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选择题地球的历史悠久,自形成到现在已经有46亿多年了,尽管时间久远,但人类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基本上还原了地球的发展史。据此回答13题。1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依据的是()A利用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量B看各地岩层的海陆分布状况C利用岩层的排列顺序和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D研究各地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2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B越古老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C越晚期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复杂D结构简单的化石一定在地层深处3下列有关地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层的分布一定是早形成的在下,晚形成的在上B不同地
2、层形成的早晚,主要通过地层中的化石结构来判断C在同一个时期形成的地层中所含的化石一定相同D含化石多的地层一定形成较早解析:第1题,人类研究和还原地球的历史,主要是通过研究地下岩层的排列顺序和岩层中生物化石的结构复杂程度,因为早期形成的岩层,一般都分布在下面,且其中所含的化石就是该地层形成时期的生物。生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所以可以通过地层和化石研究出该地层形成的大致时间。第2题,生物的演化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故越早形成的地层,化石结构越简单,且会堆积在下层,即地层的深处,这是未经变动的岩层分布状况。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较早形成的地层可能会分布在地层表面,故结构简单的化
3、石不一定在地层深处,D符合题意。第3题,未经变动的成层岩层,地层形成早的在下,形成晚的在上,但若受到内、外力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早形成的在上,晚形成的在下的情况,A错误。生物发展具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特点,故地层中化石结构越复杂,说明生物越高级,该地层形成时间越晚,故可通过地层中的化石结构来判断地层形成的早晚,B正确。同一地层中含有的化石相同或相近,但不会一定相同,C错误。地层中含化石的多少,不能作为地层形成早晚的依据,D错误。答案:1.C2.D3.B读某地地层剖面图,回答45题。4图中各个地层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BC D5如果在岩层发现了侏罗纪的化石,那么,下列
4、对其他地层形成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A地层形成于白垩纪B地层形成于三叠纪C地层形成于二叠纪D地层形成于寒武纪解析:第4题,一般而言地层形成越早,越是分布在下面。图中各岩层按形成由早到晚的顺序分别为,四个选项中C符合题意。第5题,若岩层形成于侏罗纪,则岩层要早于侏罗纪,岩层要晚于侏罗纪。答案:4.C5.B(2021青岛平度期中)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根据地层组成物质的性质和化石特征,可以追溯地层沉积时的环境特征。据此完成67题。6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A元古宙 B古生代C中生代 D新生代7黑色页岩并含黄铁矿,指示()A氧化环境 B还原环境C浅
5、海环境 D滨海环境解析:第6题,大羽羊齿属于蕨类植物,蕨类植物在古生代比较繁盛,该植物一直生存到中生代的早期消失,含大羽羊齿化石的地层,其所属的地质时代是古生代,故B正确。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黑色页岩一般是在温湿气候下的湖泊、沼泽的还原环境中形成的,故B正确。答案:6.B7.B下图示意中生代与新生代全球平均气温与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据此回答89题。8与现代相比,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当时全球气候总体特点是()A暖湿B暖干C冷湿 D冷干9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A海平面上升B冰川范围扩大C全球平均气温较高D许多生物向高纬度迁移解析:第8题,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繁盛。由图可知,
6、与现代相比,中生代全球平均气温较高,气候较暖;全球平均降水量较小,气候较干。第9题,相对于新生代其他时期,新生代第四纪总体上气温较低,海平面下降,冰川范围扩大,许多生物向低纬度迁移。答案:8.B9.B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1011题。10关于四种化石,说法正确的是()A化石出现的时间比化石早B化石反映的古地理环境为宽广大陆C化石形成于新生代D化石形成时期,森林茂密11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演化规律的是()A BC D解析:第10题,始祖鸟出现在中生代,而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比晚,A错误;三叶虫为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B错误;恐龙在中生代白垩纪灭绝,故恐龙化石不可能形成于新生代,C错
7、误;煤炭是古生代茂密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D正确。第11题,三叶虫为海生无脊椎动物,始祖鸟与它相隔太远,不存在直接演化关系,A错误;三叶虫和恐龙为动物,煤炭化石为植物化石,两者之间不会有演化关系,B、D错误;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种,C正确。答案:10.D11.C下表为某地理兴趣小组在某次野外考察中依次记录的5个地表观测点信息。依据表中信息完成1214题。观测点海拔(米)541492683645572地层中的化石恐龙蛋三叶虫被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12.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A地质地貌 B土壤C气候 D水文13考察路线中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A BC D14下列各地层形成时
8、为海洋环境的是()A BC D解析:第12题,通过表中信息可以看出本次考察主要记录了沿线各点的海拔和地层中所发现的化石,据此判断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地质地貌。故A正确。第13题,恐龙生活于中生代,在中生代末期灭绝;三叶虫生活于古生代,在古生代末期灭绝;裸子植物形成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被子植物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盛行于新生代。故各观测点出露的地层属于新生代的是,C正确。第14题,恐龙、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三叶虫生活在海洋中,故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应形成于海洋环境,B正确。答案:12.A13.C14.B2021年1月11日2时54分,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42.61N,12
9、3.13E)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15 km。据此完成1516题。15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地幔C地核 D软流层16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C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D建筑物的抗震系数解析:第15题,大陆地壳平均厚度是3941 km,震源深度15 km,说明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第16题,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建筑物破坏
10、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横波到达后才倒塌,A正确。答案:15.A16.A(2021金华曙光学校月考)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读图完成1718题。17图示区域地壳厚度的分布特点是()A北部低,南部高 B中间高,四周低C中部地区变化大 D东部地区最薄18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那么0千米应为()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解析:第17题,根据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分布可知,地壳厚度北部高,南部低,A、B错误。中部地区地壳厚度等值线最密集,说明厚度变化最大,C正确。根据图中数
11、值,可以看到,南部的地壳厚度最薄,D错误。第18题,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最外面一层,与地幔之间以莫霍界面为界,换句话说就是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所以绘制的地壳厚度剖面图中,0千米为莫霍界面,C正确。答案:17.C18.C(2021湖州期中)地球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完成1920题。19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圈层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B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C圈层影响土壤厚度和颗粒度D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界面消失20当地时间2020年1月14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5级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A可能在圈层 B一定在圈
12、层C圈层或圈层 D可能在圈层解析:第19题,图中显示,圈层应表示生物圈,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矿物质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A错误;图中显示,圈层应为水圈,一般认为生物圈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B错误;图中显示,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其上部的风化壳厚度影响土壤厚度,其上部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的颗粒度大小,C正确;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后,横波和纵波均明显增强,不会消失,D错误。故选C。第2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510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70千米。题意表明,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的地震,震源深度5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地幔上层。图中圈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不可能发生地震,A错误;图中圈层为地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幔,B错误;图中圈层表示软流层之上的地幔,根据前面分析可知,C正确;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00110千米,而此次震波深度仅50千米,因此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的圈层,D错误。故选C。答案:19.C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