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257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救学质量检测高二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纸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西周时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秦始皇时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反映了A. 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B.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C. 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D. 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秦始皇时着重标榜自己的功

2、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表明秦朝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加强皇权,D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汉董仲舒强调君权神授,故A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 “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B错误;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因此天命观念并未消失,C说法错误。2. 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出统治者A. 接受注重道徳规范的儒家思想B.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C. 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D. 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

3、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但到春秋后期,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可知,法律由不成文到成文,说明适应春秋战国社会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兴起的需要,扩大依法治国的作用,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A说法与材料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法律由不成文到成文,没有涉及“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C错误;早在古代就有刑法,只是未成文,D错误。3. 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A. 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B. 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C. 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 解决了君权

4、和相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唐初的三省制分工明确,并且与皇帝之间也形成了权力划分,甚至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因此“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故选A;唐朝的三省制是加强了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由“圣君贤相互相制衡”可知C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三省制并不能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4. 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 加强了国家治理B. 强化了君主专制C.

5、 消除了土地兼并D. 解决了王国问题【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可知,上计制度使国家赋役征派、政策制定更有据可循,加强了国家治理,故选A项;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上计制度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但“消除了”一词表述错误,排除C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中央官制的设置有关,上计制度只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并不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王国问题是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解决的,上计制度不能解决该问题,排除D项。5. 下表为不同时期治国思想的史料,根据这些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A. 伦理纲常为立法的基本原则B. 统治者

6、特别重视教化的作用C. 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D. 统治者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答案】C【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霸王道杂之”意思是“王、霸”并用,“礼法”并重;“五教五刑”意为刑罚和道德教化并用;“一部礼经,出礼入刑”可知,材料强调“礼法”并用,故C正确;A、B材料未涉及“法”,A、B片面;D未涉及“礼”,排除。6. 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A. 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B. 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C. 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D. 消

7、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7世纪的中国即唐朝,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形成风气,说明唐朝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这得益于唐朝实行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故A正确;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步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景象,并非反映社会风气不好,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联系所学唐朝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分析解答。7. 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8、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创新性举措A. 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B. 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C. 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D. 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采取的创新性举措是“三省六部制”,将决议、审核、执行三项权力分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B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A错误;废除丞相制度是明朝,C与材料无关;隋唐科举制是选官手段,与材料无关,D错误。8. 王安石变法中采用的赈灾方式是“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的“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方式相比,此举意在A.

9、 减轻政府救灾负担B. 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C. 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D. 建立起政府抗灾救荒的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题意体现,通过兴办公共工程的建设,给饥民以工作的方式来实现赈灾,有利于长远解决灾民的温饱生活问题,故B正确;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不一定减轻政府负担,故A错误;题意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错误;题意没有体现抗灾救荒体系,故D排除。9. 宋代的乡约制度,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以及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以上材料可见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 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基层治理C. 确立儒学权威D. 强化重农抑商【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乡约的

10、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基层乡村的治理,稳固基层治理,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A错误;材料没体现确立儒学权威,故C错误;题意没体现强化重农抑商,故D错误。10.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 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 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 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 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宗族内部注重社会教化和乡规里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文化认同,因此古代乡村基本实行自治,故B

11、正确;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不是乡村实行自治的必然原因,故A错误;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远未达到健全完备的地步,故C 错误;“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说明乡村依然受政府的管控,故D错误。11. 察举制,主要参考乡间评议由地方官推举人;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官由中央职官兼任,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亲自参与人的考试。这种变化A.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 有利于选官标准的优化C. 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形成D. 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详解】从题意可知,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权力从地方掌控到地方掌控

12、,故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正确;每种选官制度标准都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官僚政治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科举制是隋朝出现的,故C错误;每种选拔制度都可以选拔优秀人才,故D错误。12. 元朝“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此材料可以说明A. 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B. 元朝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C. 元朝推行民族平等政策D. 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唐朝在辽阔的边疆地区实行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候,间接纳入朝廷管理。但到了元朝,历来由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的一些地区,也像

13、内地一样征收赋役,正式划入元朝版图。这些说明元朝对边疆的管辖进一步加强,A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B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平等政策,且C说法违背史实;材料未体现元朝沿用唐朝羁縻政策,D说法错误。13. 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一举措旨在( )A. 提升市镇的经济水平B. 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C. 加强基层社会的治理D. 凸显市镇的军事功能【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明朝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

14、管理、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表明明朝政府重视加强对江南市镇的管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江南市镇受到中央有效管理,与提升市镇经济水平无关,排除A;地方基层官员的增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排除B;派往这些地区的官员是县丞、主簿、同知等行政官员,与军事功能无关,排除D。故选C。14. 下图反映了清朝前期人口与人均耕地数变化情况,据此推论,1720年以后图示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 赋税制度改革B.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实行闭关锁国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答案】A【解析】数轴显示清朝建立以来随着人口逐渐上升,人均耕地逐渐下降,1720年人口超越了耕地的极限,此时政府采取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15、,按照人口进行收税,故出现表格中现象,故A正确;土地兼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闭关锁国主要是对外贸易,故C错误;D是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A、两头看,项间比: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如本题中1720是解题关键。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B、察变化、译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本题注意人口折线和耕地比的折先比较。C、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

16、信息。15. 清末维新变法时期,保守派坚持传统,反对变法。洋务派也反对国家制度的转变。各省督抚大多采取消极观望态度。这反映了A. 共和政体确立的漫长曲折B. 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C. 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D. 维新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意可知,维新变法时期,国内掌权者大多持反对消极态度,故维新变法缺乏有力的政治支持,故D正确;题意没体现共和政体确立的漫长曲折,故A错误;题意没体现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故B排除;缙绅士大夫观念都很保守,说法太过绝对,故C错误。16. 1906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

17、的那部分士人。这项举措A. 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B. 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土制度C. 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D. 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但材料“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据此可知,清政府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A错误;1905年科举制废除,材料未体现,故B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没有体现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D错误。17. 1864年底到1865年初,美国学者惠顿所著的国际法原理一书在总理衙门资助下以万国公法之名印行出版且被刊印下达各

18、级政府,以便他们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这反映出清政府A. 外交理念与世界同步B. 认可西方的国际法C. 法律制度的全盘西化D. 全面铺开依法治国【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国际法原理以万国公法之名印行且被刊印下达各级政府,以便他们根据国际法处理外交事务,可以看到当时清政府认可西方的国际法,B正确;材料未涉及外交理念的问题,A错误;材料只是涉及国际法原理以万国公法之名印行被刊印下达,未涉及其它法律制度,C、D绝对化。18. 1928年7月,美国首先与南京政府订立新约,承认中国“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南京政府陆续与法、英等国缔结类似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A. 得益于中国对外战争的胜利B.

19、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C. 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的实现D. 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1928年的“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逐渐获得了关税自主权,有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竞争力,D正确;此时并未发生对外战争,A错误;近代中国综合国力弱小,难以扭转对外贸易逆差,B错误;此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法实现关税自主,C错误。19. 中华民国成立后,外交总长伍廷芳即发布声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这样做的目的是A. 得到列强财力上的大力援助B. 希望列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C. 获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D. 按照英美模式建立共和政府【答案】C

20、【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取得列强对中华民国的承认,外交总长伍廷芳和孙中山承认了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继续有效,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未涉及“列强财力援助问题”,A错误;材料内容只是希望租借秩序稳定以保护中外利益,没有体现“希望列强给清政府施加压力”,B错误;中华民国建立后就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国,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模式问题,D错误。20. 下表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A.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B. 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C. 代表经协商推举出来D. 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答

21、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可知,人大代表具有广泛性,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人民民主原则,A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未体现“协商推举”,C错误;据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民主,而不是直接民主,D错误。21.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A. 都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B. 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C. 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D. 都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

22、】材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二十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故B正确;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则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A说法错误;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未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C错误;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中国的主要矛盾未发生大的变化,D错误。22. 1955年初,美国加紧在国际舆论上攻击中国,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等。美国此举的直接用意在于A. 破坏万隆会议的召开B. 将“冷战”

23、思维引向远东C. 加强对中国的包围封锁D. 离间中国与苏联的关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期间,帝国主义国家企图阻挠和破坏这次会议,但是在中国外交家的努力下,成功的促成了这次会议的圆满召开,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因此从材料来看,美国捏造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等的直接目的是破坏万隆会议召开,A正确;BCD不属于美国的目的,排除。故选A。23. 下面为我国新时期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所占比重统计表,这反映了我国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 建立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D. 少

24、数民族地区教育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可知,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和所占比重不断增加,反映了各民族平等享受教育,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C正确;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材料未涉及,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教育体系的完整,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我国各级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和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而不是强调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D错误。24. 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提到:“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

25、最高权力”。这揭示了古代雅典A. 公民大会权力最大B. 审判流程公开公正C.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D.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可见公民大会权力受到限制,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大会、议事会权力的制约而非审判流程,排除B;由材料“民众会(公民大会)并不能通过未经议事会准备和未经主席团事先以书面公布的任何法案”,同时“凡议事会所通过的判决必须送交陪审法庭,而陪审官的任何投票都应当具有最高权力”,可见雅典具有权力制约的思想,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雅典政体权力的分配而非公民的地位,排除D。25. 八

26、世纪时,英王在登基前就宣誓:“保证教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保证维护法律”,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被视为“违法行为”,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这说明英国A. 法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C. 专制王权得到严厉打击D. 有限王权植根于历史传统【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八世纪时”、“如果国王违背誓言则被视为“违法行为”,可能被废黜,甚至招致杀身之祸”体现的是英国对王权的限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D正确;AB说法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26. 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

27、让步。1519年6月,教皇派代表到菜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徳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A. 德意志人民放弃宗教信仰B. 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C. 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D. 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宗教改革运动中,德意志诸侯、皇帝和广大人民支持马丁路德对抗教会和教皇,反映了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B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没有使德意志人民“放弃宗教信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世俗力量结成了“反抗教会的同盟”,C项错误;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27.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

28、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经济结构变动B. 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 内阁地位发生变化D. 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进行考虑,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对政府行政提出了要求,在此背景下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故选A;文官阶层并不是工人阶级的代言人,因此文官制度的改革与工人阶级的政治诉求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原因应从经济角度考虑,CD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28. 美国国会在1867年宣布,在哥伦比亚特区、未建州的联邦领土、内布拉斯加州和

29、科罗拉多州赋予黑人选举权,遭到总统否决,但国会通过三分之二多数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权。这反映了A. 总统需要对国会负责B. 国会的权力高于总统C. 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D. 国会拥有独立立法权【答案】C【解析】【详解】题意体现了美国总统行使否决权与国会行使复议权力的相互制约,故C正确;总统不对国会负责,总统对宪法负责,故A错误;国会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联邦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相互制约,故B、D错误。29.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图形象地反映了这体系的本质内涵是A. 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B. 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C. 世界经济实现了体系化制度化D.

3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答案】B【解析】【详解】题意体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内容,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立了美国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故B正确;题意体现的是金融体系,不是贸易体系,故A错误;单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看不出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故C错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两大机构,不是本质内涵,故D错误。30.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B.

31、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C.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加强【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中明显可以体现出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有意识的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国家制度性福利,也就是对福利国家政策进行调整,故C 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西方政府行政能力削弱的内容,故A错误。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是在二战以后,并不是70年代。故B错误。从材料中叙述来看,国家干预经济是在削弱而不是在加强。故D错误。【点睛】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

32、,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西欧国家福利制度受到欧洲其他国家的推崇。第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其中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共40分,请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31.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汉朝、唐朝、宋朝)的民族关系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历史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答案】图1:东北有鲜卑族,北面有匈奴族,特别是西域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设置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与西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图2:北面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等民族证权。这与北宋时期的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吻合。据此

33、判定图2为北宋。图3:东北部有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北面有突厥民族,西北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南有吐蕃政权。这与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管理机关及与突厥、吐蕃政权的并立状一致。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解析】【详解】图1:据图片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北有鲜卑族,北面有匈奴族,特别是西域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并设置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与西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状况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西汉。图2:据图片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面有辽,西北有西夏,西南有吐蕃、大理等民族证权。这与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状况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北宋。图3:据图片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北部有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北

34、面有突厥民族,西北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南有吐蕃政权。这与唐朝在边疆地区设置的管理机关及与突厥、吐蕃政权的并立状一致。据此判定图3为唐代。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近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归纳表:一一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注:表中括孤内外的名称为互称或等称。表中辽、元、明三栏的统县政区有几种类型,中间以线隔开,表示它们除统县的共同特点外,相互之间还可有统隔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的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史实运用正确,逻辑体系严密。)【答案】变化:秦汉到魏晋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隋唐到两宋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

35、级制的转化;从元到民国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道县三级级制的简化。原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会设立监察区或军管区,最终演变为行政区,使行政区变多。特征:下稳上动,县作为地方行政基政区,相对稳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解析】【详解】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秦汉到魏晋从郡县二级制向州郡县三级制的转化、隋唐到两宋从州县二级制向道(路)州县三级制的转化、从元到民国从省路府州县多级制向省道县三级级制的简化等方面回答。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原因、为加强

36、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通常会减少地方层级、但为了解决管理幅度过大和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会设立监察区或军管区、最终演变为行政区、使行政区变多等方面回答。特征: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下稳上动、县作为地方行政基政区、相对稳定等方面回答。(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几乎“把资本主义带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社会崩溃却并未发生。有学者认为“主因在各国鉴于惨痛教训,大萧条之后纷纷设立了社会福利制度”。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事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需要进一步激励士气和增强社会团结,这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194

37、1年,经济学家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委托,负贲对现行的国家社会保障方案及相关服务进行调查,并就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进行构思设计。一一摘编自杨敏、郑杭生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材料二二战之后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普遍建立,在满足国民基本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等方面无疑发挥着重大积极作用,但高福利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在西方国家一些失业者不在积极寻求就业岗位,而是等待着国家的救济,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经济萧条过程中,这些因素很快变为导致高失业率的重要因素。摘编自周良才对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几点认识(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西方的社会保障有哪些史料价值

38、。(2)由以上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答案】(1)材料一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西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对于研究和认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原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材料二主要阐释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认识:积极方面:适度的社会保障有助于社会和谐,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消极方面:增加政府和企业负担;滋生人的惰性。(言之有理即可给分)【解析】【详解】(1)据材料一“1929年至1933年,经济危机几乎把资本主义带到一个万劫不复的危险境地。有学者认为主因在各国鉴于惨痛教训,大

39、萧条之后纷纷设立了社会福利制度”可知,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西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据材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事的发展促使西方国家需要进一步激励士气和增强社会团结,这也推动了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可知,对于研究和认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原因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二“但高福利损害了人们的就业动,在西方国家一些失业者不在积极寻求就业岗位,而是等待着国家的救济,八九十年代欧洲的经济萧条过程中,这些因素很快变为导致高失业率的重要因素”可知,材料主要阐释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认识:积极方面: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适度的社会保障有助于社会和谐、调动全社会的生产积极性、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回答。消极方面: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增加政府和企业负担、滋生人的惰性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