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2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传承制度不同。分封制度萌芽于夏朝,盛行于西周时期,它是国君将田邑赐给宗室臣属作为俸禄的制度。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例如,必须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贡献各种物产,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卫
2、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时对周王的婚丧嫁娶、巡狩等也要尽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第三,“治地”方位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第四,历史作用不同。分
3、封制体现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各诸侯国在封地上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变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国君权力衰微,大权旁落,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而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郡县制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社会调控产生了
4、深远影响。行省制度的特点 1、行省的格局打破按自然境界划分建置的作法,实行按区域建置:从秦汉的郡、州、到唐宗的道、路制,基本上都是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划分,这种划分虽便于财税征收,但无疑也有利于割据者据险称雄,对抗中央。“历来据山为王,割地为雄的分裂割据者都是这样出现的”。元朝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所有行省北方无天险,形成以北制南格局。像湖广行省,就不是以天险大别山为界;行省的治所也一般设在水际交通便利之地而非中心地带,像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就在其行省的最北边。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这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分割势力的产生。2、实行首长中央派出制:行
5、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其最高长官代表中央来治理地方,因而其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代表中央对地方官进行监督,又一方面又直接负责本行省事务,对地方进行管理,这种双重性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对地方进行了有效管理,“行中书省掌国庶务与都省互为表里”准确表达出其双重性。这种既对中央负责,又对地方负责的省官双重性一直影响到今天。行省辖区内宣慰司、路府州县、汉军万户府等仍然接受朝廷(吏部、枢密院)的任用、迁调、考课等管理。3、大而不专,实行分权原则:元朝的一个行省,其面积相当于今天的两到三个省,甚至更大。其无论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但有元一代为什么没有出现唐末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呢?这与其分权原
6、则有关。行省机构的总体权力颇大,但由于群官议政和军事、财赋等专官提调,其处理各项庶政又是有所分工,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每名行省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即使是提调军事和掌管财赋者,也需要与其他官员一起同署议政,更不能将军事、财赋二柄集于一身。4、实行制度上的监察制度:虽然历史上均有监察机构,但其要么监督无力、形同虚设,导致地方势力坐大;要么监督太严,束缚官员的手脚。元代在全国设立二十二道监督区,除纠察行省的施政得失外,每年两次审核行省的文件,看行省官员是否违背了典制,像行省长官是否在获得了中央授予领兵的虎符之后,才调动兵马等,制度上的监察防止了行省违制专权。以上措
7、施和政策的作用 总之,通过以上四项措施和政策,元廷实现了对行省的严格控驭和有效监督,使其诸权力基本保持在大而不专的范围或限度内。保持这样的限度,朝廷对行省就能始终处于以重驭轻、以内驭外的有利地位。行省则始终从属于中央,禀命和效忠于朝廷。正因为如此,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中,行省大体站在中央一边,主要发挥代表中央控制地方,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就不足为奇了。1(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答案】D【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
8、价。考试内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2(2011年海南高考4题)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答案】B【点拨】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3(2010年高
9、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B中书省 C理藩院D行中书省【答案】A【点拨】“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4(2014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10、,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说的是分封制,从提问方式“周初的这一做法”来,说明考查的是分封制的影响,时间是周初;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从“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说的是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5(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
11、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点拨】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制度、事务等的书籍。材料大意是说江浙行省遇到“调兵剿捕”的时候,行省官员若要将事务不管大小轻重都向中央一一请示禀报,可能会延误事务的处置。如今凡是“调遣军情”和动用国库等紧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禀报,交给行省官员自行处理。据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本题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与中央权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体现;地方只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平时各类事务仍受中央节制,所以ACD三项说法错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