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751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4.4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57页
2021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方案湘教版教学案 练习:第15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5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纲展示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1.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人地协调观:根据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状况,调控人类活动,实现人地协调。综合思维:能够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区域认知:不同区域聚落、交通线路差异与地形的关系,自然资源的分布;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主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分布状况。1.以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地图、景观图等为背景,考查地形

2、对聚落规模、形态、密度、功能等的影响,分析影响聚落形成和变化的因素。2以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区域地图、景观图等为背景,考查地形对交通线路形态、密度、走向等的影响,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3以示意图、景观图、关联图、热点材料等为背景,考查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原因,分析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出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4以区域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等为背景,考查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5以示意图、热点材料、区域地图等为背景,考查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及其应对措施。基础全面梳理一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的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

3、模,可分为乡村和城市。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区地形规模分布人口我国北方平原地区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较多我国南方复杂的丘陵地区和山区一般比较小分布相对分散较少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貌却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等,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易形成聚落。(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等。(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等。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密度布局形态造价山区小

4、稀疏“之”字形高平原大密集网状低(2)交通线路选线原则考虑因素: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选择原则: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建设要求: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交通线路选线要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要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要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二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1气候变化的含义: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2度量指标: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3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时期时间变化特点地质时期1万年前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

5、周期长短不一历史时期距今1万年以来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温暖期;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近现代近一两百年来自1861年以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温带地区、热带地区增多,亚热带地区减少);雪盖和冰川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地质时期的冰期,气温较低,冰川从高山向平原、从高纬向低纬扩展;间冰期,气温升高,冰川向高山、高纬地区后退。(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如温度和降水的增减,意味着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并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

6、度。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如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率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近数十年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3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更为显著。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三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自然资源概述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2五大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3分类(1)按自然属性: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

7、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2)按自我再生性质: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w时期主要能源煤炭地位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木柴(居首位)、水力开发利用程度很低煤炭时期(煤炭时代)煤炭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石油和天然气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煤炭在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下降,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总量增加很快,导致煤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数量仍在增加。四 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自然灾

8、害概述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2类型: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4三大危害判断某个事件是否成为自然灾害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该事件必须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危害;二是致灾因素必须属于自然过程。(二)中国的洪涝灾害1洪涝灾害的类型(1)洪水灾害(2)雨涝灾害2形成洪涝灾害的两大因素(1)自然因素(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等因素。3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1)受季风的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2)我国的暴雨范围广、历时长、强度大。(3)近年

9、来因气候异常,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洪涝灾害。(1)夏季风强,我国北涝南旱;夏季风弱,我国北旱南涝。(2)分析某流域多洪涝灾害特点时,主要从开始早晚、持续时间、洪峰次数、水位高低等方面分析。12018年12月28日,川藏铁路成雅段(成都雅安)开通运营,川藏铁路的建设难度大,原因是什么?提示:川藏铁路建设难度大,主要是因为地势起伏大,穿越众多山脉、河流,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大。22019年初,各省陆续发布“煤改”相关政策,继续实施“煤改电”专项行动。实施“煤改”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煤炭的燃烧造成大气污染,限制燃煤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32019

10、年6月以来,江南、华南等地持续出现强降雨过程,局地大暴雨,引发多地出现洪涝灾害。南方洪涝灾害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关系是什么?提示:2019年是厄尔尼诺现象年,受此影响,2019年的夏季风较常年弱,雨带停留南方时间长,南方强降雨频率高,导致我国南方地区多地出现洪涝灾害。考点深度研析考点1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的影响(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提供充足的水源;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高原山区平原分布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河漫滩平原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态多呈狭长的带状条带状团状、带状续表地形高原山区平原密度小较

11、小大原因地势相对较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运输和海上运输举例青藏高原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河西走廊四大文明古国发祥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山区交通运输建设的原则及原因影响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原因实例方式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运输山地修建交通运输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建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小西藏先有新藏、青藏、滇藏等公路,后有青藏铁路线路走向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状(线路尽

12、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定路线的走向。原因:尽量节约建设成本;降低技术难度;工程施工要安全;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隧道)同蒲铁路沿汾河谷地伸展;陇海铁路的西段沿渭河谷地伸展;襄渝铁路沿汉水谷地伸展;成昆铁路沿地形走势曲折伸展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影响的分析思路分析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1)对交通路线形状的影响。平原地形平坦,易于选址,

13、交通线一般比较平直;山地地区地形崎岖,多盘山公路,蜿蜒曲折。(2)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主要考虑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工期等。如山区修交通线路经常挖很多隧道或者架很多桥,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比较高,工期比较长,修建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3)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主要考虑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如平原地区受地形影响小,受经济因素影响大,为了增加客流量,交通运输线路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级居民点,同时尽量避免占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等;而在山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

14、缓和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而且线路往往迂回前进。 (2019天津高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吉林省珲春市(下图)是我国离海最近的内陆城市,辖区内的聚落多沿河谷分布。该市其他地区聚落很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思维探究答案地表坡度大;地势高,气温较低;水源相对不足;森林茂密;土层较薄。考向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我国传统村落指民国以前建村,较好保留了历史沿革,村落内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风民俗,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下图示意河南传统村落分布。据此完成(1)(2)题。(1)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 B地形 C气候 D文化答案B解析

15、读图,根据图例可知,河南传统村落集中于海拔2001 000 m且相对高差较小的区域,该区域不仅可以建房生活,还可以防黄河水患,故地形是造成河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B项正确。(2)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保留数量多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迁出少 B中原文化历史悠久C交通不方便 D现代化农业水平高答案C解析河南省中西部传统村落多位于海拔较高处的山区,由于交通不方便,受外界干扰少,保留数量多。考向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下图为“我国四条最美公路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1)乙图修建“之”字形公路,主要是该地()A山地地形,地势起伏大 B经济落后,修路技术差C景色优美,旅游景点多

16、D人口密集,聚落数繁多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乙图所示地区地处山区,地势起伏大。公路呈“之”字形,可降低坡度,减小公路修建难度,有利于保证行车安全。(2)地形与景观组合正确的是()A云贵高原甲 B山东丘陵乙C塔里木盆地丙 D华北平原丁答案C解析甲图中有雪山,且地势起伏小,不可能位于云贵高原,A项错误;乙图地形起伏大,多山地,B项错误;丙地有沙漠景观,可能位于塔里木盆地,C项正确;丁图公路位于悬崖边上,不可能位于平原地区,D项错误。1聚落的分布与选择(1)根据地形判断聚落应布局在地形平坦的地区。(2)根据水源判断聚落应布局在水源丰富或靠近水源的地区。(3)根据交通判断聚落布局应有便利的交通,位于沿海

17、、靠近河流、有公路或铁路通过等。(4)根据灾害判断聚落布局应避免灾害的影响,应位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影响不到的地区。2地形与交通线路选择(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

18、设和安全。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考点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具体分析如下: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2)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3)对生态系统的影响(4)对农业的影响(5)对工业的影响(6)对人类健康的影响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2019全国卷)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

19、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 B湿地C草地 D寒漠思维探究答案(1)A(2)D(3)C考向1全球变暖的原因(2019浙江新高考创新卷)下图为19792010年间,夏末融化期间被北冰洋海冰覆盖的面积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与夏末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正相关的是()A二氧

20、化碳排放量 B森林覆盖率C植被破坏程度 D工业化水平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19792010年间,夏末融化期间被北冰洋海冰覆盖的面积大体呈波动减小趋势。与夏末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正相关的是森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植被破坏程度、工业化水平呈上升趋势。(2)北冰洋海冰融化会加速全球变暖,是由于()A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B削弱了太阳辐射C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D增强了温室效应答案C解析北冰洋海冰融化会加速全球变暖,是由于冰层反射的太阳辐射减少,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削弱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作用;增强了温室效应是温室气体的作用。考向2全球变暖的影响(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下图

21、示意天津市沿海2015年、2016年与常年同期海平面逐月变化。据此完成(1)(2)题。(1)与常年同期相比,2015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A4月 B7月 C9月 D11月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与常年同期相比,2015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11月,D项正确。(2)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总体变化带来的影响可能是()A城市防洪除涝压力减轻B海岸侵蚀程度加大C河口发生咸潮的次数减少D陆地面积增大答案B解析与2015年相比,2016年天津市沿海海平面总体变化是海平面升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海岸侵蚀程度加大,B项正确;城市防洪除涝压力增大,河口发生咸潮

22、的次数增加,陆地面积减小,A、C、D三项错误。考向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向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低碳城市示范城市。据此完成(1)(3)题。(1)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A全球变暖 B酸雨危害C城市内涝 D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A解析低碳是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会加剧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变暖,A项正确。(2)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是()A技术水平高 B政府大力支持C气

23、候宜人 D城市密度高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向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低碳城市示范城市,因此,政府大力支持是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B项正确。(3)三亚发展低碳城市措施可行的是()A减少煤炭使用,提高石油利用比重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C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答案D解析煤炭、石油都属于化石燃料,使用它们会增加温室气体,不符合发展方向,A项错误;B、C两项与建设低碳城市无关;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D项正确。四角度识记全球变暖的措施(1)减少排放:改善能源结构,节约能

24、源,提高能源利用率。(2)增加吸收:植树造林,减少破坏。(3)调整应对:培育农作物良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防护堤坝。(4)政策干预:提倡公众参与,加强国际合作,采取经济和政策手段。考点,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

25、作用。3中国主要的能源资源能源主要特点分布煤炭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输送和使用方便;灰渣、粉尘多,易污染环境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等省区分布较丰富石油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于高质量的能源;会产生污染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水能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为清洁能源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区太阳能能源比较分散;投资大、效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利用前景广阔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一线以西、以北地区核能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性

26、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等4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应对措施(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5我国的主要能源问题(1)主要表现石油供应紧张,长期大量依赖进口的局面难以改变。世界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中东,这些地区政局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进口的可靠性。中国石油进口运输以外国油轮运

27、输为主,增加了石油进口的脆弱性。(2)成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能耗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的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3)解决措施开源: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加强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发水能资源,加快发展核电,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节流: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能源开采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充分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区际协调: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建设石油储备基地,保证我国能源的正常供应;将高耗能的产业转移到国外

28、生产,降低能源使用量。 (2016上海高考)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思维探究答案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考向

29、1水资源(2019百校联盟TOP20联考)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北部的沿海平原上。近年来其城区地面下沉严重,部分地区年均下沉25 cm,成为世界地面沉降速度最快的地区。下图为爪哇岛西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3)题。(1)该时期雅加达地面沉降幅度大的原因主要是()A板块活动强烈 B地下水开采过度C建筑物重力作用 D海面上升幅度大答案B解析板块运动导致地区整体上升、下沉或位移,短时间内对城区地面下沉影响较小;雅加达人口集中,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潜水位下降,在地面建筑的重压下,易导致地面下沉;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常年存在,不会有季节差异;海面上升,地下水水位会随之上升

30、,地面不会局部沉降。(2)推测雅加达城区一年中沉降程度最大的时期是()A35月 B68月C911月 D12月次年2月答案B解析地处爪哇岛的雅加达位于南半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68月东南信风受南部山地抬升,使南坡多地形雨;雅加达处于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地下水水位比其他时间段下降快,成为一年中地面沉降程度最大的时期。(3)缓解雅加达该季节地面沉降的措施主要是()A建设蓄水工程 B改进建筑材料C禁止开采地下水 D提高地面硬化率答案A解析雅加达南部山区北坡修建水利工程,在降水丰沛时期蓄水,在降水相对较少时期使用,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局部城区地面下沉严重,建筑材料与之不相关;印度尼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禁

31、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提高地面硬化率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形成地下水。考向2能源(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读我国2016年全国全口径发电量结构分析图。完成(1)(2)题。(1)分别代表()A火电、核电、水电、风电 B核电、风电、火电、水电C风电、核电、水电、火电 D水电、风电、核电、火电答案C解析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比最大的是煤炭,表示火电;其他能源中,占比较大的是水能,表示水电;风电、核电所占比重小。分别代表风电、核电、水电、火电,故C项正确。(2)由图可知,目前我国消费比重最大的能源是()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化石能源来自太阳辐射能A B C D答案B解析由图可推测,目前我国消费比重最大的能源是煤

32、炭,属于非可再生能源,错误。煤炭能源使用过程环境污染严重,错误。煤炭属于化石能源,是地质历史时期转化的太阳辐射能,正确,故B项正确。1资源问题的表现形式(1)过度开发利用。(2)资源破坏。(3)资源短缺。(4)资源浪费。(5)资源利用率低等。2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口多(增长快),经济发达(发展迅速),资源需求量大(增长快)。(2)资源利用不合理。(3)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4)科技水平低。(5)节约意识淡薄等。3解决资源问题的途径(1)合理开发利用资源。(2)提高资源保护意识。(3)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4)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5)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等。考点4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1

33、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成因时空分布危害洪涝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造成经济损失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台风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沿岸等地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寒潮强冷空气入侵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2洪涝灾害(1)洪涝形成原因(注意区别洪涝与洪灾的原因

34、,洪灾要分析受灾体状况)气候条件降水量大,降水集中,降水变率大天气系统天气系统影响时间长河流条件河网密集,支流多,流域面积大,汇水量大;河道弯曲或淤积,或扇形水系入海河道少,排水不畅地形条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山区:地势起伏大,汇水速度快,易引起山洪)人为原因滥伐森林、陡坡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河床抬升,河道淤积,排洪能力下降围湖造田和湖泊淤积使湖泊萎缩,蓄洪能力降低,加剧洪灾 (2)洪涝灾害类型类型分布地区发生时间形成原因暴雨洪水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49月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经济活动不合理融雪洪水西部和东北较高纬度山区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冬

35、季气温低、积雪多,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冰凌洪水河流从低纬流向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如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初冬河流封冻时,较高纬度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较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开冻,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并溢出两岸,形成洪水(3)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上游(山区):(原则:调蓄洪水)植树种草,保持水土;兴建水库中游:(原则:分洪、蓄洪)修水库(退耕还湖,疏浚湖泊),提高蓄洪能力;修建分洪区下游(平原):(原则:泄洪、束水)加固大堤,疏通河道;开挖新河建立完善的

36、排灌系统(涝渍的防御措施)非工程措施加强灾情监测、预报;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制定防灾应急预案;实行防洪保险;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及时转移安置可能受危害的民众;严禁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3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成因分布规律危害地震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破坏建筑、危及生命、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火山喷发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滑坡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下滑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区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泥石流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生命财产安全4我国常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1)时间

37、分布规律(2)空间分布规律(2019北京高考)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问题。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思维探究答案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考向1气象灾害(2019湖南雅礼中学高考模拟)2018年9月16日17时,第22号台风“山竹”(强台风级)在广东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登陆后势力逐渐减弱,此次台风破坏性大,对经过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下图为“山竹”的移动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对“山竹”移动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A阿留申低压的吸引作用 B副

38、热带高压的推动作用C亚洲高压的吸引作用 D低纬信风的推动作用答案B解析9月份,亚洲大陆气压低,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使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影响,使台风向亚洲低压区移动,B项正确;受阿留申低压吸引应向北移动,A项错误;亚洲高压气流辐散,不起吸引作用,C项错误;低纬信风为东北风,“山竹”受其推动应向西南方向移动,D项错误。(2)“山竹”过境时,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缓解湖南的伏旱旱情 B珠江口沿岸发生海啸C香港大量航班取消 D珠江三角洲泥石流频发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山竹”向西北移动,登陆广东、广西境内,可能给香港带来狂风暴雨天气,影响航班正常起降,导致大量航班取消,C项正确

39、;湖南伏旱发生在7、8月,A项错误;海啸由海底地震引发,B项错误;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珠江三角洲地形平坦,不可能频发泥石流,D项错误。考向2洪涝灾害(2019湖南株洲一模)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图示等值线差值为2。根据等值线变化特点可知,北京频次为810,长沙频次为8,广州频次为6,贵阳频次小于4,故A项正确。(2)下列关于涝灾分布及成

40、因的描述,正确的是()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西部地区降水少,有涝灾,A项错误;东部地区涝灾频次最高的地区出现在华北地区,由华北地区向北向南涝灾减少,B项错误;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C项正确;东北地区,涝灾较多,D项错误。(3)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答案D解析

41、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对减轻本区洪涝灾害作用不大,D项符合题意。考向3地质灾害(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台湾岛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全岛海拔百米以下的平原低地约占30%,其余为山地和丘陵,海拔超过3 000 m的高山不下百座,故台湾岛亦被称为“高山岛”。读图,完成(1)(2)题。(1)关于甲、乙所在地自然灾害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多发泥石流 B甲地多发洪涝灾害C乙地多发滑坡 D乙地多发低温冻害答案A解析图示为台湾岛,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坡度陡,多发泥石流,A项正确;甲地河流短急,洪涝灾害少,B项错误;乙地坡度小,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较少,滑坡灾害少,C项错误;乙地纬度

42、低,远离冬季风源地,低温冻害少,D项错误。(2)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生长边界,地壳活跃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西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发洪涝灾害A B C D答案A解析台湾岛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主要是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正确,错误;东部山区地势陡峭,岩石破碎,正确;洪涝灾害属于水文灾害,错误。故选A项。1洪灾的成因分析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无足够空间“容水”,三是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

43、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造成短时间大量“来水”的原因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而淮河流域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2)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或湖泊数量少、容积小,如长江中下游因围湖造田、上游滥伐森林造成下游泥沙淤积等;淮河下游少湖泊、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造成漫溢或溃堤。(3)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造成水流不畅;黄河夺淮后淤塞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淮河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淮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泄洪能力

44、降低,造成两流域容易发生洪灾。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1)地质灾害在成因上的关联性: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是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2)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素能专项突破聚焦核心素养15碳交易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5个国家及15个地区实施或计划实施碳交易体系。全球首个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于2005年投入运营,即欧盟排

45、放交易系统(EU ETS)。随着碳市场交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广,目前已有遍布四大洲的24个碳交易系统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政府考虑采纳碳市场作为节能减排的政策工具,碳交易已逐渐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工具。我国自2013年开始,陆续启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试点碳市场;2016年12月,又新增福建和四川两个试点省区。目前各区域碳市场均稳定运行,我国已成为规模仅次于欧盟的全球第二大碳市场。2017年底,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我国碳金融体系的发展也迈入了新阶段。核心素养定位:综合思维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和碳交易直接相

46、关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以碳交易为背景,可以综合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危害;以及考查不同区域之间能源的生产和消费的差异,不同区域间植被的覆盖等相关问题,从中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人地协调关系。(2019山东青岛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碳交易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用的市场机制。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3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等7个省市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 000余家。2017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下图示意20132017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情况统计。(1)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

47、货交易总量的变化特点。(2)为碳排放较多企业应对碳排放市场交易机制提出合理化措施。答案(1)20132016年,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增速明显,2017年增速有所减缓。(2)降低能耗,使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减少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一定数量的碳配额。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的碳交易总量从2013年至2017年呈明显上升趋势,交易额也呈同步上升趋势,因此我国的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16年之前,上升速度较快,2017年保持稳步增长,速度相对减慢。第(2)题,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当积极加入碳市场的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要减少碳排

48、放量,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因此,本质上要减少碳的排放,增加碳的吸收,减少碳的排放可以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用新技术提高利用率,将剩余的碳配额进行出售,从而减少碳的排放量。由材料可知,若控排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突破图表技能,15)地理表格(2014全国卷)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49、。据此完成(1)(3)题。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植株数量灌木植物11.001.001.001.00草本植物11.181.201.211.23地上生物量灌木植物11.091.101.121.11草本植物11.471.551.521.53地下生物量灌木植物11.010.990.980.97草本植物11.211.291.42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生物量降低植株密度改变植被分布改变A BC D(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

50、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案(1)A(2)D(3)D1要求判读地理表格时,要想解释或说明表格中地理事物的形成与变化原因,总结或类比表格中不同地理事物的特征与差异,要做到:读表名明确主题,读项目明确对象,读数据明确变化。具体要点如下:(1)抓主线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中虽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主线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是多项地理要素中的主要因素。(2)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读表格重在认识表格中各要素反映出的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大多数表格直接可以观察到地

51、理事象的多少、大小、强弱、早晚等规律变化的定性结果。若题目要求做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定性、定量分析要因题而异,解题时要灵活运用。(3)注意对表格中地理事物进行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相异点,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2方法(1)以空间分布为特征的表格判读空间三维定位法。首先依据表格中提供的经度、纬度和海拔进行定位,然后再进行分析、判断。(2)以时间变化为主要特征的表格时空特征对比法。这类表格中的每一个数据对应着一个相应的时间。时间能够揭示重要的地理信息,反映着时代背景,往往成为解题的突破口之一。(3)以极值变化为特征的表格判读极值匹配比较法。对一些有极值呈

52、现的数据表格,因数据繁多,常令人头痛。其实不必一个一个数据去分析,找每一个项目中极大或极小值,可化繁为简,得出结论。(4)以地理计算为主要特征的表格精算与估算结合法。该类试题以表格形式展示地理数据,要求考生从表格中提取有效数据信息,运用地理概念、原理,通过数据的计算来分析、判断、评价相关地理事物,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分析时,可以依据具体情况能精算就精算,能估算就估算。(5)以地理事物特征为主的表格规律特殊性分析法。首先,依据表格信息明确地理事物类型。然后根据平均值、极值等特殊值判断其规律特征。最后由其规律特征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趋势、影响和原因。 (2019湖南长沙一模)下表为各大洲1985

53、年实际和2025年预测用水情形,其中D代表生活、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总需求量,Q代表河流径流量,两者的比率为D/Q,而D/Q是2025年减去1985年D/Q的差值。其中模式一代表只考虑气候变迁,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模式二代表只考虑用水需求的变化,气候维持不变;模式三代表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读表,完成12题。大洲1985年D/Q(%)预测D/Q(%)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非洲3.2107392亚洲12.92.36066大洋洲2.52.03044欧洲15.41.93031北美洲10.54.42328南美洲0.91293121全球7.84.150611根据上表,1985年缺水压力最小的大洲是()A欧洲 B非

54、洲C北美洲 D南美洲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D/Q值是用水量与供水量的比值,故D/Q值越小,缺水压力越小,D项正确。2根据表中三种不同预测模式的结果,下列推论成立的是()A依据模式一,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2025年南美洲缺水压力最大B依据模式二,气候条件不变时,大洋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C依据模式三,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D依据三个模式,气候变迁比用水需求增加更加剧缺水危机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模式一中2025年D/Q的值最大为亚洲,因此用水需求维持不变时,亚洲缺水压力最大,故A项错误;模式二中气候条件不变时,D/Q北美洲最小,因此北美洲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少,故B项

55、错误;结合模式一、模式二和模式三可知,用水需求增加比气候变迁更加剧缺水危机,故D项错误;若气候与用水需求均改变,但短时间内降水不会有太大变化,则D/Q的巨变应该是用水需求变化更大引起的,模式三中南美洲变化最突出,用水需求量将增加最多,故C项正确。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2019河南八市领军考试第四次测评)“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

56、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下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答案B解析岭南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风沙,因此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好处是通风、排水、防潮,故B项正确,C项错误;防盗不是“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大利于采光,但“梳式布局”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故A项错误。2岭南地区民居其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人多地少 B地高林密C河宽岸窄 D船多车少答案A解析岭南地区多低山丘陵,多湖泊和水塘,

57、人口多而稠密,土地资源较少,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民居建设多缩小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故A项正确。3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答案B解析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大,以水域为中心布局利于防火,故B项正确。(2019南宁市江南区沙井中学高三期中)拉日铁路全长253千米,设拉萨、曲水、尼木、仁布、日喀则等14个客运站、会让站。它是青藏铁路的支线,全程单线,最高时速120千米。海拔在3 6004 000米之间,桥隧占总工程量的46.69%。据此完成45题。4影响拉日铁路选线的主要因素是()A技术、气候

58、B气候、地形C聚落、技术 D地形、聚落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拉日铁路主要沿河谷布局,兼顾周边的城市,故主要影响因素为地形与聚落。5拉日铁路沿线桥隧占比高,众多桥隧可发挥的作用是()A保护生态环境 B增大交通流量C降低高寒缺氧危害 D节省投资成本答案A解析拉日铁路沿线气候、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众多桥隧可减少对沿途生态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桥隧不能增大交通流量或降低高寒缺氧危害,会增加投资成本。(2019四川绵阳一诊)时隔四十年后,我国各领域的科学家于2017年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2018年9月5日的首期成果报告会指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速度在加快,冰川、冻土、湖泊、植被、高寒农作

59、物等都对此作出了回应,亚洲水塔正在失衡。据此完成67题。6科考发现,与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同步的现象是()A冰川更加发育 B咸水湖逐渐枯萎C藏北高原变绿 D森林分布上限下移答案C解析随着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加速,冰川减少,A项错误;冰川融水增多,咸水湖面积扩大,湖水盐度降低,B项错误;藏北高原气候变得温和湿润,有利于植被生长,会变绿,C项正确;随着气候变暖变湿,森林分布上限上移,D项错误。7对青藏高原的综合考察能够预警全球()A洋流流向变化 B气候变化C大气质量变化 D地震活动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青藏高原正在变暖变湿,这是气候变化的表现,能够预警全球气候变化,故B项正确。(2019安徽高三月考)白

60、格滑坡位于金沙江右岸(西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停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据材料和图回答89题。8据材料推断滑坡形成的自然因素为()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裂隙发育岩性坚硬的岩体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形工程开挖边坡暴雨多发或异常的强降雨人类活动强度大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差冻土深厚,冻融频繁A BC D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

61、岩性越差,其抗压强度越低,越容易产生滑坡,岩性坚硬的岩体是不容易发生滑坡的,错误。工程开挖边坡是人为因素,错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9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其目的是()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B主动降低上游堰塞湖溃决风险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防止堰塞湖泥沙淤积D平整堰塞体,便于后期进行绿化和整治环境答案B解析滑坡形成的堰塞体是一个土质型堰塞体,应对上游大量来水,如果不采取人工的干预措施,堰塞湖将自然溃决,会导致下游的洪灾,故B项正确。(2019北京高考模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是全球能源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下图为我国某地区

62、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制定的“火、风、光多能源互补优化调度模型”。据此完成1011题。10该地区()A风力发电日出前后占比低B火力发电正午时占比最高C深夜是用电需求的高峰段D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答案A解析根据图例,该地区风力发电日出前后占比低,A项正确;坑口电站是火力发电,火力发电夜晚22时占比最高,B项错误;深夜是用电需求的低谷时段,C项错误;根据能源类型,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风能资源丰富,最可能位于我国北方地区,西南地区风能少,D项错误。11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利于当地()减轻交通压力充分利用资源保障能源安全遏制全球变暖A B C D答案C解析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重,利于当地增加能源种类,

63、充分利用资源,正确;不能减轻交通压力,错误;能源种类增多,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正确;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可减少污染,但不能遏制全球变暖趋势,错误。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12(2019齐齐哈尔市第四中学高考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1)描述图a所示地区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6分)(2)说明图b中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形成原因。(6分)秦巴山地生长着近千种的药用植物,被誉为“天然中草药宝库”。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草药的消费量迅速增长。巨大的消费需求加速了人们对药用植物的采挖,使该地区的野生中草药资源日趋枯竭。(3)说明该地区野生中草药种类丰富的原因,并

64、针对野生中草药资源日趋枯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8分)西成(西安至成都)高铁是国家铁路建设的重点工程。该线路穿越秦岭山区段线路总长135千米,隧道里程为127千米,桥隧比高达94%。该铁路于2017年12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4)简述西成高铁桥隧比例高对铁路运营的积极影响。(6分)答案(1)关中盆地在北部,东西延伸;秦岭(或大巴山、或秦巴山地)在中部,呈东西走向;四川盆地在南部,地势较平坦(或地势有起伏,或面积广阔)。(2)分布特点:聚落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或河谷地区)。形成原因: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河流两岸地势较平坦,便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3)成因:该地区地跨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

65、地区与半湿润地区;且山地垂直高差(相对高度)较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立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科技投入,积极开展人工种植,研发替代产品。(4)降低路线坡度,缩短线路距离,提高运输效率(提高运行速度,或缩短运输时间),保证运营安全。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a所示地区主要地形区有北部关中盆地,中部是秦岭、大巴山地,呈东西走向;南部是四川盆地,盆地内部地势较平坦。第(2)题,图b中聚落多分布在渭河和汉江沿岸地区,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地势较平坦,便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利用水运,交通便利。第(3)题,秦巴山地跨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且山地垂直高度大,垂直地

66、带性分异复杂,所以野生中草药种类丰富。解决野生中草药资源日趋枯竭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宣传教育、加强立法、建立自然保护区、科技投入、人工种植和研发替代产品等方面考虑。第(4)题,西成高铁穿越秦岭山区段线路总长135千米,隧道里程为127千米,桥隧比高达94%,利于降低路线坡度,缩短线路距离,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营安全。13(2019安徽合肥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末次冰盛期(末次冰期的全盛时期)是地质历史时期最近的一个极端寒冷期。在末次冰盛期内,受季风环流变化的影响,中国大陆自然带位置与现今差异较大,同一个古人类遗址内石器制品数量减少。下图示意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自然带分布。(1)

67、与现今相比,指出末次冰盛期中国东部季风区大陆自然带位置特点。(4分)(2)分析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大陆以东海岸线变化的原因。(6分)(3)研究表明,造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成为温带草原带的重要原因是夏季风弱。请从下垫面性质和海陆位置的角度分析现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在末次冰盛期夏季风弱的原因。(10分)(4)自然带的变化影响食物的获取,进而影响文明的演进。大地湾石器遗址在末次冰盛期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试分析其地理原因。(10分)答案(1)位置偏东、偏南。(2)气温升高,大量冰川融化;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后退。(3)末次冰盛期亚欧大陆雪线降低,冰川和冻土覆盖面积增大;夏

68、季,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强,冰川冻土融化吸收能量多,夏季陆地增温慢,亚洲低压势力减弱;黄河中下游地区距海洋距离增大,夏季风减弱。(4)气温降低,降水减少,自然带由温带森林、草原带变为温带草原带;渔业资源减少,植物生物量减少,动物南迁,食物数量减少,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大地湾石器遗址中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或单位面积资源量不足,采集和渔猎需要更大面积、更长距离,单位面积生活的人数量减少)。解析第(1)题,与现今相比,自然带整体位置偏南,偏东。第(2)题,末次冰盛期中国大陆海岸线位于现在海岸线以东的地区。从气温、海平面上升等方面分析。第(3)题,我国夏季风的形成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末次冰盛期夏季气温低,大陆气压较高,海陆气压差小,风力小;黄河中下游地区距海洋距离远,风力难以到达。第(4)题,石器制品数量明显减少,说明人口数量减少,人口数量减少是因为气温降低,资源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