为人光明磊落。剪辫子前是“神鞭”,打败了许多武功高强的人,剪辫子后是“神枪”,双手使枪,不输别人,体现他进取专精。“谁知这傻二淡淡一笑,把双襟的褂子中间一排扣儿,从上到下挨个解开,两边一分,左右腰间,居然各插着一把六眼左轮小洋枪,他双手拍着左右两边的枪,对瞪圆眼睛的我要是不告诉你,那就算我欺负你了!你看傻二指着前边,十丈远的一根树杈上,拿线绳吊
47、着一个铜钱,在阳光下锃亮,像一颗耀眼的金星星”“傻二一笑,把头布缠上,转身走了”通过对“傻二”神态、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傻二”宽厚正义,阻止“玻璃花”惹是生非,体现了他的正义感。由“你算说错了!祖宗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可知,其适应时代形势剪掉辫子,学习使用洋枪,开明变通,与时俱进。【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句子的理解,以及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是对文章主旨的探讨,文中作者借“傻二”之口说出“祖宗的东西再好,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理解本句关键是要理解语句中的关键词“祖宗的东西”是指传统文化,“该割的时候就得割”意思是束缚文化前进力
48、量的糟粕必须摒弃,“我把鞭剪了,神却留着”意思是:新时代下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第二问属于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本题首先对文本的主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能够正确理解文中“傻二”的话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中“专制等级观念”的摒弃,而对“和为贵”的精神必须发扬;解答本题时要注意所联系的事例要恰当,不能有不健康的言论,语句通顺,无语病。【点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表现人物
49、,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七、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2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悉,6月14日,2019年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
50、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王中林斩获这一世界性的大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据了解,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以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名字命名,象征着国际科学界的崇高荣誉。世界科学奖评选委员会对王中林的科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在纳米发电机和自供能系统研究方面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开创性贡献,使人类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能量这一全新的技术成为现实,并认为这一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改变世界”。【答案】关键信息:2019年6月14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评委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
51、此类题目,要在把握文段主旨的基础上筛选出文段主要信息,并将其按照要求概括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三点:对材料的理解;对材料相关信息的筛选;语言表达简洁流畅。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意义)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本题新闻材料共包含两个段落,第一段为新闻导语,介绍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时间:2019年6月14日;事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揭晓;王中林成为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第二段共包含四句话,分别介绍了奖项意义、设置规则、获奖理由和对其科学成就的评价。这里的关键句是评价意义的第四句。考生可将意义影响归纳为:评委
52、会对他的研究成果予以充分肯定。考生依此分析作答,简洁流畅即可。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人们在获得一些新得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请同学们就这个问题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答案】例文:网络时代的忧思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你是普罗米修斯,偷走了宙斯的火焰,点燃了闪电,照亮了人类黎明前的黑暗,让拂晓的风声在耳畔回荡,世界因你而精彩。网络,你这个盗火者,你偷来了光明,却也带来了黑暗。还我隐私。这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却也是个缺乏隐私的时代。
53、人们被大数据一点点地剖析,肢解,百无一漏地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网络,你偷走了人类的遮羞布,让人成为赤裸裸的“透明人”!几年前爆出的“棱镜门事件”,折射出信息安全的隐忧。高科技窃取我们的信息于无形之中,令人不战而栗。不久前,一位名叫琪琪的女孩,因一条微博,被人在网上挖掘个人信息并无情地嘲讽而不堪重负,最后含恨自杀。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秘密,正如每一个花蕾都包含着心事,强行剥开花瓣必定会使花蕾凋亡,无情揭开个人隐私必将导致人间惨剧发生。还我距离。生活在网络时代,纵使相隔千里,也可以面对面交谈,于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近了,而心的距离却远了。我曾无数次地回想起那个“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虽然战乱
54、不断,天各一方,却能“千里共婵娟”,共话相思意。然而,在这个霓虹灯点缀了夜空,万家灯火齐明的大数据时代,手机却反客为主,俨然成了聚会的主角。当“一起来玩手机,顺便吃个饭”成为年轻人的口头禅时,我们不禁感叹人情变了:没有了朱自清的“咫尺天涯,叫我如何奈得”的感慨,却有加拿大女作家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想你”的无奈。网络,你偷走了距离,让心的故乡何处寻觅?还我诗情画意的生活。怎能不向往、向往川端康成凌晨四点半看海棠花未眠,向往瓦尔登湖畔卢梭的小木屋,向往王尔德在阴沟里仰望星空,向往仓央嘉措通透风情踏雪寻梅。反观当下,没了诗情没了画意,处处是屏奴。
55、当点赞、刷微博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真正的生活又去了哪儿?网络,当我再一次把你放在聚光灯下,细细端详,终于窥见了你的真容。你原本只是高科技时代的一个工具,无关好与坏,功与过。合理利用,你可以使人们玩弄世界于股掌,传递信息,播散知识,造福人类。掌控不当,你也可以剥夺隐私,传播谣言,色情暴力、高科技犯罪把人们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利弊,黑白,两极之间本无界定,然而物极必反,就看你如何掌控。网络,可以送你上天堂,也可以带你下地狱。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的智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任务是: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
56、什么呢?考生要根据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写成文章。首先分析材料开头的语句“人们在获得一些新得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一些东西。”辩证地看,这是必然的,有得必有失,这就要进行得失权衡,看是否值得。再分析任务语句:“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互联网为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如资讯获得既快捷又充分;购物、出行更加方便;社交沟通更为便捷等等,但人们也可能失去很多,如个人隐私、沟通能力、陪伴空间、阅读能力、信息资讯等。写作时,不用面面俱到,只需要选择自己最能把握的几项进行论述即可。参考立意:1.互联网时代,我们失去了什么?2.互联网时代,我们还有多少隐私?3.互联网时代
57、,呼唤亲情陪伴!4.网络时代更需要真诚。5.网络时代的忧思。参考素材:在这个信息交换迅速的时代,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1.个人隐私。就算是最顶尖的黑客也不能将上网痕迹完全消除,只要上了网,那么必定会产生数据。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需要授权各种各样的平台、软件,这样的授权往往包括我们的身份信息、电话、住址等等,这些数据一旦上传就永远无法消除。如今的大数据分析正是通过分析我们的上网痕迹,推断出我们的喜好、家庭情况、工作情况等等,接收到的推送广告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无疑是将我们的隐私暴露在了阳光之下!2.沟通能力。QQ、微信、微博等确实拉近了人们沟通的距离,人们乐意通过网络与在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实时交流,
58、更能认识更多的陌生人。但是今天走在大街上,坐在地铁里,你将会发现几乎所有人都在刷手机,离开了手机离开了网络就会十分没有安全感,如果出门忘了带手机,甚至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日常联系的多了,见面的惊喜就少了,网络上的那个能言善辩的人仿佛不是自己,没有了键盘,自己就失去了表达感情的能力。3.陪伴空间。过年过节回家陪伴家人传统因为互联网也在改变着,以前紧赶慢赶都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吃个年夜饭,看看父母,现在就是一通电话拜个年,再好一点就是视频几分钟,告诉父母自己很好。即使回了家,即使坐在家人身旁,也只是低头玩手机,沉浸在抢红包的兴奋中。跟朋友面对面坐着,也还是刷着手机。看似是陪伴家人朋友,其实得到陪
59、伴的自始至终都只有手机。4.阅读能力。互联网把我们的生活节奏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碎片化的阅读已经成了人们阅读的主要形式。在短暂的等待中打开手机,翻动推送的几则新闻,看看公众号更新的几则鸡汤且不说阅读的内容质量好坏,这种碎片化地阅读对于人们理解文章内容并没多大作用。过去阅读一本书需要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的时间,现在,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完完整整地读完一本书了?就算有机会拿起书,中途也还是会被各种社交信息打断。5.时间自由。曾几何时,下班后放学后安安静静地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成为了奢望。自从有了微信,工作24小时待命,就算是深夜,领导也能将任务布置到自己头上,自己还不能假装看不见。聊不完的群聊、刷不完
60、的朋友圈、抢不完的红包、接连不断的全体成员多久没睡过一个安安稳稳的觉了?仿佛我们的自由就被牢牢地绑在了这张网上!6.信息资讯。互联网杂乱的信息让我们难辨真伪,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网络诈骗、恶意链接等,各种信充斥着我们那块小小的屏幕,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鉴别信息的真伪,去避开各种各样的陷阱,就算是打着十二分的精神,也不能做到百分百的正确,总会有漏网之鱼攻击我们的设备,污染我们的眼球。行文结构:例文根据立意拟题为“网络时代的忧思”,文章开头,先指出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再指出网络又让人们失去很多,提出论点。接着,从网络让人们失去个人隐私、失去距离带来的美感、失去了诗情画意等角度进行论证,分析
61、网络带来的弊端。分别用“还我隐私”“还我距离”“还我诗情画意”开头,形成并列结构。最后,总结全文,并提出“如何让高科技为人类谋福祉,全在人类的智慧”。深化主题。【点睛】多角度入手: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