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十五中高三生物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1.察卡病毒和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和DNA,这两种病毒均( )A. 不含蛋白质和糖类B. 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C. 含有A、T、C、G四种碱基D. 需在宿主细胞内繁殖【答案】D【解析】【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营寄生生活,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RNA含有 A、G、C、U四种碱基。【详解】A、病毒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察卡病毒和乙肝病毒都含蛋白质,A错误;B、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B错误;C、察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含有 A、G、C、U四种碱基,乙
2、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C错误;D、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需在宿主细胞内繁殖,D正确。故选D。2.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 酶提供了反应过程所必需的活化能B. 酶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C. 酶活性的变化与酶所处的坏境的改变无关D. 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答案】B【解析】【分析】酶的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部分为RNA。酶参与细胞中的多种化学反应,主要起到催化的作用,催化的实质是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详解】A、酶的作用实质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并不能提供活化能,A错误;B、酶的本质为蛋白质或RNA,当其空间结构改变会导致
3、酶的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无法行使功能,B正确;C、酶具有作用条件温和的特点,高温、强酸和强碱的环境会使酶失活,C错误;D、酶作为一种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性质和数量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3.ATP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ATP中的能量均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B. 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储存了大量的ATPC. ATP水解形成ADP时释放能量和磷酸基团D. ATP分子中的2个高能磷酸键不易断裂水解【答案】C【解析】【详解】A.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A错误;B.ATP-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
4、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C.ATP水解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断裂,形成ADP和Pi,同时释放能量,C正确;D.AT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D错误;因此,本题答案选C。4.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载体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B. 载体具有ATP酶活性C. 载体和转运方式不同D. 载体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包括主动运输(需载体需能量)、自由扩散(不需载体,不需能量)、协助扩散(需载体,不需能量)、胞吐和胞吐(利用生物膜的流动性)。【详解】由图可知载体逆浓度梯度运输溶质
5、分子,A正确;载体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ATP,不具有ATP酶活性,B错误;载体和运转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C正确;协助扩散有载体协助,自由扩散没有,前者快,D正确。5. 将图中果酒发酵装置改装后用于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下列相关操作错误的是A. 探究有氧条件下酵母菌呼吸方式时打开阀aB. 经管口 3 取样检测酒精和CO2 的产生情况C. 实验开始前对改装后整个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D. 改装时将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与管口2连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打开阀a,则外界空气可通过发酵液中;经管口3取样检测酒精,检测CO2要经管口2排出的气体;发酵过程需要密
6、封,故需要进行气密性检测;管口2与盛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连通,可检测是否有CO2产生。6.在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内都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 )A. 葡萄糖转化为淀粉B. 葡萄糖转化为糖原C. 葡萄糖转化丙酮酸D. 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答案】C【解析】【分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人和酵母菌都是异养生物,不能将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详解】A、在植物细胞内,葡萄糖能够转化为淀
7、粉,A 错误;B、在人和动物细胞中,葡萄糖能够转化为糖原,酵母菌细胞中没有糖原分布,B错误;C、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会发生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C正确;D、在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内,不会发生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D错误。故选C。7.下图甲、乙为植物叶肉细胞中的两种膜结构。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甲、乙分别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B. 乙中的H来自葡萄糖在线粒体中的分解C. 甲膜中的色素分子可用无水乙醇提取D. 甲、乙上生化反应由各自不同的酶催化【答案】B【解析】根据图中的化学反应可知,甲上发生了水的分解,是光反应过程,所以甲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乙
8、上发生有氧气参与的水生成过程,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乙是线粒体内膜。根据前的分析可知,甲是叶绿体类囊体膜,乙是线粒体内膜,所以A正确;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的H来自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的分解和丙酮酸在线粒体中的分解,B错误;叶绿体中提取色素使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C正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酶不同,所以D正确。8.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点表示CO2补偿点B. 不同光强下,CO2饱和点也不同C. CO2浓度在a-b之间时,净光合速率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D. CO2浓度大于c时,限制曲线B、C增加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强【答案】A【解析】【分析】该
9、题主要考察了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增加会导致光合作用增强。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CO2补偿点的含义是指净光合速率为零时的CO2浓度,CO2饱和点的含义是指净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的CO2浓度。【详解】A、高光强时a点净光合速率为0,但中光强和低光强a点时净光合速率小于0,所以对于B和C曲线a点不是CO2补偿点,A错误;B、由图线可得,不同光照强度下,CO2饱和点不相同,A的饱和点最高,C的饱和点最低,B正确;C、CO2浓度在a-b之间时,每条曲线均上升,净光合速率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正确;D、与A曲线相比,B和C曲线在CO2饱和点以后均不再增加
10、,由此体现此时光照强度为限制因素,D正确;故选A。9.玉米根尖纵切片经碱性染料染色,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分生区图像如下。对此图像的观察与分析,错误的是A. 先用低倍镜再换高倍镜观察符合操作规范B. 可观察到箭头所指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壁C. 在图像中可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D. 细胞不同结构成分与该染料结合能力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1、在高等植物体内,有丝分裂常见于根尖、芽尖等分生区细胞。由于各个细胞的分裂是独立进行的,因此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看到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通过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各个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或染色质)的存在状态,就可以判断这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进而
11、认识有丝分裂的完整过程。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如龙胆紫溶液)着色。2、把制成的装片先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扫视整个装片,找到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再换成高倍镜仔细观察,首先找出分裂中期的细胞,然后再找前期、后期、末期的细胞。注意观察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最后观察分裂间期的细胞。【详解】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根尖分生区的装片,要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A正确;图中箭头所指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观察不到细胞核,因为,细胞核在有丝分裂前期逐渐消失,B错误;有丝分裂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从细胞的
12、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一个梭形的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据以上特点,可以在图像中观察到处于分裂期前期的细胞,C正确;碱性染料易于与染色体结合,而不易与其他结构成分结合,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B。【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实验原理,以及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再根据题意作答。10.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等生命进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有丝分裂可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一致性B. 有丝分裂过程主要通过基因重组产生可遗传的变异C. 减数分裂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D. 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mRNA存在差异【答案
13、】B【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比较:2、基因重组: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的现象。包括三种类型: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转基因工程中人为条件下的不同物种的生物间基因的重组。【详解】有丝分裂通过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的复制和均分,保证遗传信息在亲子代细胞中的稳定遗传,A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会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发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因此神经干细胞与其分化产生的神经胶质细胞
14、由于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mRNA以及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存在差异,D正确。11.下图是基因型为AaBb的某动物组织切片显微图像。有关判断正确的是A. 图中细胞出现的先后顺序为B. 该动物为雌性,是次级卵母细胞C. 基因A和基因a的分离一定发生在细胞中D. 分裂结束后能产生1种基因型的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该题主要考察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细胞和染色体形态数目的变化,根据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区分细胞各时期是本题的解题关键。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存在以下几点区别: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产生部位睾丸卵巢是否变形变形不变形细胞质分裂方式两次均等分裂第一次不均等分裂;第二次次级卵母细胞不均等分
15、裂,极体均等分裂产生生殖细胞数目1个初级精母细胞可产生4个精子1个初级卵母细胞只产生1个卵细胞【详解】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判定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出现不均等分裂,且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无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在细胞中散乱排布,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因此细胞出现的顺序应为,A错误;B、因为细胞出现不均等分裂,判定该生物为雌性,因此是初级卵母细胞,B错误;C、细胞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相同基因会随之而分离,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A与a等位基因的分离,C错
16、误;D、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正常情况下分裂完成后形成的两个子细胞遗传物质相同;故选D。1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B. 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C. 上清液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蛋白质外壳D. 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答案】C【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
17、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的结论是: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由于大肠杆菌质量较大,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正确;B、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所以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B正确;C、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且在侵染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所以上清液的放射性主要来自未入侵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的DNA,C错误;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可见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了细菌,说明在噬
18、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DNA起了作用,D正确。故选C。13.图示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A. 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B. 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C.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D. 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答案】C【解析】【详解】题图显示: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还没有完全与DNA模板链脱离就与核糖体结合,据此可判断图示过程发生在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A、D项错误,C项正确;翻译时,核糖体在mRNA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B项错误。【
19、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熟记并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结构的异同,进而明确原核细胞的转录、翻译都是在细胞质中进行,边转录边翻译;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翻译在细胞质中,先转录后翻译;要借助中心法则的内容,将“题图中呈现的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14.下图的基因模型为控制某种酶的基因内部和周围的DNA片段情况。距离以千碱基对(kb)表示,但未按比例画出,基因长度共8kb,人为划分a-g共7个区间,转录直接生成的mRNA中d区间所对应的区域会被加工切除,成为成熟的mR
20、NA,下列分析正确的A. 起始密码子对应位点是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B. 终止密码子是最后一个氨基酸结合到核糖体的位点C. 图中成熟mRNA的长度是4.1kbD. mRNA上某一特定位点需要的氨基酸由特定的tRNA将它转运到核糖体上【答案】D【解析】【分析】核糖体沿着mRNA移动,当识别起始密码子时开始由tRNA携带对应的氨基酸与mRMA结合,开始翻译过程,直至读取到终止密码子时,翻译终止。终止密码子有三种,都不对应氨基酸。熟记并理解转录与翻译的过程是解题关键。【详解】A、起始密码子是翻译开始的地方,而RNA聚合酶催化转录过程,其结合位点位于DNA上,A错误;B、终止密码子不对应氨基酸,B错误
21、;C、mRNA是转录的产物,由RNA聚合酶与DNA上的转录起点结合到转录终点结束,所以转录直接生成的mRNA长度为7.5-1.2=6.3kb,但要形成成熟的mRNA需要切除d对应的区段,因此实际长度为6.3-(5.2-2.0)=3.1kb,C错误;D、翻译的工具是tRNA,其种类众多但每一种tRNA只能识别并携带一种氨基酸到mRNA上某一特定位点,将它转运到核糖体上,D正确;故选D。15.如图为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选项是A. 一种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多种性状B. 多种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一种性状C. 所有基因都能控制表现出相应的性状D. 图中的产物可以是酶、激素或者抗体等【答案】
22、C【解析】由题图知,性状A、B、C、D由同一种基因产物呈现,说明同一基因产物会影响多种性状,A正确;由题图知,而性状E由三种基因产物呈现,表明多个基因可以影响和控制一个性状,B正确;杂合子中的隐性基因不一定表达出来,C错误;多数酶、有些激素和抗体是蛋白质,可以有基因选择性表达,D正确。【点睛】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的知识点总结:1、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生物体的性状受基因和环境的共同影响,通常可能有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也可能有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多因一效”),也可能会出现一个基因控制多个性状(“一因多效”)。2、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3、,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二、填空题16.下图为真核细胞中3种结构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的名称为_,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具有_(在甲、乙、丙中选择)。(2)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这表明结构c与_(填序号)的形成直接有关。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心体核糖体(3)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在生物膜上进行,乙、丙分别通过_(用图中字母填空)扩大了膜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_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4)在细胞分裂间期,结构乙的数目增多,其增多的方式有3种假设:细胞利用磷脂、蛋白质等重新合成;细
24、胞利用其他生物膜装配形成;结构乙分裂增殖形成。有人通过放射性标记实验,对上述假设进行了探究,方法如下:首先将一种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定期取样,检测细胞中结构乙的放射性。结果如下:标记后细胞增殖的代数1234测得的相对放射性201005025与野生型相比,实验中所用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代谢特点是_。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在配制成分上的要求是_。通过上述实验,初步判断3种假设中成立的是_(在、中选择)。【答案】 (1). 细胞核 (2). 乙 (3). (4). e、h (5). 酶 (6). 自身不能合成
25、胆碱 (7). 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 (8).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甲表示细胞核,乙表示线粒体,丙表示叶绿体,其中a为染色质、b为核膜(含核孔)、c为核仁、d为线粒体外膜、e为线粒体内膜、f表示叶绿体外膜、g表示叶绿体内膜、h表示类囊体薄膜堆叠而成的基粒。【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甲表示细胞核,乙表示线粒体,丙表示叶绿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和成形的细胞核,但是有线粒体。(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c表示核仁,蛋白质合成活跃的卵母细胞中结构c较大,而蛋白质合成不活跃的肌细胞中结构c很小,而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因此说明核仁与核
26、糖体的形成有关,故选。(3)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具有增大膜面积的方式,如叶绿体通过h类囊体薄膜的堆叠增大了光合作用光反应的场所;线粒体通过e内膜向内折叠增大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面积,从而为这些反应需要的酶提供更多的附着场所。(4)根据表格分析,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在加有3H标记的胆碱(磷脂的前体)培养基中培养后,然后转入另一种培养基中继续培养,随着细胞增殖的代数的增加,相对放射性逐渐降低,说明链孢霉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自身不能合成胆碱。实验中所用的“另一种培养基”成分与前一步骤的培养基相同,只是胆碱没有3H标记。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线粒体是分裂增殖形成的。【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细胞中各个结构的组
27、成,判断甲乙丙代表的细胞结构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细胞结构的成分的名称。17.温室栽培与露天栽培相结合,是果农提高收益的有效措施。(1)某科研小组在温室栽培某品种桃树,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期间分别于11时和15时打开和关闭通风口,结果如下图,据图回答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上,能够_和利用光能。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 NADPH参与在_(场所)中进行的C的_过程,该过程的产物可以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蔗糖和淀粉。上述实验中,设置不同光照强度通过_来实现。10时到11时的时间段内,限制各组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17时,T2组叶肉细胞产生ATP的细胞器有_。
28、(2)果农发现干旱较正常水的桃树幼苗根系数量多且分布深。科研人员对干旱及干旱恢复后,桃树幼苗光合产物分配进行了研究。将长势一致的桃树幼苗平均分成正常灌水、干旱、干旱恢复三组,只在幼苗枝条中部成熟时片给以CO2,检测光合产物的分布如下图。由图可知,干旱处理后,14CO2供给叶的光合产物_减少,与幼叶和茎尖相比,细根获得光合产物的量_,表明干旱处理的细根比幼叶和茎尖_。幼叶和茎尖干旱恢复供水后,_。干旱后恢复供水,短期内细根的生长速度比对照组_。若要证明此推测,下列观测指标选择恰当的是_。A细根数量 B. 细根长度C.根尖每个细胞DNA含量 D. 细胞周期时间【答案】 (1). 吸收、传递、转化
29、(2). 叶绿体基质 (3). 还原 (4). 改变黑色遮阳网层数 (5). CO2浓度 (6). 叶绿体、线粒体 (7). 输出 (8). 增多 (9). 获取有机物的能力强 (10). 获得有机物的能力部分恢复(光合产物分配量增多,但仍低于正常灌水组) (11). 快 (12). ABD【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根据对光的需要可以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其中光反应阶段需要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需要光和色素对光进行吸收、传递和转化完成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暗反应阶段主要在叶绿体基质进行,主要分为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其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和ATP
30、。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考察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其中光照强度的控制可以通过黑色遮光网的层数来控制。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详解】(1)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上,在光反应阶段吸收、传递、转化和利用光能;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该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由图示注解可知,光照强度可以通过改变黑色遮光网的层数控制,层数越多,光照强度越低;在10-11时,每组曲线均出现下降,此时光照不是限制因素,主要是因为光照增强到此时植物气孔关闭,使CO2吸收量下降,因此限制因素是CO2浓度;由图可得,17时T2组曲线净光合速率为零,即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
31、作用强度相等,因此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2)图中曲线表明,干旱处理后,14CO2供给叶的光合产物滞留量比正常灌水组高,因此光合产物的输出减少;与幼叶和茎尖相比,细根的光合产物分配量很高,证明细根获得光合产物的量增多;表明干旱处理的细根比幼叶和茎尖竞争有机物的能力强,即获取有机物的能力强;幼叶和茎尖干旱恢复供水后,其光合产物的分配量略有回升,但并未与正常灌水组达到一致,因此只是恢复了部分获得有机物的能力;干旱后恢复供水,短期内细根的光合产物分配量要高于对照组,证明其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生物体的生长主要依赖细胞数量的增多,因此可以通过观察细根的数量和细根的长度以及细胞周期的长短来证
32、明,因此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分裂完成以后DNA的含量不发生变化,所以不能以此为观测指标。【点睛】该题难点在于不同处理组之间实验结果的对比观察以得到实验结论,因此掌握实验的各对照原则是解题关键。该实验同时用到了同位素标记法,用14C标记光合作用产物,可以通过观察放射性的含量以检测有机物的滞留量和转移量。绿叶产生的有机物可以向其它部位运输,从而促进其它部位的生长。18.二甲双胍(Met)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降血糖药物,近年来发现它还可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1)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由于癌细胞表面_,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2)为探究Me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含不同浓度Met的培养液培养肝癌细
33、胞,结果如图1,该结果表明_。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处于不同时期的细胞数量,结果如图2,由此推测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_期。 (3)为进一步研究Met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用含1mmol/L Met的培养液培养肝癌细胞12h后,结果发现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下降。呼吸链复合物位于_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电子传递)。由实验结果推测Met通过减少_供应,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 另一方面, Met对癌细胞呼吸的影响导致线粒体内AMP/ATP比值_,使AMPK磷酸化而被激活。(注:AMP为腺苷一磷酸)激活的AMPK(P-AMPK)可通过图3所示的信号转导途径抑制分裂相关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肝癌细胞的
34、增殖。测定各组肝癌细胞中相关物质的含量,电泳结果如图4。由于细胞中-Actin蛋白的表达量_,在实验中可作为标准对照,以排除细胞取样量、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合图3、4,阐述P-AMPK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_。【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2). 糖蛋白减少 (3). 二甲双胍(Met)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 (4). G1 (5). 线粒体内膜 (6). 能量(ATP) (7). 升高 (8). 相对稳定 (9). P-AMPK抑制P-mTOR的合成,减弱了P-mTOR对P-P70S6K的促进作用,从而减少了P-P
35、70S6K合成,导致细胞分裂相关蛋白合成减少【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Met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合图1、图2可知该实验单一变量是Met浓度、时间,因变量是细胞增殖存活率、不同时期细胞的相对数量。【详解】(1)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少了,所以癌细胞之间的识别能力减弱,导致癌细胞容易扩散和转移。(2)据图1分析可知,Met的浓度越高,细胞增殖存活率越低,处理时间越长,细胞增殖存活率也越低,说明二甲双胍(Met)的浓度越高、处理时间越长,对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越强;据图2分析,与对照组相比,两种Met浓度处理后的G1期的细胞都增多了,而S期、
36、G2期和M期的细胞都减少了,说明Met可将肝癌细胞的增殖阻滞在G1期。(3)根据题意分析,由于呼吸链复合物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电子传递),说明其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研究人员用含1mmol/L Met的培养液培养肝癌细胞12h后,结果发现呼吸链复合物的活性下降,说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ATP减少了,即Met通过减少能量供应,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根据以上分析已知,Met处理后导致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的ATP减少了,因此线粒体内AMP/ATP比值升高。据图4分析,-Actin蛋白的表达量在各组实验中相对稳定,说明其为对照组;结合图3、图4分析,P-AMPK抑制P-mTOR的合成,减弱了P-mTO
37、R对P-P70S6K的促进作用,从而减少了P-P70S6K合成,导致细胞分裂相关蛋白合成减少。【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根据实验目的以及图形找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根据实验的基本原则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相关结论。19. 下图1表示某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的部分片段,其中a、b、c分别表示该基因片段中特定的碱基对。图2表示该细菌细胞内DNA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请分析回答:(1)图2所示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是 。在真核细胞内,核基因控制的该过程发生在同一场所的是 (选填序号)。过程的产物分子中只有一条单链是新合成的,因此这种合成方式被称为_ 。过程需要催化。完成时,一般在
38、一条mRNA上会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 。(2)基因突变是由于 ,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若图1中基因位点a的碱基对变为,位点b的碱基对变为,位点c的碱基对变为,则其中位点 的突变对生物性状表现无影响,其原因是_。(3)若将此抗除草剂基因转入大豆根细胞中,欲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应将转入目的基因的细胞培养在含 的全营养固体培养基中。抗除草剂基因能在大豆细胞中表达说明 。【答案】(1) 半保留复制RNA聚合酶 提高翻译的效率(短时间内合成大量蛋白质)(2)DNA碱基序列改变(DNA碱基对的增加、缺失和替换) c 一种氨基酸可以有多个密码子(一种氨基酸不止一个密码子)(3)除草剂 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39、【解析】(1)图2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有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真核细胞中,核基因控制的过程是DNA复制和转录,均发生在细胞核中。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一条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其意义是提高翻译的效率。(2)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根据mRNA的碱基序列判断DNA的上面一条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当c位点碱基对突变为碱基对,mRNA上的密码子变为UUA,与突变之前对应同一种氨基酸,因此该位点的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无影响。(3)目的基因是除草剂基因,判断转基因是否成功转入,应将转入目的基因的细胞培养在含除草剂的全营养固体培养基中。抗除草剂基因能在大豆细胞中表达说明生物共用一套遗传
40、密码。20.遗传性骨骼发育不良(SD)的致病原因多样。某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新的SD患病家系,对其致病机理展开研究。(1)由图1推测,若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则家系中-2的致病基因遗传自_(填图1中序号)。(2)已有研究表明,常染色体上M140基因的突变与SD的发生有关。为确定图1家系SD的遗传方式,科研人员对其成员M140基因进行了测序,部分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致病的M140基因在箭头所指位点的碱基对为_。结合图1、图2可知,该家系SD的遗传方式是_;产生致病基因的可能原因是在_(填图1中序号)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发生了M140基因的突变。 (3)科研人员对M140基因在SD中
41、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基因工程获得M140基因敲除(KO)小鼠,然后检测野生型小鼠和KO小鼠软骨组织中基因D(与骨发育密切相关)的转录情况,发现野生型小鼠基因D的mRNA含量低于KO小鼠。已知M140基因只转录不翻译,结合上述结果可提出两种推测推测一:M140基因的RNMA促进基因D的mRNA降解。推测二:_科研人员体外培养野生型小鼠软骨细胞,先在培养液中加入转录抑制剂,然后向实验组细胞中导入足量M140基因的RNA,对照组导入与M140基因的RNA_ 不同的无关RNA。然后在第0.5h、1h、2h、4h分别检测细胞中基因D的mRNA含量。结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基因D的nRNA含量都随时间
42、延长而下降,且_,支持推测一。进一步研究发现,M140基因的RNA通过与基因D的mRNA互补结合,进而促进其降解。【答案】 (1). I-1 、I-2 (2). G-C (3).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4). II-2 (5). M140基因RNA抑制基因D转录 (6). 序列 (7). 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速率更快【解析】【分析】由遗传图1可知:无中生有为隐性,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病者为隐性。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在图2 中,正常基因的碱基对为A-T,被替换为G-C。【详解】(1)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系中-2患病,则基因型为隐性aa,说明家
43、系中-2的致病基因遗传自来自于父母双方,即-1和-2;(2)比较三个正常人和两个患者的常染色体上M140基因的序列发现,正常的M140基因在箭头所指位点 的碱基对为A-T,致病的M140基因在箭头所指位点的碱基对为G-C;由图1可知,若该病是来自于第一代的遗传,则该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2应该是携带致病基因,但测序结果显示没有,说明-1、-2不含致病基因,根据图2分析可知,该家系出现SD病是由于-2的早期胚胎细胞中发生了M140基因的突变,而不是来自第一代的遗传,且III-2也有致病基因,SD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基因D与骨发育密切相关,野生型小鼠基因D的mR
44、NA含量低于M140基因敲除的(KO)小鼠小鼠。可能的原因有一:M140基因的RNA促进基因D的mRNA降解。二:M140基因的RNA抑制基因D的转录。如果M140基因的RNA可以促进基因D的mRNA降解,先在培养液中加入转录抑制剂,可以排除自身转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然后向实验组细胞中导入足量M140基因的RNA,对照组是空白对照,导入与M140基因的RNA 序列不同的无关RNA,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影响;然后在第0.5h、1h、2h、4h分别检测细胞中基因D的mRNA含量。因为M140基因的RNA可以促进基因D的mRNA降解,则随时间延长,基因D的mRNA含量下降,且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速率更快。
45、【点睛】本题以探究遗传性骨骼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SD)的实验与推理过程为载体,考察遗传图谱、基因突变、探究SD的发病机制,其中涉及到了实验设计、实验推理、论证。对此类实验题要求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从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着手分析,对实验原理和机理进行推测。21.下表为野生型和突变型果蝇的部分性状。翅形复眼形状体色.翅长野生型完整球形黑檀.长突变型残菱形灰.短(1)果蝇是一种适合做遗传实验的材料,除易于饲养、后代数量多、世代短等特点外,还有表中所示的果蝇具有_的特点。(2)若果蝇的基因型是AaBb,下图中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正确的是_其中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是_。(3)果蝇一个
46、AaBb的精原细胞(两对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产生了一个基因组成为Ab的精细胞,其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组成是_ 若该精原细胞产生了AB、Ab、aB、ab四种精细胞,则其形成过程中可能发生了_。(4)果蝇X染色体上长翅基因(D)对短翅基因(d)是显性,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f)纯合时,仅使雌蝇转化为不育的雄蝇,对双杂合的雌蝇进行测交,子代雌蝇的基因型有_种,子代雄蝇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5)果蝇的棒眼(B)与红眼(b)为一对相对性状,1915年,遗传学家 Bridges发现用红眼雌果蝇与X射线处理过的棒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只能在某些杂交组合的F1中发现红眼雌果蝇,该种红眼雌果蝇的出现是
47、由于它自身发生了基因突变,还是父本体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B和b基因都没有的受精卵不能发育)。请你设计杂交实验进行检测:实验步骤:用_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和比例结果预测及结论。结果预测及结论:若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_则是由于基因突变若子代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 ,_则是由于父本棒眼果蝇X染色体缺失。【答案】 (1). 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形状 (2). BCDF (3). DF (4). Ab aB aB (5). 交叉互换 (6). 2 (7). 短不育:长不育:短育:长育=1:1:2:2 (8). F1中红眼雌果蝇与棒眼雄蝇杂交 (9). 1:1 (10). 2:1【解
48、析】【分析】果蝇作为遗传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材料,具有易饲养、繁殖快、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染色体较少等优点。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自由组合。【详解】(1)图中所示,果蝇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因此是常做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2)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相同位置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A和a为等位基因,B和b为等位基因,由此判定BCDF符合基因的位置关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因此A/a、B/b要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如DF。(3)由于A/a、B/b两对等位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减数分
49、裂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经减数分裂形成了Ab的精细胞,证明A和b连锁,a和B连锁,所以其余三个精细胞应分别为Ab、Ab、aB; 若该精原细胞产生了AB、Ab、aB、ab四种精细胞,则是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4)已知双杂合雌蝇基因型为FfXDXd,使其与基因型为ffXdY的个体测交,根据遗传图解可知,后代雌蝇的基因型为FfXDXd和FfXdXd,共有两种;后代雄蝇的基因型有六种,分别为FfXDY、FfXdY、ffXDY、ffXdY、ffXDXd、ffXdXd,对应的表现型及比例为:短翅不育:长翅不育:短翅可育:长翅可育=1:1:2:2。(5)由题干信息可知,棒眼和红眼基因应该是
50、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亲本杂交应该只出现棒眼雌果蝇和红眼雄果蝇,少数出现的红眼雌果蝇有可能是基因突变造成,即XBXb突变为XbXb,或者是X染色体缺失了显性基因B,即由XBXb突变为XbX-,由实验的预期结果可知,选择该红眼雌果蝇与棒状眼雄果蝇杂交;若是发生了基因突变,则杂交组合应为:XbXb和XBY,产生后代中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若是发生了染色体缺失,则杂交组合为:XbX-和XBY,由于缺少B和b基因的受精卵不能发育,所以后代中棒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2:1。【点睛】题目中涉及到两对等位基因的位置关系,因此要考虑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组实验设计均考察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以及伴性遗传的特点,掌握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熟练绘制遗传图解是考察的重点及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