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 考 真 题 试 做(2011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讠屈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以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易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
2、身为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反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臣,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鱼亶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注】讠屈:弯曲。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涔:积水。下列
3、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B.昔者,曹子为鲁将兵终身为破军擒将矣C.使曹子计不顾后使管仲出死捐躯D.布衣弗友,人君弗臣今人君论其臣也解析:选C。A.前者表转折,却;后者表并列,并且;B.前者为介词,替;后者为动词,是;C.两者皆为“假使、假如”;D.前者为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臣子;后者为名词,臣子。参考译文:有些事情是可以做但不能说的,有些事情是可以说但不能做的,有些事情是容易做但难以成功的,有些事情是既难做成又相当容易做坏的。这四方面的策略,只有圣人有独到的见解并且时刻留意。小事委曲大事伸张,圣人是这样做的;小处可以
4、弯曲,大处必须站直,君子是这样做的。周公有杀害亲兄弟的过失,齐桓公有和公子纠争夺国家的恶名,但是周公以匡扶周室的正义行为弥补了杀害兄弟的错误,齐桓公用称霸天下的功绩抵消了他的丑事恶名,所以两位还都算是贤者。现在因为某人有些小的过失而抹杀了他的优点,那么天下就再也难以有圣王和贤相了。所以,眼睛稍有黑斑,只要不妨碍看东西,就不必用火炙烤;咽喉稍有不适,只要不妨碍呼吸,就不必凿开喉管。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尽管小土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但这一地带仍不失平坦。水流得急会激起波浪,有时浪头高达数尺之高,但河水仍不失平静。过去曹沫为鲁国带兵打仗,屡战屡败,丢失国土数千里,假使曹沫不作长远打算,不转身往后撤退,
5、拔剑刎颈自杀,那么他就永远是个败军中的败将。然而曹沫并不为一时的失败而害臊,他所感到的耻辱是不能很好地建立功绩。于是他在后来的齐鲁柯地会盟中,拿着三尺宝剑,逼着齐桓公归还夺走的土地,这样使他在多次战争中丧失的土地于片刻之间便收了回来,他的大智大勇也传遍天下,并为鲁国立下了功绩。管仲辅佐公子纠并不成功,是不能说他聪明的;管仲又在公子纠和小白争权斗争失败后自顾逃命,不能为公子纠而敢于牺牲性命,这就不可以称他是勇敢的;管仲在被小白关押期间,并不感到这是耻辱,这就不能称他是坚贞的。有了这上述三种行为,一般的平民都不愿意与他交朋友,君主更不愿意以他为臣子了。但管仲却能使自己从牢狱中解放出来,执掌了齐国大
6、政,多次会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假使管仲在当初身处绝境,身陷图圄之时就献出了生命,不从长计议,哪会有以后助桓公称霸天下的功绩呢?今天君王评价他的下属,如果不考虑他的功绩,不看到他的主要优点,而只是计较他的小节,这便是失去贤才的做法。所以某人只要有大德,就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如果他有可称赞的地方,就不必对他的不足之处吹毛求疵。牛蹄踩出来的水坑是长不出鱼来的,蜂巢里是容不下天鹅蛋的,这说明狭小的东西是容不下大东西的。常见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共18个。重点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高 考 命 题 揭
7、秘 考纲解读 高考常见虚词中“以”“之”“而”“因”“所”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有些试卷不拘泥于考纲所规定的范围。如“相”“微”“素”“稍”也是教材中常见的词语。考查题型主要有客观选择题和翻译题两种题型,选择题考查在不同语境中用法和含义的异同,翻译题则考查该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福建省高考文言虚词不单独设题,而是放在翻译题中来考查。虚词复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要点,归纳总结。虚词的复习强调基础性、系统性,这就要求学生将零碎杂乱的虚词知识分类梳理,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而全面的知识网络。可利用资料进行梳理,制作一个“常用文言虚词简表”(简表见掌中宝),列出“词、词类、意义、例句”几个栏目,
8、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复习效率。2以考试说明为纲,适当拓展范围。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以考纲所列18个虚词为重点,同时又要适当拓展,熟悉其他一些常见虚词,对课文中出现的常见虚词,要好好整理记忆。3强化训练,注重迁移。复习时,首先要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特别是结合典型例句来识记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同时了解一些推断虚词意义的方法技巧,勤练多思,把握规律,才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可恰当地选用一些课外材料,对应考点,作适当拓展。考点梳理 一、在词性上如何辨析虚词词性不同的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是指同一个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词性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如“于”一般为介词,而“王于
9、兴师,修我戈矛”(诗经)中的“于”为助词,无实义;“乎”一般为助词,但在“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中为介词,当“于(在)”讲。明确了句中虚词的词性,有利于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帮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此类试题。应特别注意有些文言虚词虽然意义相同,但位置不同导致词性、用法也不同的情况。二、在不同语境中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要注意根据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中的“之”为动词,意思是“往”。再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分清实词与虚词,就能帮助考生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试
10、题。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可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是动词,有“写下”的意思。这类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虚词同时考查的类型,因此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须要特别注意。三、在关系上易混淆的虚词 虚词的用法灵活多变,复习阶段要把虚词易混用法一一辨析清楚,这是命题者最喜欢的出题点。如“而”字,作连词时,可表示转折、并列、承接、修饰、假设等关系,极易混淆,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区分,把课本中最典型的例句深深刻在你的脑子里,作为对比的模本。如 2011 年高考北京卷文言虚词题中 A 项,“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而“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11、中的“而”表并列关系。失分规避 例(2011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
12、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
13、,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卒后门人私
14、谥曰贞文。(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其顽,闭之空室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因杂出经义目试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持之而泣,以告户部农人告余以春及D.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解析】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相当于“把”;A项,第一个“之”是代词,这里指代先生,第二个“之”,是用在主谓之间,不翻译;B项,第一个“因”是副词,相当于“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相当于“通过,经由”;D项,“乃”是副词,第一个相当于“才”,第二个相当于“竟然”。【答案】C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伯
15、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译文: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译文:_【解析】(1)骤,突然。骇,诧异,吃惊。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第一个“以”,因为。走,逃跑。第二个“以”,介词,通过。死事,因公事而死。【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参考译文】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地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孩子。小的时候桀骜不驯,不肯服帖顺从地追随他的兄长们,所做过
16、的事也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他的兄长们也不注意他。他的父亲想把他寄居在寺庙里,不久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一所空房子里。万先生偷偷看见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史料,读后非常高兴,几天就读完了;他又看见有几本经学书籍,也都读完了。出来后,就时时跟在各位兄长的身后,听他们的议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在家中讲课,万先生想参与进去,他的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万先生回答说:“看各位哥哥的学业造诣,我还是很容易参与进去的。”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于是从各种经义中给他出题目,又亲眼看着他写文章,洋洋洒洒的千言文章,一会儿就写成了。他的长兄非常吃惊,拿着他写的文章哭了,
17、又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父亲,说:“差一点贻误了我弟弟的才华。”他们的父亲也惊愕地说:“差一点贻误了我儿子的才华。”这一天开始为万先生制作新的衣服和鞋子,送他进入私塾读书。过了一年,提出请求让他跟着梨洲先生学习,就请他坐在讲堂的高座上。万先生读书时一目数行,速度非常快,像决堤的海水,但曾经恪守有大学问的先辈的戒律,认为没有益处的书不必看,没有益处的文章不必写,所以对书没有不读的,而重在把握要义。康熙戊午年,皇帝下诏征召知识渊博的学者,万先生得到浙江巡道许鸿勋先生的推荐,他极力推辞才获免。第二年,朝廷开设史局修写明史,昆山的徐元文学士请万先生去,当时史局征召士子许给七品官的俸禄,让他们成为翰林院纂
18、修官,徐元文学士想援引这个旧例把这些授予万先生,万先生却请求以布衣的身份加入史局,不担任官职,不领受俸禄,史局的主管官答应了他。各位纂修官拿到稿子,都送到万先生这里审核查证,万先生看完,对侍从说: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补进去;再拿某书的某卷来,在某页上记录了某事,应当参照比较。侍从按他的话去找来,没有任何差错。明史稿五百卷都是万先生亲手定稿的,虽然后来定稿的内容不都是依循万先生的旧作,但审查核实那底本,足够自成一部书的。万先生初到京城时,当时人们议论认为他的专长在于史学,等到昆山徐乾学侍郎遭遇父母之丧,万先生和他谈论丧礼,才知道万先生对经学有深厚的造诣,侍郎于是请万先生写成二
19、百多卷有关五礼的书。在那个时候,京师的众多才子们集会,各自表现自己的专长,而万先生最安闲淡定,但从王公贵族到下面的士子,没有不称呼他为万先生的,而万先生与别人交往,他自己署名只说“布衣万斯同”,不曾有其他的称呼。万先生为人平和,才德高尚,但他心中坚定执著。已故督师的亲戚居于显要的职位,请求史馆对督师稍微宽容一点,万先生历数督师的罪过来劝告他。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钱忠介公的嫡子非常困顿,万先生多次想为他谋求一个好的职位,最终没能得到,而万先生却不曾倦怠。他父亲的朋友冯跻仲侍郎的几个儿子被没
20、收入勋卫的家中,万先生将他们赎出让他们回去。万先生不崇尚意气,不追求声名,不攀附显贵,尤其喜欢奖掖提引后辈,惟恐失去人才,在讲学集会中多次恳切表达这样的意思,是个身体力行的君子。万先生死后,他的门人私下里给他取了“贞文”的谥号。理解虚词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在“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2辨明用法。根据上下文,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
21、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可译为“用来的”;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4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
22、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掌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推断文言虚词用法在各种考试中经常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
23、况”,得分策略 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2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廷,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
24、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中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例:“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2)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3)通“呵”,“喝问”;(4)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4例句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
25、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例:“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结构相同的例句“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例:(1)“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
26、之乎”。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语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例:“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文 言 词 义 推 断 的 原 则 就 是“文 从 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六种推断方法最好能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