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0723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6.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8页
第7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79页
第7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0页
第8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1页
第81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2页
第82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3页
第83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4页
第84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5页
第85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6页
第86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7页
第87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8页
第88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89页
第89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90页
第90页 / 共91页
2012届高二语文课件:2.ppt_第91页
第91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课博览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有些景观因为历史名人的游览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你是否记得鹳雀楼上的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身影?你是否看到了黄鹤楼 中杳然而去的黄鹤?你是否正在品味岳阳楼 里范仲淹的“忧乐关怀”的感叹?你是否听 到滕王阁上王勃沉重的叹息?你是否听到滕 王阁上王勃沉重的叹息?那就让我们跟随旷世奇才王勃一同走进滕王阁吧!知识目标 了解王勃和骈体文;了解“序”的有关知识;积累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力目标 1诵读课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2欣赏文中铺叙的美景;学习作者讲究对偶和用典的技

2、巧。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怀才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新知目标 课堂名师点拨思与用 第5课 腾王阁序 课前自主预习导与学课后知能提升练与悟 新课全景预览文本全程解析素材全新发掘阅读全优选粹训练全程跟踪对译课文译文点对点 简介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王勃赴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作品 代表

3、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薛华咏风羁春山中。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评价 唐代文学家。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某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做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

4、众挥 挥笔而书。阎都督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都督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王勃随后在前往交趾省亲途中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

5、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骈 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王勃应举 王勃十四岁不到就去应试。应试之日,到禁卫森严的考场,用眼四观,见全是年长公子、束发秀才、白首童生,唯独自己还是一个孩童。当主考官点名点到王勃时,见其长衫拖地,乳臭未干,一脸稚气,心中颇有几分不快。王勃非常聪敏,见状,连忙上前叩拜施礼,说:“宗师爷在上,学生龙门王勃前来参

6、拜聆教。”这几句话,听者颇觉字字顺耳。主考官此时突生奚落之念,出口道:“蓝衫拖地,怪貌谁能认!”王勃仗胆反讥:“紫冠冲天,奇才人不识。”主考官笑,再戏谑道:“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王勃趣答:“今朝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主考官窃喜,拊掌道:“神童,神童,果然是龙门神童,准考。”整体阅读全文,试完成下面的表格。部分 段落 内容 段解 第一部分 1 地势雄伟 地理风貌宴会人物 物产珍异(1)宾主尊贵 人才杰出 部分 段落 内容 段解 第二部分 23(2)万千气象自然人文景观 山川胜景 第三部分 45 宴会盛况(3)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 穷且益坚 第四部分 67(4)述说苦闷盛宴难再 谢主引宾

7、楼阁壮丽 自叙遭际 宴会盛况、人生感慨 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一)基础梳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带:引:意动用法,以为襟 意动用法,以为带 连接(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下:(3)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4)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枕:美:使放下 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 名词作状语,像星星一样 倚,据 俊杰(5)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懿:(6)腾蛟起凤腾:起:(7)路出名区 路:美好 使腾 使起 过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做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

8、”,意思是“以为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2翻译下列句子。(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译文:_ 明确 汉代的豫章旧郡,是现在的洪都新府。(无标志判断句)(2)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译文:_ 明确 城池倚据在荆楚和华夏交接的地方,宴会上客人和主人都是东南一带的俊杰。(无标志判断句)(3)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译文:_ 明确 我一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却有幸亲自遇到了这样盛大的宴会。(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童子知何”)判 断 句 判断句是判断人或事物的名称、类别或属性的句子。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主要有

9、以下几种:者,也。“者”表示提顿,“也”表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也。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利用副词“乃”、“为”、“即”、“则”、“皆”等表示肯定判断,“非”表否定判断。(二)文理分析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答:_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都用了哪些词语?表

10、现了什么?答:_ 明确 作者在写参加宴会的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二、诵读第 2、第 3 段,回答以下问题(一)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维:序:三秋:(2)俨骖于上路俨:上:句中语气词 时序 古今异义词,秋天的第三个月“俨”同“严”,整齐的样子 高(3)即冈峦之体势即:体势:(4)披绣闼,俯雕甍。披:闼:甍:(5)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旷:盈:依着 形态、姿势 打开 小门 屋脊 辽阔 使动用法,使充满 纡:骇:(6)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销:霁:区:迂回曲折“销”通“消”雨过天晴

11、天空 使动用法,使惊异 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如:“景翳翳以将入”(归去来兮辞)中“景”通“影”,音近通假。明确 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2翻译下列句子。(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译文:_ 明确 驾着豪华的马车行驶在高高的道路上,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于上路俨骖,于崇阿访风景”)(2)俨骖 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译文:_ 明确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

12、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译文:_ 明确 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4)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译文:_ 明确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二)文理分析 1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答:_ 2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答:_ 明确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三、诵读第 4、第 5

13、 段,回答以下问题(一)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遥襟甫畅,逸兴遄飞襟:甫:遄:(2)四美具,二难并四美:二难:胸怀 刚、顿时 迅速 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指贤主、嘉宾。难,难得(3)穷睇眄于中天穷:睇眄:(4)识盈虚之有数 数:(5)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不齐:舛:(6)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屈:窜:极 看 定数 有蹉跎、有坎坷 乖违、不顺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出发(7)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见机:达人:(8)穷且益坚 穷:(9)酌贪泉而觉爽,处涸澈以犹欢而:以:古今异义词,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连词,表顺承 通达事理的人 古今异义词,困厄、处境艰难 连词,

14、表顺承 (10)北海虽赊,扶摇可接赊:扶摇:(11)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猖狂:(12)目吴会于云间 目:远 名词用作动词,看 猛烈的旋风 古今异义词,狂放、不拘礼法 2翻译下列句子。(1)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译文:_ 明确 宴会上,排箫声响起,好像清风拂来,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遏止了白云飞动。(2)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译文:_ 明确 在夕阳下远望长安,在云海间遥看吴越。(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译文:_ 明确 思念皇宫却不被召见,等待在宣室召见又是何年?(被动句,“见”可译为“被召见”)(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译文:_ 明确 老了应当

15、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5)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译文:_ 明确 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意念被动句 意念被动句指无标志的被动句,句子中的动词本身表被动。这种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二)文理分析 1“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 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答:_ 明确 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的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

16、让人悲从中来。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 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_ 明确 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3文章4、5段引用的典故比较多,请思考引用孟尝、阮籍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答:_ 明确 反衬了作者坚定的意志。四、诵读第 6、第 7 两段,回答以下问题(一)基础梳理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请缨:等:(2)接孟氏之芳邻 接:指投军报国 同于 结交(3)叨陪鲤对叨:鲤对:(4)胜地不常

17、,盛筵难再 再:(5)恭疏短引 疏:引:惭愧地承受,表示自谦 指接受父亲的教诲 第二次 书、撰写 序 2翻译下列句子。(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译文:_ 明确 我,是一个地位低下的书生。(判断句)(2)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译文:_ 明确 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以外去朝夕侍奉父亲。(3)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译文:_ 明确 没有遇到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虽有文才也(只能)独自叹惋;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二)文理分析 1文中自谦的句子是哪句?答:_ 明确 三尺微命,一介书生。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答

18、:_ 明确 作者先以终军自比,表示请缨;再以班超、宗悫自许,表示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以此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的决心。作者在此追昔抚今,抒发心事,表达了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的苦闷。3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的句子是 哪句?答:_ 明确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4写及潘岳、陆机的目的是什么?答:_ 明确 期望在座各位施展文才,各赋所怀。作者写宴会之盛和登临滕王阁所见的壮美景象,触景生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答:_ 明确 作者写宴会之盛和登临滕王阁所见的壮美景象,因景生情,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路途坎坷的感慨,表明自己虽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

19、而壮志更坚的执著人生态度,抒发了自己交织于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的复杂感情。生命之花凋谢在28岁的年少有为之时,未尝不是一份遗憾与伤痛。流星般划过文学的天空,却留下永恒的光芒,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我读到了他的乐观与旷 达;从“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中,我读到了他的缠绵与深情。而真正读 懂他王勃,是从1300多年前的那场盛大的宴会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秀丽如画的风景,荡气回肠的歌声,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蓬勃进取的人生态度,撼人心弦。生动细腻的山川景、人文景、宴会景与强烈真挚的宾主情、父子情、志士情融为一体,让人不能不为

20、之动容。他用近乎唯美的文笔述说着他的所见所想,述说着他的欢乐与苦闷,失落与追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用精美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极具个性的艺术才情为我们营造的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学天空。素材档案 上述素材可以应用到“穷与达”“志向”“命运”“不屈”“逆境”“胸怀”“自信”“坚毅”等话题的作文中。经 典 片 断 对 照 译 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

21、一个好学的人了。”名家讲坛 这一则是谈对君子的要求。“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就有道而正”是修养道德的途径。怎样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是人生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义以为上”,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有志于学者,才能刻苦专注而不屑于对物质的追求;敏捷勤奋、谨慎于言者,才能先学于人而广听博取;善于随时随地主动向有道者求教并检验已学之是非者,才能学无止境。因此,好学与否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是一种精神。经典片断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

22、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

23、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三国演义)赏析 杨修把“鸡肋”令解释为“退兵归”,这是他根据战局的特点和“鸡肋”的特点联系起来加以推断而得出的结论。因为战局是“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而“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因此,杨修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出“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的结论。杨修的这个推断道出了曹操传“鸡肋”令的要害,打中了他的痛处,因此,引起了曹操的忌恨而将他处斩。正是在这一点上,显示了杨修的“才识之敏”。杨修的这个推断和解释,尽管有他的根据,但不是必然 的结论,正确与否,还有待事实

24、证明。可是杨修却十分自信,不仅在口头上作了解释和宣传,而且直接采取行动,“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并且还影响到夏侯惇等人也纷纷“收拾行装”,“准备归计”。这就突出了杨修的“恃才放旷”的特点。所谓“恃才”,就是自仗才高,高傲自负;所谓“放旷”,就是言行无忌,放任不羁。这是杨修的优点,也是他的弱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招致了曹操的忌恨,也为曹操制造了处斩的借口。青年与富翁 一个青年非常羡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于是他跑到富翁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富翁弄清楚了青年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转身到起居室拿来了一只大西瓜。青年迷惑不解地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3块。“如果每块西瓜代

25、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富翁一边说,一边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当然是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眼睛盯着最大的那块。富翁笑了笑:“那好,请用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青年还在享用最大的那一块的时候,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块。接着,富翁得意地拿起剩下的一块,还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来。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大得多。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虽没自己的大,却比自己吃得多。如果每块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富翁赢得的利益自然比自己多。吃完西瓜,富翁讲述了自己的成功经历,最后,对青年语重心长地说:“要想成功就要学会放弃,只有放弃眼前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点亮心烛 放弃并不等于永远的舍弃,适时的放弃往往是一种收获。有时适时放弃眼前利益,我们会得到更丰厚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