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认为隋文帝“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A.加强中央集权B.开创科举制度C.开通隋朝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解析:“混南北为一区”指的是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功绩。答案:D2.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认识,主要源自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的深思()A.春秋诸侯争霸B.汉末军阀割据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解析:“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以民为本的思想,重民、爱民、养民、信民等。因为唐太宗亲
2、身经历了隋末的农民大起义和隋朝的灭亡,深知隋朝暴政的危害。故选D项。答案:D3.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认为,对国家和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支持这个观点的证据有武则天()A.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C.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D.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解析:武则天当权期间发展经济,励精图治,延续了贞观之治的繁荣,为以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位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故选C项。答案:C4.“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
3、,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A.仰慕唐朝盛世,共同抵御突厥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唐蕃友谊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他族入侵解析: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朝会盟,此后唐蕃之间基本停止了纷争,因此C项正确。答案:C5.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的“”处应该填写()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解析: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形成开元盛世的局面,但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任用奸臣,造成朝政混乱,导致以节度使安禄山和其部将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历时
4、八年,时间是755763年,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它使唐朝由盛转衰。907年,唐朝灭亡。因此D项正确。答案:D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唐杜甫忆昔材料二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4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据材料一指出该诗人生活在唐朝的什么时期。他的诗被后人称誉为什
5、么?(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3)根据材料二,分析639754年间唐朝的人口数据呈现出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答案:(1)时期: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诗史。(2)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国家呈现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景象。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3)趋势:连续增长(上升)。原因: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为人口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基础;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课堂建构基础巩固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
6、间轴,图中的、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建立隋朝灭亡陈朝隋朝灭亡B.灭亡陈朝建立隋朝完成统一C.隋朝灭亡建立隋朝 灭亡陈朝D.建立隋朝完成统一 灭亡陈朝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隋朝建立。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完成统一。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答案:A2.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至余杭,是中国古代开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其开凿的直接目的是()A.加紧对江南的掠夺B.加强南北的交通C.加强对全国的统治D.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解析:隋朝完成统一后,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在前代运河的基础上,开通了北
7、起涿郡、南至余杭的隋朝大运河,因此B项正确。答案:B3.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旧唐书高祖本纪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旧唐书宇文士及传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旧唐书夏侯端传616年,夏侯端劝李渊“早为计”,李渊听后“深然其言”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著)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私喜此行,以为天授”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李世民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B.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C.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D.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解析:材料中
8、是李世民劝李渊举义兵,但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无法得出这个说法最可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对李渊的记载,说明其早有反隋之心,故B项正确;史书记载的确有出入,但不能完全否定,故C项错误;D项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答案:B4.(2021湖南)据研究,唐代白居易(772846)诗中所记中央官吏俸钱与史籍所载无不相合,所记地方官吏俸钱比史籍所载额度要高,高出部分是不载于法令的合法收入。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势力膨胀 B.中央官吏受到严密控制C.中央财政紧张 D.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中央集权的削弱。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官吏的实际收入要比史籍所载额度高,说明地方经济实力增加,地方
9、势力膨胀,所以A项正确;材料只表明中央官员的俸禄与史籍所载相符,不能说明中央官员受到严密的控制,B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央财政紧张,C项排除;材料只是表明地方官员实际收入比史籍所载俸禄要高,且高出部分为合法收入,无法体现地方官吏贪腐比较隐秘,D项排除。答案:A5.突厥是古代历史上继匈奴、鲜卑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关于历史上突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历史悠久,是我国藏族的祖先B.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C.贞观初年,唐朝打败东突厥D.唐高宗时期,联合回纥灭西突厥解析:我国藏族的祖先是吐蕃,并非突厥,因此A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表述均正确,可以排除。答案:A6.汉武帝和唐太宗是中国古代历史上
10、杰出的帝王,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都()A.被草原各部族尊奉为“天可汗”B.通过战争挫败了少数民族的进攻C.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D.反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和比较能力。A项适用于唐太宗,C、D两项适用于汉武帝,只有B项是二者的共同点。答案:B7.下面是某位同学在学习时归纳出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你认为最佳的“教训”应当是()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A.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
11、于皇帝的素质B.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必须削弱会形成地方割据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内容可知,西汉初期分封诸侯,导致七国之乱;唐朝中叶节度使权力过重,导致安史之乱;唐朝末年内轻外重,导致藩镇割据。由此可知,得出的教训是必须削弱会形成地方割据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表格信息,应排除。答案:D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新唐书材料二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其碑文曰:“往日贞观
12、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龙二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帖(安定、善美)”册府元龟外臣部和亲材料三60年后的今天,西藏各项事业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党中央特殊关怀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成就举世瞩目:全区生产总值从1959年的1.7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 477.6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1倍。2018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万元。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沧桑巨变,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在突厥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做法作简要评价。(2)
13、概述材料二中唐蕃关系的史实,并说明其作用。(3)材料三所说“伟大的真理”是指什么?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解析:第(1)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答案。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需要对教材相关知识的准确识记。第(3)问要从我国的社会制度、民族政策入手思考回答。答案:(1)设置州县、都督府,以当地的贵族首领为都督。这是一种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促进了“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大大有利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3)“伟大的真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西藏
14、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启示:只有坚持民族团结,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不断进步。拓展提高9.秦朝和隋朝在历史上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都是短命王朝。两个王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修建长城 B.开通大运河C.法律严酷 D.统治残暴解析:长城修建于秦朝,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法律严酷在秦朝表现得比较明显,A、B、C三项都不具有共性;两朝的暴政都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导致两朝灭亡,故D项正确。答案:D10.唐太宗在诫皇属中提及:“先贤有言: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此不可以不察也。”以下选项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以儒为师,大办学校C.改革吏治,发
15、展生产 D.轻徭薄赋,劝课农桑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因此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是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答案:A11.某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是西汉张衡的候风地动仪B.属于一种水利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在唐朝江南地区水田推广解析:材料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表明这种农用工具是曲辕犁,是唐朝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有水田的地方推广,故本题选D。答案:D12.武则天时期,未经考试而“起家至御史、评事、拾遗、补阙者,不可胜数”,时人讽刺这种现象“补阙连车载,拾遗
16、平斗量”。这种现象表明()A.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中朝B.武则天夸大自己的政绩C.社会经济持续发展D.武则天不拘一格广揽天下人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从材料中的“未经考试”而授官等信息,可以看出武则天时期的任人特点,她不拘一格、广揽人才,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D。A项是汉武帝的政策,故排除;B项与题意不相符合;C项题干并未体现。答案:D13.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
17、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不向朝廷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数量虽多,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不依赖藩镇,并且东南型的藩镇仍向朝廷上供,藩镇无法控制朝廷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各藩镇与中央之间的关系,无法反映藩镇之间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河朔型藩镇掌握了官员任免权、财权和军权,拥兵自立,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根据表格可知“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大部分藩镇的官员任免权在朝廷手中,除河朔型藩镇外,其他几种藩镇在防
18、御地方割据势力、守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延续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答案:D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隋炀帝三次巡游江都,第一次在605年,据资治通鉴记载,这次巡游,动用大小船只几千艘,皇帝、皇后所乘的大船,极尽豪华,上有正殿、朝堂,皆饰以金玉,动用挽船民工八万余人。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爆发。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资治通鉴材料三卿等到任之日,百姓间有不安稳事,一一条奏,朕别
19、加听察。伫卿政能,若一任之内,风化有闻,当擢以不次,有非常赏。若不达意,苟复因循,亦当有非常罚。朕此举可谓求仁得仁,何忧郡县不理。卿等且去,即与卿处分。唐玄宗戒牧宰敕(1)材料一的记载反映了什么现象?引发了什么问题?(2)材料二唐太宗的作为说明了什么?其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反映出唐玄宗在位前期统治政策的何种情况?推动了什么局面的出现?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信息“动用大小船只几千艘”“皆饰以金玉”“王薄领导的长白山起义爆发”提炼概括即可。第(2)问需要结合“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并结合所学唐太宗的自身经历和其治国政策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百姓间有不安稳事,一一条奏”“朕此举可谓求仁得仁,何忧郡县不理”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隋炀帝统治时期,奢侈享乐,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2)唐太宗听从大臣的建议,及时停止了扰民之举。隋末农民起义的深刻教训。(3)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推动了“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