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777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新教材2021秋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习题:单元素养测评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单元素养测评(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2021北京高一检测)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在2007年6月27日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全票通过,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之列。据此回答1、2题。1.导致图中溶洞形成的因素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堆积作用2. 导致图中石柱形成的因素是()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堆积作用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沉积作用【解析】1选C,2选D。

2、第1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图中的溶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由于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风力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风力沉积形成沙丘;流水沉积形成冲积地貌。第2题,钟乳石的形成是由于含有碳酸氢钙的水蒸发和二氧化碳逸出形成碳酸钙沉淀,故属于流水沉积作用。(2020抚顺高一检测)读地貌示意图,完成35题。3.图中地表形态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D.4.图所示地貌的 ()A.迎风坡缓B.该地貌链的延伸方向与主风向一致C.背风坡缓D.盛行风向的方向是由陡坡吹向缓坡5.图所示地貌为 ()A.喀斯特地貌B.河流地貌C.海岸地貌D.风沙地貌【解析】3选C,4选A,

3、5选D。第3题,读图可知,为沙丘,因风力沉积而成,为冲积扇,因流水沉积而成,为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为火山,为内力作用形成。第4题,图为沙丘,迎风坡缓,背风坡陡。沙丘链是沙丘的翼角彼此相连形成,故该地貌链的延伸方向与主风向垂直。盛行风向的方向是由缓坡吹向陡坡。第5题,为风蚀蘑菇,因风力侵蚀而成,属于风沙地貌。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面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读图回答6、7题。6.以上“天生桥”所在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A. B. C. D.7.喀斯特溶蚀“桥”在我国主要分布于()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解析】6选A,7选D。第

4、6题,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风蚀“桥”则分布于干旱地区,风力侵蚀严重。第7题,云贵高原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2019山东夏季合格考)2018年5月9日2时28分,“高分五号”卫星在太原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运行轨道高度约705千米。据此完成8、9题。8.“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至预定轨道,经过的大气层依次是()A.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B.平流层、对流层、高层大气C.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D.对流层、高层大气、平流层9.“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至5千米时,其所处的大气层(

5、)A.能强烈吸收紫外线B.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处于高度电离状态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解析】8选A,9选B。第8题,大气层自下而上,分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12千米,平流层的上界,也即平流层与高层大气的分界高度是50千米,“高分五号”卫星自地面升空到预定轨道,高度为705千米,故依次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第9题,5千米高度,属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特点是有着复杂多变的天气;强烈吸收紫外线、以水平运动为主的是平流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的是高层大气。(2021济宁高一检测)奥地利探险家鲍姆加特纳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乘氦气球到达距地面39 044米后,从太空舱里跳下,

6、并成功落地。阅读材料,完成10、11题。10.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在()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大气上界11.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A.逐渐降低B.逐渐升高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解析】10选B,11选D。第10题,平流层的高度大约为来自对流层顶(平均约12千米)到50千米;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为距地面39 044米,故在平流层内。第11题,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温度降低,平流层温度向高空温度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先在平流层是逐渐降低,后在对流层是逐渐升高。(2020福建6月合格考)秋季,农作物收割以后,部

7、分农民会在田间燃烧秸秆(如图1)。现环保部门已出台禁止燃烧秸秆的规定。图2是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12.读图2,燃烧秸秆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进而增强()A.B.C.D.13.环保部门出台禁燃规定,其原因是燃烧秸秆会()A.增强城市热岛效应B.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C.促使当地气候变干D.产生大量烟尘污染大气【解析】12选C,13选D。第12题,从图2可知,为太阳辐射,为大气削弱作用 ,为大气逆辐射,为地面辐射。燃烧秸秆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浓度,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第13题,燃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气体和烟尘,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危

8、害人体健康,D正确。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不明显,A错误。可增加土壤肥力,B错误。对气候影响不大,C错误。青岛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设计了一个“淡化海水”的模拟实验(图1),图2示意当日透明水箱内外气温变化。据此回答14、15题。14.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主要模拟的水循环的环节是()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径流A.B.C.D.15.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A.0时左右B.6时左右C.14时左右D.18时左右【解析】14选B,15选C。第14题,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海水受热蒸发,水汽遇冷凝结降落,有水汽蒸发、降水环节;水再汇集到储水器中,模拟的是径流环节。第15题,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气温最高

9、、水汽蒸发最多的时段,在14时左右。读下图,完成16、17题。16.影响a海区盐度的最主要因素是()A.降水B.温度C.蒸发D.河流径流17.分析洋流对沿岸环境所起的作用是()A.增温、增湿作用B.增温、减湿作用C.降温、减湿作用D.降温、增湿作用【解析】16选D,17选C。第16题,从图示轮廓和纬度可知a海区在南美洲东部海域亚马孙河河口,受亚马孙河河流淡水影响,等盐度线向外凸出(向盐度高处凸出),说明影响a海区盐度的最主要因素是河流径流,而该区域盐度等值线的变化受降水、温度和蒸发量影响较小。第17题,从图示轮廓和海陆位置可知洋流为南美洲西部的秘鲁寒流,寒流对沿岸环境所起的作用是降温减湿。沿海

10、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与海洋密切相关,海洋给予人类生存的物质,同时也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下图为防波堤图片。据此回答18、19题。18.海岸地貌与人类生活密切,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是()A.入海河流B.海浪C.人类活动D.潮汐19.强风导致的风暴潮往往给人类带来灾难,下列做法可减弱风暴潮灾害的是()建防波堤建挡潮闸挖深水下岸线海岸种植防护林海岸带布置养殖网箱A.B.C.D.【解析】18选B,19选D。第18题,海浪是塑造海岸地貌的主要动力。第19题,挖深水下岸线不能阻挡风暴潮带来的海浪,排除;海岸带布置网箱养殖业只会使风暴潮造成的损失更大,排除。(2021北京高一检测)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

11、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植被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各个地区自然植被分布的差异,往往意味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据此回答2022题。20.下列植被类型中,能够反映土壤水分条件较好的是()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C.亚寒带针叶林 D.河漫滩草甸21.下列关于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较多的地方,植被一定生长茂盛B.高温多雨的地区,由于土壤肥力特别高,故植物生长茂盛C.自然植被相似的地方,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D.自然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就再也不能形成稳定的植被22.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青藏高原,虽然处在同一纬度,但自然植被差异很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土壤 B.地形C.地质历史 D.水分

12、状况【解析】20选D,21选C,22选B。第20题,河漫滩草甸主要分布在河床一侧或两侧,由于受河流水的影响,土壤的水分条件较好。第21题,植被的生长与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自然植被类型相似,说明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等条件基本相似,所以,其自然地理环境也基本相似。第22题,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平原,海拔较低,水热条件好;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较差,故自然植被远远不如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植被长得茂盛,种类不及其丰富。这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下图为土壤形成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23.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b、a、d、c B

13、.a、b、d、cC.a、c、b、d D.a、b、c、d24.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A.成土母质 B.地貌C.时间 D.气候25.图示a、b、c、d四幅图的含义对应正确的是()a低等生物作用b岩石风化崩解c土壤分层形成d成熟土壤形成A.B. C.D.【解析】23选D,24选C,25选D。第23题,岩石受外力作用风化破碎后,形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释放养分,能够生长植物,形成原始土壤,原始土壤经过漫长的时间分化成不同土层,形成成熟土壤。第2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反映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是时间。第25题,结合图示信息可知,a表示岩石风化崩解,b表示低等生物作用,c表示土壤分层形成,d

14、表示成熟土壤形成。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2021济南高一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云台山雄踞于太行山脉南端。其海拔1 381米的顶峰上,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溶洞,但在山脚下,却分布着大规模的峡谷地貌。既有壮观的峡谷又有奇特的溶洞,峡谷和溶洞发育于同一座山上,这种地貌被科学家们称为云台地貌。从山脚到山顶,云台山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地貌特点,是云台地貌与众不同的特点。 材料二我国部分区域的地貌景观图片(见下图)。 (1)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地貌,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地形区),是由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等形态。(2)材料二中的B、C图片

15、分别属于、地貌,B 图片所属地貌是由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哪些? (3)说明A图所属地貌类型对土壤或水资源产生的影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解析】第(1)题,云台山顶峰大小不一的溶洞属于喀斯特(岩溶)地貌景观。这类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除溶洞以外,这类地貌还有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等形态。第(2)题,材料二中的B图片是风蚀地貌,C图片属于冰川(冰蚀)地貌,B图片所属地貌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其主要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有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

16、;土壤贫瘠。第(3)题,A图所属地貌类型是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土壤侵蚀作用强,导致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地表裂隙多,多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答案:(1)喀斯特(岩溶)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峰林峰丛(孤峰喀斯特漏斗落水洞地下河石柱石笋石钟乳)(2)风蚀(风沙、雅丹)地貌冰川(冰蚀)风力侵蚀自然环境特征:气候干旱,风力大;植被稀疏,荒漠广布;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多风沙地貌;土壤贫瘠。 (3)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易水土流失产生石漠化。水资源:地表水易渗漏,转化成地下水,地表水资源短缺。27.(2021

17、北京高一检测)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北魏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关于霜的描述:“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材料二现在地球不仅面临着温室效应的困扰,还面临着一个新现象全球变暗,即日益增多的空气污染物使晴日能见度不断下降的现象。(1)图中表示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和直接热源分别是(填序号)和(填序号)。(2)“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使地面辐射增强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

18、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3)“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试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这一现象。(4)引起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是和,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填序号),请列举一项在日常生活中为减缓此环境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5)“全球变暗”现象可以使。A.减弱B.增强C.不变D.增强【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根本热源为太阳辐射,图中表示太阳辐射的为,表示地面辐射的为。第(2)题,“天雨新晴”表明雨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近地面降温较快,水汽容易凝结成霜,B正确,A错误;北方冷空气如果加速地面蒸发后,水汽蒸发,则不易凝结成霜,C错

19、;空气湿度大,之后主要是大气逆辐射较弱,从而容易形成霜,而不是吸收大气辐射较少,D错。第(3)题,通过放火而获得烟气,烟气中的气体成分以及尘埃吸附的水汽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方法通过人为的措施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减轻了霜冻危害。第(4)题,由于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了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同时由于对植被的乱砍滥伐,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植被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弱,从而使得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高,大气逆辐射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图中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为缓解全球变暖,可以爱护林草等植被、多乘坐公共电车,绿色出行等。

20、第(5)题,随着空气中污染物含量增多,晴天能见度不断下降,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能力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其变化不大,A错;表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增强,B正确;大气逆辐射会有所增强,增强,C错;随着全球变暗,地面辐射会有所减弱,减弱,D错。答案:(1)(2)B(3)烟气中气体成分以及烟尘吸附的水汽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还给地面热量,补偿地面的热量损失(4)乱砍滥伐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CO2等温室气体爱护林草等植被(5)B28.阅读非洲局部示意图,乙海域附近有寒流经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2分)(1)描述几内亚湾海域等深线的分布特征。(2

21、)乙海域附近渔业资源丰富,试分析其成因。(3)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所致。图中甲海区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试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解析】第(1)题,主要从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和最深处的位置方面进行描述。第(2)题,乙处渔业资源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第(3)题,甲处有寒流流经,对近地面经过的热空气具有降温作用。答案:(1)沿海地区等深线密集,坡度陡;远离海岸地区等深线稀疏,坡度缓;最深处位于图示区域西南部。(2)乙海域有寒、暖流交汇,海水扰动带来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浮游生物又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吸引大批鱼群);冷水性鱼类和暖水性鱼类在此聚集,形成了渔场。(3)(本格

22、拉)寒流流经,具有降温作用;热带洋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雾。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土壤含水量是一定量体积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数量,一般是指土壤绝对含水量,即105烘干至恒重的土壤失去的水量,也称土壤含水率。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和咸水湖,湖区周围以农牧业为主,多草地和农田。湖区降水集中在5-9月,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农田的农作物产量和草地的载畜量。图甲和图乙分别示意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和时间的变化,草地和农田的取样点分别在湖区东部和南部,农田作物根深一般为020 cm。(1)说出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

23、。(2)试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3)8月初以后,草地和农田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请推测其主要原因。(4)说明科研人员研究环青海湖地区草地农田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要目的。【解析】第(1)题,从趋势和大小两方面说明环青海湖地区草地与农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的差异。第(2)题,从温度差异、根系分布、蒸腾作用强弱等方面说明农田表层土壤含水率低于深层土壤的主要原因。第(3)题,8月初以后,牧草和农作物需水量减少,同时该时期降水量较为丰富且蒸发较弱,使土壤含水率回升趋势显著。第(4)题,从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制定科学的灌溉方案和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说明其主要目的。答案:(

24、1)草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农田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先缓慢上升,再缓慢下降,然后再上升的趋势;草地土壤含水率垂直变化大于农田。(2)表层土壤接收太阳辐射多,土壤升温快,蒸发量大;农作物根系主要分布于020厘米深的地下,根系吸收水量和储水量大;农作物蒸腾作用强烈,叶面失水较多;根系基本不能到达深层土壤,深层土壤水分蓄积量多,土壤含水率较高。(3)牧草和农作物处于生长后期(枯黄期),需水量明显减少;降水较丰富,土壤湿度增大;气温下降较快,且气温较低,蒸发较弱。(4)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墒情,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事活动;制定科学的农田灌溉方案,保障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制定合理的草地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