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当地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 ,源远流长,底蕴丰厚。当今人们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 ,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 ,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 了千里之外的异地。A滋润 绚丽多彩 顽固 框定B滋养 多姿多彩 顽固 锁定C滋润 多姿多彩 稳固 框定D滋养 绚丽多彩 稳固 锁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选词填空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和语境的理解把握能力。使用什么词一定要结合语境、对象、身份、场合等等。滋养:养育、培养,如滋养身体;养分、养料。如丰富的滋养。滋润:湿润、不干燥,
2、如:滋润的土地;浸润、使湿润,如:雨露滋润禾苗壮。滋养,一般做拟人的修辞,荆楚文化对国画的作用,用“滋养”比较好。/创作风格,一般多用形式多样,故第二空选“多姿多彩”。“绚丽多彩”多用于色彩繁多。/ “顽固”程度重,更能体现故乡的味道在人脑海中根深蒂固。/框定:多指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锁定:使固定不动,紧跟定。此处用锁定,强调难以摆脱。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B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文中说对联字数可多可少,对联字数不受限制
3、,排除A;对联讲求平仄相谐, 往往仄起平收,音韵协调即可,不要求押韵,故B项不正确。对联不仅有喜联,也有挽联,排除C项;对联虽不一定要与书法艺术结合,但“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还是讲得通的。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C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4、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词和意境的理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意思是“梅花要不是经受住一次次风霜摧折之苦,哪会有素馨沁人的花香”,说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因此不符合语境。1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11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 ,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而离他
5、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ABCD【答案】C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5 下列交际用语表达完全的体的一项是(3分)A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B你和我只是车笠之交,现在你已身居高位,我们之间自然就略显疏远了。C我中学毕业后,得家乡父执辈王明礼引介,赴苏州投拜周小林为师。D欣闻你和小李喜结良缘,恭祝二位椿萱并茂、兰桂齐芳。【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寄呈”不得体,寄
6、送呈上,是个谦词,尤其体现在这个“呈”字,呈上是指自己将书信等恭恭敬敬地给对方看。B项车笠之交:指不以贵贱而异的朋友。不合语境。D项“椿萱并茂”,椿萱:喻父母,古称父为椿庭,母为萱堂。比喻父母健在。不合语境。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1二、文言文阅读(19分)111.Com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先生姓朱,讳筠,字竹君,顺天大兴人。九岁入都,十三岁通五经,有文名。先生少英异,至性过人,与弟文正公珪,俱擅文名,为钜公契赏。及丁父忧,服阙,不肯出仕,欲为名山大川之游。会文正公入觐,上询及先生,乃不敢引疾,谓弟曰:“汝败我雅兴矣。”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
7、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上览奏,异之,乃命开四库全书馆,御制诗以纪其事。又以十三经文字传写讹舛。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择儒臣校正,立石太学,奉谕缓办,因著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藏于家。于是皖、闽之士闻绪言余论,始知讲求根柢之学,四海好学能文者,俱慕从先生游。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诸人,深于经术训诂之学,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卒以撰述名于时,盖自先生发之。先生刚肠疾恶。俗流不敢至其门,寒酸有一善,誉之如不容口。其在都。载酒问字者,车辙断衢路;所至之处,从游百数十人。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其督学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绂等,祠其主于乡贤,以助朴学
8、之士。在福建,与弟珪相代,一时传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其后文正主持文教,海内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赏契者,故世称据经好古之士为“朱派”云。先生穷年考古,兼好金石文字,谓可证佐经史。为文仿迁、固,尤长于叙事。书法参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世。所至名山川,搜奇揽胜,都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辍。 (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先生为人坦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辙掩覆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辰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闻强识不衰。时于其闲属文,其文才气奇横,于毅力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为学使时,
9、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未就,有诗文集若干卷。(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复奏请采录永乐大典逸书 逸:散失B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 殷勤:周到C未遇时皆在先生幕府 遇:得志D奏请仿汉熙平、唐开成故事 故事:旧例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乃不敢引疾 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 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临清流而赋诗8用四字词语概括朱筠的形象特点。(3分)9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先
10、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3分)(2)既资深望重,则大言翰林以读书立品为职,不能趋谒势要。(3分)(3)其文才气奇横,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包,所欲言者无不尽。(4分)【答案】6B7A8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倾心学问,推进学术 兴趣广泛,豪爽好客9(1)先生认为经学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来教育读书人。(2)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提倡文人学士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3)他的文章才思新奇气势豪放,在义理、事物、情态方面无所不包,想要说的都能透彻地表达出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
11、:本题考查文言词字意和用法。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答题时要把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理解。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 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转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1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6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朱筠才智过人,淡泊名利。
12、他年少时即通晓五经,以善写文章著名,深得赏识;志趣超脱,不汲汲于 仕途。朱筠倾心学问,推进学术。他倡导整理文化典籍并身体力行;重视文字训诂之学,对当时学人产生深远影响。朱筠兴趣广泛,豪爽好客。他爱 好金石书法、藏书考古,喜游名山大川;家中坐客常 满,饮酒论学终日不辍。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7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关键词“以为”:认为,“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该句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安徽刊布许氏说文”。(2)关键词“既”:在以后,“言”:倡导。
13、(3)关键词“才气奇横”:才能和气势奇特奔放,“所欲言者”:所字结构,想要说的。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翻译】先生姓朱,名筠,字竹君,北京大兴人。九岁进入京城,十三岁通晓五经,以会写文章而出名。先生年少时才智超群,神采绝俗,天赋的卓绝的品性超过一般人。和他的弟弟文正公石君珪,都以会写文章而出名,被钜公赏识。等到父亲死后回家守孝,守孝期满,不肯出仕,想游览名山大川。适逢文正公入宫拜见皇上,皇上询问到先生,先生才不敢又生病为理由引退,对他的弟弟说:“你败坏了我的雅兴啊。”先生认为经学应以文字训诂为基础,(便)在安徽印刷发行许慎的说文解字来教育读书人。又上奏请采集抄录永
14、乐大典散失的书,皇上看到奏章,以之为异,于是命令打开四库全书馆,亲自写了诗来纪念这件事。又因为十三经文字传写有错误。上奏请求仿照汉朝熙平年间、唐朝开成年间先例,选择儒臣校正,在太学立石碑,接受皇帝口谕暂缓办理,于是写了十三经文字同异若干卷在家里藏者。于是皖、闽的读书人闻已发未尽、识见广博的言论,才知道讲求根本的学问,天下好学能写文章的人,都仰慕跟随先生游学。而戴征君震、王观察念孙这些人,对于经术训诂之学研究很深,没得志时都在先生幕府,最后因为撰述文章在当时闻名,大概是从先生这里引起的。先生刚强痛恨坏人。庸俗的人不敢进他门,穷人有一点好处,他就赞不绝口。他在京城,拉着酒向他问字的,车辙都在大路断
15、了;所到之处,跟随他游学的有数十上百人。 在资历老、声望高以后,(他)大力倡导文人学士应把读书和培养品德作为本分,不能趋附巴结权贵。其在安徽督学,旌表婺源原来的读书人江永、汪绂等,在乡贤祠祭祀他们的灵位,来勉励质朴好学的士人。在福建,和弟弟朱珪相继任职,一时传为盛事,而福建攀着车辕挽留他跑着送他的士人,数百里不断绝。后来文正公主持文教,天下的名流都因为暗中寻找提拔的,多是先生赞赏意气相投的,故世人称考据经书喜欢古代的事物的士人是“朱派”。先生整年考古,又喜欢金石文字,说这些可以可证佐经史。写文章模仿司马迁、班固,尤其擅长叙事。书法领悟通晓六书,有隋以前的体制格局。藏书万卷,坐客常满,谈辨倾倒一
16、世。所到的著名山川,搜寻奇特的东西欣赏美丽的景色,京城的人士传诵吟咏,至今不停止。先生为人坦荡没有城府,在家与兄弟友善,而在外喜好交游。称赞别人的好处,唯恐没有说到极致;若有过错,就总是掩饰。后进之士多因他的称许而得名。先生房中从早到晚不曾没有客人,整日整夜跟客人饮酒谈笑,博学强记却不衰减。还时常在这期间写文章。他的文章才气新奇豪放,对于义理、事务、情态,无不具备,想要说的话无不穷尽。当学政时,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生员,跟他们说话谈论就好像同辈人一样,劝别人为学要先从识字开始,语意诚恳殷勤,离去之后人们都爱戴思念他。他想要写的书都没有写成,有诗文集合若干卷。1(节选自孙星衍朱先生筠行状)三、古
17、诗词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珍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栏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由上片哪些具体景象可见主人公愁绪?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4分)(2)请简要分析“乱洒衰荷”句中“乱”字的表达效果。(2分)(3)金栗闲话云:“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 花间之丽句也。”试赏析词中这两句的妙处。(4分)【答案】(1)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2)“乱”字下 得极好,将秋雨拟人化,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间接地,还显示了凭阑凝伫、寂寞无
18、聊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其心绪也恰可着一个“乱”字。(3)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解析】(1)这是一道意境型的题目。第一步要抓住“秋暮”“衰荷”“乱雨”“冷月”,同时要抓住“暮”“乱”;第二步营造的氛围,一般是四字词语;第三步,体现的作用。“内心愁苦的原因”,“池上凭栏愁无侣”可知,原因是无侣。1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并指出活用或修辞,然后代入句中描述,体会写景效果和表达感情效果。此类词语一般为动词或形容词。“乱”字下 得
19、极好,将秋雨拟人化,既写出雨洒衰荷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诗歌的手法主要有四大类: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做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准确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11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 ,如琢如磨。(诗经卫风)(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
20、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述而)(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4) ,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5)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 ,而不知其所止。(苏轼前赤壁赋)(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1】(8)历览前贤国与家, 。(李商隐咏史)【答案】(1)如切如磋(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4)扪参历井仰胁息(5)草色遥看近却无(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7)赢得仓皇北顾(8)成由勤俭败由奢【解析】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磋、浩、扪、隅、赢、奢”的写法。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
21、习惯,避免笔误。“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本题属于“填充补足型”,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重点字有所理解、吸收。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晚饭花汪曾祺(1)在油坊堆栈和夏家之间,是王玉英的家。(2)王家人很少,一共三口。王玉英的父亲在县政府当录事,每天一早便提着一个蓝布笔袋,一个铜墨盒去上班。王玉英的弟弟上小学。王玉英整天一个人在家。她老是在她家的门道里做针线。(3)王玉英家进门有一个狭长的门道。三面是墙:一面是油坊堆栈的墙,一面是夏家的墙,一面是她家房子的山墙。南墙尽
22、头有一个小房门,里面才是她家的房屋。从外面是看不见她家的房屋的。这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一年四季,照不进太阳。夏天很凉快,上面是高高的蓝天,正面的山墙脚下密密地长了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就坐在这个狭长的天井里,坐在晚饭花前面做针线。(4)李小龙每天放学,都经过王玉英家的门外。他都看见王玉英(他看了陈家的石榴,又看了“双窨香油,照庄发客”,还会看看夏家的花木)。晚饭花开得很旺盛,它们使劲地往外开,发疯一样,喊叫着,把自己开在傍晚的空气里。浓绿的,多得不得了的绿叶子;殷红的,胭脂一样的,多得不得了的红花;非常热闹,但又很凄清。没有一点声音,在浓绿浓绿的叶子和乱乱纷纷的红花之前,坐着一个王玉英。(5)这是
23、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6)李小龙很喜欢看王玉英,因为王玉英好看。王玉英长得很黑,但是两只眼睛很亮,牙很白。王玉英有一个很好看的身子。(7)红花、绿叶、黑黑的脸、明亮的眼睛、白的牙,这是李小龙天天看的一张画。(8)王玉英一边做针线,一边等着她的父亲。她已经焖好饭了,等父亲一进门就好炒菜。(9)王玉英已经许了人家。她的未婚夫是钱老五。大家都叫他钱老五。不叫他的名字,而叫钱老五,有轻视之意。老人们说他“不学好”。人很聪明,会画两笔画,也能刻刻图章,但做事没有长性。教两天小学,又到报馆里当两天记者。他手头并不宽裕,却打扮得像个阔少爷,穿着细毛料子的衣裳,梳着油光光的分头
24、,还戴了一副金丝眼镜。他交了许多“三朋四友”,风流浪荡,不务正业。都传说他和一个寡妇相好,有时就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10)这些事也传到了王玉英的耳朵里,连李小龙也都听说了嘛,王玉英还能不知道?不过王玉英倒不怎么难过,她有点半信半疑。而且她相信她嫁过去,他就会改好的。她看见过钱老五,她很喜欢他的人才。(11)钱老五不跟他的哥哥住。他有一所小房,在臭河边。他成天不在家,门老是锁着。(12)李小龙知道钱老五在哪里住。他放学每天经过。他有时扒在门缝上往里看:里面有三间房,一个小院子,有几棵树。(13)王玉英也知道钱老五的住处。她路过时,看看两边没有人,也曾经扒在门缝上往里看过。有一天,一
25、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14)从此,这条巷子里就看不见王玉英了。(15)晚饭花还在开着。(16)李小龙放学回家,路过臭河边,看见王玉英在钱老五家门前的河边淘米。只看见一个背影。她头上戴着红花。(17)李小龙觉得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他很气愤。(18)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选自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注】晚饭花即野茉莉。因其黄昏时开花,晚饭前后开得最为热闹。故又名晚饭花。处处有之,极易繁衍。12王玉英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13请简要分析第四段画线句的艺术手法及其表达作用。(6分)14请简要说明第五段、最后一段两个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1)这是李小龙的黄昏。(2)这世
26、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15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作者在这个故事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6分)【答案】12王玉英是一个恬静美丽、勤劳质朴、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但又只能听天由命的普通人家的姑娘。13比拟:用“使劲”“发疯”等词语,赋予晚饭花人的情态,表现晚饭花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对比:以“绿叶”“红花”的对比,表现晚饭花的鲜艳明丽;以“热闹”“凄清”对比,表现晚饭花无人欣赏的落寞。(如答“比喻”“通感”且作出对应的合理简析,酌情给分)衬托:以恣意开放而又无人欣赏的晚饭花烘托王玉英内心向往着自由却只能留守家中的孤独忧伤的形象。14(1)李小龙在黄昏十分可以看到意中人王玉英,这是他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
27、时光。(2)在李小龙看来,嫁给了浪荡子钱老五之后的王玉英曾经恬静美好的形象不复存在,流露出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15(1)王玉英最终走出了那个家,那条小巷,却仍然改变不了自己孤独卑微的命运,寄寓这作者对乡下女子无法摆脱悲凉命运的同情(2)李小龙对王玉英有着隐隐的爱慕相思之情,最终却落得一场空,寄寓着作者对质朴纯洁而又美好的感情的赞美,对这种感情不能善终的叹惋、遗憾。(3)李小龙不敢勇敢表达、王玉英甘愿接受命运的摆布,体现了传统观念的深入人心与根深蒂固,故事以小见大,反映了作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不满。【解析】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
28、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王玉英是一个恬静美丽、勤劳质朴、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但又只能听天由命的普通人家的姑娘。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3试题分析:语段运用的是描写的表达方式,赏析其表达特色,就要考虑描写中常用的手法。答题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句子解说一下,然后写明其效果。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
29、达艺术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含意,不仅要看句中关键词语,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还要善于分析内部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保证答题要点的齐全。注意手法的分析,结合内容分析,点明情感。主要是对比、比拟、衬托等手法。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4试题分析:答题时先明确手法,再结合句子解说一下,然后写明其效果。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含意,不仅要看句中关键词语,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还要善于分析内部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保证答题要点的齐全。人物动作行为所反映出
30、的心理,要结合人物性格和动作行为的目的综合分析。第一句李小龙一天中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内容上为刻画王玉英形象服务,也表现了李小龙对她的喜欢,结构上与王玉英嫁人后的情形形成对照。流露出内心的失望与惋惜之情。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文中写花不是“闲笔”,或者说“闲笔不闲”,好的诗歌与小说选取意象,往往情景相融,或借物喻人或对比烘托,在不经意中表现人物与感情。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
31、)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注意从不同的主体分析情感。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111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苏轼的意义李泽厚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人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其实,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着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的人物,原因在哪里呢?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
32、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还是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 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 只是对政治的退避,更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
33、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 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可以说,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这里的情况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觉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
34、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吗?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社会、人生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了。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但
35、是,苏轼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摆脱的出世的意念。无怪乎具有同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绝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轼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6“苏轼的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17请简要概述文章第二段的论述思路。(6分)18请结合文章,阐释“在古今诗人中 ,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的内涵。(6分)【答案】16苏轼最早在诗
36、文中表达出那种人生空漠感和厌倦感。苏轼在美学上追求一种质朴平淡的美,他发现陶渊明的美与真谛,并将之抬高到极高的境地,使陶诗自此以后备受关注,广为流传。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浪漫主义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驱作用。17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不是谨守儒家思想,而是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比前人更深刻的人生空漠之感;接着进一步阐述苏东坡的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将人生空漠之感充分透露出来。18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
37、理高度。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解析】16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根据题目所问,在文本中认真仔细地筛选相关信息。比如,根据文本第二自然段中“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等语可归纳出“苏轼的意义”的第一点内容。根据文本第三自然段中“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等语可归纳出“苏轼的意义”的第二
38、点内容。根据文本第四自然段中“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等语可归纳出“苏轼的意义”的第三点内容。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7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先用逐句归纳法将该段中各句意思加以简括,然后再归纳思路。文章第一段先简略评价苏轼,然后用一个问句引出下文,提出自己的看法;接着进一步阐述苏东坡的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前人都要更深刻、更沉重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层层递进,卒章总结。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18试题分析:回答本题,主要应根据文本内容分析“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
39、准了”这句话的论据。这主要是因为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同陶渊明一致,都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苏轼发现的,苏轼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苏轼认为,在古往今来的诗人中,只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诗句契合了他自己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因此苏轼认为“在古今诗人中,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七、作文(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你能看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也有人说,你能走多远
40、,舞台就有多大。【答案】超越雄鹰敢于超越悠悠的白云,才能表现出身姿的矫健;锦鲤敢于超越潺潺的流水,才能展示出舞蹈的优美;人们敢于超越前辈的事业,才能演奏出生命的精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各行各业都在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在生活中,我们是按步就班、亦步亦趋,还是破旧立新,敢于超越呢?我想,只有超越,才能推动历史更快的前行;只有超越才能完善更新自已。超越首先是超越前人,超越过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想前人之所未想,做前人之所未做,才能为社会创立新技术、新方法,开拓新道路、新局面。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完善和发展。蔡伦敢于超越前人,发明了造纸术;毕升敢于超越前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李时珍敢于超越前人,写出了
41、流传千古、造福万代的本草纲目。他们的这些贡献,是集中了前人的智慧而且敢于超越前人而取得的,推进了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巨大进步。自然科学领域是这样,社会科学领域也莫不如此。邓小平高瞻远瞩,以大无畏的英难气概,敢于超越别人,创造性地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港澳问题上,也敢于超越前人,创造性实行“一国两制”,实现了港澳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只有超越,才有新事物,新概念的产生,才会有干劲、有活力。否则,只能是一潭死水,波澜不惊,但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大多数时候是顽固保守的。那时瞻前顾后,趑趄不前,决不敢越雷池半步。清朝时闭关锁国,
42、认为祖宗之法不可违,所以导致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体制的极大落后,也导致了被外族侮辱局面的出现。超越还要敢于超越自已。每个人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后一个脚印一定要超越先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前进前进再前进。巴西球王贝利,别人问哪个球踢得最好,他答:“下一个”这就是他永不知足,敢于超越自已。中国的跳水皇后高敏,别人问她的敌人是谁,她答:“是我自已,我首先要战胜自已,超越自已,这样才能从胜利走向胜利。”现代社会已到了地球村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只有敢于超越,超越别人,超越自已,才能增强竞争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111【解析】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
43、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本则作文给出的是两句意思相对的句子,考生可以分开立意,也可以从辨析的角度立意。如从第一句的角度立意,可以抓住“远”二字入手,写散文,要热情讴歌超越者的胆量、勇气、精神;写议论文,宜用事例和道理论证为什么超越、怎样超越;写记叙文,可描述超越所经历的曲折坎坷的过程,表现超越的艰难,从而显示超
44、越的弥足珍贵。从具体内容来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构思:第一、可以结合自身经历,面对生活挫折或困境的时候,如何走出失败的阴影,讲述超越自我的独特心理感受。第二、可以叙说他人的故事,比如桑兰受伤之后,毅然走出生命的低谷,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又一个春天。第三、可以列举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说明不断地“超越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第四、可以抒发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体会,只有不断战胜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做真正的强者,品尝到生活的乐趣。第五、可以反向思维,从人与自然关系说明,人类不能一味超越自我,盲目追求发展,忽视自然规律结果会不堪设想。如从第二句话的角度立意,可以围绕“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等方面思考。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