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史概览 一目了然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文化繁荣,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整体感知1政治上: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宋代“收精兵、制钱谷”强化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对全国的管辖。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
2、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3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的发明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4文化上: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考点整合 一一突破主干知识重构理线索整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政治:三省体制开始形成;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经济(1)农业方面: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交租、调和服役。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2)手工业方面:发明灌钢法,烧制出白瓷。3思想文化(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
3、危机。(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整合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一、隋朝1政治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经济开凿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文化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二、唐朝1政治(1)完善三省六部制: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作用:
4、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2)科举制: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进一步打破了特权垄断,同时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唐玄宗时期,设军事边镇,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2经济(1)唐代农业的发展: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筒车。(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唐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城市中市坊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至迟从唐代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3文化(1)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是中
5、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2)传奇小说:由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发展而来。(3)绘画:代表作有初唐阎立本的步辇图,盛唐“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4)书法:楷书大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有张旭、怀素等。(5)技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具备雕版印刷技术。整合三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一、政治朝代主要内容特点影响 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北宋地方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负责地方财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地方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强化了中央集
6、权。造成“三冗”“两积”的局面 中央只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归入中书省元朝地方行省制重视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行省制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二、经济1农业: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宋代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唐宋出现青花瓷器,元代走向成熟。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夜市、晓市、街市活跃,坊市制的时间、空间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4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我国的经济
7、重心。三、文化1思想:理学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1)程朱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仁”,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重视人的伦理道德修养。(2)陆九渊“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心即理也”“发明本心”。(3)评价积极性: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和身体力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局限性:具有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轻视个体自由,重礼轻法,维护封建伦理,压抑思想进步,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2科技(1)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西传。(2)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
8、编制授时历领先世界;王祯的农书特别重视农具及农业技术。3文学艺术文学宋代文学以词著称,豪放派代表有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元代以散曲和杂剧为代表;宋元时期出现话本书法 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绘画 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戏曲 两宋南方出现南戏;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答题要素荟萃抓主旨主旨一唐宋新章君主专制下中央机构演变趋势及特点1.隋唐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调整(1)贵族政治衰落,君主专制加强。唐代士族门阀地主阶级占主导地位,宋代士大夫阶层兴起。分散宰相权力,加强君主专制。(2)中枢权力体系:分割相权和分化事权。三省
9、制标志着宰相权力被三省分掌,秦汉的独相制度被群相代替,出现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的新型治国方式。宋承唐制,但门下省和尚书省虚设,中书省的职能限于政务,军权与财权被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3)文官制度的完善(“士人政治”)。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夫在政治上的权重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重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隋唐统治者大都出身门阀士族,宋代官员大多是士大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性认识(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
10、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主旨二科举取士老话题新关注,人才选拔古今一理1.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1)从选拔形式上看:一般都是自下而上,从地方到中央。(
11、2)从选拔标准来看:经历了从重孝廉到重门第到重才学的过程,标准逐步统一。(3)从本质上看:选官制度成为加强统治、强化皇权的重要手段。2全面把握科举制主旨三帝国花园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彰显时代特色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1)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平衡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2)隋唐五代时期:逐步南移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发达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2宋代
12、商业领域的新变化(1)商品交易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制、“日中为市、日落而散”的规定逐步消失,草集、夜市更加普遍。(2)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可以读书并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可以做官。(3)城镇大量涌现,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出现“四大商业名镇”。(4)纸币出现:北宋的“交子”,南宋的“会子”。(5)商税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源。(6)宋代手工业部门已有很强的商标、广告意识。3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继承程朱理学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特点程朱理学对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
13、更有利于服务政治4.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成熟的时代特色政治方面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经济方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地文化方面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宋词和元曲的繁荣命题探究 一步到位明确已考视角找规律考向一以史料为载体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发展1.命题点: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影响2019全国卷,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
14、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解析:材料“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反映军队规模庞大,庞大的军队开支必然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政策,军队战斗力较弱,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军队兵员数量多,与弱化对地方控制、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无关,C、D两项错误。答案:A2命题点:武则天时期三省六部制的变动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
15、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缩短宰相任职时间,来分散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A、B两项不符合题意。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D项错误。答案:C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第1题 知识延伸 以北宋实行的募兵制,兵待遇较为优厚,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历史现象 议政机
16、构改名,议政人数增加,议政人员更替 历史认识 议政人数增多,更替频繁熟悉朝政的人数不固定相权被削弱皇权加强 第2题历史思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系统治 3.命题点:不同典籍对唐朝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叙述2017全国卷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
17、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C项正确。材料中对李世民有两种称呼:“秦王”“太宗”,因此不能断定李世民是否在成为皇帝后与薛举战于泾州,A项不准确;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出D项。答案:C4命题点:官修史书修撰中的思想专制意识2017全国卷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
18、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官修史书与私家史书可谓是各有千秋,都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或翔实或虚伪的史料,故A项错误;评价历史的公正性取决于史书编撰者的立场观点,与私家还是官修无关,故B项错误;作为官方统治者的宰相或皇帝参与编修史书,实际上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政治意味增强,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C项正确;解释历史的客观性是建立在史学家对历史事实不断探究之上的,无论私家还是官修史书都能使解释历史具有客观性,故D项错误。答案:C5命题点: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2016全国
19、卷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主过失对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真实言行,D项错误。答案:A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学术研究判断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对同一事件历史叙述的真实性第3题角度
20、创新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以及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 第4题历史探究以官修史书为切入点,从汉朝到魏晋以后,由私家到政府主导,判断史书修撰的特点 第5题视角独特经筵经史讲读制度与帝王政治行为的关系 考向二以全新视角考查科举制 6.命题点: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2018全国卷下表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从材料图表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宰相中祖辈
21、无官职的占据三分之一以上,南宋时期,这一比重增加到一半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人能够跻身社会上层创造了条件,从而导致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项正确。答案:B7命题点:从选拔人才方式角度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2016全国卷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古代中国人才选拔由推荐到自由投考、差额录用,体现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
22、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答案:D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强化比较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展进行解读第6题呼应热点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 宏观架构横跨两汉、魏晋、隋唐三大历史时期,整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大选官制度,体现知识的横向整合 第7题微观设疑试题落脚在科举制相对于其他选官制度的社会功用上考向三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的新现象8.命题点:唐代的社会风尚2019全国卷,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
23、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C 9命题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呈现的新现象2018全国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
24、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根据材料“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民营手工作坊众多;手工业者“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也说明当地民营手工业作坊多,手工业者选择空间大。综合以上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答案:A10命题点:从社会习俗的角度考查江南经济的发展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25、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A项可排除。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排除B项。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答案:C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第8题 全新视角题干材料描述拔河运动在唐代盛行,引导关注健康
26、与实现人生价值的关系 第9题 发散思维选取北宋中期,山谷中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考查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第10题回归现场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11.命题点:唐朝后期土地占有情况反映的农业经济现状2017全国卷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上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
27、例数据比较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答案:A12命题点:宋代土地政策的调整2016全国卷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宋代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宋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导致土地兼并严重,许多人失去了土地,故选B项。宋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业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土地兼并严重,与坊市制度崩溃没有关系,故排除C
28、项。北宋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使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政府管理失控不符合宋代史实,故排除D项。答案:B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情景新颖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第11题注重史证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 第12题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看待宋代“主户”“客户”的生产状况所反映的生产关系 考向四绚丽多彩的古代艺术13.命题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日益本土化2019全国卷,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
29、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儒家在服饰上比较保守。由材料中佛像的衣衫单薄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塑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三项排除。答案:D14.命题点: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2016全国卷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题干中的时间是曹魏时期,内容是三体石经,它由先秦古文、小篆、隶书三
30、体书写。三体皆工整精能,丝丝入扣,书法清新挺秀,成为习作者之范本,于此亦可见汉字书法嬗递演变的痕迹,故选B项;A项说法错误,秦始皇时统一了文字,故排除;小篆流行于秦朝,隶书流行于汉朝,故排除C项;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B15命题点:趋时更新的儒家思想和多姿多彩的艺术2016全国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
31、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解析:社会对艺术的批判并不由皇帝好恶决定,而是由社会决定的,故A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虽不可超越,但直到唐太宗时期才正式确立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说明艺术成就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王羲之的艺术成就极高,而且他的书风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适应了太宗时期统一帝国的需要,并且王羲之的书法受道教影响极大,也适应了唐代三教并行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的书法,未体现“朝代更替”的作用,故D项错误。答案:C真题品悟题号命题特点 第13题转换思维通过佛教传播过程中,造像服饰、表情的差异,反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加对历史上各国、各民族文化交
32、流的理解和尊重,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全新情境考古资料三体石经残片,史料实证素养彰显第14题设计巧妙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两种,另一种则隐去。是什么字体,需要在图片中获取信息,找到了这个字体,也就找到了答案时代气息唐朝盛世对刚健昂扬的艺术追求第15题唯物史观文化艺术与开明政治、经济繁荣的关系研析待考视角明趋向视角一魏晋、唐宋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1.命题点:魏晋时期中央机构的变化2019河北石家庄一模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
33、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解析: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命题点:唐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2019江苏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
34、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尚书省执行权没有削弱,统领六部,排除D项。答案:B3命题点:宋代政治制度的革新2019江西一模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解析: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到皇帝的过
35、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中国古代一直坚持皇权专制政体,集体统治是民主政体,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后妃垂帘听政并不是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C项;士大夫集团制造舆论压力不是分散相权的表现,排除D项。答案:A视角二从经济现象看社会的进步4.命题点:古代中国农民称谓变化折射出的社会现象2019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朝代夏商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
36、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解析: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集体耕作,农民称臣、人、众、野人;秦汉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了维护个体小农经济,农民称夫、仆;魏晋时期有大量的地主庄园,豪强地主的庄园内有大量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庄客、农户。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正确。答案:A5命题点: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2019北京朝阳区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A开始进入铁器牛耕时代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土地制度差异较大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二牛一人犁耕法。由材料中唐朝壁画图可知,唐朝
37、时盛行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由之前二牛三人犁耕法发展为二牛一人犁耕法,说明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故选D项。答案:D视角三唐宋时的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6.命题点:宋明理学的时代特色2019江苏一模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解析:宋明理学家们借鉴“哲学本体论”,完成了儒学哲学化的过程,故选B项;道教是本土文明,排除A项;没有
38、扩大道家的思想,排除C项;理学提倡“三纲五常”,强化了传统道德观念,排除D项。答案:B7命题点:唐宋时期的文学成就2019河北二模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解析: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知宋代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史学世俗化、平民化,故选C项;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闻
39、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知宋代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儒家伦理观念影响百姓历史认知,排除A项;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知宋代人们不以成败论英雄,理学影响历史认知的形成,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排除D项。答案:C8命题点:宋代的绘画风格2019安徽二模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类山,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选A项;材料体现山水画家的“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没有体现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排除D项。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