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1788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39页
2013届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攻略(新课标)第一编 第一部分 第六专题 第一节 1文言文翻译.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第六专题 文言文阅读第一节 文言文翻译高考热点透析考点探究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采用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是一种次要的方法。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高考的特点固然要考查学生对古文阅读材料在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历年试题的设置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在高考试题中,一般要翻译的句子都有若干个关键点,比如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考生在答题时

2、须抓住关键点方能得分。一轮盲点1.不明通假。2.不辨古今。3.不明语境。4.不明语法。5.不明标志。6.不辨词性。7.不明句意。8.不辨结构。9.忽视句式。二轮对策1.要注意通假基本规律中的几种现象,对通假情况一定要在原文中理解。了解、熟知并积累常见的通假字。并结合语境推断是否存在通假现象,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2.根据语境和汉语表意的特点,从字形来推知字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对称、讲究对仗互文的特点来推断,联系上下文语境推断,还可从留存到现在的成语中的一些古义来推知。3.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这个词语的字典义和这个词语在具体的语境等因素中产生的意义的结合点。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

3、文言词语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应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辨别。4.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释的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它还有助于认识词类的活用,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5.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6.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将以定其志也”和“必有以也”,前一个“以”是介词,“用”;后一个是动词,“作为”。7.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

4、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此法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常用。如“非挟泰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以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8.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9.首先要对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非常熟悉。即“(定)主状谓(补)(定)宾”,其次对它们的位置和所充当的词性要熟悉。其次熟练掌握常见的特殊文言句式。在翻译的时候,对于文言特殊句式,务必与现代汉语的句式对应起来,该调的一定要调,该换的一定要换,该加的一定要加。1实词高考阅卷报告(2011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

5、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

6、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

7、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3 分)译文:_(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3 分)译文:_(3)君

8、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4 分)译文:_【考生答案】(1)不要恐惧犯罪,不要停止强力。(2)(国王)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老百姓就会走上正轨。(3)您想当霸王,成就大事业吗?那一定跟从它本来的事业。【答案矫正】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两个“以”均作介词,用;“惧”“止”均为使动用法,其后省略了宾语。(2)“改”即成语“朝令夕改”之“改”。(3)“若”,表假设;“霸王”做动词,成就霸王之业;“本事”即“根本之事”。考生答案第(

9、2)句翻译是比较到位的。第(1)句的错误是没有理解重要实词“惧”“止”,也没有正确翻译介词“以”,省略成分更没有补出。第(3)句翻译的错误是没有理解“霸王”“本事”。【规范答案】(1)(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或“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2)(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或“百姓的秩序就正常了”)。(3)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或“根本的事情”)做起。【参考译文】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厚施德惠,(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

10、力让百姓止步不来。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竭近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点,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感怀;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不是他所想要的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桓公又问道:“我想修明政事以谋求定时会盟天下诸侯,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是怎样的?”

11、管子回答说:“诸侯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卿大夫治理好自己的领地,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连,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少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桓公即位之后,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它们生有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

12、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自谦?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在坐席上挺直身子,向前挪了挪,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役,而上位的人不顾农时,随意征发民夫。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必忧虑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害怕死罪;能根据时令,坚持能在农闲时兴役,百姓就不愁劳役

13、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告诉给先君才行。”第二天,众人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竟好像流水一样归附。考场抢分策略 在考试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陌生的实词,一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怎么办?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一、联想推断 试卷中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探究】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课文的句子:兰 芝 初 来 时,府 吏 见叮咛。(指 代“我”)(孔雀东南飞)可推断

14、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探究】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探究】“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三、辨析

15、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探究】句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句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辨析下列一组“信”字

16、的用法。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作状语,是副词,解释为“确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作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真实的,诚信的”。信义著于四海作主语,是名词,解释为“信用,信誉”。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作宾语,是名词,解释为“信使,使者”。五、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和节拍)(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入”指对内,“出”指对外)六、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同义复词,一是偏义复词。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又如孔雀东南飞的“昼夜勤作息,大人故嫌迟”,句中“作息”本指工作和休息,但语境中指不停地工作,因此,“作息”就是偏义复词,“息”只起陪衬作用。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