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9月月考语文学科试卷一、课内阅读:(共39分)(一)基础知识选择题:(5*3=15分)1. 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 “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B.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C.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D.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C项,是疑问句和拟人。D项,“
2、长沙水”、“武昌鱼”是借代,不是借喻。故选B。【点睛】2.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B. “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C. 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D. 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错误,属于现代诗歌。故选D。3. 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
3、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枫树叶经霜变红,像是染过一样。B.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C.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D.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
4、如,一点都不吝惜”理解错误,“书生意气”指同学们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挥斥方遒”指热情奔放,劲头正足。这句话的意思是“同学们意气奔放,正遒劲有力”。故选C。4.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2)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3)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4)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搜入巨石的罅隙。(5)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A. zh j shu mo fu zhB. zh ji l li fu zhC. zh j shu li xi chD. zh ji l mo xi ch【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
5、生字音的识记能力。脂,读作zh,指动物体内或油料植物种子里面的油质;藉,是多音字,可以读作j和ji,慰藉的“藉”读作ji;砾,读作l,意思是“小石块”;铆,读作mo,意思是“铆接”;罅,读作xi,意思是“裂缝”;炽,读作ch,用来形容火旺。故选D。5. “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B.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C. 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D. 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答
6、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和把握能力。A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红烛无法留人、为惜别而流泪,寄托离别之情。B项,作者以“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C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垂杨见“愁眼”,红烛知“苦心”,写离别之苦。D项,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红烛流泪,随人惜别,寄托离别之情。故选B。(二)课内诗歌鉴赏(共24分)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
7、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6. 这首词的上阕中“看”字引出的意象有哪些?7. 上阕在写景方面采用了多个角度,请作简要分析。8. 下阕中“同学少年”这个群体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在全词中有何作用?【答案】6. 万山、层林、江、舸、鹰、鱼 7. 写景的角度是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其中远景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景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的景物是“鹰击长空”,俯瞰的景物是“鱼翔浅底”;静态景物描写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8、碧透”,动态景物描写是“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8. “同学少年”这个群体形象的特点是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慷慨激昂;他们关心国家命运,蔑视反动军阀,敢于斗争,他们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9.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从结构上讲,这两句话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从主题上看,这两句话点明了诗歌的中心。【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的能力。作答本题,考生首先找到“看”字在诗中的位置,然后找出“看”字统领的范围,即“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9、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话,最后从中找出“看”字引出的意象,即万山、层林、江、舸、鹰、鱼。【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角度的能力。上片主要通过诗人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看到了红叶、绿水、船只、长天、雄鹰、游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总体概括,写景的角度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诗人远眺看到的景物,它巍峨、宏大;“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作者近观看到的景物,它写出了诗人眼前近观的游鱼和船只。“鹰击长空”是诗人仰视看到的景物,“鱼翔浅底”是诗人俯瞰见到的景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态景物描写,
10、表现出红山绿水的静态美;“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态景物描写,通过“争”“击”“翔”,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息,生动地刻画了百舸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以及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体现了事物的动态美。【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作者情感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特点,需从文本中找到描写人物的相关语句,然后进行分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表明他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写出他们奔放热情、慷慨激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表现出一群有志青年评论国事,奋笔疾书,激浊扬清;“粪土当年万户侯”表明他们蔑视权贵,敢于同军阀
11、、官僚英勇斗争,有着豪迈的气概和磅礴的气势;“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写出他们是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诗人的自我形象在写“同学少年”时得到了表现,词人写“同学少年”,这里无一处不是写词人自己,通过同学少年的群体形象,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蕴含的情感以及作用。诗歌以问句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所以,“到中
12、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豪情。从结构上讲,这两句话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一代英豪代表着主宰世界的新生力量;从主题上看,这两句话点明了诗歌的中心,这苍茫大地上的主人,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阅读红烛,完成后面的问题。红烛闻一多“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
13、!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10. 下列对课文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B. 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
14、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C. 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D.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11. “红烛”是这首诗的核心意象,请写出这一意象的三个特点,并分析其内涵。【答案】10. D 11. “红烛”的意象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赤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开端就突出了“红烛”意象的颜色,“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的意
15、象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写出“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解析】【10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 项,“又是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集中抒发”错误,应为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诗人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阅读全诗,从诗中找出“红烛”的意象的三个特点。“红烛”意象的第一个特点是赤
16、诚,诗中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歌一开始就突出“红烛”的颜色,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并深情地发出邀请要吐出心来与红烛作对比。在诗人眼里,“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红烛”意象的第二个特点是奉献,诗中说“既制了,便烧着”,“烧着”写出了“红烛”的价值在于燃烧,在于奉献。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其实是借“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奉献的信念和心愿。“红烛”意象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光明,诗中说“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在自然的方法
17、里,“红烛”是要烧出自己的光的,是要创造出光明的,“创造光明”与“灰心流泪”之间的不公平,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里,“红烛”依然要创造光明,“红烛”只要创造光明,个人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这也是“红烛”品格的精髓所在。二、默写:(11*1=11分)12. 名句默写(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与同学一起畅游橘子洲,青春无限、满怀青春,意气风发的一句:_,_;_,_。(3)沁园春长沙关注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_,_,_?(4)指点江山,_,_。【答案】 (1). 鹰击长空 (2). 鱼翔浅底 (3). 恰
18、同学少年 (4). 风华正茂 (5). 书生意气 (6). 挥斥方遒 (7). 怅寥廓 (8). 问苍茫大地 (9). 谁主沉浮 (10). 激扬文字 (11). 粪土当年万户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解答情境默写试题时,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可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应注意重点字词:鹰,翔,茂,意,斥,遒,怅,寥廓,激扬,粪,侯。三、课外阅读(共27分)(一)(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七律冬云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注毛泽东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
19、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注】作诗那天正好是毛泽东生日,在冬至后的第四天。1962年冬,中国刚经历了三年特大灾荒,国际上掀起了一股反华的浪潮。1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大雪横飞、乌云滚滚、万紫千红都已凋零的茫茫冬景,是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写,没有象征意味。B. 作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独驱一切“虎豹”“熊罴”,“虎豹”“熊罴”都指反动邪恶势力,在诗意上又与冬景相协调。C. 作者以在最寒冷的时节独傲霜雪的梅花,象征作者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高洁的精神。D. 此诗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进行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进行对比,加强了表达
20、效果。14. 请你联系背景,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3. A 14. 这首诗以“冬云”为题,通过象征、对比等手法,借冬景来,抒发情怀,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豪迈和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大无畏精神。【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此类试题是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A项,“没有象征意味”错误,首联中低沉的“冬云”、纷飞的“大雪”、凋零的“万花”象征险恶的国际环境。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赏析题,要细心
21、捕捉诗词字里行间的情感信息,找出能传达作者情感的人象、物象、景象加以揣摩,感受作者的情感。具体答题格式是“通过什么抒发(寄寓)什么感情”。本词用“虎豹”“熊黑”比喻敌人;用“梅花”自喻,用独傲霜雪的梅花象征作者及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高洁的精神。将险恶的环境与抒情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做对比,将软弱渺小的“苍蝇”与傲雪挺立的“梅花”做对比,表现出作者勇于斗争、乐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和在恶劣环境下奋勇抗争的大无畏精神。【点睛】分析诗歌情感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难度不太大。首先要找到探究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主要是标题、作者、注释、典故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理解诗句内容后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常见
22、的诗歌情感有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思乡怀人、寄情山水等。(二)(10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乡愁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15. 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6.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15. 意象有“清远的笛”“雾里的挥手”“没有年轮的树”“有月亮的晚上”。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之情。 16. 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乡愁的永恒。【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诗词中意象、意境的能力。解答本题要
23、抓住描述的具体意象,把握意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意象的共同特征,进而概括出意境的特色。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根据意象的特点和含义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本诗的意象有“清远的笛”“雾里的挥手”“没有年轮的树”“有月亮的晚上”。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
24、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因为月亮,这是共同拥有的东西,你不论身在何方,只要今夜晴朗,都可以看得到,那想想同样的月亮却照着不同的两地,是否能使人产生一种亲切感。月的阴晴圆缺,无意中印证着人事的悲欢离合,思乡的人,身在异地,难与家人团圆,此时无论他们头顶是一轮圆月,还是一弯月牙,都会牵动他们的情绪,月的圆满
25、,月的残缺,都是一种寓意。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愁的特点,犹如年轮般无尽无休绵延无尽头。(三)(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游子谣戴望
26、舒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游子的家园呢?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薜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唔,永远沈浮在鲸鱼海蟒间吧。17. 下列是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节写游子乡愁的触发:海上微风乍起,碧海像“青色的蔷薇”。游子触景生情,想起了家园。B. 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处境如此艰险,自然顾不得家
27、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C. 本诗以游子的情感构成往复不已的循环:乡愁不断地萌生,又不断地被理智所抑制。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种循环,从而细微地展现了游子的内心世界:他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D. 这首诗发表时戴望舒正处在苦闷彷徨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些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18. 诗人在第二节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情感?【答案】17. B 18. 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游子对家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
28、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B项,“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处境如此艰险,自然顾不得家园,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说法错误。“第三节写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否定了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错,第三节并没
29、有否定一、二节中游子的乡愁,而是愁上加愁。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要求分析诗人在第二节表达出了哪些思想情感,“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薜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诗人吟唱蜘蛛等各有其家,实际指自己的家园正在荒芜,从而巧妙回答上文关于“游子的家园呢”的设问,游子无家,“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通过对比,表现出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家园的荒芜,与自身处于“鲸鱼海蟒间”的险境相呼应,表达了游子对家
30、园花自开自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四、
31、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朱成玉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
32、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那段日子,祖母常
33、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最难熬
34、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
35、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这是祖母的哲学。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
36、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19.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B.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C.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D.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
37、地说明苦难一旦被战胜,就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20. 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1. 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19. C 20. 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仁爱、体贴:心疼儿孙,忍痛不叫。 21. 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隐喻手法突出人物品格: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 “倾听黑暗”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面对对生命与生活
38、苦难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19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A项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不能据此说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项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D项应为比喻修辞。故选C。【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本文集中体现在回忆祖母经历时
39、提到的独自养大父亲和叔叔、不愿别人擦洗自己的身体、不愿喊叫惊醒儿孙等细节;侧面描写主要是作者或其他人对祖母的评价,如“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尊严和坚守”、“忍着疼痛”等。把这些信息分类整合,从不同角度概括出祖母的性格特征。点睛: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2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妙处以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内涵,抓住关键字词分析技巧或体会其深层含意
40、。“倾听黑暗的蜡烛”很明显用到拟人,从全文思想意蕴来看,“黑暗”和“蜡烛”分别象征着人生的晦暗和光明;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另外,标题作为文章的“眼睛”,会对小说各要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烘托人物形象、贯穿故事情节、突显作品主题等,本文可根据这些角度分析出标题反映了祖母的经历,烘托了祖母形象,“蜡烛”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体现生命和生活的人生哲学,突显主题。五、微写作:(8分)22. 青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岁,它是一个人生命含苞待放的时期,生机勃发、朝气蓬勃。十五、六岁的你可曾感受过青春的酸甜苦辣?请你以“青春”为话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诗歌,150字
41、左右。【答案】例文:怀念那一段段青春年少,狂妄无知的岁月,即使曾经沧海横流浪波乾坤,也只是虚无缥缈。我们青春在回忆里珍藏,在记忆里埋葬。舞动的青春还是那样纯真善良,透着迷人的月光,静静的流淌。我们的青春在淡淡的花香里,透着迷人的芬芳,透着淡淡的忧伤。青春,在我们的人生里,丢失了最真的模样,在我们的记忆里,依旧是最初的模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能力。这是一篇抒情类的微写作。抒情类微写作,一种是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
42、另一种是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注意字数有下限制。“青春”会让我们想起什么样的经历,会让我们产生什么样的感想。这些都可以是写作的内容。比如:青春,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青春,散发出淡淡的幽香含情。青春时代充满着年少轻狂,充满着无限生机,充满着美丽自信。青春的步伐不会因困难而停止,青春的旋律不会因风雨而阻挠。青春是阳光,是自信的标志青春是月光,是优雅的代表,青春是星光,是引领时尚的先锋。让我们扬起青春的衣角,架起起航的风帆,让生命在这里飞扬,让青春在这里启航。青春是美的,由此可以联想到选美比赛、健美比赛和各种什么秀。青春是最具活力,也最具有创造力的。总之,可以写自己的经历,可以写自己的所见,也可以写自己的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