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和平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I卷一、(每小题2分,3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组是A. 绷带(bng) 卑劣(l) 屋脊(j) 量体裁衣(ling)B. 仓廪(ln) 呜咽(y) 脑髓(su) 超今冠古(gun)C. 安分(fn) 兵痞(p) 负荷(h) 臻于至善(zhn)D. 绸缪(lio) 毛坯(pi) 檄文(x) 面目可憎(zng)【答案】A【解析】
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读音有两个错误的一组”,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A项,“卑劣”的“劣”应读li,“量体裁衣”的“量”应读ling。B项,没有错误。C项,“负荷”的“荷”应读h。D项,“绸缪”的“缪”应读mu,“毛坯”的“坯”应读p,“面目可憎”的“憎”应读zng。题干要求选有两个错误的一项。故选A。2.下列汉字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是A. 报歉 辐度 犹其 格物致知B. 避嫌 雍荣 和蔼 出类拔粹C. 精典 分孽 胁迫 跌宕起伏D. 枯燥 无须 蹩脚 礼上往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
3、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然后根据字音和字义辨析字形。A项,“报歉”应为“抱歉”,“辐度”应为“幅度”,“犹其”应为“尤其”。B项,“雍荣”应为“雍容”,“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C项,“精典”应为“经典”,“分孽”应为 “分蘖”。D项,“礼上往来”应为“礼尚往来”。故选D。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 的。(2)为加快推进城市创新 先导区建设,该市着力破解阻碍创新发展的瓶颈。(3)“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 的诗
4、篇正是从 这里得到启发。A. 流传 试验 传诵B. 流传 实验 传颂C. 留传 实验 传诵D. 留传 试验 传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流传”,“在时间上由前向后传播”和“在空间向四面八方传播”,传下来或传播开,侧重“传播”;“留传”的“留”是“遗留”“留下”的意思,遗留下来,传给后代,侧重“遗留”;语境是说“话本艺术”的传播,应使用“流传”。第二处,“试验”,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实验”,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
5、动;句中说的是加快推进城市创新所做的事情,应使用“试验”。第三处,“传颂”是“宣传、称赞”的意思,多指传播比较名人名事;“传诵”,指流传诵读或辗转流传称道的意思;语境是说流传诵读的诗歌,应使用“传诵”。故选A。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并坦言,超 高的门票会减少旅游的人数,影响旅游业的总收入。B. 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广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 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C.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 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
6、新赛事如火如荼。D. 桃花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制定了五年发展建设规划。【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A项,“针对人们关心的景区门票价格是否上涨的问题,景区负责人进行了否认”不合逻辑,“否认”的是“上涨”,而不是“是否上涨”。B项,“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
7、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不合逻辑,将“留学生吟诵社”归入“朗读爱好者”中,不合逻辑。D项,“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 会协调发展的生态乡”成分残缺,“按照”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生态乡”后添加“标准”。故选C。【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
8、,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的, , , 。 , , ,用今天的语音去 读,有些地方好像不押韵,实际上它是用韵的。如诗经中的作品或者原本就是歌词绝大多数是有韵的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只不过由于今音不同于古音其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拍和押韵等方面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
9、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根据横线前后的内容确定首句和尾句,最后根据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确定句子之间的关系。这段文字的中心话题是“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浏览材料可以发现,所给的六个句子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三个句子是说“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后面三个句子是说诗经中的作品,“如诗经中的作品”引出后面句子的对象,所以应放在后面三个句子的开头,这就排除AB两项。中的“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诗律规定”是由前面“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都是配乐演唱”和中“原本就是歌词”得出的结论,所以应为,“其音乐性”的“其”代指的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诗歌作品”,所以紧随其后,排
10、除C项。故选D。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苏轼为苏东坡,分别是以官职、郡望、号来称 呼人。B. 重阳节是指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C.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在字数、体式、语气、题旨和思想上均有严格限 定,是封建统治者束缚人们思想、维护自身统治的工具。D. 乡土本色一章大抵是乡土中国全书的总论。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 土性的,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 之根源
11、,都在于此“乡土性”。【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借助课内所学和课外积累辨析正误。B项,“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佩插茱萸、驱五毒以防疫祛病等习俗”错误,“驱五毒以防疫祛病”应是端午节的习俗。故选B。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看见的地方很远)苏子愀然(容色改变)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全面学习)戊申晦(农历每月第一天)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无从)其远古刻尽漫失(模糊或缺失)击空明兮溯流光(月光下的清波)小学而大遗,吾
12、未见其明也(大的方面遗忘)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已在括号内作了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意思是“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戊申晦”的“晦”应是指农历每月的末一天;“农历每月第一天”指“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大遗”意思是“大的方面放弃”
13、。解释错误。故选B。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金就砺则利B. 郁乎苍苍 生乎吾前C.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或师焉,或不焉D 不知东方之既白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答案】D【解析】【详解】此题考核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的虚词都是高中课本中的词语,解题难度不大。A项的第一个“则”是表转折的连词;第二个“则”是表顺承的连词。B项的第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翻译为“的
14、样子”;第二个“乎”为介词,翻译为“在”。C项第一个“焉”是兼词,翻译为“在这里”;第二个“焉”为句末语气词,无实义。D项的连个“之”都是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B.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C. 或师焉,或不焉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 须臾成五采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全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判断语句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把
15、握语句中每一个词语的意思,如果某个字不能用其本义、引申义等解释时,就要考虑通假问题;第二步,通过分析同音、近音或音变等把握是否通假。A项,“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知”同“智”,智慧;“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没有通假。B项,“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中没有通假字;“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缪”同“缭”,连结,盘绕。C项,“或师焉,或不焉”中“不”同“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中“冯”同“凭”。D项,“须臾成五采”中“采”同“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中没有通假。故选C。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汶水西流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B. 舞幽壑之潜蛟 鱼虾而友麋鹿C. 迷雾冰滑 而耻学于
16、师D.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 非能水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A项,“汶水西流”的“西”是名词作状语,向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是名词作动
17、词,向东进军。B项,“舞幽壑之潜蛟”的“舞”是动词使动用法,使起舞;“鱼虾而友麋鹿”的“友”是名词意动,把当作友人。C项,“迷雾冰滑”的“冰”是名词作状语,像结冰那样;“而耻学于师”的“耻”是形容词意动,以为耻。D项,都是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的“渔樵”意思是“捕鱼,砍柴”,“非能水也”的“水”意思是“游泳”。故选D。1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常用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白露横江B.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凌万顷之茫然D. 古之圣人 杯盘狼籍【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
18、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古今常用义都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词语的今意代入句中,如能讲得通,不是古今异义,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A项,“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寄托”古“寄身,容身”,今“指托付或把情感、希望、理想等放在某人某事物上”;“白露横江”的“白露”古“白茫茫的水汽”,今“二十四节气之一”。B项,“古之学者必有师”的“学者”古指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的“动摇”古指“晃动”,今指“改变”。C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博学”古指“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指“知识、学识的渊博”;“凌万顷之茫
19、然”的“茫然”古指白茫茫的水汽,今指二十四节气之一。D项,“古之圣人”古今同意,指品格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物;“杯盘狼籍”的“狼籍”即“狼藉”,古今同意,都指杂乱不堪,乱七八糟。故选D。12.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渺渺兮予怀C.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客有吹洞箫者D. 而今安在哉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句式相同的一组”,然后回顾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如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
20、、省略句,再根据这些句式的特点辨析选项。A项,“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利”“强”是后置定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B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判断句,“者,也”是标志;“渺渺兮予怀”是主谓倒装,应为“予怀渺渺”。C项,都是定语后置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应为“今所经当道的中岭及山巅崖限”,“客有吹洞箫者”应为“吹洞箫的客”。D项,“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安在”应为“在安”;“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判断句。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奚谓过而不听于忠臣?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21、为五伯长,管仲佐之。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 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君曰:“鲍叔牙何如?”管仲曰:“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 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公曰:“然则竖刁何如?” 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 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 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安能亲君
22、乎?”公曰:“然则易牙何如?”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 弗爱,又安能爱君乎?”公曰:“然则孰可?”管仲曰:“隰朋可。其为人也,坚中而廉外, 少欲而多信。夫坚中,则足以为表;廉外,则可以大任;少欲,则能临其众;多信,则能 亲邻国。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君曰:“诺。”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 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 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 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
23、也?不用管仲之过也。故曰:过 而 不 听 于 忠 臣 独 行 其 意 则 灭 其 高 名 为 人 笑 之 始 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注獖fn:阉割。公子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齐国做官。公守之室:临时守卫的地方。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匡天下 匡:扶正B. 君其试以心决之 决:决定C. 少欲则能临其众 临:面对D. 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 与:给予,指任用14.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为五伯长 何为其然也B. 刚则犯民以暴 余始循以入C. 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 纵一苇之所如D. 卒见弑于其臣 其贤不及孔子15. 下列对
24、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齐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问答中表达了个人看法。B. 管仲认为鲍叔牙为人刚愎强悍,心中无所畏惧,不能作霸主的好帮手。C. 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竖刁。D. 作者认为齐桓公无识人之明又不听忠臣的劝谏,导致了其悲剧的结局。16.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B.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C.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D. 过而不听于忠臣/独行其意/则灭其高/名为人笑之始也17. 翻译句子。(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
25、不起此病,政安迁之?(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答案】13. C 14. D 15. C 16. C 17. (1)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2)这是霸主的好帮手,您最好是用他。(3)(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垫着睡去,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4)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
26、进行辨析。C项,“少欲则能临其众”意思是“淡泊寡欲就能治理民众”,“临”意思是“治理,管理”。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D项,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A项,第一个“为”是动词,成为;第二个“为”是介词,“何为”即“为何”,为什么。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相当于“而”。C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27、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项,“管仲认为隰朋是最合适的接任者,齐桓公先任用了他”错误,从文中来看,文中说“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与竖刁”,由此可知,隰朋始终没有被任用。故选C。【16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听”是动词,“听”的对象是“
28、忠臣”,“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灭”是动词,意思是“丧失”,宾语是“其高名”,即“好名声”,故应在“名”后断开,排除D项。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家居”,在家;“即”,假如;“迁”,移交。(2)中,“此也”,判断句;“佐”,帮手,辅佐;“其”,语气副词,最好。(3)中,“相与”,互相;“枕藉”,枕着垫着;“乎”相当
29、于“于”,在;“既”,已经;“白”,显出白色。(4)中,“稍”,依稀,隐约;“若”,像;“者,也”,判断句。【点睛】可以借助如下特点进行断句,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
30、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根据反复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借助误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科”、“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参考译文:什么叫有过错而不听忠臣
31、劝告?从前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是管仲在辅佐他。管仲老了,不能理事,在家闲居养病。桓公到他家去问候说:“仲父在家养病,假如不幸您一病不起,政事该移交给谁呢?”管仲说:“我老了,政事不可以问我了,虽然如此,我听说过,了解臣子没有谁比得上君主,了解儿子没有谁比得上父亲。你还是试着按你的想法来决定吧。”齐桓公说:“鲍叔牙这个人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鲍叔牙的为人,强硬固执而且凶悍。刚硬就会粗暴的侵犯民众,固执就会不得民心,凶悍就会使下级不听他指挥。他的心里什么都不害怕,不是辅佐霸王的人。”齐桓公说:“那么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所谓的人情就是人没有不爱惜自己
32、身体的。您爱忌妒而且喜好女色,竖刁就阉割自己来为您治理内宫。自己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真心)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齐国与卫国之间不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您,想要迎合您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家看他的父母,这不是人之常情。他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忠爱,又怎么能忠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可以。易牙为您管理伙食,您说您所没有品尝过的唯有人肉了,易牙把自己儿子的头蒸熟了进献给您品尝,这您是知道的。人之常情是没有不爱自己儿子的,如今他蒸了自己的儿子作为菜肴献给您,自己的儿子他都不爱,又怎么能爱您呢?”齐桓公说:“那么谁可以呢?”管仲说:“隰朋
33、可以。他的为人,内心坚强行为廉洁,淡泊寡欲而很守信用。内心坚强,就足以用作群臣的表率,行为廉洁,就可以担任大的职务;淡泊寡欲就能治理民众;很守信用就能亲近邻国。这种人就是霸王的辅佐,您还是任用他吧。”齐桓公说:“好的。”过了一年,管仲死了,齐桓公就不任用隰朋而任用了竖刁。竖刁执政事三年,齐桓公到南方的堂阜去游玩,竖刁便率领易牙、公子开方以及权贵大臣们造反。齐桓公又渴又饿而死在南门的卧室公族所守的房子,桓公死了三个月也没有收葬,尸体上的蛆虫都爬到了门外。所以齐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他成了五霸之首,但最后被臣子杀死,而崇高的名声也丧失了,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不听管仲的过错啊。所以说,犯了
34、过错而不听忠臣的劝告,一意孤行,那就是丧失崇高名声而被人讥笑的开始。第卷(68 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别舍弟宗一柳宗元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注宗一:柳宗元的堂弟,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今广 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当时诗人因参加“永贞革 新”而被贬柳州。桂岭:五岭之一,山多桂树,故名。柳州在桂岭南。荆、郢:古楚都。18. 下列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这两句诗既是铺叙,
35、又是情语, 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和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B. 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表达出作 者对舍弟此去的担忧关切之情。C. 尾联写别后思念之深情,经常梦见弟弟去的“郢”一带的烟树,化虚为实,意境迷离,将 思念之意表现得异常深切感人。D. 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 能感动激发人意。”柳宗元的这首诗融以上多种情感于一诗,雄浑阔远,感慨深沉。19. 赏析本诗颔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20. 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 柳宗元的“自伤之情”?【答案】18. A
36、 19. “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滴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0. 首联以“零落残魂”喻指自己亲人相继弃世,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的处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颔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写我被贬谪既远且久,被贬僻荒,身世孤零,历尽艰危。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颈联写今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洞庭,自己于瘴疬之中,实难堪矣。尾联表明兄弟远隔两地,再难相见,只能在梦中寄以思念之情,从而体现兄弟之间的深厚情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
37、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各项对本首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B项,“颈联一写山,一写水,借景抒情,遥想宗一此去路途遥远,充满坎坷艰辛”错误,“借景抒情”错误,从诗中来看,这一联是使用比兴手法描写了两人的境况,对分别后各自在柳州和途中将会见到的景色加以渲染和对照,“桂岭瘴来云似墨”写诗人所居留的柳州,遍地崇山峻岭,林木浓密,气候湿热,经常有瘴雾
38、浓云迷漫,黑压压地如同泼墨,气氛郁闷难爱,诗人用比喻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密布,实际上区在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写宗一此去江陵,路经洞庭湖,在这暮春时节,更是碧波万顷,一望无际,水天相连一色,景象空阔迷茫。诗人用比喻写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相见很难了。C项,“尾联写化虚为实”错误,应该是化实为虚。D项,“柳宗元的这首诗融以上多种情感于一诗”错误,这首诗中既叙“别离”之意,又抒“迁谪”之情,两种情意上下贯通,没有“征戍”之情。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本诗颔联中数词运用
39、的妙处”,然后找出颔联中的数词,分析该数词修饰的对象以及达到的效果。“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颔联中使用的数词有“一身”“六千里”“万死”“十二年”,“一身”展现的是孤零零的形象,“六千里”是距离,是离开国都的距离之远,“万死”是形容自身的不幸,“十二年”是贬谪时间之长,由此可知,这颔联是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观实写他被贬谪的地区离京城确有五、六千里,时间确有十二年之久;在“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这些词语里,就已经包藏着诗人的抑郁不平之气,柳宗元被贬的十二年,死的机会确实不少,而诗人只有“一身”,两者形成对比,以此渲染自己的处境;“六千里”和“十二年”分别是空间和时间,他一心为
40、国,却被长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蛮荒”之地,这是非常不公平、非常令人愤慨的,这两句,有对往事的回顾,也有无可奈何的悲吟,字字有血泪,句句蕴悲戚。【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人们普遍认为柳宗元的这首诗是一首伤别并自伤之作。请结合全诗谈谈哪里体现了柳宗元的自伤之情”,然后浏览诗歌,找出能体现诗人“自伤之情”的内容,逐联分析得出诗人的“自伤之情”。此诗是作者送别堂弟柳宗一而作,为伤别并自伤之作,既表现了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同时还抒发了作者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窜南荒的愤懑愁苦之情。首联写在送兄弟到越江边时,双双落泪,依依不舍。以“零落残
41、魂”喻指自己亲人相继弃世,宗一又要北去,诗人更觉形单影只的处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苦涩的心境;颔联叙写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现心中的不平和愤慨;颈联写景,用比兴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本联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写自己被贬谪既远且久,被贬僻荒,身世孤零,历尽艰危。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作者的悲愤不平之情;颈联写现在自己与弟分离,一留桂岭,一趋涧庭,自己于瘴疬之中,实难堪矣;尾联表明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远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现荆门烟树的相思梦。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无间,深得后世诗评家称赏。21.默写。(1)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
42、要性的两句是“_,_”。(2)_,孰能无惑?(师说韩愈)(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_,_。(赤壁赋苏轼)【答案】 (1). 锲而不舍 (2). 金石可镂 (3). 人非生而知之者 (4). 舞幽壑之潜蛟 (5). 泣孤舟之嫠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此题既有直接默写,也有情境式默写。解答情境默写,需要考生既记住名句,又能够理解其含意。做题时要认真分析所给的语境,扣住关键性语句,如第(1)题中的“以雕刻打磨为例,从正面来论证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然后关注重点词,如锲、镂、壑、嫠。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命若琴弦史铁生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
43、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 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些书,整个旺季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紧走,一晚一晚紧说。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
44、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你那三弦子弹的还差着远呢。咱的命就在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我都听过八百遍了。您师父还给您留下一张药方,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你信不信?”“一千根断了的琴弦还不好弄?”小瞎子忍不住嗤嗤地笑。“笑什么笑!你以为你懂得多少事?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弹断了的才成。”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
45、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现在快盼到了,绝出不了这个夏天了。他抓起自己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这天晚上,小瞎子跟着师父在野羊坳说书。老瞎子的琴声却很乱夜里老瞎子翻来覆去睡不安稳,全力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还只剩最后几根了。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这值得吗?他问自己。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老瞎子弹断了最后两根琴弦。两根弦一齐断了。他没料到。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坳,小瞎子吓了一跳:“怎么了,师父?”“小子
46、,明天我就去抓药。”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弹断了多少根?”“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不信,请了多少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他只是再不想动弹,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他一天天迅速地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了他的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
47、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老瞎子想起他师父临终时的情景。他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他明白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师父,您的药抓来了?”小瞎子问。“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
48、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2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小说划直线句子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睛的渴望,为后文发现“药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B. 老瞎子将“一千根”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子师父临终前说的话形成照应。C. 琴槽里的纸条,本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D. 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
49、后”这样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E. 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23. 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24. 小说中的“药方”和“命若琴弦”各有什么含义?药方:命若琴弦:25. 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答案】22. AB 23. 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结尾相呼应,构思精巧;衬托,群山的莽莽苍苍衬托出两个瞎子的渺小,暗示人走不出困境的悲剧命运;细节描写,“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写出帽子主人生活贫困、身份卑微的形象特征;比喻手法,把老少两个瞎子的奔波赶路比作河水,形象地写
50、出两位盲艺人不安定的生活状态。 24. “药方”既指治疗眼睛的药方,又喻指虚设的目标、希望,是生活的依托。“命若琴弦”意为:生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美好的目的,弹好就够了,即使希望落空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 25. 努力进取,坚毅顽强。虽然眼瞎了,但心存希望,渴望弹断一千根琴弦后见到光明,并一直努力争取。希望破灭之后,未被真相打倒,反而引领小瞎子面对生命困境。慈善悲悯,传承大爱。日常照顾教导小瞎子。当他得知药方只是一张无字的白纸后,并不把真相告诉徒弟,仍鼓励徒弟继续努力,留给后人以希望。技艺精彩,细心严管。“会的老书数不尽”,三弦弹
51、得如疾风骤雨,说唱字句铿锵有力。眼瞎心亮,严格管教徒弟。【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可是瞎子师徒却认为是可以医好瞎眼的奇方,还代代相传,流毒深远”错误,选项错解了白纸的寓意,应该是展现师傅们的坚毅和慈悲。D项,“小说结尾再次出现这样的描述时,我们看到的是悲凉,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慨”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结尾运用了概括和象征的手
52、法,高度浓缩了瞎子艺人们的生命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E项,“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错误,从文中来看,小说所反映的人生的苦难和命运的无奈并不只针对底层人,而是所有人都有可能的际遇。故选AB。【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找到画线句,分析该句所写的对象是什么,是如何来写的,有何效果。“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这段文字处于小说第一段,描写的对象是“群山”和“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前者是环境,后者是人物;作为环境,“群山”是莽
53、莽苍苍的,这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走在其中的是一老一少两个瞎子,环境的莽莽苍苍与人物的渺小形成对比,突出人物难以走出困境的悲剧命运;从人物描写角度来看,“两顶发了黑的黑帽起伏攒动”属于细节描写,作者抓住“发了黑的黑帽”这一细节展示人物生活的贫困、身份的卑微;“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使用比喻,把老少两个瞎子的奔波赶路比作河水,展现出两位盲人漂泊不安定的生活状态。【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药方和命若琴弦各有什么含义”,然后到文中找到“药方”“命若琴弦”的所在语境,结合文本的内容以及人物的命运理解含义。先看“药方”,
54、结合“您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服药,吃了药您就能看见东西了”“小子,明天我就去抓药”“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他想起这药方进琴槽时,自己才二十岁”“小瞎子也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来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等可知,这“药方”首先指可以治疗眼睛的药方;结合“那时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朦胧中所盼望的东西似乎比这要多得多”“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为了最后能看一眼世界”“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走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以及得知药方是白纸之后老瞎子
55、的反应来看,这“药方”还比喻那虚设的人生目标、理想、希望,是生活的依托。再看“命若琴弦”,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人的生命比作琴弦,结合“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无字的白纸”可知,这“命若琴弦”就是说命就像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而“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美好的目的,弹好就够了,即使希望落空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的老瞎子有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直接或间接描写老瞎子的内容,
56、根据这些内容分析人物特征。结合老瞎子弹琴的表现和做法来看,“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理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老瞎子显得有些激动,五十年中翻了多少架山,走了多少里路哇。挨了多少回晒,挨了多少回冻,心里受了多少委屈呀。一晚上一晚上地弹,心里总记着,得真正是一根一根尽心地弹断了才成”,老瞎子虽然眼睛瞎了,但内心存有希望,而且一直坚持去做,这表现出人物的努力进取;当老瞎子的希望破灭之后,“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这表现出人物的坚毅顽强;从老瞎子对小瞎子的态度来看,老瞎子平时照顾教导小瞎子,当他知道真相之后不把真相告诉徒弟,而是鼓励徒弟继续努力
57、,这表现出老瞎子的善良;从对小瞎子的管制上以及他自己的技艺上来看,老瞎子的弹奏技艺非常高,而且对徒弟的管理非常严格。【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
58、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26.作文执念,是人对待自己、或对待他者、或对待社会、或对待生命时,内心强烈而不能动摇的观念或态度。执念有时会成就人,但有时也会束缚人。请以“执念”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答案】执念在原始的亚洲热带丛林中,一头老象孤独地行走着。它已经老了,病痛的折磨让它举步都艰难。但是,它在寻找着什么。也许,它可以选择老死在亲人边,但它倔强地离开,只为远离家人,寻找它生命尽头的彼岸。忽然,它仰天长啸,瞬间一棵大树轰然倒塌,它的躯体也毅然倒下。然而,
59、我们看到了它骨子里的倔强,不愿别人侵犯它最后的尊严。我们都满怀感情地活着。在这小小的世界里,充斥着许许多多的情愫,面对这些,我们都会钟情与某种东西,会不顾一切地保护它。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所重视的东西会比生命更重要,比如尊严,比如一颗赤子之心,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执念。零丁洋里,唱诵哀歌;惶恐滩头,挥洒绝望。他用生命的倔强保家为国,一颗赤子之心,日月可照。在他生命的字典里,国家就是他生命的一切。他为了国家,纵使那是一个腐败、衰落的王朝,他依然拼命地抗争。奈何,一人之力无力回天。他还是来到了元朝的帐篷内,只是,是以一个腐儒的身份。他为了他那颗对一个没落王朝的的赤胆忠心抵抗元朝的劝降。终于,那
60、个王朝,那颗忠心把他推向了生命的尽头。末了,他也只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论别人如何诱逼,他依然维护自己最钟爱的情感效忠国家。他的国、他的家已如一江春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了,然而,纵使在生死面前,他依然维护着。这就是一种执着,一种坚持,是文天祥心头不倒的执念。当时间如同碾盘一般,一圈圈碾碎生命时,请相信,只要心中有执念,风会依然轻抚生命的轮廓。活着有时候就是执着于心中的信念,就像西伯利亚的白豹一样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的纯白、漂亮的皮毛。生活就如同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来不及去拥有所有。但是,可以执着地喜欢某一种天气,某一种事物。飞蛾执着于火焰,挥动着生命的翅膀不顾一切地飞向火焰。也许
61、那样的生命是可悲的,但她的执着却是它生命的赞美,生命也因此充满意义,从而不忘此生。时光茬苒,转瞬即逝,但是那一份依然,那一份执着,却也会留住时间,留住我们最珍贵东西,留住我们的记忆。不管环境如何去改变,我们依然会坚守心中的执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命题作文。对于命题作文,考生要先分析命题的类型,是字,是词,或是短语;是动词,是形容词,还是名词。接着就要分析命题的意思,如表面意思是什么,深层意思是什么,或象征意思是什么。明确了这些之后,再进行立意作文即可。【审题】首先分析命题。所谓“执念”是指因执着而产生的不可动摇的念头,可形容因为对某事物的极度执着而产生
62、了向往、追求的坚定不移的念头。然后分析材料,“执念,是人对待自己、或对待他者、或对待社会、或对待生命时,内心强烈而不能动摇的观念或态度。执念有时会成就人,但有时也会束缚人”,材料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执念”的定义,同时给出产生执念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社会、生命;第二部分是“执念”的意义,“执念有时会成就人”肯定“执念”的价值,“但有时也会束缚人”指出“执念”的弊端。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立意,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论述。最后分析文体,材料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有充足的论据。参考立意:执念是坚决而不动摇的态度;坚持自己的执念,成
63、就未来;心存执念,突破自我;不要让执念成为束缚自己的短板;放下执念,焚香煮茶。行文构思:首先由老象的执着引出话题执念。然后以文天祥为例论证对执念的坚守。结尾部分卒章显指,表明观点不管环境如何去改变,我们依然会坚守心中的执念。素材:1.区区此心,可誓天日1911年的“三二九”广州起义,是一次极其悲壮的起义。起义部署工作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计划一千多人兵分十路的起义军,到了起义的当天只剩下了黄兴带领的一百多人,势单力薄的黄兴毅然打响了起义的枪声。这是一场明知道要失败而为之的起义,黄兴率领着这一百多人与百倍于他们的清军展开了破釜沉舟的决死斗争,起义勇士几乎全部遇难。黄兴何以要飞蛾扑火?因为他要
64、给为此次起义捐款的华侨一个答复,他不能让起义流产,他更要给全国沉睡的人民敲响警世钟,唤醒人民推翻满清。“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以此当绝笔。”这就是黄兴当年写下的遗书,一封寄给了孙中山,一封寄给了为此次起义募捐的南洋华侨。分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有时是任性,偏执,但有时却是一份不知前途却要义无反顾的执著。它折射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悲剧精神和美学原则。2.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
65、即所以报国也! ”他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被另一枚鱼雷所击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分析:“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忠心,其爱国之志,苍天可鉴!【点睛】作为命题作文,要充分吸取题目中的隐含信息,确定文章的写作走向。命题人往往通过题面中的
66、某个字词或字词之间的某种关系,向考生展示一些信息,我们要认真地领会和推敲。敲定一定的质,即文题点示考生应表达怎样的旨意,抒发何种感情,从而形成哪种走向的文面氛围。框定一定的量,即对出现在笔下的这篇作文中的人与事、情与理、时与空的量,作出某种限定:或一人或多人,或一事或数事,或瞬间或久远等等。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命题人总是从新课程标准出发,紧扣教材,巧拟文题,从某个角度去测试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我们必须整体揣摩出命题人的意图,把握作文的主题选材范围、结构等,以利正确定向下笔。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突出个人感受最深的材料。众所周知,我们只有写自己熟悉的人,记自己熟悉的事,谈自己熟悉的问题,才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感可发,才能写出内容充实、重点突出的好文章来。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文题与自己熟悉的内容对接,正中自己的生活储存,把作文引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