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阳光大道 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如果从1516年托马斯莫尔撰写的乌托邦问世算起,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走过了500余年的历程。共产主义运动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共产主义政党领导下,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反对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运动。共产主义运动作为社会主义运动中最具先进性、革命性的部分,成为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厘清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内容,归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过程,成为当代高中生必备的学习内容。其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内容和伟大创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2、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同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实践和理论创新的最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站在21世纪所能达到的认知高度,科学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旨在探寻这一运动的发生机理,总结这一运动的经验教训,把握这一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而在推进人类解放的伟大进程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和主动。在21世纪的视域中考察,在多态纷呈中推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走势,为人类求解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本旨归。坚守核心价值是高考改革的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会
3、成为高考命题的焦点。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和发展1萌芽:托马斯莫尔、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造方面的一些天才设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2产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3发展:在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巴黎公社等斗争中不断发展。4丰富: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补充和丰富。5完善:斯大林提出“一国能建成社会主义”等理论,并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证实。6飞跃(1)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
4、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新民主主义学说等,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道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阶段特征(一)1847年至1917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和扩展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从1847年到1871年)(1)表现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标志着国际共产
5、主义运动的兴起。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第一国际成立及其活动。1864年9月,英、法、德等国工人代表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大会,成立国际工人组织。该组织正式名称为“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解放出来的社会革命的曙光。(2)特征以暴力型、自发性的政治斗争为主。无产阶级运动都遭受重大挫折。(3)成因主观上,无产阶级主要是以资产阶级同盟的身份参加反封建斗争,无产阶级还只是资产阶级的辅助力量,还没有真正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加之斗争的自发性、分散性。客观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6、,资本主义尚处于上升时期,欧洲大陆经济的发展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2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纵深发展和分化(19世纪70年代至1917年)(1)表现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由于对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新变化以及工人阶级斗争的新战略、新策略的认识不尽一致,1895年恩格斯逝世之后,统一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分化为左、中、右三种倾向和派别。第二国际建立及其活动。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在巴黎成立,引导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尤其是利用各种方式积极开展合法斗争,进行议会内外的种种活动。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在事实上走向瓦解。从1905年到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及爆发,
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面临的时代课题是战争与革命问题。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对这一时代课题进行了正确呼应,列宁主义应运而生。(2)特征有组织的斗争明显增多。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3)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发展,工人队伍壮大,工会、政党等组织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先后完善资产阶级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工人政治地位得到改善,这使得合法的工人斗争增多,且多为争取经济利益。资本主义处在和平发展时期,不存在直接革命或起义的条件。(二)十月革命以来的100余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1社会主义制度从理论到实践(共产主义运动全面扩展)(1917年至二战结束)
8、(1)表现1917年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共产主义政党取代资本主义政党而走上执政前台的新纪元。共产国际的成立及其活动,成立于1919年的共产国际,是一个共产党世界性的统一机构,它是列宁等人为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世界性革命而成立的,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革命产生过重大影响。从1918年到1945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运动。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的、重要的内容。(2)特征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无产阶级斗争目标由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到推翻法
9、西斯统治。国际工人运动中心由德国转到俄国。(工人运动中心的四次转移:英法德俄)(3)成因以列宁为首的革命党人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2社会主义重大发展(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1)表现苏联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显著成效及苏联存在的问题。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和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与作用。(2)特征: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3社会主义国家大改革(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1)表现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苏关系的恶化、破裂。(2)特征:社会主义国
10、家在改革中遭受重大挫折。(3)成因苏联模式的消极影响。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产物。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经历了巩固战争胜利的成果,加强团结与合作(斯大林时期)干涉内政外交,加强控制他国(赫鲁晓夫时期)挑起军事冲突,进一步控制(勃列日涅夫时期)。4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1)表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特征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中国除外)。各国共产党都主张在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基础上构建新型政党关系,开展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共产主义运动,从而真正成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3)成因:苏联模
11、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的错误政策;西方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战略的作用和影响。(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规律1由空想到科学: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共产主义诞生。2由理论到实践: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已由理论转向实践。3由理想变成现实(1)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4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二战后,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形成由多
12、个国家组成的地跨亚欧的社会主义阵营。5由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起,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出现了苏联模式、中国模式等多种模式。6由胜利发展到遭受挫折(1)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三次大的曲折。苏联: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改革和挫折,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和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从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到19471956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分裂。(2)出现这些曲折的原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于进一步探
13、索和实践。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民主德国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绝非短期能够达到的。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社会主义体制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和实践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创举1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背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
14、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十月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胜利的,作为一个成功的实践范例,它契合了近代中国社会反帝反封建的诉求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需求。(2)意义: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创新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夺取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2)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
15、合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3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1)创新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为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作出有益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同时也是
16、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逻辑链条上的坚固一环。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巴黎公社与凡尔赛当局的斗争(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13)巴黎公社时期,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凡尔赛当局的用意是()A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B破坏法国的工农联盟C防止普鲁士军队支持公社D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尝试解题_D根据材料“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外省农民不愿支持巴黎工人,德国人则已经混入了社员之中”可知,凡尔赛当局是要破坏工农联盟并挑起巴黎公社的内部矛盾,其根本目的是孤立巴黎公社的斗争,故D项正确;A、B两项说法片面,均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2命题点:五四运动时期中
17、国知识界掀起的“平民教育运动”(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7)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教育运动”。如图为1919年4月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许德珩对一群小商人、人力车夫和店员演说的内容摘录。这反映出知识界已初步认识到()兄弟这回谈话的题目是“勤劳与知识”。各位劳动的精神,我们是很佩服的,若是再能求点知识,做个有知识的劳动家,莫终日做那些有钱人的机器、富贵人家的牛马,这是我们所盼望的。A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B新文化传播必须与劳工运动相结合C觉醒民众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D团结工农是革命的当务之急尝试解题_C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到民众中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这
18、反映出知识界已经初步认识到促进民众觉醒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C项正确;许德珩在谈话中没有明确平民阶层“贫困落后的根源”,A项错误;知识分子到民众中宣传求知和平等,将“新文化传播”与工农运动相结合是方法,不是其认识的进步,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革命”和“团结工农”对革命的重要性,D项错误。3命题点: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2019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8)影响下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党员总数(万人)工人党员比例(%)农民党员比例(%)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前5.850.818.71928年6月13.010.
19、976.61949年底448.82.559.61956年1 250.48.852.4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尝试解题_C根据材料可知,与1927年中共五大召开前相比,1928年6月,工人党员比例迅速下降,农民党员比例迅速上升,该现象与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有关;与1949年底相比,1956年,工人党员比例有所上升,农民党员比例有所下降,这与此时党的工作中心已经由农村转向城市有关,故C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题目简明巴黎公社期间,凡尔赛当局的举措深层分析要求分析凡尔赛当局大肆宣称“德国人已混入社员之中”的用意第2题时空观念
20、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深入民众宣传“追求知识”“追求自由平等”的道理,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起到了唤醒民众的作用第3题计量史学以表格形式,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的变化呈现出来,分析判断出现这种变化的共同因素全国卷命题研析借鉴4命题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2018全国卷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21、开始兴起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尝试解题_A材料中的“共产主义”“财产公有的理论”是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内容,这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5命题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2018全国卷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尝试解题_C根据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2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传统礼教,故排除B、D两项。6命题点:五四运动后思想多元化(2018全国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
23、的分歧尝试解题_C五四运动激发了知识界空前高涨的民族主义热忱,材料中的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究竟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实业”,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采用“劳农主义”以及要不要成立无产阶级政党用革命手段来改造中国。通过这场争论使许多青年认清了科学社会主义,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因此这场争论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7命题点: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家工作任务的分析(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
24、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尝试解题_C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法制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提出加强法制建设,并未说明法制建设的制度化,故A项错误;新政权的组建工作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我国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是在改革开放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第4题全新情境正义者同盟改名、改口号及奋斗目标的制定价值引领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
25、信的价值引领第5题材料新颖通过一些时评间接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辨能力正确认识工读互助活动在近代历史上的积极作用第6题学术前沿五四运动后,围绕“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辩证认识这场争论的影响第7题紧扣热点中共八大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有关论述,契合当今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例(2020浙江新高考等级考试28)(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人物理论思考毛泽东“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邓小平“群众是我们力量
26、的源泉。”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引自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问题: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谋幸福”的视角分析,分别说明毛泽东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民生问题的思考。(12分)结合材料,围绕毛泽东、邓小平为人民谋幸福这一指导思想点展开分析。毛泽东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
27、导下进行生产关系调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进行分析;邓小平的思考,可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举措或“三个有利于”的理论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都不能偏离为人民谋幸福的主旨。答案毛泽东:将农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了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在城市通过和平赎买方式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邓小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民生上强调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2分)条理严谨,组织答案(1)组织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