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131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48页
2020年三维 (浙江版)高考二轮复习历史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时序要清线索要明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后世各种思想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源头,此时儒家思想产生、发展,成为“显学”。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正统地位确立,成为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中国古代的科技文艺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对人

2、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卓著。中国古代的艺术独具东方神韵。绘画与诗文、书法、篆刻相互渗透,京剧成为中华文化的国粹,形成了鲜明的民族艺术特征。从先秦到清朝,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灿烂辉煌。第五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考试内容与要求考点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考点考试内容考试要求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的创建b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考点 1 百家争鸣一、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流派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政治方面:提倡 ,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从而在人人道德自觉

3、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教育方面: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来培养学生文化方面:孔子编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中孔子的言论为孔子弟子所编“仁”“礼”论语流派 人物主要思想孟子(战国)提倡“”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这一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儒家荀子(战国)天人关系: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仁政制天命而用之流派人物主要思想老子(春秋)哲学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蕴涵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政 治 上:主 张 无 为 而 治,希 望 回 到“”的社会道家庄子(战国)把“”作为最高的原则,提倡“齐物”“逍遥”小国寡民道流派人物主要思想墨家墨子(战国)主旨是“”,以此为核心,墨子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法家韩非(战国)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君主集权二、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1儒家思想的形成(1)春秋晚期,孔子提出“”的学说,创立了儒家学派。(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

5、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仁战国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对“仁”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立足点就是“爱”,是基于爱的伦理道德。所以他主张统治者要,主张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2)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荀子以“君舟民水”的比喻来告诫统治者,施政要用“仁义”和“王道”,要以服人。以德治民仁政德(4)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

6、的重视和德治上。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使原来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使社会动荡、变革。2百家争鸣时期的思想为后续中国提供了思想范式、制度模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与性格。3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7、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1(2018浙江 11 月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解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历行赏罚,奖励耕战。法家的理论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故 C 项正确。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都不能满足秦实现统一的需要,故A、B、D 三项错误。答案:C 2(2018浙江 4 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

8、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依据材料可得出该思想家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提出“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的观点,这符合墨家追求实际功利的思想,故 B 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儒家孟子的民本思想,故 A项错误;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项错误;追求精神自由是道家的特点,故 D 项错误。答案:B 3(2016浙江 4 月选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

9、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儒家思想解析:法家强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和变法等,材料未涉及,故 A 项错误;材料“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所反映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治”,故 B 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等,材料未体现,故 C 项错误;儒家主张“仁”“礼”“德治”与“仁政”等,材料中没有反映相关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B 4(2017浙江 11 月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其观点旨在表达()A倡导独立思考精

10、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材料引文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别人对那些不同学说的赞美”。根据材料“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可知其观点是希望人应该吸收各家思想精华,故 C 项正确,B 项错误;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 项是宋明理学家的主张。答案:C 5(2016浙江 10 月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他们的主张()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C都否定了法在

11、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孟子的“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和荀子的“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反映的都是要求统治者要得民心和爱民,体现施政为民的思想,B 项正确。答案:B 考情分析试题注重对一些思想流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的理解考查:2018 年 4 月选考第 2 题,考查了墨家的思想主张;2016 年浙江 4 月选考第 2 题,考查了道家思想的内涵;2016 年 10 月选考第 3 题,考查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探究点 百家争鸣史料一 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宣公

12、三年史料二 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史料一中“问鼎中原”等现象反映的历史本质是什么?史料二中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教你读史 楚庄王问周鼎的大小轻重,意极轻视王室,欲取而代之;显示了周王室地位一落千丈,与一般小诸侯国无异。史料二反映了政治领域的变化所引起的思想变化。答案提示 地方诸侯势力强大,威胁天子,分封制崩溃。孔子、韩非、老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13、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

14、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5科技上,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规律认知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考点2 汉代儒学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

15、历史因素:秦朝“”尽管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现实因素: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了。焚书坑儒大一统(3)个人因素:董仲舒改造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主张目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主权力三纲五常维护统治秩序2.措施(1)董仲舒主张确立的地位,得到汉武帝的认可。(2)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的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得到提升。3影响(1)对儒学:使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

16、)对学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3)对民族文化:儒学地位上升的同时,汉王朝也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推动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儒学独尊自由发展二、太学的创建1创建与发展:创建,此后规模不断扩大。2意义:太学的兴立,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和制度化的标志。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东汉时期的太学清议,是中国古代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较早的史例,迫使黑暗的政治势

17、力有所收敛。汉武帝官方化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实行(1)开始时间:隋代开始实行。(2)内容: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2影响(1)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2)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为唯一志向,这使得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儒学经典治国平天下1(2017浙江 11 月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

18、矣”。中央官学的建立()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解析: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选 A 项。答案:A 2(2016浙江 10 月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太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体现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太

19、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太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体现的是政府对儒学的重视和儒学地位不断上升,A 项正确。太学不属于私人办学,B 项错误。C、D 两项明显与题意不符。答案:A 3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解析:材料中“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显然是主张君为民本,违背了原始(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 B 项;A 项错在“全部”;C 项中的“仁爱”与 D 项中的

20、“德治”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答案:B 探究点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1)依据史料一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2)史料二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答案提示(1)

21、思想特征: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史料表明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本质的分析1原因(1)在汉武帝之前,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遭受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的历程,随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形成,它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历史可能性。(2)汉武帝时代,一方面国力日盛,“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22、。而新儒学恰恰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汉武帝的文化体制改革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地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本质(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2)汉武帝独尊儒学以后,其他思想学派并没有被禁止,而且当时所提倡的儒学自身也广泛吸收了其他诸家学说,统一的思想带有一定的综合倾向。(3)汉武帝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

23、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达标冲关演练随堂强化落实1孟子认为“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而这一权利属于天,否定了由天子个人的意志决定帝位传承方式的观点。并认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由此可见,孟子主张()A兼相爱、交相利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制天命而用之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析:A 项是墨子的思想,B 项是韩非的思想,C 项是荀子的思想,D 项是孟子的思想。答案:D 2(2019浙江绍兴 3 月选考)古代有思想家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倾向 隆礼重法的主张 天道无为

24、的思想 格物致知的方法ABCD解析:材料“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意思是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倾向和天道无为的思想,正确,B 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重法和崇礼,错误,A、C 选项排除;材料与格物致知无关,错误,D 选项排除。答案:B 3荀子说:“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_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_而止矣。”材料中两处“_”的内容最有可能是()A礼B仁C道D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荀子的“学至乎礼

25、而止”的观点,所以材料中两处_的内容最有可能是“礼”而非“仁”“道”“法”,A 项正确。答案:A 4潘天寿谈艺录在谈到中国写意画的创作时提到,“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画“要耐人寻味,就要虚多。虚多者,即告诉人的少,藏起来的多,故人所思的就多”。下列著作中蕴含上述思想的是()A论语B道德经C春秋繁露D四书章句集注解析:题干中“无实际上是有之根本”这句话体现出了道家思想中有关朴素辩证法的观点,故 B 项正确。答案:B 5(2019浙江十校联盟 3 月适应性考试)发端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烙痕。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下应时而使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ABCD解析:是战国荀子的观点,是春秋老子的观点,是西汉董仲舒的观点,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选 C,排除 A、B、D 项。答案:C “课时达标检测”见“课时检测(五)”(单击进入电子文档)谢 谢 观 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