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626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1页
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东省梅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

2、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

3、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

4、,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

5、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 下列对材料内容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之所以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

6、但是不等于诗歌艺术的全部。B. 诗歌的多义性需要借助词的多义性,但又与词的多义性有根本的不同。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读者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C. 一个多义词虽然有多种意义,但每个意义都是确定的,且一次只用其中一个意义。而诗歌的多义性恰恰相反,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D. 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B. 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

7、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C. 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D. 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义学是深入研究诗歌多义性的理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去研究诗歌的多义性并非行不通。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C.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多处关于“月”的描写,诗歌中的“月”除了指自然之境,还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营造孤寂、清冷、

8、伤感等氛围,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的特点。D. 从诗歌的多义性的角度上理解,“诗无达诂”,指诗歌词义的多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与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住建部公布,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都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其中北京是首个立法城市。46个重点城市中,80%以上对生活垃圾采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各地执行的基本上都是国

9、家制定的这四大分类标准。为方便市民理解,有些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和标志,比如上海提出湿垃圾和干垃圾之分,而北京则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6个重点城市中,有25个城市明确了对个人和单位违规投放生活垃圾的处罚。太原、杭州等城市还对违规投放垃圾增加了信用惩戒措施,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有关规定,且拒不改正,阻碍执法部门履行职责的,其相关信息将被依法纳入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摘编自46个重点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材料二:实行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缓解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改善垃圾末端处理能力跟不上、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综合利

10、用垃圾,产生新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行动。经过多年努力,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至2018年底,中国有16个城市已出台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26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立法计划,46个重点城市均公布实施方案,建立市区两级的工作协调机制,并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设施体系建设。当前,中国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信息公开、垃圾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除了垃圾分类,许多与公众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

11、治理领域,如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城市黑水体治理等,也需要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及共同行动。(摘编自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材料三:垃圾分类不仅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垃圾分类链条很长,涉及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包括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废弃、回收和再利用。同时,关联的要素和机制异常纷繁,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不少的行为主体,利益多元,不易协调。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制定、管理模式以及公民道德等提出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榆、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少了任何一个环节

12、都不行,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框架和制度,全民参与的落地难度较大。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公民主动分类是核心一环,且毫无捷径可走,只能在磨合上下功夫。磨合就意味着长时间的调适,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来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事实上,在不同国家,由于垃圾来源、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垃圾分类和处置上会有不少差异。比如德国侧重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不仅体现在包装上,还体现在回收上,并由此衍生到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又如瑞典更注重技术应用,每个社区都有先进的处置系统,虽成本昂贵但很有效。(摘编自汤伟推进垃圾分类没有捷径可走)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3、)A. 首先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中,部分城市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有些城市还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比如违规投放垃圾将会影响个人信用。B. 为了方便市民理解,我国不同城市对垃圾的称呼、标志以及管理办法都不尽相同,但都能体现出我国对垃圾分类、垃圾投放的重视。C. 我国多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这一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的开展,也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D. 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输、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对改善生活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要绿水长流,

14、还要关注更多的环境治理领域。B.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归根结底,民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C. 垃圾分类工作链条很长,涉及的环节较多,涉及的主体也较多,各自利益不尽相同,这导致当前的垃圾分类工作很难开展。D. 因垃圾来源、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国家处理垃圾分类的工作着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垃圾分类工作需要长期坚守。6.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当前政府部门在垃圾分类管理中需要强化哪些方面的工作。(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唱谢应龙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

15、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

16、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舂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

17、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飄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

18、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笑啥呢?”四爷见状,问。“笑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割吧,割起才热闹点。”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

19、起来: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四爷和四奶的人物形象,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B. 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

20、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的空心化现状。C. 四奶不小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D. 秋唱,指小说结尾处四爷的歌唱。四爷嘶哑的吼叫,宣泄了层层蓄积的情感,同时也把原本舒缓的情节陡然推向高潮,极富冲击力。8. 从文中看,小说中“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并分析。9. 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小说中的四爷终究没有等到三个儿子回来收稻,你如何看待三个儿子的行为?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

21、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虛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2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

23、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苏轼后赤壁赋10.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B. 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发C.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的D. 适有孤鹤 适:刚巧、恰好11. 下列文言文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 凛乎其不可留也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为壬戌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天干共十位;支,

24、指地支,地支共十二位。在我国历史上,古人长期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B. 既望,过了望日。望日是指月圆的那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C. 孟德,曹操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定的关联,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曹操很可能是家里的长子。D.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郎,是古代对美男子的美称。古代美男子潘安,亦被称为檀郎。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14. 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均写下了赤壁赋。后人惯称前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篇为后赤壁赋。同是月夜游赤壁,

25、为什么苏轼会发出“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请结合材料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除夕夜感受到四季循环往复,更漏相催,时间飞逝,岁月无情。B. 颔联写残灯无焰,炉香焚尽,诗人因辞旧迎新、心情激动而没有入睡C. 颈联诗人看着芙蓉枕稍觉春意逼近,饮着竹叶青酒顿时感觉寒气消退。D. 这首诗语言朴实,表面上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16

26、. 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

27、感受,并且_自已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_。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真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_。自古以来入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

28、的,大概不是很多。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_,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毫不掩饰 独领风骚 酣畅淋漓 与众不同B. 毫无保留 一枝独秀 酣畅淋漓 卓尔不群C. 毫无保留 独领风骚 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D. 毫不掩饰 一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19. 下列各句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

29、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沈英甲喜看稻菽千层浪)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C.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D. “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一对,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费孝通乡土中国)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B.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C

30、.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D. 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动植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叶酸缺乏,会造成比较常见的叶酸缺乏型贫血症,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致使_。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只需要每天坚持额外补充一点叶酸,或者,_,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你体内的“HCY”的水平就会显著地降低,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实际上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几乎都含有叶酸,只不过,_

31、,比如说在一些豆科的植物,一些绿色蔬菜中叶酸含量相对会高一点,但是像我们吃的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麦,它里边的叶酸含量就比较低了。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5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她著有12本诗集和1本诗歌随笔集,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于格吕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不再举

32、办现场的颁奖典礼,而是通过线上举行。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些年的春节,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了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违规燃放的家庭及单位要被处以罚金。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反对者说,不能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来消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赞成者说,传统文化的坚守亦应与时俱进。嘉州日报就上述讨论开辟了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读者专栏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梅州市高中期末考试试卷高一语文(解析版)(

33、2021.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34、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诗歌的

35、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

36、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

37、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表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之所以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不等于诗歌艺术的全部。B. 诗歌的多义性需要借助词

38、的多义性,但又与词的多义性有根本的不同。诗歌的多义性与诗人采用的艺术手法、读者的主观性有很大关系。C. 一个多义词虽然有多种意义,但每个意义都是确定的,且一次只用其中一个意义。而诗歌的多义性恰恰相反,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D. 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B. 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C. 文章第三自然段

39、,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D. 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义学是深入研究诗歌多义性的理论基础,从语义学的角度去研究诗歌的多义性并非行不通。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C.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多处关于“月”的描写,诗歌中的“月”除了指自然之境,还能引发联想和想象,营造孤寂、清冷、伤感等氛围,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的特点。D. 从诗歌的

40、多义性的角度上理解,“诗无达诂”,指诗歌词义的多义会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想象,与西方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有相似之处。【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错误,由原文“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可知,这里的“固然有其价值”说的是英国的恩普逊的研究,并不是说的“暧昧语、含糊语”有其价值,偷换了主语。C.“一个词同时具有多种意义”

41、错误,由原文“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可知,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歌中的“多义性”是指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D项,颠倒因果,由

42、原文“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是因,“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果。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两段并未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偷换概念,由原文“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可知,原文说的是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

43、上“多种意义”,而不是“有歧义”。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住建部公布,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46个重点城市中的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都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其中北京是首个立法城市。46个重点城市中,80%以上对生活垃圾采取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四分法”,各地执行的基本上都是国家制定的这四大分类标准。为方便市民理解,有些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和标志,比如上海提出湿垃圾和干垃圾之分,而北京则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46个重点城

44、市中,有25个城市明确了对个人和单位违规投放生活垃圾的处罚。太原、杭州等城市还对违规投放垃圾增加了信用惩戒措施,违反生活垃圾分类有关规定,且拒不改正,阻碍执法部门履行职责的,其相关信息将被依法纳入个人、单位的信用档案。(摘编自46个重点城市加速推进垃圾分类分类办法如何因地制宜)材料二:实行垃圾分类,一方面可以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化,缓解近年来日益严重的垃圾围城现象,改善垃圾末端处理能力跟不上、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综合利用垃圾,产生新产品,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促进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重视垃圾分类工作,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开始行动。经过多年努力,

45、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至2018年底,中国有16个城市已出台有关生活垃圾分类的地方性法规或规章,26个城市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立法计划,46个重点城市均公布实施方案,建立市区两级的工作协调机制,并着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设施体系建设。当前,中国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信息公开、垃圾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除了垃圾分类,许多与公众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环境治理领域,如绿色消费、低碳出行、城市黑水体治理等,也需要引起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及共同行动。(摘编自绝不能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材料三:垃圾分类不仅

46、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抓手。垃圾分类链条很长,涉及物质流动的全过程,包括资源开采、生产、运输、消费、废弃、回收和再利用。同时,关联的要素和机制异常纷繁,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不少的行为主体,利益多元,不易协调。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制定、管理模式以及公民道德等提出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榆、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框架和制度,全民参与的落地难度较大。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公民主动分类是核心一环,且毫无捷径可走,只能在

47、磨合上下功夫。磨合就意味着长时间的调适,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来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事实上,在不同国家,由于垃圾来源、生活习惯的不同,在垃圾分类和处置上会有不少差异。比如德国侧重生产者责任,生产者责任不仅体现在包装上,还体现在回收上,并由此衍生到运输、处置等多个环节。又如瑞典更注重技术应用,每个社区都有先进的处置系统,虽成本昂贵但很有效。(摘编自汤伟推进垃圾分类没有捷径可走)4. 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先推行垃圾分类的城市中,部分城市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有些城市还制定了一些处罚措施,比如违规投放垃圾将会影响个人信用。B. 为了方便市

48、民理解,我国不同城市对垃圾的称呼、标志以及管理办法都不尽相同,但都能体现出我国对垃圾分类、垃圾投放的重视。C. 我国多个重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这一措施能够更好地促进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的开展,也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D. 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输、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垃圾分类对改善生活环境和促进绿色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但要绿水长流,还要关注更多的环境治理领域。B. 垃圾分类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也是一件难度较大的事,归根结底,民众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C. 垃

49、圾分类工作链条很长,涉及的环节较多,涉及的主体也较多,各自利益不尽相同,这导致当前的垃圾分类工作很难开展。D. 因垃圾来源、生活习惯不同,不同国家处理垃圾分类的工作着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总体来看垃圾分类工作需要长期坚守。6.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谈谈当前政府部门在垃圾分类管理中需要强化哪些方面的工作。【答案】4. B 5. C 6. 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建立等工作;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信息公开;完善垃圾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协调垃圾分类环节,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加强对民众的教育,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

50、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我国不同城市对垃圾的称呼、标志以及管理办法都不尽相同”错误,“管理方法不同”不是为了市民的理解,原文是说“为方便市民理解,有些地区采取了不同的称呼和标志”,其中不包括“管理方法不同”。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C强加因果。文中只是说“垃圾分类链条很长利益多元,不易协调”,说的是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并没有谈及“这导致当前的垃圾分类工作很难开展”。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结合材料二、材料三”和“政府部门”这两个关键词,需要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切忌凭空作答,

51、并且要从政府部门的角度谈强化工作。根据材料二中的“当前,中国在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信息公开、垃圾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可概括出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健全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体系建立等工作,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信息公开,完善垃圾分类激励和约束机制。根据材料三中的“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对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制定、管理模式以及公民道德等提出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人人动手,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可概括出“加强科学管理,协调垃圾分类环节,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生活垃圾的制造、收集、运榆、处置是一个系统工程,少了

52、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对社会合力的要求比较高。相较于框架和制度,全民参与的落地难度较大。日本和德国的成功经验表明,公民主动分类是核心一环,且毫无捷径可走,只能在磨合上下功夫。磨合就意味着长时间的调适,需要通过不断的教育来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社会氛围”可概括出“加强对民众的教育,持续营造全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氛围”。(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唱谢应龙一季的雨水足,晒够了秋阳,地里有个好收成。田边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蹲着,站着的抽着旱烟卷儿的是四爷,蹲着的头上结着素边皂布头巾的是四奶。田是村里的好田。村里现有的田都好。稍差的这些年都种上了大豆、花生和

53、红薯,荇里都疯长着青草儿种的人不愁收,播了种完事。甭管它大豆比白米细,花生赛黄豆大,红薯藤遮不住烈烈的黄土。站在田边,可以看清整个村院,村子里没有狗了,行路的人走得静心清闲。蹲着的四奶对抽着旱烟,眼睛直望着村子黄土大道的四爷说:“老头子,甭等了,开镰吧!”甭等了?这几天四爷等的就是他的儿子!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舂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

54、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四爷的眼又朝村里逡巡了一阵后,他叹了口气才回过头来对四奶说:“开镰吧。”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一股无言的稻香痒痒甜甜地悬浮在秋日的风中了,他忍不住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四爷说:“老婆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奶接言:“我也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一愣,随即就笑了:“割吧。”日近当午,四爷抬头看了一下天,天穹里尽是一层薄薄的青云,没有一丝儿的彩色,天底下的飞鸟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邻家地里的庄稼早已割了,稻草胡乱地散在田里,东

55、一垛西一垛的。在不远处的稻田里是几柱冲天的浓烟在飄四爷的心就猛然地紧缩了一下,他一下就怀念起过去那火火热热的情景来:男人挑禾挥汗如雨,女人割禾弯腰如弓,机声鸣鸣,镰光闪闪,连最顽皮的娃儿们也跟在挑桶后边泥着脸蛋抢拾着稻穗四奶说:“我又割了好大的一蔸呢!”四爷看了看已汗流浃背的四奶,她满头的白发和烘黄的稻色正衬着一种游离状的美丽。四爷很痴迷地看了一阵,说:“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四奶抬起满是汗湿的脸,撩起青布衬衣的下襟在脸上撸了一下,便笑了说:“冷清就冷清吧,难道让人一边唱戏不成?”四爷说:“今日里我才真觉得自己老了。”四奶听了,一愣,随后就豁开牙床笑。“笑啥呢?”四爷见状,问。“笑

56、你七十还不服老呢,想想,人若不老不去,这黄土地上的人又一茬连着一茬疯长,到今日恐怕连挤都挤不下呢?更何况人要吃要喝,堆成这么多,会弄成啥样呢?”“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样呢?”四奶听了,又一愣。她看见四爷的眼空洞而又迷失般地在空荡荡的田野上呆望着路上有几个人正远远地朝这里走来。四奶跟着望,过了一阵,四奶说:“不是咱家的儿,割吧。”“割吧,割起才热闹点。”镰刀又动作起来,稻子在轻吟的阵痛声中成功地倒下。忽然,四爷嘶哑着粗犷的嗓门吼叫了起来:锄禾日当午,挣钱儿读书,谁知读书儿,进城不沾土,说读书,说读书空旷的田野里,一段如泣如诉的歌谣,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撒向了天地

57、的四方。不远处一棵苦楝树上一群打盹的鸟儿惊醒了,扇动着惊恐的翅膀箭一般地逃去。四奶没来由地竟浑身颤栗起来,低头看,一层殷红的血液已浸过了她的指尖,无声地点滴在稻田里,她回过头去想看,却不见了血痕,血早已溶浸尘土之中了(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小说叙述从容,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四爷和四奶的人物形象,老两口你一言我一语,对话极简单极朴素,富有生活气息。B. 从“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中可以看出,儿子们虽事业有成,但对土地上的劳作已经淡漠,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的空心化现状。C. 四奶不小

58、心割破手指,殷红的血液溶浸在她脚下的尘土中,这一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将人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刻画得入骨入髓。D. 秋唱,指小说结尾处四爷的歌唱。四爷嘶哑的吼叫,宣泄了层层蓄积的情感,同时也把原本舒缓的情节陡然推向高潮,极富冲击力。8. 从文中看,小说中的“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概括并分析。9. 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小说中的四爷终究没有等到三个儿子回来收稻,你如何看待三个儿子的行为?【答案】7. B 8. 四爷是一位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固执倔强地坚守田园,对现实中田地被冷落的现状感到迷惘(忧虑)的农村老汉(农民)形象。他虽然70了,仍热爱劳动,下田割稻。尽管儿子事业有成,劝他不要耕作,

59、仍然舍不下土地。并对孩子们进城,远离土地的现实感到迷惘和忧虑。 9. 主题:既表明了父子两代对土地认识的不同,也反映了农村田地被冷落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现状的关注和隐忧。看法和理由:参考示例1:我认为对三个儿子的行为不必过分指责。因为他们读书进城后,有了自己的工作,“升了职”,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回来劳动;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农村和城市生活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父子两代观点不同,不必强求。参考示例2:我认为三个儿子的行为应该受到批评。老人“挣钱儿读书”,三个孩子虽然都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有了更好的生活,但四爷和四奶热爱农村,三个孩子既然已经答应老人回家帮忙,更应该懂得老人的心意,珍惜养大了他们的农

60、村。【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能力。B.“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当今乡村社会只剩老人的空心化现状”错误,原文“说好今年全都回来,咋还未露出脑尖顶”“二儿子,三儿子,一个专科,一个本科,考得让村里人眼红。四爷听了消息,好久未作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半个也不会回来了”,可知是为了突出“开镰”冷清的场景,儿子们在城市生活不再回农村的行为与四爷坚守田园,坚持劳动的行为对比,不是突出空心化现状。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开镰了,熟透的水稻沉沉地朝着镰刀挥去的方向倒下。沉沉倒下的水稻在四爷的眼中闪过一道道无比绚丽的弧线”“老婆

61、子,看我割了好大的一蔸呢!”“老婆子,我总觉得这地里怪冷清的。”可知四爷是一位勤劳朴实,热爱劳动,固执倔强地坚守田园,对现实中田地被冷落的现状感到迷惘(忧虑)的农村老汉(农民)形象。“大儿子在恢复高考后那年上了大学,工作在城里,秋收时总要请假回来帮衬爹,原是不要等的,直到三年前,儿子升了职,开镰时就再也未见到他影子。春节小车回来,劝爹:这几亩田,就别在它上面想主意,穷折腾了。四爷眼一瞪,那年舂节就过得没滋没味的”,他虽然70了,仍热爱劳动,下田割稻。尽管儿子事业有成,劝他不要耕作,仍然舍不下土地。“半晌才说,谁让他们走了呢?说的是实话”“那种田的把式都老了又去了,田地里冷冷清清了,你说又会成啥

62、样呢?”对孩子们进城,远离土地的现实感到迷惘和忧虑。【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题、个性化阅读的分析能力。主题:农民辛苦挣钱让孩子读书,孩子读书了却不愿再回到农村,这对热爱着土地的四爷来说是难以排解的忧愁,最后四爷唱歌是对土地即将没落的一曲挽歌,苍凉的歌声能引起读者对读者对农村人和土地关系的思考,对现代文明与乡村文明的思考。四爷终究没有等到三个儿子回来收稻,三个儿子会不会回来,先摆明观点再解释原因。比如认为不会回来。三个儿子不会农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四爷对土地满怀深情,另一方面四爷又想尽办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出乡村。走出农村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不回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变革,

63、农村和城市生活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父子两代观点不同,不必强求。【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

64、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虛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

65、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美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

66、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苏轼后赤壁赋10.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相缪 缪:同“缭”,盘绕、围绕B. 顺流而东也 东:向东进发C. 攀栖鹘之危巢 危:危险的D. 适有孤鹤 适:刚巧、恰好11. 下列文言文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客有吹洞箫者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 凛乎其不可留也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 蚓无爪牙之利,

67、筋骨之强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壬戌,为壬戌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指天干,天干共十位;支,指地支,地支共十二位。在我国历史上,古人长期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B. 既望,过了望日。望日是指月圆的那天,通常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C. 孟德,曹操的字。古人的名和字有一定的关联,并常按长幼排行的次序来取字。据此,我们可以推出,曹操很可能是家里的长子。D. 周郎,指三国吴将周瑜。郎,是古代对美男子的美称。古代美男子潘安,亦被称为檀郎。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反而登舟

68、,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14. 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均写下了赤壁赋。后人惯称前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后篇为后赤壁赋。同是月夜游赤壁,为什么苏轼会发出“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感叹?请结合材料分析。【答案】10. C 11. D 12. A 13. (1)苏轼的神色也变得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2)(于是)我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14. 因为两次游赤壁景色变化巨大,暗含着作者日月如梭、世事多变、人生坎坷艰难的感伤。【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实词的能力。C.危:高高的。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

69、学生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例句定语后置句。A.状语后置句,“于赤壁之下泛舟游”。B.主谓倒装句,“其凛乎”。C.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D.定语后置句,“利爪牙,强筋骨”。 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言常识的能力。A.“古人长期用干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错误,干支纪时法是以地支为主。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愀然”,愁苦的样子;“危”,端正;“何为”,为何。(2)中“反”,通“返”,返回;中流:水流的中间、江心;听:听任、任凭;而:承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内容的能力。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

70、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特别是后赤壁赋中赤壁特征变化很大,暗含着作者日月如梭、世事多变、人生坎坷艰难的感伤。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

71、宿之间缓步徐行。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

72、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

73、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苏轼赤壁赋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

74、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苏轼后赤壁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除夜有怀(唐)孟浩然五更钟漏欲相催,四气推迁往复回。帐里残灯才去焰,炉中香气尽成灰。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除夕夜感受到四季循环往复,更漏相催,时间飞逝,岁月无情。B. 颔联写

75、残灯无焰,炉香焚尽,诗人因辞旧迎新、心情激动而没有入睡。C. 颈联诗人看着芙蓉枕稍觉春意逼近,饮着竹叶青酒顿时感觉寒气消退。D. 这首诗语言朴实,表面上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16. 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15. B 16. 尾联运用对写法(虚写、想象),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深深思念,而是写家家户户对客居他乡的游子的思念,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地蕴藉深沉,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解析】【分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诗人因辞旧迎新、心情激动而没有入睡”错误,以偏

76、概全,诗人感情是复杂的,除了除夕守岁外,更重要的是思念家人使他难以入眠。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写了羁旅他乡的诗人除夕夜独坐帐里,感叹时光易逝,春寒料峭中独对残灯,残灯无焰,看炉香燃尽,孤枕难眠,借酒消愁,从侧面表达诗人思乡之深、思念难以排遣。诗歌结尾写遥想故乡家家团聚守岁,反衬自己之孤寂。至梦魂难来,更是把借梦团聚的念头也去除,从而把思念再推进一层。由眼前独坐写到故乡守岁,没有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是写那故乡的家家户户对客居他乡的游子的思念,把自己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地蕴藉深沉。由当下思乡推及希望以梦相聚,拓展了诗歌的时空,使诗歌意蕴更加丰厚

77、,情感更加深沉。【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穿着七彩仙衣御风而来的景象,“_”一句描写有的仙人

78、在音乐的引导下乘车而来的景象。(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3)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_,_”。【答案】 (1). 霓为衣兮风为马 (2). 虎鼓瑟兮鸾回车 (3). 故不积跬步 (4). 无以至千里 (5).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6).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此题中需注意“霓”“瑟”“跬”“至”“曾”“瞬”书写。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79、,完成下面小题。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荷花之美,以及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_自已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那首汉朝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_。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真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除此之外,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到了近现代,这种热爱仍然在延续。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_。自古以来入

80、诗、入文、入画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看来,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_,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毫不掩饰 独领风骚 酣畅淋漓 与众不同B. 毫无保留 一枝独秀 酣畅淋漓 卓尔不群C. 毫无保留 独领风骚 淋漓尽致 与众不同D. 毫不掩饰 一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19. 下列各句中双引号的用法,与文

81、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沈英甲喜看稻菽千层浪)B.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C.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郁达夫故都的秋)D. “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一对,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费孝通乡土中国)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

82、B.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C. 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D. 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不在少数。【答案】18. D 19. C 20. 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毫不掩饰:完全不加以遮掩、矫饰。毫无保留:一点都没有剩余。指全盘托出。从语意和搭配看,“自已对荷花的喜爱”应用“毫不掩饰”。第二组,独领风骚:形容超群出众,没有谁可与之相比。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根据语境“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应选“一枝独秀”。第三组,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淋漓尽致:形

83、容文章、谈话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根据语境“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用“淋漓尽致”的前一种意思。第四组,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卓尔不群:超乎寻常,与众不同。语境“荷花亭亭玉立”除了有“与众不同”的意思,更强调其“超乎寻常”,故选“卓尔不群”。故选D。【19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爱莲”双引号的作用突出强调。A.双引号的作用特定称谓。B.双引号的作用讽刺否定。C.双引号的作用突出强调。D.双引号的作用特殊含义。故选C。【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语病有二:一是成分残缺,“荷花”前缺少介词“以”,排除D;二是语序不当

84、,“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排除AC。故选B。21.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叶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是动植物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叶酸缺乏,会造成比较常见的叶酸缺乏型贫血症,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致使_。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只需要每天坚持额外补充一点叶酸,或者,_,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你体内的“HCY”的水平就会显著地降低,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实际上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几乎都含有叶酸,只不过,_,比如说在一些豆科的植物,一些绿色蔬菜中叶酸含量相对会高一点,但是像我

85、们吃的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麦,它里边的叶酸含量就比较低了。【答案】 (1). “HCY”水平增高 (2). 选择叶酸含量高的食品 (3). 叶酸的含量不一样【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洁、连贯。一般根据前后文语境确定内容,注意表达简洁,不要超过字数。第一空,结合后文“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你体内的“HCY”的水平就会显著地降低”,可知此处应当写叶酸缺乏导致的问题;结合下文“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你体内的“HCY”的水平就会显著地降低”,可知此处应当与“HCY的水平就会显著地降低”相对。可填写:“HCY”水平增高。第二空,结合上文“那么,这个问题怎么

86、解决呢?只需要每天坚持额外补充一点叶酸,或者”,可见此处应当写补充叶酸的另一种办法;结合下文“经过一段时间饮食结构的调整”,可知应当是通过饮食调整,再结合“一些绿色蔬菜中叶酸含量相对会高一点”可填写:选择叶酸含量高的食品。第三空,结合上文“实际上我们平常吃的食物,几乎都含有叶酸,只不过”,可知此处应当写“区别”;结合下文“比如说在一些豆科的植物,一些绿色蔬菜中叶酸含量相对会高一点,但是像我们吃的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水稻和小麦,它里边的叶酸含量就比较低了”,可见应当是叶酸含量不同。可填写:叶酸的含量不一样。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87、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格吕克194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50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她著有12本诗集和1本诗歌随笔集,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于格吕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不再举办现场的颁奖典礼,而是通过线上举行。【答案】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颁奖典礼将通过线上举行。【解析】【分析】【详解

88、】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一句话是整个文段中心事件,即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第二句话是对格吕克的介绍。第三句话是颁奖方对格吕克的称赞,即称她的“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第四句话说到因疫情的影响,颁奖典礼将通过线上举行。所以围绕整个事件进行压缩为:2020年10月8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称她“诗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颁奖典礼将通过线上举行。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些年的春节,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了禁止春节期间

89、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违规燃放的家庭及单位要被处以罚金。此事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反对者说,不能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来消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而赞成者说,传统文化的坚守亦应与时俱进。嘉州日报就上述讨论开辟了专栏,展开读者大讨论。请你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读者专栏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范文】禁放亦是坚守传统尊敬的专栏编辑:您好!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绝不说明消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只不过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新的时代发生了嬗变;但无论怎

90、么变化,在禁放烟花爆竹的背后我们对传统文化中辟邪迎祥的坚守不变,对传统文化中文明的守护不变。诚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得春节氛围看起来冷清了些。然而,禁放之后的冷清真的消减了传统元素了吗?这要从传统的意义来追溯,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意义是辟邪迎祥;那么,在当下喧嚣的文化场域中,怎样看待辟邪迎祥呢?我们不妨来咬文嚼字一番。辟,避也;邪,斜也;迎,逢也;祥,吉也;合起来的意思是避开不好的事去迎接祥瑞的事;春节期间禁放烟花爆竹从本质上来看不就是让我们远离意外和伤害过一个幸福祥和的春节吗?这样看来,禁放烟花爆竹不仅合情,而且合理,合情合理之事,何乐而不为呢?当然,反对者的呼声也能说明一些情况,甚至我们对此

91、可以进行进一步解读:确实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为了推卸责任、借单个的安全与局部的卫生状况,对燃放烟花爆竹持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甚至也不能排除个别行政部门领导把禁放烟花爆竹当做一项政绩工程;但这毕竟是少数。退一万步讲,就算是他们不尽职尽责,大方向上还是对的;当然,如果各地相关的行政部门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不持一棍子打死的方式而是区别对待,对特殊的几类事例详细规定并严格限制燃放条件;那么,在硬性规定的背后就有了人文的温度。同时,禁放烟花爆竹也是一种守护文明的行动。那么,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中要素之一就是“安静”;而燃放烟花爆竹呢?姑且不说造成的环境污染,单是噪音就与安静无缘。由此推

92、断: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种“披着守护传统文化的外衣”而粗暴地请“文明”远离的方式。大批中国旅游者曾经由衷赞叹过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建筑之美和街道之美,但不知是否意识到,这些城市之所以美是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元素-安静;当然不仅仅只是安静。但是,一个城市要走向文明,首先要“静”下来,再慢慢的删繁就简;如果连烟花爆竹的燃放都禁止不下来,又何谈走向文明呢?从这个层面上讲,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一个城市从低俗走向文明的必然举动,尽管它可能牵动着我们挂念传统文化的神经。请给全国各地一些县级城市出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点赞,虽然这会导致“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的图景成为记忆,但依然决然赞成这样

93、的规定,因为禁放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一名高中生2020年X月X日【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本次作文材料写的是春节期间各地出台禁止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对于这一规定,有支持者,认为应该禁燃,因为坚守传统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也有反对者,反对者认为,不能因安全与卫生问题而消减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假如认为应当禁燃,就从燃放烟花爆竹所带来的危害说起,有安全与卫生问题。强调禁燃的好处。虽然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继承传统文化不一定非得一成不变,我们可以与时俱进,换种形式来继承。比如可以规定相对集中的地方,在野外或者相对空旷的地方集中时间段燃

94、放,这样不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卫生相对好处理,同时又满足了人们燃放烟花庆祝春节的心理需求。如果是反对禁燃的,就着力从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千百年的来影响说起,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虽然燃放烟花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会有卫生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注意任务要求,“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给读者专栏写一封信”。【立意】应该有公德心;移风易俗,势在必行;禁放亦是坚守传统;年味有点淡;新年俗是时代进步的体现,要做到与时俱进等等。【素材】1.从前,人们过春节需要鞭炮声助威,需要烟火添彩。现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很多老百姓不再钟情于鞭炮、焰火。没有鞭炮、焰火,似乎春节也不热闹。现在的年味确是淡。虽然过春

95、节还要准备,由于物质丰富,手中有钱,随手都可以买来,春节所用物品,不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就可以办齐;平时,老百姓的餐桌不缺肉食品,也不需要到春节大吃;从前,走亲访友才穿新衣服,现在,谁也不再穿旧衣服、补丁衣服,平时穿的衣服和春节没有什么两样;从前娱乐单调,庙会、元宵节是人们娱乐的好地方,好方法,现在,有电影、电视、网络多种娱乐媒体,传统的庙会、元宵节没有往日的魅力。2. 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当时是为了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一直沿袭下来的旧习俗,它寄托着我们祈求保佑一年平安如意,邪去福来的美好愿望。可是,你们知道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有多大吗?烟花虽然一时给人们带来了喜庆和快乐,但是它的危险系数也很高。如果燃放烟花不当,很有可能会伤害到人,还可能会引起着火。有的不正规的烟花厂家偷工减料,制造出来的烟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3.燃放烟花还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一般的烟花都会在燃放时释放出较多空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以及灰尘,当硝烟弥漫时,这些气体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有的则会对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多数烟花在爆炸时都会发出巨大的响声,我们在晚上燃放的烟花爆竹,发出的噪声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睡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