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580464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4.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76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第2课时课件.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时 丽江古城导游词 作者/胡毓卿 指导教师/许珺 6 例文引路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丽江古城。我是今天的导游小胡,很高兴接下来的行程我们一路相伴。第段以导游词开篇,与游客互动。请大家随我来,我们边走边聊。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明清以来一直是滇西北的商贸中心,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她位于大理北部,与虎跳峡咫尺为邻,与玉龙雪山遥相呼应。第段介绍了丽江古城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古城名称来源于一个传说,说是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如果要建造城墙,那么就像把“木”围起来了,变成了个“困”字。所以大家看,古城是没有城墙的,她以四周高山作为天然屏障。第段用一个传说解释古城景观特点之一没有城墙

2、。古城里“条条街道见流水,户户门前有清溪”,大家来看,街道中央就有一条河穿过。据说在当地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早晨七点前不能在河里洗衣服,只能洗菜。谁不守规矩,谁就没有朋友呢。第段介绍古城溪流多而清澈的特点,展现了高原水乡“户户泉水”的风采。沿着河流穿过小巷,现在我们来到了四方街。四方街是古城的广场,为什么叫“四方街”呢?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广场的形状像方形的知府大印,由土司取名为“四方街”,取“权镇四方”之意;另一种说法是这里的街道通向四面八方,是人流、物流的集散地,所以取名四方街。也许大家已经注意到了,四方街的地势并不平坦,而是自西向东稍有倾斜,这是为什么呢?纳西有个谚语,说四 方街是个

3、除了鸡辔头什么都有卖的热闹集市,没几天街道就会有许多垃圾,于是人们根据地势,利用西河的水冲洗街道,污水流到东河灌溉农田。这种一举两得的做法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第段向大家介绍古城重点景区四方街名字的由来,解释四方街特殊地势的缘由。体现人民的智慧。现在我们来到了古城的“大观园”木府。它是辉煌的建筑艺术瑰宝。请看我的手指向的这块木牌坊。对,“天雨流芳”。它用中原文化解读就是“皇恩浩荡,就像春雨滋润神州大地”的意思。猜猜用纳西话如何解释呢?其实在纳西语里这四个字就是“去读书吧”的意思。这座院落的建筑外观是不是有种古朴庄重的感觉?木府 原是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在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

4、城博物院。现在随我进府内看看,这里沟壑纵横、活水长流的布局是融合了纳西文化元素的。第段抓住古城建筑的代表木府来展现古城建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底蕴。游客朋友们,古城的魅力不仅在于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更在于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人文风情。我们今天沿水溯源,仿佛穿越千年。即将分别,祝愿大家旅途愉快。第段照应开头,以导游词的形式结尾。这篇习作以导游词的形式为我们介绍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丽江古城。介绍形式活泼,语言表达亲切自然,景物介绍有的放矢。既有对丽江古城的历史、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的介绍,又有传说故事,引人入胜。开篇:亲切大方 导游在陪同游客参观前需要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说明

5、这次参观游览的地点,这里小作者一句话“欢迎大家来到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丽江古城”就为大家讲清楚了。同 时会有一番问候语、自我介绍的互动语言,“我是今天的导游小胡,很高兴接下来的行程我们一路相伴”,本文开篇亲切自然、大方得体。总述:简洁明了 第段“请大家随着我来,我们边走边聊”的互动性语言是导游词的表达特点之一。紧接着小作者抓住丽江的特点,总体介绍了丽江古城悠久的历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商贸地位,吸引“游客”的旅游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分述:重点突出 古城历经七百多年历史,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众多,根据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后,小作者从古城没有城墙、古城是“户户泉水”这两个城市特点和四

6、方街、木府这两个特色 建筑四个方面来介绍古城。从整体到局部,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传说典故的渲染,有条不紊地把古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都展示了出来,引人入胜。结尾:意犹未尽 “游览”结束了,小作者对“游览”景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色做了总结,一句“沿水溯源,仿佛穿越千年”,将古城的魅力概括得恰到好处。接着,作者向“游客”表达了祝福之情,让“游客”感觉真是不虚此行。古城不仅让人感觉风景美,更展现了古城人的美。关于莫高窟壁画的调查报告 作者/周子婷 指导教师/许珺 一、提出问题 我是一个小小画迷,对敦煌壁画神往已久,这次暑假我对敦煌壁画的历史、艺术特点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和研究。

7、交代了调查研究的目的。二、调查方法 1.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莫高窟的建造历史和壁画的艺术特点。2.上网浏览,欣赏莫高窟壁画拓本,了解其现状。3.走访到过敦煌莫高窟的亲戚、朋友,倾听他们的讲述。写清楚了研究的具体方法。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来源调查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报刊壁画的历史、内容和艺术风格莫高窟壁画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至元末停止开窟,逐渐冷落。壁画属于绘画艺术的一种,与世俗绘画不同。网络现状被毁坏,变色,颜色淡去,被国家文物工作者保护。对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信息来源调查方面具体内容叔叔的讲述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敦煌位于高原地区,是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商贾人流密集,是西

8、域与中土商品的主要集散地。这里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四、研究结论 1.公元366年后,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开凿石窟许愿,请民间艺人绘上壁画。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延续了10个朝代。敦煌壁画数量多、内容丰富,我认为这与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是分不开的。针对研究的目的,分条列述得出的结论,简洁、清晰、明了。2.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是寄托了人们美好愿望的宗教艺术。我还发现社会生活会影响艺术,壁画选材和艺术风格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了变化。早期带有明显的域外或新疆风格,盛唐时期绘画题材的多样性和技艺达到了巅峰,元宋以后走向衰落。3.敦煌当地降水

9、少,空气的相对湿度小,加之在崖壁上开凿的方式,洞窟可以保持很好的恒湿,莫高窟才因此保存了1600多年。4.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入侵中国,莫高窟壁画也被他们破坏、盗窃;由于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壁画中的颜料也发生了变色和淡化的现象。国家已经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比如,游客在参观游览洞窟时不允许拍照等。(参考资料来源:甘肃省志自然地理志、“中国网”“中国新闻网”等)这是一篇调查报告,小作者针对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做了一番调查研究。报告分为“提出问题”“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研究结论”这四个部分。调查方法切实可行,整理资料部分以图表的形式展现更显简洁,结论围绕调

10、查目的分类展开,客观真实。恢宏壮观的秦兵马俑 作者/曹依晗 指导教师/许珺 暑假,爸爸答应带我去西安参观秦兵马俑,为了游览时心中有数,我提前对它进行了一番了解。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9年之久。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的。资料为我们简单介绍了秦兵马俑建造的时间、地点。兵马俑中有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跪射俑、御手俑等,雕刻得栩栩如生,你甚至能感觉到它们生命的气息。陶俑面部的彩绘尤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连眼睛的瞳孔也彩绘得活灵活现

11、。陶俑的彩绘还注重色调的对比,增强了艺术感染力。陶马也同样有鲜艳而和谐的彩绘,这使静态中的陶马形象更为生动。看到资料,不禁为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制陶技艺惊叹。现已发现了三个俑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总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坑内埋藏有陶质兵马俑7000余件,木质战车100余辆。一号俑坑 目前挖掘出的三个俑坑,一号俑坑最大,占地面积有1.426平方千米,相当于8个篮球场那么大。坑的东端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尊,其余每排68尊,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尊,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 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 队的主体。资料让我们对秦兵马俑的建筑布局一目了然了。建造兵马俑时的中国

12、 秦王朝名播遐迩,以致“秦”很早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的地理志中有“秦尼”国,直到今天英语里称中国为China。这一些,都是由“秦”字读音转变而来的。除了秦兵马俑,秦朝百姓还为我们留下了另一个世界奇迹长城。(资料来源:中国世界遗产网)一番了解后我不禁感慨万千,原来秦兵马俑是那么神奇壮观,古代的工匠技艺是那么精湛,古代的中国是那么强大!我为伟大的祖国而骄傲!文末不禁让读者也跟着感叹:中国,古老的国度,创造了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小作者根据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篇课文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为我们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和秦朝的一些历史资料,介绍的时候,既有资料的整理和利用,又有自己的理

13、解和思考。整体表达简洁,让读者能轻松明了地从文中获取关于秦兵马俑的一些知识,并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国人的骄傲长城 作者/郭楚扬 指导教师/许珺 小时候,就常听妈妈讲起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于是,我就知道了在我们的神州大地上,有一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第段以传说故事引出介绍的对象长城。今年暑假,终于有机会一览北京八达岭长城雄姿。天还蒙蒙亮时,我们就站在了长城脚下。仰望长城,它像一条青色长龙,隐隐约约地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登上长城极目远眺,长城蜿蜒在山脊之上,又似一条探首天际的巨龙。它仿佛有生命,正在奔腾似的,雄伟而又潇洒,庄严而又矫健。远望长城内外,林木耸翠,青烟笼

14、罩。第段写长城雄姿,宛如巨龙盘踞。爸爸介绍说这一段长城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八千多千米,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上外延是两百多米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瞭望口和射口,在古代供瞭望和射击使用。城墙顶上是方形的城台,那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第段介绍长城的整体结构。在古代,长城帮助历代王朝一次又一次抵御了外敌的攻击。从秦朝开始,修筑长城这一项艰巨的工程就拉开了帷幕。据记载,秦始皇当年使用了近百万的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先进的机械,全 第段中的这一组数据告诉我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肉之躯铸成的。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且工程

15、就修筑在崇山峻岭、峭壁深壑之间。没有人民的艰苦劳动和智慧,怎么可能完成如此宏伟壮观的工程呢?第段发出感叹:是啊,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奇迹。印度伟大的诗人曾说长城是“因蜿蜒而影射着古老国度”,是啊,亲临长城,更是感受到其伟大,感受到修筑长城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文章以游记的方式,从远景近景、长城结构、建筑沿革几个方面来介绍长城,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写景动静结合,其中穿插想象与联想,思绪穿越古今,内容丰富却通过游历的方式一线串连,繁而不乱,结尾发人深省。7 升格提优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游周口店遗址 周口店遗址背靠峰峦起伏的太行山脉,面临着广阔的华北平原,山前一条小

16、河潺潺流过。这里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 游周口店遗址 这次,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第段作为文章开篇较长,成了资料的堆积。开篇可点题,简述游览地点。另起一段,介绍周口店遗址的基本概况。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宜人,是50万年前北京猿人、3万年前山顶洞人生活的地方。1927年开始发掘,洞内曾发现了完整的头盖骨和一些残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的化石发现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地。1949年以后,人们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材料。这更给周口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更期待这次旅行了。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我们到达目的地时太晚了,只好悻悻地打道回府

17、。第二天,我七点钟就起床了,洗漱好并吃完早饭后,便坐车去周口店了。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是研究人类发展史和中国原始社会极其珍贵的资料。科学家在这里陆续发现了北京猿人化石、打制石器和用火遗迹等。第段写游览行程,偏离文章主题,应该删去。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我们首先要参观的是周口店博物馆,并不太繁华的大门周围只有伫立着的猿人大铜像。我们先到售票处买了30元一张的票,然后跟着讲解员来到了博物馆。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古人类的世界。博 走进博物馆,就仿佛进入了古人类的世界。一排排陈列柜里,古人类的牙齿、手、脚、头骨化石,静静地躺在明亮的灯光下,泛着灰白的光。展柜旁的介绍告

18、诉我考古学家们认为北京人大约生活 第段应删去记叙“我”活动的句子,详细描写博物馆展柜的展品。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物馆里的展品琳琅满目:有古人类的牙齿、手、脚、头骨化石,也有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动物骨头做的一些工具,如石锤、骨针等展品。每一个展柜旁边都有说明介绍。我兴奋地从这里 在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前。当时他们的脑量平均达到1060毫升。他们主要靠狩猎和采集来填饱肚子,他们还会用火来加工食物、驱赶野兽、照明取暖。他们太聪明了。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跑到那里,一会儿看看那些化石,一会儿看看它旁边的文字,眼睛怎么也看不够。来到古石器展区。展柜里陈列着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动物骨头做的一些工具,如石锤

19、、骨针等。据介绍,“北京人”主要用砸击法制作工具,他们还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石锤和石 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钻,第二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看来,“北京人”的手很灵巧呢。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第段虽是略写部分,但应点明该展区的存在意义。展厅里还有不少古人类生活场景模型,如生火、狩猎等,十分逼真。展厅里还有不少古人生活场景雕塑模型,如生火、狩猎等,十分逼真。这是在向我们展示远古人类如何用劳动和智慧对抗大自然。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生活在钢筋丛林里,整天步履匆匆,作为现代人,我们是如何演变而来的?与自然界活蹦乱跳的动物又有何区别?想知道的 第

20、段结尾过多渲染自己的参观感受,没有点明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来到周口店遗址,了解了我们祖先的生活和劳动,感受到他们的勤劳和智慧,真是不虚此行。原文 提升点 升格文 话,那就快到周口店遗址,溯生物演化轨迹,解人类起源奥秘吧!8 在乎 惟楚有才 作者/罗语馨 一 “你在乎什么?”“画得好,我喜欢画就行了,什么在乎什么?”然后她就收下了我。我跟着她上第一堂课,她把我带到一个国画展。“我只能画传统国画了,小许你一定要试试彩墨。”年纪一大把的大师像树枝一样干枯的手紧握着毛笔一丝不颤,眼中是这个时代的国画人才懂的悲怆与绝望,吓得我直往她身后躲。她一向有力的声音首次出现了一丝迷茫:“中国画,快没路了在乎什

21、么呢?先画吧,画好再说。”大师看着一屋子的老头、老太太不说话,整个国画展最年轻的是七岁的我,其次是五十四岁的她,再往后的七十岁起步。二 我学了三年,兴致勃勃去参赛。评委的开场白就是:“保证你画的是国画,然后才是新意、童趣,万万不可颠倒了。”保证我画的是国画?难道我画的不是国画吗?十岁的孩童已有了一定的思考力,却还无法解释今天中国画的这个怪象。想不清楚就不想,还没有什么问题能在我心中停留超过一个小时的。我淡定地开始摊纸、试墨、调色、运笔,分分钟画完一张早已练习过无数次的秋意,看看发现画的右边空得太多了,于是大笔一挥,添了只卡通猫,它正慵懒地晒着太阳睡午觉。这画一交上去,评委的脸一下就黑了,点评时

22、张口闭口“崇洋媚外的后果”,吓得我在下面抿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评委叹了口气,没再说下去。比赛完,我站在赛场外茫然地看着“中国青少年国画大赛”几个金碧辉煌的大字。突然有人拍拍我的头,我回头一看,是那个评委。爸爸妈妈见国画大师有话要指点我,喜不自胜,早已 走得远远的。好了,现在就剩我们两人了,我泪眼婆娑地张口就问:“传统走不下去了,彩墨是背弃传统,我还能画什么?”评委僵在那里,许久才答:“在乎那么多干什么?先画吧,画好再说。三 新来的师妹九岁,正是春风得意的年龄,这些天辗转参赛,终于也有了疑惑:“大师姐,为什么有的比赛喜欢新意,有的比赛传统手法却能获奖呢?”那时我十一岁,像那时的评委和她一样僵

23、在原地,给出的答案如出一辙:“在乎那么多干什么?先画吧,画好再说。”四 今年,我十二岁。她最后一次带我去了那个国画展。五年过去,国画展仍然是那批人,只不过他们更老了。今天我要问她和大师们最后一个问题,然后出师,用不画国画省下的时间准备小升初。我终于直视着他们的眼睛,问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画未来的路,在哪里?”她正视了我,缓缓地给出了第二种答案:“吸收其他画种的优点,打开国门,让世界都记住中国画,中国画才不会被遗忘。”另一位一向沉默的大师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你还年轻,把你想的画出来,国画就不会老。你不用改变你的路,不用在乎太多。你是这个时 代的人,把这个时代的思想画进国画,国画就会跟上新时代。”

24、走出有些潮湿阴暗的老楼,我深深呼吸一大口空气,忽然觉得空气是那么清新,阳光是那么明亮,连“在乎”二字都那么轻松美好。五 还在乎什么呢?新旧交替一贯如此,而路一直在眼前。七岁拜国画大师为师,学习国画 十岁学习三年后参赛,创新被批“崇洋媚外”十一岁回答新入门的小师妹的疑问 十二岁再去国画展,得到国画出路的答案 国画出路在何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赵娜小作者以自身的比赛经历作为写作素材,眼光独到,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反省意识,难能可贵。小作者在行文中探讨中国国画的出路问题,“中国画未来的路,在哪里?”并给出了回答,一是要敢于学习,善于学习,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也即小作 者的老师所说的“吸

25、收其他画种的优点,打开国门,让世界都记住中国画,中国画才不会被遗忘”;二是敢于创新,坚守自我,跟上时代步伐,即“把你想的画出来,国画就不会老。你不用改变你的路,不用在乎太多。你是这个时代的人,把这个时代的思想画进国画,国画就会跟上新时代”。语言上,长句和短句错落有致,行文流畅,语言优美;善用比喻,比如“像树枝一样干枯的手”,形象生动,显示了小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结构严密,首尾呼应。开篇点题,“你在乎什么”;结尾用“还在乎什么呢”再一次点题,也呼应开头。同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以小标题一、二、三、四、五的形式,使文章富有层次感,同时使叙述更为流畅清晰。寻找经典 在世界的东方,坐落着拥有五千年深厚

26、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敞开紫禁城的城门,经典融于黄种人的血脉。如今,它在哪儿?题记 作者/左一兰 指导老师/龚波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在边关”花木兰的歌声仍回荡在耳旁。窗外的夕阳渲染了一朵朵白云,带着几分彩色的光晕,柔和的光芒在渐渐黑暗的天空中竟显出一丝淡淡的忧伤。是啊!夕阳总会落山,中国的经典国粹,也一步步消失在生活中,被世人遗忘在角落里。如今,看不到手艺人在街上吆喝着叫卖新鲜出炉的冰糖葫芦,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制造的“作品”;看不到孩子们兴奋地围着舞台吵嚷着看提线木偶的童话剧,取而代之的是电子屏幕;看不到工匠们雕刻的小木马、小人偶,取而代之的是机器制造的精致却毫无生气的玩

27、具。许许多多的特色工艺、习俗从我们手里流失,或无人继承,或不愿传授。文明古国的万丈光芒在一点点变灰暗,一点点消失。当国家意识到传统文化习俗的衰亡时,却为时已晚,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早已离开都市,隐居于深山中。现如今,文化传统渐渐变成了模式化的商品信息,商家把我们的国粹转换为商机,借此大赚 一笔。文化的瑰宝看起来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它被人类贪婪、丑陋、狰狞的内心侵蚀了。经典被遗弃 换来的是整个文化的消沉。经典被污染 展现的是人性的丑恶。我们做过把自己的文化拱手让人的憾事,难道还要一幕幕重演!让本属于我们的文化内容一再被其他国家去演绎。经典存于人纯洁内心的顶峰,存于精神灵魂的魄力里!寻找经典,你,在哪儿?楚才云特邀点评资深媒体人 袁琦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去寻找经典,不仅需要平时阅读的积累,还需要亲身体验,独立思考。而且写作时还选择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就更增加了写作的难度。本文小作者很好地完成了这一命题。文章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虽然受年龄所限,还有幼稚之处,但与其年龄所匹配的真诚,仍然能打动读者:“经典被遗弃换来的是整个文化的消沉。经典被污染展现的是人性的丑恶。”“经典存于人纯洁内心的顶峰,存于精神灵魂的魄力里!”同时,作者的文字也相当不错,娴熟、优美、流畅,有节奏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