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下列关于生态足迹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B.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C.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受生活方式的影响D.与食用蔬菜相比,吃猪肉会增大生态足迹2.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的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人口的不断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C.生态足迹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D.人们的步行和开车出行,其生态足迹相同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现状与前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逐渐降低B.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低增长量的
2、态势C.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D.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4.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会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B.某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动只与该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C.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死亡率来实现的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由于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类对环境没有破坏5.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人口数量过度增长会导致环境容纳量不断地减小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
3、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6.下列有关人口和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缓解一种入侵生物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最好方法是从原产地大量引入其天敌B.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采用无氟制冷剂C.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D.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7.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导致的现象叙述错误的是( )A. 温室效应造成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移动B. 臭氧层减少使人类遭受短波辐射增加,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减退C. 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
4、体等污染问题D. 脊椎动物灭绝的数量比无脊椎动物还要多8.大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引起当今世界各种生态危机。下列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B.“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O2的大量减少,CO2的大量增加所致C.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D.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深海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9.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下列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
5、只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食品安全等10.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成为重要课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生物体的呼吸作用释放大量CO2B.森林能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雾霾现象可自行退去,说明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没有改变牲畜的环境容纳量11.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
6、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和浓缩A.B.C.D.12.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确的是(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被大量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A.B.C.D.13.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有生物存在的一个连续的薄层B.人类须控制自己,保持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平衡C.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基本维持在0
7、.035%D.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14.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下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曲线。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值)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
8、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4.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15.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分解产生的。(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水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元素营养。(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法,分别统计_的种群密度。(4)通
9、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好氧光合放氧厌氧兼性厌氧(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可以定量地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A项错误;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代表人类所需要的资源越多,说明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B项正确;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少,食物链“蔬菜人”和“蔬菜猪人”中,人获取等量的能量,第2条食物链
10、消耗的蔬菜更多,所以生态足迹会增大,D项正确。2.答案:D解析:3.答案:B解析: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死亡率逐渐降低,A正确;我国人口由于基数大,发展正处于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态势,B错误;计划生育是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C正确;人口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D正确。4.答案:A解析: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动取决于该城市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错误;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来实现的,C错误;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虽然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但人类对环境存在破坏,D错误。5.答案:C解析:由
11、图可知,人口数量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在平衡、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所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A项正确;随着人口过度增长,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容纳量会降低,B项正确;虽然人类能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要在环境容纳量之内,否则会破坏环境,使环境容纳量下降,C项错误;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D项正确。6.答案:C解析:为遏制外来入侵物种带来的问题,可从原产地引进天敌,但引入的天敌可能会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所以仍可能破坏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故不是最好的方法;缓解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等;能量在食物链各营养级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故为缓解人囗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
12、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应多以植物性食物为食;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N、P等元素的大量排放。7.答案:D解析:A、地球变暖引起大气环流气团向两极推移,导致热带疾病的传播范围扩大,A正确;B、臭氧层耗损和臭氧层空洞对人类与其他生物的主要危害包括: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等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等,B正确;C、化石燃料的过度燃烧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大量排放,会加重温室效应、酸雨、水体等污染问题,C正确;D、无脊椎动物灭绝的数量比脊椎动物还要多,D错误。故选:D。8.答案:B解析:“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2等气体增加造成的,“酸雨”是大气中SO2等酸性气体增加造
13、成的,“臭氧层破坏”是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这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有关,A项正确;“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制造了大量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如氟氯烃等,B项错误;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C项正确;海洋中部分有机物沉积于无微生物的深海,不被分解形成二氧化碳等物质,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D项正确。9.答案:A解析:植被可以防风固沙,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大气中的CO2也可以通过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等方式进入生物群落,B项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C项错
14、误;食品安全不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11.答案:C解析: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正确;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利昂制冷剂,正确;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等燃烧产生的硫的氧化物溶于雨水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错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N、P等大量增加,错误。故选C。12.答案:C解析: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污染大气的SO2等气体排放过多而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
15、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13.答案:B解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构成,是不连续的;人类必须控制自己,使人口在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基础上保持平衡;工业革命以前,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基本维持在0.028%;防治酸雨最有效的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的排放量,或者从燃料中把这些物质去掉。14.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c2.b;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55亿3.1.96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解析:人口剧增如得不到改善,最终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
16、会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等严重后果,从而使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使人口增长呈现C曲线所示的情况。根据生态学原理,种群数量在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会保持数量相对稳定,种群数量达到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55亿;人类 处于食物链的末端,其能量最终来自绿色植物,第3小题中,可设定人所需能量为100单位,膳食结构调整前,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5010%5010%10%,膳食结构调整后,所需生产者提供的能量为2010%10%+8010%,下降为调整前的28/55,因此,地球的承载能力可变为原来的55/281.96(倍)。计划生育可通过降低出生率、延长世代长度
17、来有效控制人口的增长。15.答案:(1)蛋白质(2)N、P(3)五点取样;各种害虫(4)(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解析:(1)很多蛋白质中含有硫元素,污染水体中的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2)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的N、P等元素含量过高,N、P元素可被水稻吸收利用。(3)图示稻田接近正方形,并且害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种群密度。(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稻田中的各种异养型微生物将其分解为无机物供水稻利用,这些微生物包括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藻类被稻田中的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