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热点复习系列(八)近代东西方思想解放与冲突融合【三年考情】近年本专题包含的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近代东西方思想冲突与交融及科技文化的差异等知识点一直是高考的常考热点。考查角度主要有:一是从思想解放角度考查近代西方人文思想兴起与发展的背景、表现、特点、影响及评价,如2014年,江苏单科第13题、海南单科第10题、重庆文综第11题等。二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思想解放潮流的演变历程,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第28、29题、海南单科第15题、2014江苏单科第22题、福建文综第38题等。三是从中外思想比较差异角度,考查中外思想科技文化的差异、碰撞与融合的表现、特点
2、等,如2014年,北京文综第16题、天津文综第6题、安徽文综第14题、广东文综第17题、海南单科第17题,2013年,山东文综第16题、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等。四是从思想解放的影响与作用角度,考查思想解放对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及科技文化的影响,如2014年,北京文综第37题、山东文综第38题、安徽文综第36题、四川文综第14题,2013年,浙江文综第39题、山东文综第28题、安徽文综第37题、广东文综第39题等。【体系构建】【视角突破】视角1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演变【知识通关】1.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内涵与近代社会的进步。(2)宗教改革与人文精神的
3、发展。(3)启蒙运动的内涵与人文精神的成熟。2.西方不同时期人文精神的重心及内涵(1)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重心是探究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智者学派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苏格拉底更加注重人的伦理道德和知识。(2)文艺复兴:重心是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3)宗教改革:重心是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宗教改革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生活,反对封建宗教禁锢。(4)启蒙运动:重心是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将人文主义发展为理性主义,反对迷信,反对权威,尊重科学,猛烈批判封建的神权、王权和特权,提倡资产阶级
4、的民主、平等、自由、博爱。【考题专练】1.(2015吉林检测)伏尔泰说:“商业已使英国的公民富裕起来了,而且还帮助他们获得了自由,而这种自由又转过来扩张了商业;国家的威望就从这些方面形成扩大了。商业渐渐地造成了海军的力量,从而英国人也就成为海上的霸王。”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主张是()A.商业的发展使英国文明、强盛 B.殖民掠夺使英国人获得了精神自由 C.公民平等促成了英国海军的强大 D.公民自由是建设强大国家的必然条件【解析】选A。材料中“商业已使英国的公民富裕起来了”“商业渐渐地造成了海军的力量,从而英国人也就成为海上的霸王”说明商业促进英国强盛,A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殖民掠夺的信息,B错误;材
5、料中说明“商业渐渐地造成了海军的力量”,C错误;公民自由是建设强大国家的条件之一,不是必然条件,D错误。2.(2014河南三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家知道,文艺复兴挣脱了神的统治,确立了人的尊严。但是那时的教会势力仍很强大,人们是不敢公开提出反对基督教、否定上帝的口号的。所以马克思说,人们只能“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也就是“借古喻今”的意思。叶廷芳18世纪欧洲文化思潮中的“中国风”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
6、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借古喻今”的含义并分析文艺复兴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2)“五四”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相反,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评述。其截然相反的背后,有何相同点?(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化嬗变的认识。【解析】第(1)题第一问含义,由“战战兢兢地请出古代的幽灵,来为自己壮胆”可以得出,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第二问原因,要注意考虑资产阶级为什
7、么要反对旧文化?为什么要借助古代文化来反对旧文化?第(2)题第一问,应注意“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用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可以证明这一点,注意“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用新文化运动健将们的思想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二问相同点,他们无论重心在传统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希望中国引进先进思想,促成中国社会的进步。第(3)题注意题干的“综合上述材料”,考查两则材料,归纳影响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答案:(1)含义: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宗教神学,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原因:基督教会垄断文化;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古希腊罗马文化有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利于反
8、对封建神学。(2)评述:“五四”以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的政治理论,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赞赏西方文化。“五四”以后: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文化,其实质是在用新文化抨击旧文化。相同点:向西方学习,建立现代民主政治。(3)认识:文化嬗变受经济、政治影响并服务于经济、政治;文化嬗变与历史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文化嬗变在批判与创新中发展。视角2 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知识通关】1.从“师夷长技”到民主与科学的演变 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文
9、化层面的历程。(1)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2)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朝统治,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
10、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民主革命形成时期的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道路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问题;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的实质是实事求是。【考题专练】1.(2014课标全国文综卷T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
11、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解析】选C。1926年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上独裁黑暗,但一些军阀却标榜民主,以此显示在政治上的进步,赢得人心,维系自身地位,这样的历史现象正是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反映,说明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A、B、D都是现象,不能体现本质。2.(2014永州二模)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
12、很快充斥了报纸刊物。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 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 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 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解析】选D。据题干信息,可知反映了西方进化论的影响。在推动历史事物发展的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其中顺应历史潮流和趋势的通常成为其发展壮大的主要或根本原因,进化论适应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选D。视角3 近代中外思想科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知识通关】1.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1)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2)
13、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十月革命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3)维新思想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及学习西方的思想。(4)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5)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影响。2.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特点(1)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2)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3)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4)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3.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1)西学的传入是在侵略及不平等的条约基
14、础之上的,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2)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洋务运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考题专练】(2014南京模拟)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2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
15、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 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世界史近代史(上卷)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
16、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斥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
17、创新?(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各举一例加以说明。(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特点。【解析】第(1)题第一问抓住材料一中信息概括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第二问背景从西方人文思想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中国的日益衰落等角度归纳。第(2)题据材料信息“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可判断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分析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涵。第(3)题据材料三说明“五四”前后的文化倾向及举例。第(4)题从对西方的态度变化、学习西方的内容深入、学习西方的目的等方面分析。答案:(1)表
18、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渐衰弱。(2)观点: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与苏俄社会制度基本一致。创新:提出新三民主义。(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的政治理论。“五四”以后,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4)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视角4 中外思想解放对社会政治、经
19、济、社会生活的影响【知识通关】1.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转型的推动作用(1)推动了革命运动爆发:启蒙思想对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批判,说明了革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论证了革命的合理性,君主立宪制和三权分立不仅提供了依法治国的理论,还为资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形式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启蒙运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建设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2)对各国政体的影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制,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权力,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分权思想和
20、人民主权思想。对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启蒙运动中的人民主权思想和三权分立思想。对法国:在19世纪70年代制定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启蒙思想。2.近代以来中西社会转型的不同特点(1)西方 伴随着对落后的农业国家和自然界的征服与破坏的殖民扩张逐步确立。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确立起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政体。资产阶级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促进思想解放和科技创新。(2)中国 近代伴随着西方的殖民扩张和侵略,中国社会由被迫转型到主动融入
21、世界潮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建设。经过民主革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从向西方学习到立足于中国国情,不断地解放思想和创新。【考题专练】1.(2014海南单科T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解析】选D。革命派此时已经开始革命运动,故A错误;
22、依据所学,上海开放较早,B说法明显错误;材料中“积极讨论光绪皇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错误;“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正确。2.(2014成都一模)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一阶段1800-1839 年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
23、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二阶段1840-1860 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第三阶段1860-1895 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樊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接受。阶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简况第四阶段1895-1900 年维新派不仅
24、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材料二 20世纪初期,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西方“立民主为政体,故利民之智”,中国“以专制为政体,故利民之愚”。他们还认为,“盖自秦以来,当世之谓孔学者,君学而已无用者君学也,而非国学”。他们还认为传统“夷夏大防”的观念导致中国文明既不能自我光大,又不能吸收外来文化,衰败不
25、可避免,进而主张“国粹者,助欧化而愈新”发起了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的“古学复兴”运动。据郑师渠晚清国粹派:文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2)材料二中国粹派认为中国文化衰落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粹派为什么认为他们发起的“古学复兴”运动类似于西欧文艺复兴。【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表格,迁移课本知识,从主观意愿、学习的广泛度、学习的内容等方面分析概括;第二问从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及中国的危机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第(2)题第一问:提取材料信息,归纳概括。第二问:将这一运动与西方文艺复兴作比较,从运动的形式、内容、实质、作用等多方面找到相似之处。答案:(1)趋势:从拒绝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或“天朝上国观念逐渐瓦解”);鸦片战争以后,学习西学的国人由少到多,西学传播日益广泛;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的复杂历程。原因: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联系逐步加强,中外交流日益加强;列强侵华不断加剧;西方近代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2)原因:专制政体导致民智低下;秦汉以后的儒学成为专制统治的工具;骄傲自大的传统观念导致文明封闭。说明:形式相似,都借助古代(古典)文化;内容(性质)相同,都批判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