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左传中有大量的预言,但不再采用巫祝占卜的方式,而是以人物的品行来预言家族的兴衰,以统治者敬天保民的情况预言国家的治乱。这反映出当时A.世卿世禄制度崩溃 B.宗法制度遭受冲击C.政权脱离神权影响 D.修身立德受到重视2.苍颉篇是秦汉时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20世纪以来,在今新疆和田地区的尼雅遗址、甘肃玉门和敦煌等地陆续出土了仓颉篇木简,其内容与在安徽阜阳等地出土的汉简苍颉篇相似。据此可知,秦汉时期A.中央政府对西域有效管理 B.文字统一利于各地文化交流C.内地与西域交流异常
2、活跃 D.中原文化的影响扩展到西域3.秦代的基层组织最初是乡、里,后来增加了亭。汉代在此基础上又实行什伍制,令“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这一做法A.提高了国家动员能力 B.减轻了民众赋税负担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导致了地方势力膨胀4.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得以完善 B.权力制衡备受重视C.冗官问题受到关注 D.机构之间矛盾尖锐5.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
3、、35%和10%。这一做法A.保证了人才选拔公平公正 B.促进了南北文化交流融合C.是经济重心南移必然结果 D.为保持人才来源相对平衡6.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道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C.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 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7.长期以来,雅典几乎所有的法律都由公民大会颁布,法律修改和制定具有随意性。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人颁布了统一的法典。此后如果修改法律,必须经过严格得多的程序,必须经过陪审法庭的立法审查。这说明当时雅典A.已意识
4、到直接民主弊端 B.陪审法庭拥有至上权威C.公民大会丧失了立法权 D.深受权力制衡原则影响8.在罗马帝国早期,政府大兴土木,修建神庙、广场、凯旋门等帝国及英雄的纪念场,还为罗马历代英雄修建纪念碑、纪念像和纪念柱,并铭刻一些英雄人物的个人功绩。这一做法A.确立了政教合一的思想 B.利于培育公民国家意识C.深受希腊人文主义影响 D.意在强化统治者的权威9.1841年,英国保守党党魁皮尔在未获得维多利亚女王支持的情况下参加竞选,最终获胜并迫使女王命其组阁。记者克罗克评论此举为英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人民为国王挑选首相的做法”。这反映了当时英国A.首相由人民直接选举 B.国王最终失去权力C.议会政治进一步
5、完善 D.政党制度正式确立10.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客籍法惩治叛乱法等四项法令,授权政府可以逮捕任何威胁或反对联邦政府的外侨和美国公民。这一举措旨在A.扩大联邦政府行政权 B.完善权力制衡机制C.维护联邦的统一稳定 D.严格限制外来移民11.下表反映出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A.殖民体系瓦解 B.两极格局形成 C.第三世界崛起 D.多极化趋势加强12.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将可携带核弹头的“朱庇特”导弹部署在土耳其。但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决定撤走“朱庇特”导弹来换取苏联撒走古巴导弹,引起土耳其的不满。这反映了A.“北约”集团开始分化 B.美苏矛盾趋于尖锐化C.超级大国操纵国际局势 D
6、.核战争威胁世界和平13.联合国安理会设非常任理事国席位,最初为6个,1965年增至10个。下表是按地,区分配情况,这表明A.战后西欧实力尚未恢复 B.非洲已开始主导联合国C.两极对峙影响席位分配 D.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14.下表所示“柏林危机”一共有三次,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A.柏林成为美苏争夺的核心 B.处于美攻苏守战略状态C.军事威胁下政治斗争为主 D.“热战”“冷战”交替发生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说
7、明二战后A.区域一体化不断加强 B.全球化和多样性的统一C.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D.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一向被中原诸国看不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早已独自称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汉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的影响。摘自裘士京等编著中国文化史纲材料二 国朝(元朝)土宇旷
8、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远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摘自许衡许文正公遗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点及其成因。(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汉法”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 西周、春秋战国时代贵族社会主要礼仪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个主题并予以说明。(主题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秦汉时的乡里制度逐
9、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到唐宋时期政府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到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官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材料二 晚清剧烈的社会动乱,导致传统官役制下地方社会秩序难以维系,许多地方逐渐兴举绅董制。与保甲、里甲以及乡约不同的是,绅董是享有薪酬的职位。且地方绅董的治理权属远超乎其上,“地方学务、卫生事务、道路工程、农公实业、慈善事业、公营事业、地方经济皆归绅董办理”。但绅董治理模
10、式并不是朝廷典章制度意义上的规范体系,而是依存于地方特定情景而变通运行的一个机制。据王先明绅董与晚清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的历史变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演变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乡村治理的特点。(4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平主义运动在英国广泛兴起。所谓和平主义,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应无条件禁止战争,大体可以说是不顾后果而硬要坚持和平。西方国家许多人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实在是个错误,根本没有带来任何好处;他们被战时的宣传欺骗了;战争其实是由武器制造商发动起来的,德国并不是引起战
11、争的真正原因;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是过于苛刻了;民主制度毕竟不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有一方坚决不让对方给激怒,那就一定不会打起来。这就是当时人所持的一整套和平与容忍的思想,这当中既有真理又有误解。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根据材料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结合史实予以评析。(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没有进行正确的理性反思,不承认争霸性质,推卸战争罪责,奉战犯为“民族英雄”,坚持军国主义思想,宣传民族复仇主义;不承认军事失败,发展新的军事理论。德国对大战的错误反思,决定了它力图摆脱束缚扩军备战,挑战一战后建立的国
12、际秩序,重新走向世界战争之路,最终再次成为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之一。张国臣试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一战的反思材料二 二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认,对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联邦德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以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和新纳粹产生。教育青年面对纳粹罪行和侵略真相,树立正确历史观。尊重战后国际协定,承认战后边界,对邻国放弃一切领土要求。走和平崛起道路,置身于一体化的欧洲,减少邻国对纳粹德国“东山再起”的疑惧。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被称之为欧洲一千年来最强烈的谢罪表现。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再次成为世界大战发源地的原因。(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德国是如何进行战争反思的,分析其影响。(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