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0501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0页
2013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典型例题: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课件.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 材 面 面 观一、种群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生物的_个体。2基本特征:(1)种群密度;(2)_和死亡率;(3)_和迁出率;(4)_组成和性别比例。二、种群密度1定义:在单位_或单位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意义: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内的数量。3调查方法:(1)估算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方法样方法样方大小:一般以_的正方形为宜。取样方法:_取样法和_取样法。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先取若干样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作为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标志重捕法应用范围:活动能力_,活动范围_的动物。测量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_捕获

2、一部分个体,做上_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_,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_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思考 1 标志重捕法的使用条件是什么?三、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1)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该_个体总数的比率。(2)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_的个体数目占该_个体总数的比率。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_高,种群增长快。四、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_或_的个体,占该_个体总数的比率,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五、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_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2)类型类型图示种群特征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

3、度增长型幼年个体数_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增大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不变衰退型幼年个体数_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减小(3)意义: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_个体数目的比例。(2)意义:对种群落密度有一定的影响。(3)应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破坏_降低害虫_。思考 2 某种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则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何?六 种群数量变化1变化内容:增长、波动稳定、下降2“J”型曲线(1)条件:_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连续增长;(2)公式:_;(3)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 K 值,种群迁入_环境后,常常在一定时

4、期出现“J”型增长3“S”型曲线(1)形成原因:环境条件有限,使_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增加,使种群的_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的_下降;(2)特点:不能连续增长,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_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4影响数量变动的因素(1)决定因素:_和死亡率,_和迁出(2)起因自然因素:_,食物,_,传染病人为因素:人类活动使_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5研究种群数量变动的意义(1)合理利用和保护_资源;(2)进行害虫防治答案:一、1.同种 全部 2.出生率 迁入率 年龄二、1.面积 体积 3.(1)1m2 五点 等距 随机 平均值(2)强 大 随机 标记 重

5、捕 标记个体数思考 1 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分布均匀;未标志个体和被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调查期中没有迁入和迁出;调查期中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三、1.(1)新产生 种群(2)死亡 种群 2.出生率四、1.迁入 迁出 种群五、1.(1)年龄(2)多于 少于 2.(1)雌、雄(3)性别比例 出生率思考 2 雌性比例大,导致出生率较高,因而该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六、2.(1)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NtN0t(3)新 3.(1)种内斗争 出生率 增长率(2)K 值 4.(1)出生率 迁入(2)气候 被捕食者 人工控制的 5.(1)野生动物 考 点 串 串 讲考点一 种群

6、及其特征1.种群的概念(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3)两个方面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从进化的观点来看: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基因库的最小单位。(4)种群虽然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但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种群的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5)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2种群的特征(2)种群特征间的关系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

7、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迁出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如图:注:“”、“”表示增加、减少;“”、“”表示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特别提示(1)性别比例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此处的“雌雄个体”为可育个体,不包括不具有生殖能力的个体(如蜜蜂中的工蜂)。因此,种群的性别比例大致有三种类型:雌雄相当:多见于高等动物。雌多于雄: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奶牛等。雄多

8、于雌:多见于营社会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2)预测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预测出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变化趋势。年龄组成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相同年龄组成情况下,如假设增长型的性别比例为:种群密度增长快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种群密度增长慢3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1)原理:一般情况下,要逐一计算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是比较困难的,因此,研究者通常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来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此方法称取样调查。(2)方法步骤: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

9、查的使用方法样方法 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标志重捕法 特别提示(1)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的前提条件是未标志和被标志个体有同样的被捕机会,而且在调查期间,没有个体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等。(3)关于标志: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对于寿命和行为的伤害。标志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符号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即时应用1.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直接影响动物种群密度变化的是迁入率与迁出率两个重要因素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10、,数量为 K/2 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内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 K 值)答案:B解析: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参数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增长的变量,死亡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下降的变量;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 K 值,但不能大于 K 值。2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下图表示 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0a 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ab 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

11、型Cbc 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现“S”型增长Dcd 年,种群数量增加,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答案:C解析:值表示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若 1,则种群数量不变;1,种群数量变小;1,种群数量增加。在 bc 年间,前一段时间种群数量下降(1 对应的时间段),后一段时间种群数量增加(1 对应的时间段)。考点二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对象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程序 (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NN1N2N0)即时应用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近年来在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19 个省市屡被发现。课外研究小组的同学对路旁一片闲散地中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

12、进行了五年的调查,部分结构如表所示(单位:株/m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年份20012002 2003 20042005豚草0.30.61.01.52.3狗尾草10.09.286.85.5龙葵3.02.00.400A.对豚草等植物的调查应该采用样方法B在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应特别注意随机取样C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减少D可以推测该地区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将会增加答案:D解析:结合调查结果表分析,该地区狗尾草、龙葵的种群密度不断减少,到 2004 年,龙葵的种群密度为 0,故专以龙葵为食的动物将会灭绝,引起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减少。考点三 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数量增长和数字曲线受各种生态

13、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经常处于变动之中。1种群增长“J”型曲线(1)产生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无敌害。(2)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3)量的计算:N1N0t(N0 为起始数量,为年均增长率,t 为年限)。(4)坐标图形。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产生条件或原因:现实状态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有限,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后,将停止增长并在 K 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3)坐标图形。3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1)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根源: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人类影响多种生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

14、果。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1)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由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知,生物种群增长,之所以无法按“J”型曲线进行,而只能按“S”型曲线增长,是因为自然环境中存在许多环境阻力,如食物,资源、空间等。环境阻力越大,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 值越小,而环境阻力越小,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越大,因而在进行野生生物资源保护时,应设法保护野生生物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其环境容纳量,如为保护国家大熊猫,应尽力保护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及唯一食物竹子,以减少其环境阻力;为增强地球对人口的承载力(增大 K 值),也应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环境阻力,如限制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开发新能源,发展生态

15、农业、进行生物防治等。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环境容纳量的一半(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资源再生能力最强。因此,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应在种群数量大于 K/2 时才可捕捞,并且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 点。如果一次投放的幼苗过多或延迟捕捞,由于环境的负载能力限制,都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相反,如果大肆捕捞,使鱼虾数量大大减少,降到 K/2 值以下,其种群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延滞期才能进入指数生长期,对生产极为不利。限制网眼,制定休渔区、休渔期,均有利于鱼种群的持续增长。(2)有害动物的防治:对一些有害动物,如鼠、蝗虫等,欲减少其种群密度,可降低其环境

16、容量K 值,而降低 K 值可通过增大其环境阻力的方法。例如,许多地区常采用投药灭鼠的方法,如果在一次行动中,毒杀了约一半的老鼠,而活下来的老鼠数量正相当于某种群指数生长期(K/2)的数量,老鼠数量将迅速增长,很快就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显然,简单投药灭鼠效果并不好,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努力降低环境对老鼠的环境负载能力(K 值),如严密封储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老鼠天敌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限制老鼠种群的数量。特别提示封闭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化模型:因在封闭环境中,无外源物质和能量的补充,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与“S”型曲线相比多一个衰亡期。如恒定容积培养液中酵母菌或细菌的增长曲线如图所示。即时应用如图表示

17、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增长率为 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 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c 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b 点答案:A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 e 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变化,增长率为0;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c 点之后;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 b 点进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 c 点。实 验 关 关 顺实验类型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问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或不同温度(或 O2、

18、CO2 等)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或不同培养液(加糖和不加糖)中酵母菌样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2假设:根据上述问题,大胆提出合理的假设。3设计实验试管编号ABC 培养液/mL10 10 无菌水/mL 10 管内液体酵母液/mL0.1 0.1 0.1 温度条件285284.采用抽样检测方法显微计数5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上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如下时间/天 1 2 3 4 5 6 数量/个(4)每天计数酵母菌

19、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即时应用将 10 mL 酵母菌液放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并于不同时间内等量均匀取样 4 次,分别测定样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和 pH,结果如下表所示:样品1234酵母菌数量(个/mm3)1 2108201 2101 000pH4.85.63.75.0(1)表中样品的取样先后次序为:_。(2)对 酵 母 菌 而 言,10 mL 该 培 养 液 的 环 境 负 荷 量 为_个。(3)若第 5 次均匀取样时,样品中的酵母菌数量为 760 个/mm3,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_。(4)如果把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用曲线描述下来,应是图中_。(5)根 据 达

20、 尔 文 学 说,酵 母 数 量 不 能 无 限 增 长 的 原 因 是_。答案:(1)2、4、1、3(2)1.12107(3)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部分酵母菌因营养缺乏而死亡并解体(4)A(5)空间和营养有限,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激烈解析:由于酵母菌细胞呼吸生成的 CO2 溶于水生成 H2CO3,会使溶液的 pH 逐步降低,依据这一点在酵母菌培养中,四次取样顺序应为 2413。在不更换培养基的前提下,酵母菌的生长规律符合“生长曲线”,且先后经历调整、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从种群个体数上看是先增加后稳定再减少,并在稳定期达到数量最大值。由于空间和营养有限,数量过多,导致种内斗争激烈

21、,所以酵母菌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典 例 对 对 碰类型一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例 1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_。(2)据统计,70 年代初,我国人口年龄组成与图 A 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_。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人口的_政策。(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_类型。(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_所示。答案:(1)A、B、C(2)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计划生育(3)C(4)A解析:A 曲线表示年幼个体

22、多而年长个体少,为增长型。我国70 年代时人口就属于 A 型,表现为人口大幅增长。B 曲线中表示各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相当,属稳定型。C 曲线中老年个体相对较多,属于衰退型。在捕鱼业中只有通过合理的措施使种群的数量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捕捞。用性引诱剂干扰害虫正常交尾,使幼虫数量锐减,害虫年龄组成将成为衰退型。在渔场中采用“抓大放小”的措施,会使幼年个体所占比例上升,年龄组成将成为增长型。方法技巧: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为:坐标系中表示年龄与个体数的关系;解答本题时,首先应分析三条曲线对应的年龄组成类型,再结合各小题作答。类型二 种群的数量变化例 2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

23、进行了 A、B、C 和 D 共 4 组实验,用 1 000 mL 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在 25下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定时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根据实验结果绘出的酵母菌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图如图,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实验组ABCD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培养液体积/mL 200 800 200 800(1)图中曲线、和分别是_组、_组和_组的结果。(2)B组 和A组 的 实 验 结 果 不 同 的 原 因 是B组_。(3)D组 和B组 的 实 验 结 果 不 同 的 原 因 是D组_。(4)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原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

24、正确的方法是_和_。(5)实验结束后,用试管刷蘸洗涤剂擦洗血球计数板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是_。答案:(1)B A D(2)培养液较多,与空气接触面积较小,故供氧较少(3)葡萄糖溶液的浓度较低,故营养物质供应较少(4)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5)浸泡和冲洗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生长的相关知识。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对比可知,A、B 组比 C、D 组葡萄糖溶液的浓度高很多,说明 A、B组含有的营养物质丰富,能够培养的酵母菌数量要比 C、D 组多;A与 B 组、C 与 D 组比较,不同点在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因 4 组实验所用锥形瓶的体积相同,且密封,因此,B、D 组内空气较少

25、,酵母菌生长速度相对较慢;至于实验的取样要求和方法,只要熟悉教材,就很容易回答。方法技巧: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种群增长率曲线图乙的 Of 段相当于图甲的 ac 段;图乙的 f 点相当于图甲的 c 点;图乙的 fg 段相当于图甲的 cd 段;图乙的 g 点相当于图甲的 de 段。类型三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例 3如图是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的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据图分析以下说法的错误的是()A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 d 点B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 b 点C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 2 年后开始的D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的图中 d 点所代表的水平上答案:D解析:d 点,种群个体数达到最大值,即 K 值;此时,种群的数量趋于稳定,增长率为 0,A 正确。b 点,种群数量达到 K/2,种群增长量大,B 正确。从 a 点到 b,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所以增长速度由缓慢到逐渐加快是在迁入 2 年后开始的,C 正确。在 b 点,种群数量为 K/2,这时生物有最强的再生能力,所以捕捞后生物剩余量不得低于 K/2,D 错误。方法技巧:由题干可获取的主要信息有:曲线为“S”型曲线;8 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曲线中 a、b、c、d 各点的含义,然后再依照各选项作出判断。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