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2020年秋季学期高二年级10月月考卷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商纣王有个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立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认为生微子启时母亲为妾,生纣王时母亲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后来纣成为商王。这说明商朝时期A. 神权观念十分浓厚B. 分封制度有待完善C. 宗法制度影响很大D. 内部权力争斗激烈【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生微子启时母亲为妾,生纣王时母亲为妻”来看,纣王是嫡长子,根据宗法制度应当被立为太子。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神权观念,排除A项;西
2、周时期实行分封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立太子问题上的不同主张,没有反映出“争斗激烈”,排除D项。【点睛】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2. 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 雅典民主政治B. 僭主政治C. 罗马共和政体
3、D. 寡头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强调少数服从多数,通过公民大会、陶片放逐法等,充分而自如地批评“国家所有权威部门”,但同时容易在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出现权力的滥用和误用,造成流血和冲突,是多数人的暴政,A项正确;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统治权力的僭主政治,实行少贵族集体专政的罗马共和政体和少数人执政的寡头政治,都不是民主政治,不会出现“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的平和批评”这一现象,BCD三项错误。故选A。3.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 铁制生
4、产工具普及C.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4. 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
5、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 源自于劳动实践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 取决于资金保障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瓦特参与过修理唧筒这一劳动实践,从而为其发明改进蒸汽机提供了宝贵经验,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5. 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
6、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结晶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点睛:对古代科技的考查彰显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考查了历史学科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清楚中国古代传统科技“重经验、重实用”的特点
7、。本题中的D项容易误选,应结合墨家代表的阶级利益考虑。6.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借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儒者的这种做法目的就是以此希望君主贤明,社会安定和谐,因此C选项正确。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现实政治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儒者主张复古不是他们的真正目的,仅仅
8、是一种政治手段,因此D选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者的政治诉求7.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A. 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B. 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C.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D. 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答案】D【解析】【详解】“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据材料“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可知,材料体现了儒
9、学对政治的影响,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故D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已经步人政治舞台,排除A;“举孝授官”无法体现社会实现公平公正,排除B;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与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无关,排除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及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8. 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诸子“百家争鸣”B. 始皇帝焚书坑儒C. 汉武帝独尊儒术D. 司马迁撰史记【答案】C【解析】【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后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
10、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除D项。9.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地位的变化10.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B.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详解】王阳明主张“心即理也”,理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突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诗歌后半句嘲笑以前从外头入手的求理方法。故C项符合题意。11.
12、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详解】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
13、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12. 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
14、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名师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13.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是史实结论A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元代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B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任意减省汉字笔画、偏旁紊乱,造成异体杂出、一字多形汉字交流功能削弱C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完全取代了雕
15、版印刷D明清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市民阶层兴起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文字的混乱导致汉字交流功能削弱,故B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郭守敬主持测定了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只是反映了历法成就,无法得出元朝科技成就全面领先世界的结论,故A项错误;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能得出活字印刷完全取代雕版印刷,故C项错误;市民阶层兴起,导致明清小说发展起来,故D项因果倒置,排除。14.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A.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
16、B. 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C. 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 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儒家思想到宋代发展为理学,理学倡导格物致知的求理方式,就对事物进行精细的研究,材料中“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说明这种绘画精神与理学求理方式比较类似,受其影响,故B正确。材料表述的是绘画艺术,不是自然科学发展,排除A项;宋代山水画并不是平民化的艺术形式,其侧重的是文人画,需要较高文化素养,排除C项;材料中绘画表现受理学思想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15.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
17、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 小说成为一种新宗教传播载体B. 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 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考查古代中国的小说。结合材料“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判断C项正确。A项“宗教传播载体”,D项“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对材料的误解。B项材料无法体现。【考点定位】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明清小说的人情世界16.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
18、,“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17.
19、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A. 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 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 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D【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引进进化论,并提出该理论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旨在为变法图强寻求理论依据,以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符合题意;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本身没有错误,A说法不正确;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而非“革命”,B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
20、务运动的指导思想,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的理解。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入侵的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挽救民族危亡之路,维新派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以达到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严复思想的特点的理解。18.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 主张国家至上B. 批判封建伦理C. 反对西方民主D. 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
21、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19. 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
22、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20. 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 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 在
23、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 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分歧【答案】C【解析】解题时要重点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的含义。“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即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后,关于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出现了走资本主义道路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两条路线。通过这场争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从而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开辟于20世纪20年代末,故A项错误;这场争论没有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
24、救亡图存方式上仍有分歧,“消除”一说太绝对,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唯物史观和周年问题,2019年是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今年考查也是意料之中。马克思主义成为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的“鲜亮底色”,突出了高考历史命题的政治性。本题切入了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四个自信”中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历史结论。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个大题,共40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
25、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宣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
26、“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
27、繁荣的原因。(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批判时政建立理想化社会秩序,而汉儒承认并维护现实政治秩序;孔孟思想注重民本思想,而汉儒强调大一统,是君本思想;孔孟思想只是诸子百家之一,汉儒是封建正统思想。发展: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更加重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等。(3)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4)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4)应历史地看
28、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解析】【详解】(1)其不同之处,孔孟儒学思想主张克己复礼、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再者其二者地位大不同,孔孟儒学只是未“蔚然大宗”,汉代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发展:宋代理学的发展可从吸收其他学派思想,提出“理”,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等来回答。(2)据“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可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
29、寻儒学的精神实质;据“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可得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3)据“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可得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据“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可归纳为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据“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可归纳为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再结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回答即可。(4)对于儒学与孔子的看法可从持辩证的观点、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等角度回答。22. 阅读材料
30、,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1、)【答案】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评析: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
32、”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13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