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780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2019-2020学年高一地理”线上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必修1全部和必修2第一章。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地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若一架飞机由地沿最短航线飞往地,则其航向是( )A. 一直向西B. 一直向东C. 先东南后东北D. 先西南后西北2. 若此时地所在经线为晨线,则太阳直

2、射点为( )A. (0,45W)B. (0,135E)C. (23.5S,45W)D. (23.5N,135E)【答案】1. C 2. A【解析】【1题详解】根据图可知、同在南半球,但不在同一个经线圈。先判断南北:同为南半球,最短路径应先向南飞,再向北飞。再判断东西方向:从到是向东飞行。因此飞机要先向东南,再向东北。故选C。【2题详解】若此时地所在经线为晨线,全球昼夜平分,则太阳直射赤道(0),地所在经线为晨线,为6时,则45W为12时,为太阳直射经线,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球面上最短航线在地球表面上,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段。其中赤道、经线圈、晨昏线都是大圆

3、。1、若两点在赤道上,则两点间最短航线应是沿着赤道朝两点间的劣弧方向运动,即向东或向西。2、若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则两点间最短航线应是沿着经线朝两点间的劣弧方向运动,即向北或向南。3、若两地的经度差等于180,则经过这两点大圆是经线圈。这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经过极点。同在北半球,最短航线必须经过北极点,其航行方向一定是先向正北,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同在南半球,最短航线必须经过南极点,其航行方向一定是先向正南,过南极点后再向正北。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考虑经过北极点为劣弧,还是经过南极点为劣弧,然后确定最短航线的走向和航程。4、若两地的经度差不等于180,则经过这两点大圆不是经线圈,而是与经线

4、圈斜交,其最短航线不经过极点,具体分为两种情况: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到乙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最后向西南;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最后向西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哪一段为劣弧段。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到乙最短航程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最后向东南;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最后向东北;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哪一段为劣弧段。下图为某月3日7日四种天气系统经过不同地区的气压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对应的天气系统分别是( )A. 气旋 冷锋B. 冷锋 暖锋C. 气旋 反气旋D. 反气旋 暖锋4. 天气系统经过某地时,最可能出现的天气状

5、况为( )A. 狂风暴雨B. 细雨连绵C. 晴空万里D. 电闪雷鸣【答案】3. C 4. B【解析】【3题详解】读图可知,自3日到7日,天气系统过境,该地气压先下降后上升,应为气旋过境;天气系统过境,该地气压先上升后下降,应为反气旋过境,C正确;一般而言,冷锋过境,气压上升,暖锋过境,气压下降。故选C。【4题详解】天气系统过境,气压显著下降,可能为暖锋过境。暖锋过境,最可能出现细雨连绵的天气,B正确,C错;狂风暴雨一般为台风过境的天气特点,A错;电闪雷鸣多为强对流天气的特点,D错。故选B。【点睛】该题难度一般,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一般而言,气旋过境,自过境前到过境后,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6、;反气旋过境,自过境前到过境后,气压先升高后降低;冷锋过境,自过境前到过境后,气压上升,气温降低;暖锋过境,自过境前到过境后,气压下降,气温升高。下图为某地气温与降水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B. 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D. 亚热带季风气候6. 该类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B. 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C.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7. 该地可能位于( )A. 南亚B. 东亚C. 西欧D. 北非【答案】5. C 6. D 7. B【解析】【5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地最冷月均温小于0,可能为温带气

7、候,同时,该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所以该地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C正确;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冷月均温均大于0,ABD错误,故选C。【6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差异影响形成,D正确;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A错;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形成的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BC错。故选D。【7题详解】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东岸,B正确;南亚、西欧、北非等地区均无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注意:南亚地区的季风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故选B。【点睛】气候类型的判

8、读方法总结如下: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8. 人们在坡地植树造林,其目的是发挥森林的( )A.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功能B.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C. 增加湿度、调节气候功能D.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功能9. 若图中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对河流的影响是( )A. 径流量增加B. 径流季节变化增大C. 含沙量减少D. 水质变好【答案】8. B 9. B【解析】【8题详解】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坡地植树造林”,在坡地植树造林,树冠对雨水的拦截作用使得雨水对坡面的侵蚀能力减弱,同时下渗能力增强,地表径流减小,从而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B正确;净化空气,吸烟滞尘多属于城市植被的作用,A错;森林在一定程度上

9、具有增加湿度,调节区域小气候的功能,但C选项不是人们在坡地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C错;同理,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等风沙侵袭较为严重的区域,植被有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功能,D选项也不是人们在坡地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D错。故选B。【9题详解】河流径流量的大小主要与河流的补给方式有关,图中森林的大量砍伐,不会导致河流径流量增加,A错;植被砍伐后,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蓄功能大大减弱,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B正确;植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C错;植被对地表径流有一定的净化作用,植被破坏,河流水质变差,D错。故选B。【点睛】森林的功能以及破坏后的影响总结如下:下图为某山地及地质构造剖面

10、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 山地Q的地质构造类型是( )A. 背斜B. 向斜C. 地垒D. 地堑11. 该山地的主要成因是( )A. 地壳运动B. 岩浆活动C. 外力侵蚀D. 变质作用【答案】10. C 11. A【解析】【10题详解】读图可知,山地Q所在岩层断裂上升,两侧岩层断裂下沉,其地质构造类型为地垒构造,C正确,ABD错误,故选C。【11题详解】该山地属于断块山,受地壳运动形成,A正确;与岩浆活动、外力侵蚀以及变质作用等关系不大。故选A。【点睛】注意以下易混淆概念的区分: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其中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地

11、壳运动又常被称为构造运动,按其性质和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属于内力作用中的一种;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等,如褶皱、断层等;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断块山、背斜谷等。下图为某大洲局部地区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 与地的自然带类型相同的地点是( )A. 上海B. 北京C. 新加坡D. 开普敦13. 地自然带分布体现了自然带( )A.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 非地带性分异14. 导致、两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B. 洋流C. 大气环流D. 人类活动【答案】12. B 13. D

12、14. A【解析】【12题详解】根据图中经纬度以及海陆轮廓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南美洲南端,位于40S60S的大陆西岸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也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新加坡为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ACD错误,故选B。【13题详解】地靠近海洋,海陆位置与地相当,同时,两地纬度位置相当,但地受西侧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这体现了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故选D。【14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

13、,地受西侧安第斯山脉的影响,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导致两地自然带差异的主导因素为地形,A正确;其他选项所示因素均非主导因素。故选A。【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总结如下:下图是某地沿20E所做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不同数字代表不同自然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 该地位于( )A. 欧洲B. 非洲C. 亚洲D. 北美洲16. 处是( )A. 热带荒漠带B. 热带草原带C. 热带雨林带D.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7. 该图主要体现了自然带的( )A. 纬度地带性规律B. 干湿度地带性规律C. 垂直地带性规律D. 非地带性规律18. 该大陆西岸有自然带分布,主要

14、的影响因素是( )A. 大气环流和地形B. 大气环流和洋流C. 地形地势和洋流D. 人类活动和地形【答案】15. B 16. D 17. A 18. B【解析】【15题详解】该地是沿20E所做的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排除CD;读图可知,该大陆自然带呈明显的南北对称分布,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地最可能位于非洲,A错,B正确,故选B。【16题详解】读图可知,位于非洲大陆南北端,为地中海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故选D。【17题详解】位于赤道附近,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位于赤道两侧,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位于南北回归线附近,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5、。这种自然带南北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称为纬度地带性规律,A正确,BCD错误,故选A。【18题详解】为热带荒漠带,非洲北部的热带荒漠为撒哈拉沙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燥的东北信风以及沿岸的加那利寒流的影响;非洲南部的热带荒漠主要为纳米布沙漠,一直延伸到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离岸的东南信风以及沿岸的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所以主要受大气环流以及洋流的影响形成,B正确;地形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故选B。【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分为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现象,地带性规律分为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地带性分异规律分为从赤道向两

16、极的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前者主导因素是热量,后者主导因素是水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水热组合的变化。非地带性现象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有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代表四大圈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 图中序号、分别代表( )A. 大气圈 岩石圈B. 岩石圈 生物圈C. 水圈 岩石圈D. 水圈 生物圈20. 关于四大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气圈是四大圈层的主体组成部分B. 四大圈层共同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C. 岩石圈包括地壳、上地幔和软流层D. 水圈是一个连续厚度相同的大圈层【答案】19. D 20. B【解析】【

17、19题详解】读图可知,为供水,为供氧,通过蒸发到,所以可推断为水圈,为生物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供氧),为大气圈;渗透至,为提供养分,所以为岩石圈。综上分析可知,D正确,故选D。【20题详解】图中四大圈层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岩石圈。大气圈并非主体组成部分,A错;四大圈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地球的生态系统,B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并不包括软流层,C错;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其厚度并不相同,D错。故选B。【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18、,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 图中自然森林是( )A. 针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常绿硬叶林D. 常绿阔叶林22. 造成图中积雪下限海拔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纬度B. 海陆位置C. 降水量D. 坡度【答案】21. A 22. D【解析】【21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山地海拔相对较高,同时,自然森林上部为灌丛草甸,所以该自然森林为针叶林,A正确;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以及常绿硬叶林等森林上部不可能直接过渡为灌丛草甸(一般

19、而言,落叶阔叶林先过渡到针叶林,再过渡到灌丛草甸;常绿阔叶林以及常绿硬叶林等先过渡到落叶阔叶林,再过渡到针叶林,之后过渡到灌丛草甸),BCD错误,故选A。【22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山地东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积雪易滑落,从而导致积雪下限海拔较高,而西侧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较缓,积雪下限海拔较低,所以图中积雪下限海拔差异的主导因素是坡度,D正确;作为同一个山地,纬度差别不是很大,A错;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海陆位置和降水量的差异,排除BC。故选D。【点睛】雪线高低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温度,即阴坡阳坡的问题,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二是降水量,即迎风坡背风坡的问题,迎风坡降水量

20、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当然,当具体讨论某一山脉某一坡向的雪线高低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关系(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既是迎风坡也是阳坡,但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雪线较北坡更低,说明就喜马拉雅山南坡而言,其迎风坡导致的降水对雪线的影响更大)。另外,坡度(坡度大,积雪易滑落,雪线高)、自然环境变迁(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人类活动因素(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均会对雪线产生一定的影响。下图为某国家人口增长随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3. 该国阶段M的人口增长模式

21、是( )A. 原始型B. 传统型C. 过渡型D. 现代型24. 引起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状况的改善B.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 出生率的明显降低D. 死亡率的明显降低25. 该国M阶段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A. 频繁的战争B. 人口的老龄化C. 环境的恶化D. 生活质量的下降【答案】23. D 24. B 25. B【解析】【23题详解】读图可知,在M阶段,该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略大于1%),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出生率略大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略大于0),所以该国在M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典型的现代型,故选D。【24题详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

22、高,一方面,医疗水平提高,人口死亡率下降(当然,图中显示该国在图示时间段人口死亡率一直较低);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人口出生率下降,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模式发生变化,所以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B正确;与自然环境状况的改善关系不大,A错;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不是根本原因,CD错。故选B。【25题详解】在M阶段,该国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环境条件改善,生活质量上升,但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人口死亡率略有上升,CD错,B正确;无法根据材料信息得知该地是否频繁发生战争,且如果频繁发生战争,则其人口死亡率上升幅度应较大,

23、A错。故选B。【点睛】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特点、原因以及分布总结如下图:下表为我国各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潜力区主要地区年生物量(万吨)可承载人口(万)温带东北、华北19780015180亚热带长江、珠江流域410200101900热带台、云、粤的南部、琼224005600干旱区蒙、宁、甘、新856008500青藏区青、藏10000100026.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 资源丰富程度B. 科技发展水平C. 人口的文化水平D. 生活消费水平27. 与青藏地区相比,长江、珠江流域可承载人口数量巨大,其原因是( )A. 光热充足B. 水热充足C.

24、地域面积广D. 生活水平高【答案】26. A 27. B【解析】【26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一个地区的资源丰富程度是影响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或根据表格数据,亚热带地区生物量最大,可承载人口最多),A正确;其他选项所示因素均不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故选A。【27题详解】青藏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热量不足,但光照充足;长江、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生物量大,可承载人口远远大于青藏地区,B正确,A错;青藏地区的地域面积也十分广阔,C错;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相比而言,长江、珠江流域生活消费水平高,但这不是导致其可承载人口数量巨大的原

25、因,D错。故选B。【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总结如下图,读图可知,资源状况、科技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开放程度等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而生活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28. 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其表现不包括( )A. 人口素质不断下降B. 人均耕地不断减少C. 淡水资源严重不足D. 环境污染严重【答案】A【解析】【详解】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高,A错,符合题意;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且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资源数量的有限性使得我国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淡水资源严重不足;另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速度快

26、于环境的自净能力,使得环境污染严重。故选A。【点睛】该题难度较易,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判断即可,注意题干设问“表现不包括”。下图为不同地区间人口迁移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9. 符合图中所示人口迁移趋势的是( )A. 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B.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C. 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D.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30. 引发这种人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因素B. 气候因素C. 经济因素D. 资源因素【答案】29. D 30. C【解析】【29题详解】读图可知,该区域小城镇人口大量向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迁移,中等城市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表明该区域城市化进程较快,正处于城市化的

27、加速阶段,符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D正确;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人口的迁移受政策因素的影响较大,“上山下乡”以及支援边疆建设使得人口由城市向农村地区以及边疆地区迁移,A错;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其城市化水平较高,多步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较慢,不符合图中人口迁移的趋势,BC错。故选D。【30题详解】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时期该区域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人口大量向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迁移。相比而言,中等城市、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更多,收入更高,吸引了大量中小城镇居民的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而非政治、气候或资源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

28、选C。【点睛】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但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图为北半球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1. 图中对应

29、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是( )A. B. C. D. 32. 导致北半球形成该自然带分布模式的主导因素有( )A 纬度B. 地形C. 大气环流D. 人类活动【答案】31. BD 32. AC【解析】【31题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为热带雨林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为苔原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选BD。【32题详解】图中从低纬到高纬,纬度不同导致热量不同,自然带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在大陆西岸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的影响较强,形成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变化特点,在大陆东岸地区,受季风的影响较强,形成热带雨林带-热带季

30、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变化特点;在中纬度地区,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导致受海洋气流的形成程度不同,从沿海向内陆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自然景观变化,以上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大气环流,AC正确;地形和人类活动均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故选AC。【点睛】该题考查北半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图中的气候类型也要加强记忆。为热带雨林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为地中海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苔原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频繁。下图为

31、2012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3. 我国人口迁移日趋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 社会经济的发展B.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 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D. 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34. 图中、代表豫、粤、黔、沪四个省级行政区,其对应正确的是( )A. 粤、豫B. 豫、粤C. 沪、黔D. 黔、沪【答案】33. AB 34. AD【解析】【33题详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条件的改善。一般而言,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迁移,人口迁移日趋频繁,AB正确;与人口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数量的增加等关系不大,CD错。故

32、选AB。【34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对角线以下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说明部分户籍人口外出工作;对角线以上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户籍人口小于常住人口,说明吸引了部分外来人口迁入。豫、黔两省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应对应(注意河南人口大于贵州,所以为豫,为黔);粤、沪两省级行政单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对应(广东省人口数量应远大于上海市人口数量,所以为粤,为沪)。故选AD。【点睛】该题难度一般,注意理解图中对角线含义,同时,需要理解某地区“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含义,理清两者数量大小关系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对应关系,从而结合所学地理知识作答。35. 目前我国地

33、区间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A. 河北流向辽中南地区B. 安徽流向长三角地区C. 湖南流向长三角地区D. 广西流向珠三角地区【答案】BD【解析】【详解】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是人口多由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迁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且近距离人口流动数量大。河北主要流向京津唐地区,A错;安徽主要流向长三角地区,湖南以及广西多流向珠三角地区,C错,BD正确,故选BD。【点睛】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但是需要注意,具体到某类群体或者某个家庭而言,影响其迁移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卷(非选择题共30分)三、非选择题(共30分

34、)。36.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地的自然带名称。(2)说出处的气候类型,并指出与其同纬度的大陆东岸的植被类型。(3)指出岛东西两岸植被的不同,并分析东岸气候类型的成因。【答案】(1)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沙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3)不同:东为森林,西为草原(东为热带雨林西为热带草原)成因:地处热带,位于来自海洋的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世界气候成因、分布及自然带分布等知识点。【详解】(1)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是热带草原气候,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是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是

35、热带荒漠带;地气候是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2)处位于西欧沿海,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其同纬度的大陆东岸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3)岛是马达加斯加岛,岛屿东西两岸植被的不同,东侧是热带雨林气西侧是热带草原。东岸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东侧地处热带,位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降水丰富。37. 读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表,完成下列要求。年龄结构指标年份195319641982199020002010014岁人口(%)36.2840.6933.5927.6222.8216.665岁以上人口(%)4.413.564.915.576.

36、968.9老少比例(%)12.158.7511.6220.1730.5053.6(1)概述我国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化。(2)分析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的原因。(3)指出我国将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答案】(1)先升高,后降低。(2)计划生育使少年儿童比例下降;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口寿命延长。(3)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变化原因、人口问题等知识点,结合表中数据不难解答。【详解】(1)我国少年儿童(0-14岁)在总人口中的比重1953-1964年先升高,1964年之后降低。(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降

37、低,使少年儿童比例下降;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生活条件改善,使人口寿命延长,从而导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上升。(3)据表中数据分析,我国0-14岁比重大于65岁以上人口比重,人口数量持续增长;65岁以上人口比重总体上升,达到7%以上,人口老龄化严重。38. 读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辐射名称:_辐射,_辐射,_辐射,_辐射。(2)同等情况下,晴天比阴天( )。(双项选择)A.强 B.强 C.强 D.强(3)分析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主要原因_。【答案】 (1). 太阳 (2). 大气 (3). 地面 (4). 大气逆 (5). BC (6). 海拔高,大气稀

38、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影响昼夜温差原因等知识点。【详解】(1)据图判断可知:被大气、地面吸收,应该是太阳辐射,是大气吸收热量后大气增温,形成大气辐射,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形成地面辐射,是大气辐射指向地面的部分,是大气逆辐射。(2)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影响。同等情况下,晴天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阴天多,地面温度高,地面辐射强,大气温度高,大气辐射强,强、强。晴天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弱。BC正确。(3)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面辐射强,白天气温高;夜晚大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因此气温日较差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