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 新实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3070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 新实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 新实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 新实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化学:新理念 新教材 新实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理念 新教材 新实验高考中化学实验题的考查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实行新课标以来,各地对高考中实验的研究更是加大了力度。2007年的高考已经尘埃落定,从2007年的高考试题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实验题的命题形式多种多样,但从试题的信息、命题的形式以及所涉及的内容上我们都可以找出教材中的影子,因此加大对教材中的实验的研究是提高化学实验的一个重要方向。纵观这些年的考查,与教材有关的实验题目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教材原有实验进行改进这一类题的特点是利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进行改进,既来源于课本,但又高于课本;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基本技能;很适合于这几年理综试题的要求,所以在这几年的高考题中这

2、一类试题频繁出现,例如:(02年理综全国卷)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前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 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 做干燥剂。(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解析:(3)(4)两个小题目考查的是喷泉实验的引发的操作。喷泉形成的原理是内外形成压强差,第(3)小题按课本的要求操作即可。而第(4)小题将胶头滴管去掉,考查的是学生对于胶头滴管在此实验中的作用的理解。要想形成喷泉,必须将烧瓶中的气体去掉,去掉的方式有两种,一

3、是向烧瓶中加水,使氨气溶于水,另一种方法就是将气体赶出。第()问中将胶头滴管去掉,就只能采用第二种方法了,加热是将气体驱出的最好方法。答案:(1)(2)向下排空气法,碱石灰(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水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玻璃导管中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点评:本题考查了教材中的两个重要实验实验室制备氨气喷泉实验。这两个实验在每一个学生心目中都很熟悉,特别是第喷泉实验。从原理到装置,从试剂到注意事项,可以说讲的已经很多了,但只要学生没有在实验室中作过实验,只是听教师在课堂上讲实验,这一个题想得高

4、分很难。因此,这就告诉我们必须让学生动手作实验,这是化学这一学科特点的要求,也是化学实验考查的方向之一,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复习时都要重视。2教材原有化学性质进行改编这一类题目的特点是题目中的实验不是教材中要求的必作实验,而是某种物质的性质,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探究,进而在实验中进行验证。题目中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但由于题意比较新,导致学生很难得高分。例如:(03年理综全国卷)用下面两种方法可以制得白色的Fe(OH)2沉淀。方法一: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1)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上述FeSO4溶液时还需加入 。(2)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

5、2常采用 的方法。(3)生成白色Fe(OH)2沉淀的操作是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插入FeSO4溶液液面下,再挤出NaOH溶液。这样操作的理由是 。方法二:在如图装置中,用NaOH溶液、铁屑、稀H2SO4等试剂制备。(1)在试管里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里加入的试剂是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在试管和中加入试剂,打开止水夹,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骤是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解析:Fe(OH)2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这是Fe(OH)2的重要性质,本题是在原有性质基础上进行了改编,设计成了探究型实验题,此题考查的内容比较

6、多,既有水解方面的的问题,又有氧化还原方面的问题,还有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考查了实验的设计,可以说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答案:方法一 (1)稀H2SO4 铁屑(2)煮沸(3)避免生成的 Fe(OH)2沉淀接触O2方法二 (1)稀 H2SO4 铁屑(2)NaOH溶液(3)检验试管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H2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4)试管中反应生成的H2充满了试管和试管,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点评:将常见物质的性质改编成实验题,使题目耳目一新,同时对于我们平时的学习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原来注重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为实用性学习,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对物质性质的探究的习惯。3教材不同性质

7、实验进行组合这一类题目有以下几个特点考查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同时考查多个性质把教材中的性质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出来往往和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例如:(2005年广东)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 (1) 根据反应Na2SO3(固)H2SO4(浓)Na2SO4SO2H2O,制备SO2气体。 用下列简图,在答题卡的方框中画出制备并收集SO2的实验装置(含试剂)示意图。 实验过程中,使用分液漏斗滴加浓硫酸的操作是 。(2) 将SO2气体分别通入下列溶液中: 品红溶液,现象是 ; 溴水溶液,现象是 ; 硫化钠溶液,现象是 。(3) 有一小组在实验中发现,SO2气体产生缓慢,以致后

8、续实验现象很不明显,但又不存在气密性问题。请你推测可能的原因并说明相应的验证方法(可以不填满)。 原因 ,验证方法 。 原因 ,验证方法 。 原因 ,验证方法 。解析:第(1)小题考查了仪器的组装和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这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最基本的内容,在教材中要求也比较高,在前几年的高考中经常出现,近几年较少,但在2005年出现也说明了化学基本操作扔是化学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第(2)小题考查了SO2的三个重要性质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可以说是典型的组合题。第(3)小题是一个开放型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实验中的实际问题。在一个题目中把这么多的知识点组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高考实验题的一大趋势,前几

9、年这类题目往往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今年以第II卷的形式出现也说明了实验题的考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答案:(1) 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活塞,旋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慢慢滴加(2) 溶液褪色 溶液褪色 有浅黄色溶液(或溶液变浑浊)(3) Na2CO3变质; 取待测试样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配成溶液,先滴入足量稀盐酸,再滴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该Na2CO3固体变质 不是浓硫酸; 用洁净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样,涂白纸不变黑,则证明该溶液不是浓硫酸点评:组合题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知识的容量大,能够很好的覆盖知识要点,这可以满足综合考试中题量小,考查的范围大的要求。二是思维的跨度大,能够

10、很好的才查学生的对知识、信息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学习和复习时要勤于总结,并尽可能的将不模块的知识通过化学基本理论联系起来。4教材中实验的再设计新课标下的化学实验考查的又一新方向2007年是山东省实行新课标以来的第一次高考,在考试大纲中要求“(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从2007的考查试题来看,这一求是通过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再设计来实现的。例如:(2007山东省)29.(15分)铁及铁的化合物应用广泛,如3可用作催化剂、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和外伤止血剂等。(1)写出3溶液腐蚀印刷

11、电路铜板的离子方程式。(2)若将(1)中的反应设计成原电池,请画出原电池的装置图,标出正、负极,并写出电极反应式:正极反应,负极反应。(3)腐蚀铜板后的混合溶液中,若2、3和2的浓度均为0.10 mol1,请参照下表给出的数据和药品,简述除去2溶液中3和2的实验步骤: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的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时的3221.97.04.73.29.06.7提供的药品:2浓24溶液(4)某科研人员发现劣质不锈钢在酸中腐蚀缓慢,但在某些盐溶液中腐蚀现象明显。请从上表提供的药品中选择两种(水可任选),设计最佳实验,验证劣质不锈钢易被腐蚀。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劣质不锈钢腐蚀的实验现象:。解析:第()是将我们

12、熟悉的一个化学反应设计成原电池的形式第;()小题是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除去杂质离子;第()小题是根据要求设计一个验证实验。这三个小题都是设计题,第()小题是根据课本中的一个常见的离子反应设计;第()小题是课本中的一个习题的再设计;第()小题是铜锌原电池的一个变形应用,本小题要求设计最佳实验方案,而且是根据所给的试剂,大大提高了题的难度。题意中隐含了是要验证“验证劣质不锈钢易被腐蚀”的环境应是“盐溶液中”。而给出的试剂中又没有盐溶液,需要学生根据所给的试剂配制,从题目中给出的试剂来看可以得到硫酸铜、氯化钠、次氯酸钠等几种盐,而得到硫酸铜的方案又有好几个,这是本题的难点,同时考查了学生能能不能在探

13、究中获得结果科学方法。答案:29.(1)2Fe3+Cu2Fe2+Cu2+(2)装置图正极反应:32(或23222)负极反应:22(或22)(3)通入足量氯气将2氧化成3;加入调节溶液的至3.24.7;过滤除去Fe(OH)3(4)2442 44,不锈钢表面有紫红色物质生成。点评:第(4)小题虽然是本年度化学失分最多的地方,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牢固,方法不合理,不能注重实验方案的最优化。如果我们平时能注重对基本的化学反应的理解,本题目做满分还是完全能达到的。教材是我们学习的根本,高考试题总是以课本为模板的,只要我们深入的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养成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能力,在年的高考中过关斩将,取得属于自己的辉煌。山东省莘县实验高中:李银方邮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