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患下列哪种疾病时机体内环境成分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A. 1型糖尿病B. 高原性肺水肿C. 稀释性低钠血症D. 镰状细胞贫血症【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化学成分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若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则会引起相应的疾病,如血钙含量过低会引起肌肉抽搐,而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详解】A、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的含量会高于正常值,A错误;B、高原性肺水肿是由于突然升高的气压导
2、致肺泡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同时肺淋巴循环受阻造成肺内产生氧化物,引起炎症,此时组织液变多,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B错误;C、稀释性低钠血症是由于血浆中钠含量过低,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C错误;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因为基因突变引起的血红蛋白发生改变,因而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不是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引起的,D正确。故选D。2. 图中甲为红细胞,A、B、C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A代表组织液,可为甲提供氧气和养料B.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B中液体的量增多C. A、B、C的pH稳态与内环境中的某些离子有关D. 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答案】A【解析】【
3、分析】根据题图分析,甲为红细胞,A是甲生存的直接环境,所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淋巴。【详解】A、图中A为血浆,A错误;B、血浆蛋白含量减少会导致A渗透压降低,血浆中水分大量进入B(组织液)中,导致B增多,B正确;C、内环境中的HCO3-、H2CO3等物质形成离子缓冲对,能够维持pH的稳定,C正确;D、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故选A。【点睛】3. 大部分哺乳动物的神经元在形态上具有轴突和树突两种突起,它们的区别构成了神经元的极性。中国科学家发现GSK-3(蛋白激酶)与神经元极性的形成有关:GSK-3的活性在未分化的神经元突起中比较均匀,在分化的神经元突起中,轴突
4、中的活性比树突中的要低。GSK-3如果活性太高,神经元就会没有轴突,如果活性太低,就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神经元的功能与其结构特点密切相关B. 神经元的极性保证了信号传导不会紊乱C. 可以通过抑制GSK-3的活性来诱导轴突的形成D. 提高GSK-3的活性有利于突触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答案】D【解析】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
5、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2、本题需要扣住题干信息“GSK-3如果活性太高,神经元会没有轴突;如果太低,则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答题。【详解】A、神经元的功能与其结构特点密切相关,A正确;B、GSK-3(蛋白激酶)与神经元极性的形成有关,GSK-3的活性与轴突的形成有关,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要突触(由轴突与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形成)的参与,因此神经元的极性保证了信号传导不会紊乱,B正确;C、如果GSK-3的活性低,则会促进树突变成轴突,C正确;D、如果GSK-3的活性太高,神经元会没有轴突,这样无法形成突触。因此,提高GSK-3的活性,不利
6、于突触的形成和信息的传递,D错误。故选D。4. 将枪乌贼离体的神经纤维置于培养液(相当于细胞外液)中来研究兴奋的传导。图1中表示神经纤维膜上的位点,阴影部分表示开始产生局部电流的区域。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刺激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B. 兴奋传导到时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如图2所示C. 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电流计指针偏转幅度会减小D. 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处,电流计的测量结果不变【答案】B【解析】【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大量内流
7、,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单向传递。【详解】A、刺激时,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A错误;B、兴奋传导到时,会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变化如图2所示,B正确;C、若增加培养液中Na+的浓度,兴奋时Na+内流增多,动作电位峰值增大,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幅度会增大,C错误;D、若将阻断Na+通道的麻醉剂放在处,兴奋不能传到处,不能发生第二次偏转,D错误。故选B5. 用火柴棍由脚跟向前轻划新生儿足底外侧缘时,他的大拇趾会缓缓地上跷,其余各趾呈扇形张开,该现象在6
8、-18个月逐渐消失。下列关于该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新生儿完成这些动作属于非条件反射B.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控制该动作完成C. 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D. 在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有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非条件反射为先天具有,条件反射为后天形成,婴儿的该反
9、应显然为非条件反射,A正确;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要控制心跳、新陈代谢等活动,B错误;C、6一18个月婴儿高级中枢逐渐发育完全,该现象消失说明低级中枢活动受高级中枢的调控,C正确;D、随着新生儿成长发育,高级神经中枢如大脑中央前回的顶部由控制脚趾运动的代表区逐渐发育成熟,可以控制脚趾的运动,D正确。故选B。6. 乙酰胆碱(Ach)持续刺激突触后膜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其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对该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A. 状态下钠离子通道关闭,但仍有其它离子进出该细胞B. 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主动运输到细胞内,细胞进入状态C. 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也会导致状态的发生
10、D. 脱敏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详解】A、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膜电位,A正确;B、Ach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Na+内流,属于协助扩散,B错误;C、若乙酰胆碱酯酶失活,乙酰胆碱不能被分解而持续发挥作用,会导致突触后膜出现脱敏现象,C正确;D、脱敏可以使通道蛋白关闭,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可以保护神经元免受过度或过强的刺激,D正确。故选B。7. 大脑的威尔尼克区受损伤会引起印人性失
11、语症。患者表现为说话语音语法都正常,但话语没意义,能听到语音,但不能辨别出语义。据此推测威尔尼克区( )A. 位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B. 包括言语区的S区和H区C. 是产生形象思维生物基础D. 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一部分【答案】B【解析】【分析】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大脑皮层各区受损后引起的症状如下:W区:不会书写但可以听懂别人的谈话,看懂文字,自己也会讲话;S区:不能讲话,但能发出声音;V区:不能认识词义,但是看得到;H区: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能听到别人的发音,就是不懂其含义。【详解】患者表现为说话语音语法都正常,
12、但话语没意义,说明是由于人体内的运动性言语区(S区)受损,患者表现为能听到语音,但不能辨别出语义说明是由于人体内的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B正确。故选B。8.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发现有关的4个实验: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注入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稀盐酸注入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小肠黏膜+稀盐酸+沙子研磨制成提取液注入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对上述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 促胰液素的靶器官是胰腺B. 促胰液素的分泌受神经系统支配C. 与组成的对照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采用了减法原理D. 在稀盐酸刺激下,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答案】B【解析】【分析
13、】根据实验分析,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盐酸刺激的部位,因变量是胰液是否分泌,其结果说明稀盐酸是通过小肠肠腔起作用的,不能直接起作用;与组成的实验的自变量是否含有小肠黏膜的化学物质,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减法原理是指在对照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详解】A、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分泌胰液,A正确;B、根据实验可知,促胰液素的分泌不受神经系统支配,B错误;C、与组成的实验中,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去除神经,采用的方法是减法原理,C正确;D、实验说明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可以通过血液运输来调节胰液的分泌,D正
14、确。故选B。点睛】9.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来进行的。临床发现,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的水平降低,但TRH的水平正常或降低,也可升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人的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都可能引起甲亢B. 甲亢患者通常会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C. TSH和甲状腺激素可能对TRH的分泌均具有反馈调节作用D. 轴系中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答案】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
15、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详解】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运输到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并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如果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则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见,甲亢可能是患者下丘脑或垂体发生病变所致,A正确;B、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会出现反应较快的症状,B错误;C、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的水平降低,但TRH的水平正常或降低,也可升高,所以
16、TSH和甲状腺激素可能对TRH的分泌均具有反馈调节作用,C正确;D、轴系中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D正确。故选B。10. 人受到惊吓时,一方面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使心跳加快;另一方面还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对两种调节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前者是神经调节,后者是激素调节B. 两种调节方式中信息分子种类相同C. 后者的调节反应速度通常比前者快且持续时间短D. 心脏活动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是激素等物质通过体液运输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其主要内
17、容。在神经-体液调节方式中,一般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中的一部分。神经调节的信号有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信号分子有激素、CO2等。【详解】A、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于心脏,心脏心肌为效应器,此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通过交感神经作用于肾上腺髓质,肾上腺作为效应器做出反应,分泌激素(肾上腺素)通过体液运输使心跳加快,此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A错误;B、神经调节中的信息分子为神经递质,体液调节中的信息分子是激素等,B错误;C、体液调节的速度通常比较慢,作用时间较长,神经调节的作用时间短暂,C错误;D、内脏的活动一般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D正确。故选D。11.
18、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可在病原体的直接刺激下产生特异性抗体B. 溶菌酶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 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D. 胸腺是T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介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浆细胞不能直接接受抗原的刺激,A错误;B、溶
19、菌酶是可以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错误;C、树突状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C正确;D、T细胞产生于骨髓,在胸腺中发育成熟,D错误。故选C。12. 主动免疫治疗和过继性免疫治疗是两种新兴的抗肿瘤治疗方法。主动免疫治疗是调动患者的自身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把经体外培养的免疫细胞输入到患者体内来杀伤肿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注射HPV疫苗是一种主动免疫治疗B. 输入的免疫细胞也可能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C. 过继性免疫治疗最好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D. 患者自身的辅助性T细胞具有分泌细胞因子并裂解靶细胞的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
20、主动免疫治疗是指向体内输入具有抗原特性的物质,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如注射疫苗。过继性免疫治疗是指从肿瘤患者体内分离免疫活性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和功能鉴定,然后向患者回输,从而达到直接杀伤肿瘤或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详解】A、注射HPV疫苗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属于主动免疫治疗,A正确;B、输入的免疫细胞可能产生毒性或诱发自身免疫病,对患者的正常细胞造成损害,B正确;C、异体输入的免疫细胞因组织相容性抗原差异,会诱导机体产生针对输入免疫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导致治疗效果差,所以最好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C正确;D、辅助性T细胞能够分泌细胞因子、呈递抗原
21、,但不能裂解靶细胞,D错误。故选D。【点睛】13. 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很多科学家进行了实验探究。下列对相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A. 达尔文的实验证明了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胚芽鞘尖端传递到了尖端下面的一段B. 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影响能够透过琼脂片往下传递C. 拜尔的实验证明了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 温特实验证明了引起胚芽鞘弯曲的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答案】A【解析】【分析】科学家实验过程实验结论达尔文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拜尔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向下传递鲍森詹森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温特证明造成胚
22、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详解】A、达尔文的实验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达尔文的假说是可能有某种刺激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A错误;B、鲍森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正确;C、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正确;D、温特实验证明了引起胚芽鞘弯曲的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D正确。故选A。14.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B.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从而起到调节作用C. 植物根
23、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直接转换成生长素D. 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开花结实说明开花结实与植物体内的激素无关【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发育受激素的调节,同时环境因素如光、温度、重力等也参与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细胞里储存着全套基因,从本质上来说,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都处在基因适时选择性表达的调控之下。【详解】A、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A错误;B、植物激素不能提供能量,也不能催化化学反应,只是作为信息分子,调控细胞的基因表达,B正确;C、植物根中具有感受重力的物质和细胞,可以将重力信号直接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C错误;D、冬小麦需经历低温诱导才能
24、开花结实说明温度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低温处理后冬小麦开花结实过程中细胞分化、分裂都受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激素的调节,D错误。故选B。【点睛】15. 科研人员选择饱满水稻种子,先用不同浓度的ABA(脱落酸)溶液在25恒温箱中浸种24h后,再用蒸馏水洗净。各取450粒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分别在24h、48h、72h观察记录不同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设置3组平行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BA浓度(mg/L)0102060709024h的发芽率(%)3650654248h的发芽率(%)53581620191772h的发发芽率(%)9410044484036A. 施用20m
25、g/L的ABA溶液能达到最好的储藏效果B. 10mg/L的ABA溶液能促进种子萌发,且在72h时促进作用明显C. 72h时90mg/L的ABA溶液抑制种子萌发的效果不如70mg/L的ABA溶液D. ABA溶液可能通过降低细胞中赤霉素的含量进而抑制种子的萌发【答案】D【解析】【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促进植株增高和果实发育、种子萌发。2、脱落酸的作用: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花、叶和果实的脱落。【详解】A、表中数据表明在90mg/L的ABA溶液中储藏种子发芽率降到最低,储藏效果最好,A错误;B、10mg/L的ABA溶液能促进种子萌发,24小时发芽率增加了14%,72小时
26、增加了6%,在24h时促进作用明显,B错误;C、72小时90mg/L的ABA的发芽率小于70mg/L的发芽率,说明72小时90mg/L的ABA对种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比70mg/L的抑制效果好,C错误;D、赤霉素有促进种子萌发的功能,可能脱落酸降低了细胞中赤霉素的含量从而抑制种子萌发,D正确。故选D。二、不定向选择题16. 神经体液调节是神经条件和体液条件都参与的调节机制;反馈调节可理解为一种自我反醒的调节方式,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类型;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对上述概念的辨析错误的是( )A. 在神经体液调节中,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B. 神经调节方式为正反馈;激素调节方式为负
27、反馈C. 激素调节中存在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中不存在分级调节D.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答案】BCD【解析】【分析】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其中,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反馈,起抑制作用的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调节是激素调节的主要调节机制。分级调节是指激素调节的一种方式,像下丘脑、垂体和靶腺体之间存在的分层调控就是分级调节。【详解】A、在神经体液调节中,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A正确;B、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B错误;C
28、、神经调节中存在分级调节,如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脊髓受大脑控制,C错误;D、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故选BCD。【点睛】17. 下图为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通过等信息分子相互作用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中的信息分子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包括甲状腺激素,它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C. 和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D. 是细胞因子,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该调节网络的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了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图中神经系统分泌神经递质、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免疫系统分泌淋巴因子参与内环境稳态调节。图中
29、是甲状腺激素等,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是Na+、K+、乙酰胆碱等,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详解】A、图中是甲状腺激素等,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是Na+、K+、乙酰胆碱等,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包括甲状腺激素,它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B正确;C、还可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可以是Na+、K+,不一定都是神经递质,C正确;D、细胞因子不是由内分泌系统分泌的,D错误。故选D。18. 南瓜的突变体可分为激素合成缺陷型和激素不敏感型两种类型,某课题组通过叶片喷洒赤霉素和生长素进行茎伸长量的研究。下列据图做出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B.
30、生长索和赤霉素的生理作用表现为相互促进C. 实验使用的南瓜突变体为上述激素不敏感型D. 赤霉素对正常南瓜的生理作用表现出两重性【答案】ABD【解析】【分析】根据题目分析,给正常南瓜和突变体南瓜施加赤霉素后,正常南瓜茎随赤霉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南瓜突变体茎长度和赤霉素的量无关;正常南瓜随生长素浓度增加增加长度先促进后抑制,突变体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给突变体加入相应的植物激素也不能促进其生长,因此突变体为激素不敏感型。【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的激素的种类和浓度,A错误;B、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南瓜茎的伸长,生理作用表现为协同,B错误;C、根据分析实验实验的南瓜突变体为激素不敏感型,C
31、正确;D、赤霉素对南瓜茎的伸长表现为促进,未表现两重性,D错误。故选ABD。19. 醛固酮是一种脂质激素,其受体位于细胞内。该激素和受体结合后启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减少B. 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C. 醛固酮在肾上腺髓质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D. 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答案】BD【解析】【分析】1、与人体盐平衡调节相关的激素是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以及对钾离子的排出,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2、钠盐的排出特点为:多吃多
32、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钾盐的排出特点为: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详解】A、血钠含量下降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维持动态平衡,A错误;B、血钾含量升高时,醛固酮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钾离子的排出,B正确;C、醛固酮在肾上腺皮质合成后,以胞吐的方式运出细胞,C错误;D、醛固酮发挥作用后导致尿量和尿的成分发生变化,D正确。故选BD。20. 调节性T细胞由胸腺产生,通过抑制潜在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在乳腺癌等恶性疾病中发现调节性T细胞明显增多。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自身反应性T细胞可能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B. 自
33、身免疫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导致的C. 调节性T细胞可能在癌细胞的识别和清除中起作用D. 接受骨髓移植的机体内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会下降【答案】A【解析】【分析】调节性T细胞由胸腺产生,通过抑制潜在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T细胞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详解】A、T细胞按照功能的不同,分为细胞毒性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是一种监控并在需要时杀死靶细胞的细胞,自身反应性T细胞,就是攻击自身组织、细胞及器官的T细胞。A正确;B、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坏引起的疾病,B错误;C、调节性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
34、功能的T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机体免疫反应,促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C错误;D、调节性T细胞自然状态下处于无能状态,但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集体出现排斥反应,故调节性体细胞数量增加,D错误。故选A。三、非选择题21. 电解质的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通常所说的电解质紊乱指血液中的钾、钠、镁、钙等偏离了正常值的范围。电解质出现紊乱会造成人体代谢失衡,进而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疾病。生活中多数的电解质紊乱往往是由于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造成的。(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其中_对渗透压影响更大,原因是_。(2)偶尔吃咸的食物_(填会或不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持续升
35、高,理由是_。(3)钙离子内流是诱发乙酰胆碱释放的必要环节,而镁离子会拮抗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当血镁浓度升高时,会_(填抑制或促进)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释放,从而使肌肉_。(4)酸性体质论主张应更多摄入碱性食物身体才会健康的观点是错误的,判断的依据是_。【答案】 (1). 无机盐 (2).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血浆中无机盐微粒数目更多 (3). 不会 (4). 机体会通过调节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醛固酮的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对Na+吸收减少,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 (5). 抑制 (6). 松驰(不收缩等) (7). 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
36、,当一定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解析】【分析】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3、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4、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
37、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详解】(1)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其中无机盐微粒数目更多,对渗透压影响更大。(2)当机体摄入过咸的食物食物时,细胞外液渗透压暂时升高,机体会通过调节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多,醛固酮的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对Na+吸收减少,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平衡,因此偶尔吃咸的食物不会造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持续升高。(3)镁离子会拮抗钙离子进入神经末梢,进而影响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因此当血镁浓度升高时,会抑制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释放,从而使肌肉松弛。(4)正常人的血浆pH维持在7.35
38、7.45。由于人体内环境中有很多缓冲对,当一定碱性物质进入后,内环境的pH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更多摄入碱性食物身体一般不会明显改变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点睛】本题主要知识是水平衡调节过程,考查考生对整个调节的理解与掌握,能根据问题内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2. 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即只有在血糖水平升高的情况下,GLP-1才发挥降糖作用,而在血糖水平正常时,则不会使其进一步降低。肠道进食可以促进入体整个肠道内GLP-1的分泌,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1)GLP-1分泌后,一方面在促进_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同时还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另一方面通过促进肝
39、脏分泌激素FGF21抑制_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该过程中表现为协同作用的激素有_。(2)研究人员开发的新一代降糖药物索马鲁肽是GLP-1的类似物,有口服片剂和注射针剂两种。实验发现:同样的治疗效果,注射用药量是口服用药量的1/10。推测口服疗效低于注射疗效的原因是_。(3)1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受损、分泌胰岛素减少所致,索马鲁肽_(填能或不能)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理由是_。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传统降糖药相比,索马鲁肽这类降糖药的优点是_。【答案】 (1). 胰岛B (2). 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 胰岛素与FGF21、GLP-1与FGF21 (4). 索马鲁肽是一种多肽,口服时易被
40、消化道内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 (5). 不能 (6). 降糖时GLP-1的靶细胞是胰岛B细胞,胰岛B细胞受损会降低药物的疗效 (7). 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性,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的低血糖现象【解析】【分析】分析题干可知:GLP-1可增强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的作用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详解】(1)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由图可知,GLP-1分泌后促进肝脏分泌激素FGF21进而抑制非糖
41、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胰岛素和FGF21都能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FGF21和GLP-1都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2)GLP-1是一种多肽类激素,口服时易被消化道内肽酶水解而失去药效,因而其疗效低于注射疗效。(3)索马鲁肽不能用于1型糖尿病,因为索马鲁肽是作用于胰岛B细胞,而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的,故没有相应的靶器官,索马鲁肽不能发挥作用,与传统降糖药物相比,索马鲁肽具有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特性,可避免因剂量问题引发的低血糖现象等优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血糖调节的有关知识,以饭后血糖浓度、FGF21、GLP-1、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42、含量变化为背景重点考查了学生对题图的分析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23. 肠分泌细胞可直接与迷走神经形成突触,将肠腔内的葡萄糖信息快速传给大脑,使大脑感觉到兴奋并对葡萄糖产生渴望,俗称糖瘾,其调节机制如下图所示。(1)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I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_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_。(2)吃甜食会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多巴胺传递愉悦感。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据此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_的结果。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_(写出一条即可)。(3)同时给予
43、多只小鼠提供清水、人造甜味剂和葡萄糖水,最初小鼠对三者的选择频率相同,48h后它们几乎都只从含葡萄糖的瓶子里喝水,发生了明显的糖偏好。研究表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为验证该结论,把健康小鼠用标记的神经活动替代物处理后,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提供上述三种试剂。(注:已知可以通过标记神经活动的替代物来检测cNST区域是否被激活,若该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则表明被激活。)实验中对照组是_。一段时间后检查它们的大脑,预测结果是_。【答案】 (1). 谷氨酸 (2). 静息电位动作电位 (3). 降低 (4). 阻止多巴胺释放 (5). 接触甜味剂和接触水的小组 (6). 接触葡
44、萄糖的小组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在甜味剂和水的对照组中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解析】【分析】分析试题:肠分泌细胞可直接与迷走神经形成突触,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I蛋白特异性结合,释放神经递质(谷氨酸),从而把兴奋传递到大脑,从而使大脑感觉到兴奋并对葡萄糖产生渴望。【详解】(1)由分析可知,肠腔内的葡萄糖与肠分泌细胞膜上的SGLTI蛋白特异性结合会促进肠分泌细胞分泌谷氨酸,谷氨酸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的电位变化是静息电位动作电位。(2)由于有糖瘾的人要获得与之前相同的愉悦感需摄入更多的糖,更不容易激活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释
45、放多巴胺,可以推测糖瘾是食糖量增多导致神经元兴奋性降低。若据此原理研发作用于突触的药物戒掉糖瘾,该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阻止多巴胺释放。(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小鼠是否接触葡萄糖水,因此实验组为接触葡萄糖水的小组,而对照组为接触甜味剂和接触水的小组。由于激活大脑的cNST神经细胞是产生糖偏好所必需的,一段时间后检查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大脑,预测结果是接触葡萄糖的小组大脑的cNST区域有显著的标记信号,在甜味剂和水的对照组中cNST区域并没有被显著标记。【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理,能通过图解分析出糖瘾产生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4.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
46、,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新冠疫苗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图甲为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图乙为两种使人获得免疫力的方法。(1)由图甲可知,B细胞的活化需要_个信号刺激和物质_的作用。(2)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会使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会_,原因是_。(3)图乙中方法和方法比较,方法_能获得更持久的免疫,理由是_。(4)新冠疫苗设计的原理就是让人自身免疫系统识别病毒,故可采用灭活的病毒、_等方法来制造疫苗。【答案】 (1). 一 (2). a(淋巴因子) (3). 降低 (4). 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影响B细胞分裂分化,进而使抗体生成量减少 (5)
47、. (6). 因为该方法是通过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 (7). 减毒的病毒【解析】【分析】图甲为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体液免疫过程,其中为吞噬细胞、为T细胞、为B细胞、为记忆细胞、为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图乙为两种使人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方法注射抗体,仅能在体内持续一段时间。方法注射抗原会使人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可持续较长时间。【详解】(1)为B细胞,B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到疫苗的刺激或受到淋巴因子的作用,故B细胞的活化需要1个信号刺激和物质a的作用。(2)焦虑、紧张等生理因素会使辅助性T细胞活性下降,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随之减少,那么B细胞接受的淋巴因子减少,
48、影响B细胞分裂分化,进而使抗体生成量减少。(3)方法通过注射抗原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4)制作疫苗可用灭活的病毒或者减毒的病毒,因为灭活的病毒或者减毒的病毒无毒性,但可以刺激机体发生相应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内容,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25.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由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调节网络调控的。下图表示三种植物激素及2,4-D的相互作用模型,其中表示植物激素。(1)激素的名称依次是_。如2,4-D这样,由人工合成并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为_。(2)激素和_协调促进细胞的分裂,其中前者
49、促进_的分裂,后者促进细胞质的分裂;农业生产中,农民通过将芫荽(香菜)的种子放在流动的河流或深井中进行浸泡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这种做法与_(填赤霉素或脱落酸)的相关性最大。(3)高浓度的能够促进_(激素)的合成,但当该激素合成过多时,又会抑制激素的合成,这种调节是_调节。(4)研究表明,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例较高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雌花,比例较低时有利于分化形成雄花。这一事实说明_。【答案】 (1). 生长素、脱落酸、赤霉素 (2). 植物生长调节剂 (3). 细胞分裂素 (4). 细胞核 (5). 脱落酸 (6). 乙烯 (7). (负)反馈 (8). 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
50、量【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中能够促进生长的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抑制生长的是脱落酸、乙烯。对于种子萌发过程,起促进作用的是赤霉素,起抑制作用的是脱落酸。据题图分析,为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为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为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的发育。【详解】(1)据题图可知,能够促进生长及果实发育,则为生长素;能够促进种子休眠而抑制生长,则为脱落酸; 能够促进生长,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则为赤霉素;如2,4-D这样,由人工合成并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统称植物生长调节剂;(
51、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协调促进细胞的分裂,其中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细胞体积增大)及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细胞数量增多);将植物种子浸泡可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的萌发;(3)高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的含量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这是(负)反馈调节;(4)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据题干可知,黄瓜的雌雄花的形成与脱落酸和赤霉素的比例有关,因此说明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点睛】本题的解答需要对植物的各种激素的作用、作用机理以及各植物激素相互之间的关系要有详细的掌握。首先要对题图中的各激素进行辨别,其次通过理解分析题干信息来进行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